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紙

鎖定
竹紙是以竹子為原材料造的紙,是古代中國人的發明,同時造紙術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人用竹子造紙書寫文章,代替竹簡。中國福建寧化縣長汀縣四川省夾江縣浙江省富陽市為竹紙的重要產地。
2006年5月20日,四川夾江縣浙江富陽市竹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竹紙
拼    音
zhú zhǐ
釋    義
以嫩竹為料所制的紙
出    處
《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跡辨》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竹紙釋義

詞目:竹紙

竹紙基本解釋

[bamboo paper] 以嫩竹為料所制的紙

竹紙詳細解釋

用嫩竹做原料製成的紙。 宋 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跡辨》:“若二 王 真跡,多是 會稽 豎紋竹紙,蓋 東晉 南渡後難得北紙,又 右軍 父子多在 會稽 故也。其紙止高一尺許,而長尺有半,蓋 晉 人所用,大率如此。” 宋 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簡槧》:“簡槧古無有也, 陸務觀 謂始於 王荊公 ,其後盛行, 淳熙 末始用竹紙,高數寸,闊尺餘者,簡板幾廢。”

竹紙福建玉扣紙

福建寧化、長汀生產玉扣紙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其一,有非常豐富的竹林資源,竹麻肉厚,柔韌,滑澤;
其二,山高林密,有充沛的山泉水源,清澈潔淨的山泉,是造紙的理想用水,自然優勢和精湛的造紙良工決定了玉扣紙的生產。
玉扣紙全用嫩竹製造,質地良好,具有纖維細長,光滑柔韌,拉力強,摩擦不起毛茸,張片均勻,色澤潔白,瑩潤如玉,衞生無毒,清晰透度,書寫易幹,墨跡不褪,經久不被蛀蝕等特色。是絕佳的書法用紙,族譜,寺廟抄經用紙。
玉扣紙用於印書,始於宋代。明朝四堡版印書籍,有發行半天下之譽。除全國性書籍經史讀物外。汀郡地方誌書、名人著作,均藉以印行。如李元仲《寒支集》,楊瀾《臨汀匯考》,郝鳳升《九龍詩刻》等。當時禁書古版宋體《金瓶梅》亦曾在四堡刻印,民國時汀城尚有藏本。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在廈門,香港市場上,長汀紙張銷量是首屈一指的,為長汀對外貿易的傳統拳頭產品。
1974年,中國還深處“文革”末期。中央要印刷出版《毛澤東選集》豎排線裝本,要福建省,將省內各地毛邊紙樣品,送中央挑選,最後選中了治平玉扣紙。接着,國家出版局等單位,派人專程到達寧化,訂購治平玉扣紙。1974年至1976年,共運玉扣紙640噸進京,用以印刷《毛澤東選集》線裝本。
抗戰時期著名歷史學家陳翰笙博士視察東南各省後,著文 説,“自閩北的浦城、南平;閩西的寧化、長汀,上杭經過江西的寧都、遂川;粵北的南雄、和平,始興、仁化,以至湖南的邵陽、新化、衡山等地帶,這是中國造紙業的——大區域,而玉扣紙尤以出自寧化者為最著名”。
長汀玉扣紙
長汀玉扣紙(13張)
汀州寧化、長汀造紙工藝,歷代相傳,技術精湛,中外稱道。20年代英國傳教士連作梅姑娘往紙槽參觀後,連聲讚揚,嘆為神工。196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手工業管理局通過省、地有關部門推薦長汀造紙技術員赴馬裏,幫助造出了美觀適用的馬裏竹紙,深受馬裏總統凱塔稱讚。近年來唯有長汀閒星紙業為繼承傳統,在堅持生產玉扣紙!
玉扣紙,是寧化一種傳統手工造紙。《天工開物》記載:“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寧化盛產土紙,普通的叫毛邊紙,其上品,稱“玉扣紙”,跟同為生料造紙的連城宣紙齊名。因玉扣紙紙質細嫩柔軟,色澤潔白如玉,所以得名。“扣”,是計量單位,等於現行的“刀”。明清時期,寧化,已經是福建四大產紙縣(寧化長汀連城上杭)之一、地處寧化縣南部的治平鄉,為閩贛兩省三縣(石城、寧化、長汀)交界處,是寧化玉扣紙的生產基地。全鄉竹林面積12萬多畝,素有“九竹一田”之稱,是一個典型的竹鄉。

竹紙夾江竹紙

竹紙夾江竹紙特色

夾江的環境適合竹類生長,當地在唐代即開始以"竹料手工造紙",竹紙製作技藝興於明,盛於清。自唐代以來,夾江即享有"蜀紙之鄉"的美稱,所產手工紙素以質量佳、品種多、技術精、規模大、歷史悠久而載譽巴蜀,名揚海外。早在清代康熙年間,夾江手工紙便成為上貢朝廷的貢紙。乾隆年間,夾江紙更成為上貢朝廷的考場專用文闈捲紙。
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手工書畫紙具有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等特點,被人們贊之曰"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與安徽宣紙齊名,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贊之為"國之二寶"。
夾江竹紙製作保持着完整的傳統工藝,它以手工舀紙術製作,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個環節、72道工序,生產流程完全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載的工序相合,用料講究,生產工藝複雜。特別是"操紙"一道環節,操紙師傅每一細小的動作都可影響紙質的成敗,技藝高超的師傅連操數百張紙,其纖維排列、紙張厚薄、沁潤速度、抗拉能力等完全一致。

竹紙夾江竹紙現狀

隨着時代的變遷,夾江手工紙生產面臨危機,原材料供給困難,傳承乏人。夾江全縣雖還有一千多家造紙作坊,但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手工紙生產已不多見。因此,有必要對夾江竹紙製作技藝這項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搶救、挖掘。
2006 年,夾江竹紙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竹紙富陽竹紙

富陽竹紙 富陽竹紙
浙江富陽素有"土紙之鄉"的稱號,其竹紙製造技藝始於南宋,世代相傳,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富春竹紙主要產於富春江南岸山區及青雲、龍羊新登等地。
富陽素有"土紙之鄉"之稱。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竟出,以其紙質柔軟、卷舒雖久而墨中不渝,不為蟲蛀的特點,享譽國內外。竹紙製造技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它以當年生嫩毛竹為原料,包括製漿、造紙等72道大小工序,主要品種有元書紙、京放紙、高白、海放、花箋等近20種。
富春竹紙在繼承我國傳統造紙技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製作技藝,如製漿技藝中的"人尿發酵法",抄制技藝中的"蕩簾打浪法"等,均是富陽竹紙生產的絕藝,為其他竹紙產區所無。富春竹紙製作技藝是富陽造紙工匠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也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偉大發明造紙術的重要例子。
伴隨着富春造紙技藝的傳承,富陽地區還派生出一年一度祭祀蔡倫、紙工諺語、山歌和長篇民間敍事歌謠《朱三與劉二姐》等民俗文化內容,説明富陽造紙技藝中藴藏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競出,行銷國內並出口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其中,昌山紙獲1915年農商部最高特貨稱號和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京放紙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元書紙和烏金紙獲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特等獎,刷黃紙和五千元書紙獲1929年西湖博覽會一等獎。
雖仍有人沿襲傳統造紙技藝生產竹紙,但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生產陷於窘境,加上造紙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紙傳統制作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夾江縣的楊佔堯和浙江省富陽市的莊富泉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竹紙造竹紙

竹紙原文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屆芒種,則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時,則用竹梘(1)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桶(2)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捏弦(3),高闊如廣中(4)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餘。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其塘底面、四維(5)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6)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傾入槽內。
凡抄紙槽,上合方鬥,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7)。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許。入紙藥水汁於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乾自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俏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乾。然後以輕細銅鑷逐張揭起焙乾。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面,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取再造,名曰“還魂紙”。竹與皮(8),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惟脱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幹而已。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9)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以射重價(10)。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刺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選自《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

竹紙註釋

(1)竹梘:毛竹做的水管或水槽。
(2)楻桶:大木桶,但在這裏指連同下面受火的鐵鍋在內的楻桶。
(3)泥與石灰捏弦:弦指鍋的邊緣,捏弦即把邊緣透氣之處用灰泥封死。
(4)廣中:兩廣一帶。
(5)四維:四面。
(6)山國:此指南方山區。
(7)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尺寸的規格,紙槽要根據紙簾的大小,紙簾要根據所制之紙的大小。
(8)竹與皮:竹紙與皮紙。
(9)鉛山:地在江西。
(10)射重價:謀求重利。
刺:名帖,相當於今天的名片,是在拜訪別人時通報所用。

竹紙原文翻譯

竹紙是南方製造的,其中以福建省為最多。當竹筍生出以後,到山窩裏觀察竹林長勢,將要生枝葉的嫩竹是造紙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種節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開一口山塘,灌水漂浸。為了避免塘水乾涸,用竹製導管引水滾滾流入。浸到一百天開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後洗掉粗殼與青皮(這一步驟就叫做“殺青”)。這時候的竹穰就像苧麻一樣,再用優質石灰調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裏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鍋,直徑約四尺,用黏土調石灰封固鍋的邊沿,使其高度和寬度類似於廣東中部沿海地區煮鹽的牢盆那樣,裏面可以裝下十多石水。上面蓋上週長約一丈五尺、直徑約四尺多的楻桶。竹料加入鍋和楻桶中,煮八天就足夠了。停止加熱一天後,揭開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裏漂洗乾淨。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縫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粗紙時不必如此)。竹麻洗淨之後,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內按平,鋪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後,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繼續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卻以後,要煮沸再淋洗。這樣經過十多天,竹麻自然就會腐爛發臭。把它拿出來放入臼內舂成泥狀(山區都有水碓),倒入抄紙槽內。
抄紙槽像個方鬥,大小由抄紙簾而定,抄紙簾又由紙張的大小來定。抄紙槽內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漿約三寸左右,加入紙藥水汁(這種紙藥液用一種好像桃竹葉的植物葉子製成,各地的名稱都不一樣),這樣抄成的紙幹後便會很潔白。抄紙簾是用刮磨得極其細的竹絲編成的,展開時下面有木框托住。兩隻手拿着抄紙簾放進水中,蕩起竹漿讓它進入抄紙簾中。紙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來調控、掌握:輕蕩則薄,重蕩則厚。提起抄紙簾,水便從簾眼淋回抄紙槽;然後把簾網翻轉,讓紙落到木板上,疊積成千上萬張。等到數目夠了時,就壓上一塊木板,捆上繩子並插進棍子,絞緊,用類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壓幹,然後用小銅鑷把紙逐張揭起,烘乾。烘焙紙張時,先用土磚砌兩堵牆形成夾巷,底下用磚蓋火道,夾巷之內蓋的磚塊每隔幾塊磚就留出一個空位。火從巷頭的爐口燃燒,熱氣從留空的磚縫中透出而充滿整個夾巷,等到夾巷外壁的磚都燒熱時,就把濕紙逐張貼上去焙乾,再揭下來放成一疊。
近來生產一種寬幅的紙,名叫大四連,用來書寫,顯得貴重。等到它用廢以後,廢紙也可以洗去朱墨、污穢,浸爛之後入抄紙槽再造,因此節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紙,損耗不多。南方竹子數量多而且價錢低廉,也就用不着這樣做。北方即使是寸條片角的紙丟在地,也要隨手拾起來再造,這種紙叫做還魂紙。竹紙與皮紙、精細的紙與粗糙的紙,都是用上述方法制造的。至於火紙與粗紙,斬竹、製取竹麻、用石灰漿、用稻草灰水淋洗等工序都和前面講過的相同,只是脱簾之後不必再行烘焙,壓幹水分後放在陽光底下曬乾就可以了。
盛唐時期,很時興拜神祭鬼,祭祀時燒紙錢而不再燒帛(紙錢北方則用切條,名為板錢),因而這種紙叫火紙。湖南、湖北一帶近來的風俗有的浪費到一次燒火紙就達到上千斤的。這種紙十分之七用於祭祀,十分之三供人日常所用。其中最粗糙的厚紙叫做包裹紙,是用竹麻和隔年晚稻的稻草製成的。鉛山等縣出產的柬紙,完全是用細竹料加厚抄成的,用以抬高價格。其中最上等的紙稱為官柬紙,供富貴人家制作名片所用。這種紙厚實而沒有粗筋,如果把它染紅用做辦喜事的紅“吉帖”,就要先用明礬水浸過,再染上紅花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