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耶律餘睹

鎖定
耶律餘睹(?-1132年),又作餘睹姑、餘都姑。契丹族,遼朝宗室, [8]  其妻蕭氏為天祚帝文妃之妹。 [9]  遼朝將領, [9]  大臣。 [8] 
耶律餘睹於天祚帝天慶年間(1111年-1120年)為東路都統。文妃所生晉王為人賢能,當時國人皆屬望能立。佞臣蕭奉先之妹為天祚帝元妃,生秦王。蕭奉先因恐秦王將來不能立,保大元年(1121年),誣奏耶律餘睹勾結附馬蕭昱等謀立晉王。天祚帝聽信讒言,殺死蕭昱,賜文妃死。耶律餘睹時在軍中,恐懼不能辨白真情被殺,遂引兵投奔金朝,以舊官仍領所部。翌年,引金兵攻取遼中京(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西大名城),迫使天祚帝西逃。 [9] 
金天會三年(1125年),耶律餘睹為元帥右都監,領兵攻宋西京大同,破宋河東、陝西援軍於汾河北。既克西京,為大監軍,但此後久不升遷,鬱郁不得志。金天會十年(1132年),耶律餘睹謀劃策動原遼降將反金,事情敗露後,投奔西夏,不被接納。又投奔韃靼部落,被殺,傳首於金。 [9] 
別    名
餘都姑
所處時代
遼朝
民族族羣
契丹
逝世日期
1132年
本    名
耶律餘睹

耶律餘睹人物生平

耶律餘睹早期經歷

天慶(1111—1120)年間,耶律餘睹為左金吾衞大將軍、東路都。九年(1119),領兵鎮壓張撒八起義,擒殺張撒八。
保大元年(1121),東南路怨軍將領董小丑因為征討利州叛亂不利被處死,於是其手下羅青漢、董仲孫等率怨軍作亂。遼都統耶律餘睹、蕭幹率兵平叛。郭藥師等人殺了羅青漢數人,接受招安。遼從中選出2000人編為四營,任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各自統領。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為禁軍。為了徹底解決怨軍的問題,耶律餘睹向蕭幹建議:“前年兩營叛,劫掠乾州,已從招安;今歲全軍復叛,而攻錦州。苟我軍不來,城破,則數萬居民被害。所謂怨軍,未能報怨於金人,而屢怨叛於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殺淨盡,則永絕後患。”但蕭幹不同意,認為“亦有忠義為一時脅從者,豈可盡誅殺之?”郭藥師等得以保全性命。 [1] 

耶律餘睹受讒降金

耶律餘睹是天祚帝文妃蕭瑟瑟的妹夫。保大元年(1121)正月,元妃蕭貴哥之兄蕭奉先誣陷耶律餘睹勾結駙馬蕭昱陰謀扶立其外甥晉王耶律敖盧斡而事情敗露,誅殺蕭昱。耶律餘睹在軍中聽説後恐懼,便逃奔金朝金太祖仍讓其以原職領所部。保大二年(1122年),耶律餘睹擔任女真監軍,率兵突然前來,天祚帝十分憂心。蕭奉先説:“餘睹乃是大遼的後裔,這次前來確實不會有滅遼之心,是想扶立晉王而已。如果為社稷着想,不吝惜一個兒子,誅殺他,可以不必交戰而敵人自退。”於是賜死晉王耶律敖盧斡。內外官員無不傷心流淚,人心更加離散。 [2] 

耶律餘睹追擊遼帝

金太祖聞知遼天祚帝在大魚濼,親自率精兵一萬人去襲擊。讓蒲家奴、宗望、耶律餘睹率軍做前鋒,晝夜兼行,馬匹大多疲乏,在石輦驛追上遼主時,軍兵才到了一千人,遼軍則還有二萬五千人。正修築營壘,蒲家奴與諸將商議計策。耶律餘睹説:“我軍還未齊集,人馬十分睏乏,不能作戰。”宗望説:“現在追上了遼主卻不及時出擊,等太陽落山後他逃掉,就來不及了。”於是出戰,短兵相接,遼兵把他們包圍了好幾層,士兵都殊死作戰。遼主以為宗望兵少必定失敗,就與妃嬪們都從高處的土山下到平地來觀戰。餘睹指示給諸將看,説:“這是遼主的旗幟華蓋。如果聚集起來衝過去,就可以達到目的。”騎兵飛馳過去,遼主望見大驚,隨即逃走,遼兵跟着潰敗。 [3] 

耶律餘睹率軍伐宋

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為元帥右都監,領兵伐宋,破宋兵於汾河北,擒其帥郝仲連等,殺萬餘人。天會四年(1126)正月,在宋朝允諾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寫信使用伯侄禮節,把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作為人質。增加歲幣的條件下,宋金議和。
天會四年(1126),金使蕭仲恭來宋朝,因為耶律餘睹和蕭仲恭都是契丹族,宋企圖利用他策動降金的遼將耶律餘睹反金。宋欽宗寫信勸誘耶律餘睹,不想蕭仲恭還金後﹐向完顏宗望陳告,以示忠於金朝。金太宗詔令再次征伐宋朝。攻破汴京,滅北宋。

耶律餘睹西征大石

天會八年(1130年),因耶律大石屯軍可敦城,對金朝構成威脅,金朝派遣耶律餘睹、石家奴等征討耶律大石,但因為蒙古草原各部不同意出兵而半途而止。

耶律餘睹反金被殺

天會十年(1132年),耶律餘睹欲約燕京統軍蕭高六一起舉兵反金,為雲內節度使耶律奴哥告發,他得知後,以遊獵為名奔西夏,夏人見其未領兵馬,不納,遂投韃靼,韃靼受金監軍完顏希尹指示,將耶律餘睹父子殺死,首級獻給金朝,同黨皆被處決。 [4-5] 

耶律餘睹歷史評價

遼之亡也,雖孽降自天,亦柄國之臣有以誤之也。當天慶而後,政歸後族。奉先沮天祚防微之計,陷晉王非罪之誅,夾山之禍已見於此矣。李處温副魏王以僣號,結宋將以賣國,跡其奸佞,如出一軌。嗚呼!天祚之所倚毗者若此,國欲不亡,得乎?張琳娖娖守位,餘睹反覆自困,則又何足議哉!

耶律餘睹軼事典故

天會四年,蕭仲恭出使宋朝,宋欽宗讓蕭仲恭帶蠟丸見耶律斜睹,意圖策反其起兵,然而蕭仲恭表面答應,回金國後卻將蠟丸獻給完顏宗望,致使計劃失敗。
大宋皇帝致書於左金吾衞上將軍、元帥右都監耶律太師:
“昔我烈祖章聖皇帝與大遼結好澶淵,敦信修睦,百有餘年,邊境宴然,蒼生蒙福,義同一家,靡有兵革鬥爭之事,通和之久,振古所無。金人不道,稱兵朔方,拘縻天祚,翦滅其國。在於中國,誓和之舊,義當興師以拯顛危,而奸臣童貫等違國擅命,沮遏信使,結納仇讎,購以金繒,分據燕土。金匱之約藏在廟祧,委棄不遵,人神恫怨,致金人強暴,敢肆陸梁,俶擾邊境,達于都畿,則惟此之故,道君太上皇帝深悼前非,因成內禪。肆朕初即大位,惟懷永圖,念烈祖之遺德,思大遼之舊好,輟食興嘆,無時暫忘。凡前日大臣之誤國構禍者,皆已竄誅,思欲興亡繼絕,親仁善鄰,以為兩國無窮之福。此志既定,未有以達,而使人蕭仲恭趙倫之來,能道遼國與燕、雲之遺民,不忘耶律氏之德,冀假中國詔令,擁立耆哲。眾望所屬,宜乎國人無如金吾都監太師者,適諧至意,良用忻懌,嘗聞金吾都監太師前為遼國將兵,數有大功,謀立晉王,實為大遼宗社之計,不幸事不克就,避禍去國。向使前日之謀行,晉王有國,則天祚安享榮養,耶律氏不亡,然則於天祚不害其為忠,而於耶律氏之計則至忠矣。宗室之英,天人所相,是宜繼有遼國,克紹前休,以慰遺民之思。方今總兵於外,且有西南招討太師同姓之助,雲中留守尚書願忠之佐,一德同心,足以共成大事。以中國之勢竭力擁衞,何有不成?謀事貴斷,時不可失,惟太師圖之。書不盡言,已令蕭仲恭、趙倫面道委曲。天時蒸溽,更冀保綏。”《三朝北盟會編

耶律餘睹史書記載

耶律餘睹遼史

耶律餘睹,名餘都姑,國族之近者也。慷慨尚氣義。保大初,歷官副都統。
其妻天祚文妃之妹,文妃生晉王,最賢,國人皆屬望。時蕭奉先之妹亦為天祚元妃,生秦王。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深忌餘睹,將潛圖之。適耶律撻葛裏之妻會餘睹之妻于軍中,奉先諷人誣餘睹結駙馬蕭昱、撻葛裏,謀立晉王,尊天祚為太上皇。事覺,殺昱及撻葛裏妻,賜文妃死。餘睹在軍中聞之,懼不能自明被誅,即引兵千餘,併骨肉軍帳叛歸女直。
會大霖雨,道途留阻。天祚遣知奚王府蕭遐買、北宰相蕭德恭、大常袞耶律諦裏姑、歸州觀察使蕭和尚奴、四軍太師蕭幹追捕甚急。至閭山,及之。諸將議曰:“蕭奉先恃寵,蔑害官兵。餘睹乃宗室雄才,素不肯為其下。若擒之,則他日吾輩皆餘睹矣。不如縱之。”還,紿雲追襲不及。
餘睹既入女直,為其國前鋒,引婁室孛堇兵攻陷州郡,不測而至。天祚聞之大驚,知不能敵,率衞兵入夾山
餘睹在女直為監軍,久不調,意不自安,乃假遊獵,遁西夏。夏人問:“汝來有兵幾何?”餘睹以二三百對,夏人不納,卒。 [6] 

耶律餘睹金史

耶律餘睹,遼宗室子也。遼主近族,父祖仕遼,具載《遼史》。初,金太祖起兵,遼人來拒。餘睹請自效,以功累遷金吾衞大將軍,為東路都統。天輔元年,與都統耶律馬哥軍於渾河,銀術哥、希尹拒之,餘睹等不敢戰。比銀術哥等至,馬哥、餘睹已遁去。銀術哥、希尹坐稽緩,太祖皆罰之,所獲生口財畜入於官,天輔二年,龍化州人張應古等來降,而餘睹復取之。遼以撻不野為節度使。未幾,應古等逐撻不野自效。太祖於國書中以問遼主,“龍化州已經降附,何為問罪而殺其主者。”遼主託以大盜羣起,使餘睹收之。
太祖已取臨潢府,賜詔餘睹曰:“汝將兵在東路,前後戰未嘗不敗。今聞汝收合散亡,以拒我師。朕已於今月十五日克上京,今將往取遼主矣。汝若治兵一決勝負,可指地期日相報。若知不敵,當率眾來降,無貽後悔。”及太祖班師,闍母等還至遼河,方渡。餘睹來襲,完顏背答、烏塔等殿,力戰卻之,獲甲馬五百匹。
天輔五年,餘睹送款於鹹州路都統,以所部來降,乞援接於桑林渡。都統司以聞,詔曰:“餘睹到日,使與其官屬偕來,餘眾處之便地。”無何,餘睹送上所受遼國宣誥,及器甲旗幟等,與將吏韓福奴、阿八、謝老、太師奴、蕭慶、醜和尚、高佛留、蒲答、謝家奴、五哥等來降。
餘睹作書,具言所以降之意,大概以謂:“遼主沉湎荒於遊畋,不恤政事,好佞人,遠忠直,淫刑吝賞,政煩賦重,民不聊生。”又言:“樞密使得裏底本無材能,但阿諛取容,其子磨哥任以軍事。”又言:“文妃長子晉王素系人望,宜為儲副,得裏底以元妃諸子己所自出,使晉王出繼文妃。”又言:“晉王與駙馬乙信謀復其樞密使,來告餘睹共定大計,而所圖不成。”又言:“己粗更軍事,進策遼主,得裏底蔽之,遼主亦不省察。”又曰:“大金疆土日闢,餘睹灼知天命,遂自去年春與耶律慎思等定議,約以今夏來降。近聞得裏底、高十捏等欲發,倉卒之際不及收合四遠,但率傍近部族户三千、車五千兩、畜產數萬、遼北軍都統以兵追襲,遂棄輜重,轉戰至此。所有官事職位姓名、人户畜產之數,遣韓福奴具錄以聞。”遂與其將吏來見,上撫慰之,遂賜坐,班同宰相,賜宴盡醉而罷。上命餘睹以舊官領所部。且諭之曰:“若能為國立功,別當獎用。”自餘睹降,益知遼人虛實矣。
餘睹在軍中屢乞侍妾及子,太祖疑之,詔鹹州路都統司曰:“餘睹家屬,善監護之。”復詔曰:“餘睹降時,其民多強率而來者,恐在邊生變,宜徙之內地。”都統杲取中京,餘睹為鄉導,與希尹等招撫奚部。奉聖州降,其官吏皆遁去,餘睹舉前監酒李師夔為節度使,進士沈璋為副使,州吏裴賾為觀察判官。沈璋招集居民還業者三千餘,遷太常少卿。久之,耶律麻者告餘睹、吳十、劉剌結黨謀叛,及其未發宜先收捕。上召餘睹等從容謂之曰:“今聞汝謀叛,誠然邪,其各無隱。若果去,必須鞍馬甲冑器械之屬,當悉付汝,吾不食言。若再被擒,無祈免死。欲留事我,則無懷異志,吾不汝疑。”餘睹等戰慄不能對,乃杖鐸剌七十,餘皆不問。
天會三年,大舉伐宋,餘睹為元帥右都監,宋兵四萬救太原,餘睹、屋裏海逆擊於汾河北,擒其帥郝仲連、張關索,統制馬忠,殺萬餘人。宗翰伐宋,餘睹留西京天會十年,餘睹謀反,雲內節度使耶律奴哥等告之。餘睹亡去,其黨燕京統軍蕭高六伏誅,蔚州節度使蕭特謀自殺。邊部斬餘睹及其諸子,函其首以獻。耶律奴哥加守太保兼侍中,趙公鑑、劉儒信、劉君輔等並授遙鎮節度使以賞之。 [7] 
參考資料
  • 1.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四十三
  • 2.    《遼史·卷一百二·列傳第三十二》:初,奉先誣耶律餘睹結駙馬蕭昱謀立其甥晉王,事覺,殺昱。餘睹在軍中聞之,懼,奔女直。保大二年,餘睹為女直監軍,引兵奄至,上憂甚。奉先曰:“餘睹乃王子班之苗裔,此來實無亡遼心,欲立晉王耳。若以社稷計,不惜一子,誅之,可不戰而退。”遂賜晉王死。中外莫不流涕,人心益解體。
  • 3.    《金史》:上聞遼主在大魚濼,自將精兵萬人襲之。蒲家奴、宗望率兵四千為前鋒,晝夜兼行,馬多乏,追及遼主於石輦驛,軍士至者才千人,遼軍餘二萬五千。方治營壘,蒲家奴與諸將議。餘睹曰:“我軍未集,人馬疲劇,未可戰。”宗望曰:“今追及遼主而不亟戰,日入而遁,則無及。”遂戰,短兵接,遼兵圍之數重,士皆殊死戰。遼主謂宗望兵少必敗,遂與嬪御皆自高阜下平地觀戰。餘睹示諸將曰:“此遼主麾蓋也。若萃而薄之,可以得志。”騎兵馳赴之,遼主望見大驚,即遁去,遼兵遂潰。宗望等還。
  • 4.    《金史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天會十年,餘睹謀反,雲內節度使耶律奴哥等告之。餘睹亡去,其黨燕京統軍蕭高六伏誅,蔚州節度使蕭特謀自殺。邊部斬餘睹及其諸子,函其首以獻。
  • 5.    《契丹國志》卷十九,餘睹有叛心,明年九月,約燕京統軍反。統軍之兵皆契丹人,餘睹謀誅西軍之在雲中者,盡約雲中、河東、河北、燕京郡守之契丹、漢兒,令誅女真之在官在軍者。天德知軍偽許之,遣其妻來告。時悟室為西監軍,自雲中來燕,微聞其事而未信,與通事漢兒那也回行數百里,那也見二騎馳甚,遽問之曰:“曾見監軍否?“以不識對。問為誰,曰“餘睹下人”。那也追及悟室,曰:“適兩契丹雲‘餘睹下人’。既在西京,何故不識監軍(北人稱雲中為西京)?恐有奸謀。”遂回馬追獲之,搜其靴中,得餘睹書曰:“事已泄,宜便下手。“復馳告悟室,即回燕。統軍來謁,縛而誅之。又二日至雲中,餘睹微覺,父子以遊獵為名,遁入夏國。夏人問:“有兵幾何?”雲:“親兵三二百。”遂不納。投韃靼,韃靼先受悟室之命,其首領詐出迎,具食帳中,潛以兵圍之。韃靼善射,無衣甲。餘睹出敵不勝,父子皆死。凡預謀者悉誅,契丹之黠、漢兒之有聲者,皆不免。
  • 6.    《遼史 卷一百二 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2]
  • 7.    《金史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2]
  • 8.    耶律餘睹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9.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中.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2196-2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