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義(拼音:y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 [23]  ,其古字形像帶裝飾的鋸齒狀長柄兵器,這種兵器是用在各種儀典上的禮器 [21]  ,後用於比喻禮儀、威儀,並引申指品德的根本,倫理的原則。又表示合乎正義的,用作修飾語。由此還引申指對事物或文字所作的合一而恰當的解釋、意義,由合宜、合理引申指人之間在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聯繫、情義。義又指名義上的。 [18]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QI(86);YRI(98) [3] 
倉    頡
IK [3] 
鄭    碼
SOS [3] 
筆    順
點、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057)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4] 
總筆畫
1+2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存疑)
結    構
獨體結構
異    體
統一碼
基本區-4E49 [3] 
四角碼
4000₃
注音字母
ㄧ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義”,繁體寫作“義”,這個字出現較早,甲骨文(圖1-3)金文都有發現。上部是“”,下部是“”。西周金文(圖4-6)承襲甲骨文,但“羊” “我”二旁已開始分離。戰國文字“義”所從的“羊”常省作字符A或字符B,所從的“我”或訛作字符C,或作字符D、字符E,與“弗”字形近。馬王堆漢墓帛書“義”或從羊、從弗,“弗”是“我”字的訛變。簡體的“義”最早出現在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説》上,現代所用的簡體字“義”產生於明清時代。早在宋元時,民間常借同音的“乂(yì)”代“義”。為了避免跟治理義的“”相混,後來就在“乂”上增加一個區別性的筆畫“丶”造成一個新的專用字“義”,簡化字表採用了這個俗體字。 [2] 
關於“義”的構型和本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解説:
1、會意字兼形聲字。羊是古代祭祀時常用的祭牲之一。在古人的觀念裏,羊確實可以成為美善的象徵。所以,“義(義)”字造字原意為祭祀儀式。“我”在此是聲符(“義”與“我”上古音同屬疑母歌部),表示讀音與此接近。還可以認為“我”是那個祭祀的人。“我”本來是指一隻有稜有角,還具有鋸齒狀的刀刃的兵器,後假借作第一人稱的代詞,指自己。 [18]  [20] 
2、象形字或會意字。“我”原指一種長柄的兵器,這種兵器在戰場上不太靈便順手,但在儀仗隊裏用得上,所以在部族祭祖時,除了供上羊頭之外,還有手握“我”的武士作儀仗隊。從圖1的甲骨文看,“義(義)”所從的“羊”和“我”共用一豎畫,像是頂部有羊角形裝飾的“我”。這個上有“羊”,下有“我”這儀仗的“義(義)”字,作用在於“儀”,“義”本義即為威儀、禮儀。 [5]  [21] 
祭祀儀式只是禮儀中的一種,是義造字時選擇的對象,因而用來表示所有的禮儀。《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引王念孫曰:“義,讀為儀。”沈玉成譯:“朝覲是用以糾正排列爵位的儀式,遵循老少的秩序。”在古書中,“義”表示威儀的本義後來讓位於“儀”。“儀”是“義”的後起分化字。 [17-18] 
“義”有合適合宜的意思,這一用法假借自“”。 [22]  《禮記·中庸》説:“義者,宜也。”按《禮記·祭義》:“宜者,宜此者也。又表記道者也。”注云:“義也,謂斷事以事宜也。”《釋名·釋言語》:“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義”由合適合宜的意思引申為合理的主張思想、應該遵循的原則和規範,即“仁義”。如《論語·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18] 
在古代儒家的學説中,“義”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一切思想或行為最高的乃至唯一的準則,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合於義。孔子和孟子都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孔子《論語·里仁》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更認為一講利,就必然危害義。中國人自古就有重義、尚義的傳統,正因如此,漢語中的“義”字被賦予了“正派”“公正”“正當”等美好的含義,甚至具有“品德的根本,倫理的原則”這樣崇高的意義,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標誌之一。 [18] 
“義”由思想行為的準則引申為普遍的道理、意義。如古人把《春秋》中宣揚的是非善惡稱之為“春秋大義”。普通字、詞、句的意思也稱“義”。“義”表示“意義”這個意思出現較晚,大約在漢朝之際。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孔穎達疏:“考文而云義者,以上下事義推考其文,故云義也。”以後逐漸成為“義”的主要義項之一,並一直沿用至今。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要求。
justice;
righteous
明史·于謙傳》:“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
意義;意思。
meaning
唐·李隆基《孝經序》:“且傳以通經為義,義以必當為主。”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文館》:“悉擇當世聰明魁壘之士,其義非獨使之尋文字,窺筆墨也。”
定義;歧義;反義詞望文生義
情誼,合乎倫理道德的人際關係或感情聯繫。
sentiment
唐·元稹《鶯鶯傳》:“及薦寢席,義盛情深。”
義氣;信義;無情無義;忘恩負義
太平天國爵名之一。

洪秀全《改定天曆詔》:“朕詔……六部、義、主、佐將、內外各省眾官將兵知之。”

(Yì)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義姓”。



形容詞
合適;適宜。

《易·旅卦》:“其義焚也。"陸德明釋文:“馬雲:‘義,宜也。’一本作‘宜其焚也’。”
《尚書·康誥》:“用其義刑義殺。”孔傳:“義,宜也。用舊法典刑宜於時世者以刑殺。”

公正合宜的;合乎道德規範的。
just;
righteous;
right
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韓非子·忠孝》:“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
義舉;義師;義士;義務
善;美。

《詩經·大雅·文王》:“宣照義問,有虞殷自天。”

個人不獲取報酬,所得收入用於公益事業的。
volunteer

義倉;義田;義演;義診
因撫養或拜認而成為親屬關係的。
adopted

義子;義父;義母
人工製造的(人體的某部分)。
artificial

義齒;義肢
動詞
認為合乎正義或道德規範而加以稱許。

史記·刺客列傳》:“於是襄子大義之。”

適應,順應。

墨子·節葬下》:“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

通“”。議論。

《韓非子·揚權》:“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
《莊子·齊物論》:“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助詞
語首助詞,無義。

《尚書·大誥》:“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

名詞
”的古字。儀容;狀貌。
appearance;
looks
逸周書·糴匡》:“服美義淫。”俞樾《羣經平議·周書》:“義,當讀為儀。”

“儀”的古字。儀制;法度。
laws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

é
形容詞
通“”。奸邪。

《尚書·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
《尚書·呂刑》:“鴟義奸宄。”

通“峨”。高大特立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7] 

近義辨析

義—意
“義”與“”都有多種含義和用法,與語言表達有關,都可以表示意思、意義。區別在於:“義”強調客觀存在的事物的結構機理,而“意”是主觀對“義”的認識或理解。如“意在言外”,“意”指深刻的意思或真意;“望文生義”,“義”偏重詞句的確切含義。“詩意”,指詩內包含的內容和意境;而“詩義”則指詩的具體含義。同理,“含意”是指詩文、説話的深層意思或言外之意,範圍寬廣;而“含義”則指詞句所包含的意義,意義狹窄,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寫作“涵義”。 [1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我部】宜寄切(yì)
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
羛,《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
〖註釋〗①從我、羊:徐鍇《説文解字系傳》:“羊者,美物也。羊,祥也。此與善同意,故從羊。”②“魏郡”句:漢置魏郡,故治在鄴縣,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南四十里。③內黃:即今河南內黃縣。 [9] 

説文解字注

“己之威義也”注:言己者,以字之從我也。己,中宮,象人腹,故謂身曰己。義,各本作“儀”,今正。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鄭司農注《周禮·肆師》:“古者書儀但為義,今時所謂義為誼。”是謂義為古文威儀字,誼為古文仁義字。故許各仍古訓,而訓儀為度。凡儀象、儀匹、引申於此,非威儀字也。古經轉寫既久,餚雜難辨,據鄭、許之言可以知其意,威義古分言之者,如北宮文子云:“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義。”《詩》言“令義令色”“無非無義”是也。威義連文不分者,則隨處而是,但今無不作儀矣。《毛詩》:“威義棣棣,不可選也。”傳曰:“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宜耳。棣棣,富而間習也。不可選,物有其容不可數也。”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得宜則善矣。故《文王》、《我將》、毛傳皆曰:“義,善也。”引申之訓也。
“從我,從羊”注:威儀岀於己,故從我。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義必由中斷制也。從羊者,與善美同意。宜寄切,古音在十七部。
“羛,《墨翟書》義從弗”注:《墨翟書》,《藝文志》所謂《墨子》七十一篇也,今存者五十三篇,義無作羛者,蓋歲久無存焉爾。從弗者,蓋取矯弗合宜之意。
“巍郡有羛陽鄉,讀若錡”注:此以地名證羛字,又箸其方音也。凡古地名多依䚻俗方語,如蓮勺呼輦酌,卑水呼班水,鮦陽呼紂陽,大末呼闥末,剡呼舌剡反,酈呼蹢躅之蹢,曲逆呼去遇,如是者不可枚數。羛陽讀若錡,同也。然注家皆讀羛陽,虛宜切,與錡音稍不同也。
“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鄉也”注:按,此十二字,乃後人箋記之語,非許語也。鄴、內黃皆魏郡屬縣,羛陽鄉本在內黃北二十里。司馬紹統《郡國志》曰:“魏郡內黃有羛陽聚。”劉注:“世祖破五校處。”《光武紀》:“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李注:羛陽聚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諸本有作茀者,誤也。《左傳》:“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注:“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按,漢、晉皆在內黃北,魏《地形志》無內黃縣,當是併於鄴,則羛陽亦在鄴矣。故知必後人箋記語也。戲、羛音同許宜反。《左氏傳》有戲陽速,則戲陽又為氏姓。 [10] 

廣韻

宜寄切,去寘疑 ‖我聲歌1部(yì)
義,仁義。《釋名》曰:“義者,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又姓,漢有義縱。又複姓,西戎義渠為秦所滅,後因氏焉。漢有光祿大夫義渠安國。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羊部】義;部外筆畫:7
廣韻》《集韻》《韻會》並宜寄切,音議。《説文》:己之威儀也。從我羊。注: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從羊。《釋名》: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義。
又《説卦》傳: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其別最多。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是也。眾所尊戴曰義,義帝是也。與眾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至行過人曰義,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襴,義領之類是也。合眾物為之,則有義漿,義墨,義酒。禽畜之賢者,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
又義渠,戎國地。《史記·秦本紀》:伐義渠,虜其主。注:寧廣二州,春秋及戰國時為義渠,戎國之地也。
又姓。《前漢·酷吏傳》:義縱,何東人。
又與誼同。《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
又與儀通。《前漢·鄒陽傳》:使東牟朱虛東褒義父之後。注:應劭曰:邾儀父也。師古曰:義讀曰儀。
又與宜同。《韻補》:周官凡殺人而義者,《史記》君義嗣,並魚羈切。
又《韻補》葉牛何切。《周官》注:儀作義,古皆音俄。《古文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陂音坡。◎按,《説文》在我部。今從《正字通》併入。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4E49;下排:U+7FA9) 字形對比(上排:U+4E49;下排:U+7FA9)

書寫提示

首筆點在豎中線左側。第二筆撇從豎中線右側起筆,下行撇至左下格。第三筆捺從左上格起筆至右下格捺出;撇、捺相交於豎中線。頂部捺的起筆點較低,點稍高,撇最高;底部撇尖稍高於捺腳。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a
先秦
王力系統
ŋ
ǐ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ja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i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
jarh
西漢



東漢





jei


je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支佳

je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e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e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jie̯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ĕ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ie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ĕ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ɛ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五寘
支B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宜寄切
ŋjĕ
集韻
平聲
五支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羈切
ŋiɛ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宜寄切
ŋiɛ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全清

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應計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次濁
延知切
oie

去聲
二寘



次濁
以智切
oie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ȵi
13
去聲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13
去聲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ȵi
31
陽去

吳語
蘇州
ji
31
陽去
新讀
吳語
温州
ȵi
22
陽去
文讀
吳語
温州
ŋ
22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ȵ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ȵ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ȵiĩ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ȵ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ȵ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i
54
陽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gi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ŋĩ
35
陽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ie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ŋi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1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7]
  • 4.    四寘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5]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31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9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73-17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33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4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09-1810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529-2531
  • 11.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17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4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8]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5]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9
  • 1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787
  • 18.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7-48
  • 19.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193-194
  • 20.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179-180
  • 21.    宰予,孟凡萌.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戈”部漢字與古代戰爭[J].博物,2018,(第6期):67
  • 22.    尹榮方.“義”字初義與上古“宜祭”[J].漢字文化,2015,(第2期):48-50
  • 23.    董蓮池編著. 新金文編 中[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10:173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