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乂(拼音:yì,ài),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乂的古字形像一種刀類工具,是“”的初文 [2]  。本義是指割草或收割穀類植物,後來被假借為治理、安定等義。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yì,ài
部    首
丿
五    筆
QTY(86);RTY(98)
倉    頡
K
鄭    碼
OSAA
筆    順
撇、捺
字    級
二級(編號:3501) [1] 
平水韻
去聲·十一隊 [4] 
總筆畫
2
統一碼
基本區 U+4E42
注音字母
ㄧˋ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
四角號碼
40000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或會意字李學勤在《字源》中寫到“乂”為象形字,是因為乂字撇捺相交,狀如一把剪刀,就像剪刀開合剪裁物品的形態。而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中寫到“從丿乀相交象左右去之會意也。”段玉裁認為“丿”、“㇏”這兩筆筆畫如同兩把割草的鐮刀,都表示為割草,所以是會意字。但乂的本義都是割草或收割穀類植物。後作刈。《詩·周南·葛覃》:“維葉莫莫,是刈是濩。”陸德明釋文:“《韓詩》曰:“刈,取也。”引申為治理。《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戰戰惟恐不能乂。”盧辯注:“乂,治也。”
《爾雅·釋詁下》:“乂,治也。”割草是為了把草整理得更加整齊,故“乂”引申為治理、安定。國泰民安後,百姓也可修養生息,所以“乂”還有修養之意。《書·益稷》:“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17]  [2]  [5]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通“刈”,指割草或收割穀類植物
mow
説文》:“乂,芟草也。刈,乂或從刀。”
乂草
治理
govern
漢書·武五子傳》:“保國乂民。”
《漢書·齊懷王閎傳》:“保國乂民,可不敬與!”
安定,平定
calm down
《北史·齊文宣帝紀》:“朝野安乂。”
《書·堯典》:“有能俾乂。”
名詞
才能出眾的人,有才德的人。舊稱才德過百人為乂。

《尚書·皋陶謨》:“俊乂在官。”
南史·齊本紀》:“官方與能,英乂克舉。”
ài
動詞
懲戒,懲創
punish
《後漢書·竇融傳》:“其後匈奴懲乂,稀復侵寇。”
《集韻》:“乂,創乂,懲也。”
(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芟艸也。從丿從乀,相交。刈,乂或從刀。魚廢切。 [9] 

説文解字注

芟艸也。
艸部曰:芟,乂艸也。二篆為轉註。周南曰:是刈是濩。周頌曰:奄觀銍艾。艾者,㐅之叚借字。銍者,所以乂也。禾部曰:獲,㐅榖也。是則芟艸獲榖總謂之乂。鄭箋詩云。芟末曰艾。刀部有𠛎。金部有鎌,有鍥。所以芟艸也。銍則獲禾短鎌也。引申之,乂訓治也。見諸經傳。許闢部雲。䢃,治也。引唐書有能俾䢃。則䢃為正字。
從丿乀相交。
象左右去之會意也。魚廢切。十五部。
(刈)乂或從刀。
乂者,必用鎌之屬也。 [10-11] 

廣韻

魚肺切,去覅疑 ‖ 乂聲祭1部
乂,才也。 [12] 

康熙字典

廣韻》魚肺切。《集韻》魚刈切。𠀤音刈。《説文》:芟草也。《爾雅·釋詁》:治也。《書·堯典》:有能俾乂。通作䢃。
又賢才之稱。《書·臯陶謨》:俊乂在官。
又《集韻》牛蓋切。音艾。懲創也。或作㣻。通作刈、艾。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楷體) 書寫演示(楷體)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ăd
王力系統
ŋ
ǐat
周法高系統
ŋ
jar
兩漢
西漢


東漢



祭/泰

jad

祭/泰

ja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jwə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ɐi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wɐi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ɐi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ai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ɐi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iɐi
(參考資料: [14-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肺切
ŋjɐi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居餚切
kɪau

上平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阮古切
ŋo

去聲

開口呼
一等
次濁
牛蓋切
ŋɑi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刈切
ŋiŠɐi
韻略


去聲





魚肺切

增韻


去聲





倪祭切



去聲





牛蓋切



去聲





魚肺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全清

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應計切

洪武正韻

去聲



次濁
倪制切
ȵie

去聲


次濁
牛蓋切
ŋai
分韻撮要

陽去






(參考資料: [14]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2-06]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1103頁
  • 3.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06]
  • 4.    平水韻 十一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2-06]
  • 5.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第52頁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626頁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第36頁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第1540頁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第1796頁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2:第2506頁
  • 11.    辭書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1-02-10]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第391頁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6頁
  • 14.    乂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09]
  • 15.    乂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09]
  • 16.    乂的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1-02-09]
  • 17.    朱維錚主編;(清)王引之撰;錢文忠,虞萬里,楊蓉蓉等整理;朱維錚審閲.中國經學史基本叢書 第5冊 經義述聞 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2.07:9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