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意(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根據現有材料,此字最早形體見於戰國簡牘文字,一説始見於西周金文 [18]  。意的本義一般認為指意向、心裏的想法,又指願望、意願。意也表示猜想、預料,用作動詞。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音、立、心
五    筆
UJNU
倉    頡
YTAP
鄭    碼
SUKW
筆    順
點、橫、點、撇、橫、豎、橫折、橫、橫、點、斜鈎、點、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996)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5] 
注音字母
ㄧˋ
總筆畫數
9+4、5+8、4+9
筆順編號
4143125114544
國標GBK
D2E2
統一碼
610F
四角碼
0033₆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中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根據現有古文字材料,意字最早見於戰國秦睡虎地竹簡,作圖A,這是一種小篆過渡到隸書的書體,它應是由圖1一類的小篆字形演變而來的。從小篆到隸書、楷書,字形都比較固定:上部是“”字,下部是“”字。
“意”的構型含義主要有兩種説法。第一種説法認為是形聲字。上部的“音”表聲;下部的“心”表義,“意”最初之義是指心中有所思。古人不知人的思想在頭腦中,認為在心中,所以從心。 [2]  [6] 
第二種説法認為是會意字。“音”字一説是在“言”字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號構成的指事字,以説明“音”是口裏發出的“聲”。有一句成語叫“言為心聲”,説的是,言語乃人的內心思想的反映。但是,“言”説出的只能是“聲”,而不是“音”,即“聲”和諧合拍、富於節奏、成就樂譜文章,方能成為其“音”。可見“音”反映的是心之曲,是人內心深處情感的流露。因而更含蓄、更細膩、更委婉,人們往往只能意會而難於用語言來表達。這就叫做“意”。所以,既然有“言為心聲”之謂,則自然有“音為心意”之説了。 [7-8] 
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葛亮先生在《古字新識(二)——漢字的構形》提出,“意”字在西周金文中已見,如下圖(西周文字與戰國文字)圖A、圖B。是直接在“言”字中部加了個圓圈,這個圓圈可能是起標記作用的記號。《論語·子罕》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簡上,則有“毋〔圖C〕,毋固,毋我,毋必”,〔圖C〕相當於“意”;《詩經·伐檀》有“胡取禾三百億兮”,在安徽大學收藏的戰國楚簡上,寫作“胡取禾三百〔圖D〕兮”,C相當於“億”(表示十萬,簡化字作“億”);字出現在一件青銅器的銘文裏,也用作“萬億年”的“億”。由此可見,古漢字“意”原本是在表意字“言”或“音”的舌部加了一個記號,表示言語中所包含一種抽象的東西——意。“意”用作數字“億(億)”,則是因為“億”畫不出來,而採用了同音假借的方式。
不過,古漢字“意”的構形沒有流傳到後世,而是被上“音”下“心”的“意”所取代。目前所見,上“音”下“心”的“意”最早出現在戰國晚期的秦國或秦代的文字材料裏。這或許又是因為“舌頭中間加個圈”這樣的構件太特別,書寫的時候,就被替換成了常見的“音”或“言”;替換之後意思不明白了,就再加個常用的意符“心”作為提示(也可能是先加“心”)。經過秦人的“書同文”,“意”這種寫法就固定了下來。 [18] 
西周文字與戰國文字 西周文字與戰國文字 [18]
“意”的本義,是心裏所想的“意思”“心意”“意圖”。這些“意思”,是合乎心願,滿足了願望。古人認為人的意圖發自心中,所以“意”又引申為心中、心上,如“在意”。這種“心意”如果保持一定時間,在心裏形成固定的心意,就是“意志”。“心意”表現在外面,就是情緒、神態、情態。在人們的心目中,可以流露出對某種事物的情態,如“春意”“秋意”“寒意”等。 [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心願;願望。亦引申為志向。
desire;
intention;will
《呂氏春秋‧長見》:“申侯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為之。”
漢·賈誼《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三國志‧魏志‧杜畿傳》:“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意願;民意;來意;心滿意足
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達的內容。
meaning
《易‧繫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紅樓夢》第二回:“子興道:‘依你説,“成則公侯敗則賊”了?’雨村道:‘正是這意。’”
本意;語意;含意;意在言外
指思想,想法。
idea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八章:“你啥時候起了這意?”

胸懷;內心。
heart
《漢書‧高帝紀上》:“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孔雀東南飛》:“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感情。
expression;
emotion
《漢書‧蕭望之傳》:“望之見納朋,接待以意。”
宋·王安石《舟夜即事》詩:“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情意;盛意;情投意合
情趣。

南朝梁·江淹《卧疾怨別長史》詩:“始懷未及嘆,春意秋方驚。”
意趣;意味;詩情畫意;春意盎然
氣概;氣勢。
spirit
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多兵意盛,與彊敵爭,倘更為禍始。”
《隋書‧達奚長儒傳》:“兵皆力戰,虜意大沮。”

佛教語。六根之一。全稱“意根”。是意識所依賴以發生的依據。

《正字通·心部》:“意,釋氏六根,意居終。眼、耳、鼻、舌、身,五根如箭,意如弩,皆起於意,故以意貫之。”

六識之一,意識的略稱。指思量、思慮作用。

《俱舍論》卷四:“思量故名意。”

(Yì) 指意大利。



(Yì)姓氏用字。



通“”。果仁。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稱》:“華之屬,必有核(核),核(核)中必有意。”

動詞
思念;放在心上。
miss
《詩經‧小雅·正月》:“終逾絕險,曾是不意?”

料想;猜測。
anticipate;
expect
《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新唐書‧尉遲敬德傳》:“眾人意公必叛。”
意料;意外;出其不意
懷疑。

《漢書·梁孝王武傳》:“於是天子意梁。”

記憶,回憶。後多作“憶”。

《素問‧宣明五氣篇》:“脾藏意。”

數詞
通“億”。極言數目之大。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眾人或或,好惡積意。”賈誼《鵩鳥賦》作“好惡積億”。

連詞
通“”。或者;還是。

《墨子‧明鬼下》:“豈女為之與,意鮑為之與?”

形容詞
通“”。美好。

《漢書‧高帝紀下》:“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

嘆詞
同“噫”。表示感嘆。

《莊子‧天道》:“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近義辨析

意—義
這兩個字各有多種含義和用法,當與語言表達有關時,“意”表示意思或想要表達的,“義”表示內容或內中含有的;“意”所指的範圍較寬、較大,“義”所指的範圍較窄。如“本意”指原來的意思、意圖,而“本義”是語言學名詞,指詞語本來的意思;“語意”指話語、篇章所包含的意思,“語義”指字、詞或句子包含的意思。
總之,個人性、主觀性和社會性、客觀性是“意”跟“義”最主要的區別。即,“意”是發自內心的想法,如“意在不言中”“言不盡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詞不達意”均是在表達自己的意圖。而“義”則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或者義理,如“語義”“意義”“疑義”“定義”“字義”等。 [1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下】【心部】於記切(yì)
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 [12] 

説文解字注

“志也”注:“志”即“識”,心所識也。意之訓為測度,為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大學》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謂實其心之所識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鄭雲:“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按厭當為猒,猒者,足也。
“從心音”注:會意。於記切,一部。古音入聲,於力切。
“察言而知意也”注:説從音之意。 [13] 

廣韻

於記切,去志影 ‖ 意聲之部(yì)
意,志也。又姓,於記切。四。 [14]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意;部外筆畫:9
(yì)《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並音䔬。志之發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意念謂之意。《禮運》:非意之也。注:意,心所無慮也。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即慮無也。
又與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論語》:抑與之歟。《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
(yī)又《轉註古音》於宜切。音醫。《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
又葉乙力切,音億。《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表垂乎常式。
又與臆通。賈誼《服賦》:請對以意。《史記》作臆。師古曰:叶韻音億。
魏校曰:從心從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意字書寫提示 意字書寫提示
“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音”寬“心”窄。“音”,“立”居上居中;首筆點在豎中線;“日”,上寬下窄,㇕(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心”,居下居中;第二點在豎中線上方。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ɡ
王力系統
0
ǐə
董同龢系統
ʔ
jəɡ
周法高系統
ʔ
iəɣ
李方桂系統
·
jəgh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ə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
ï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記切
ʔi
集韻
平聲
七之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其切
ʔie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記切
ʔie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乙力切
ʔiek
禮部韻略


去聲





於記切

增韻


平聲





於基切



去聲





於記切



入聲





乙力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應計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於宜切
ʔie

去聲
二寘


全清
於戲切
ʔie

入聲
七陌


全清
伊昔切
ʔiək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片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京承片-京師小片
北京
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石濟片-聊泰小片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關中片
西安
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湖廣片-鄂中小片
武漢
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川黔片-成渝小片
成都
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合肥
ɿ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揚州
i
55
去聲
晉語
幷州片
太原
i
45
去聲
吳語
太湖片-蘇嘉湖小片
蘇州
i
412
陰去
吳語
甌江片
温州
i
42
陰去
湘語
長益片-長株潭小片
長沙
i
45
陰去
湘語
婁邵片-湘雙小片
雙峯
i
35
陰去
贛語
昌都片
南昌
i
45
陰去
客家話
粵台片-梅惠小片
梅縣
i
52
去聲
粵語
廣府片
廣州
ji
33
陰去
粵語
高陽片
陽江
ji
24
陰去
閩語
閩南片-泉漳小片
廈門
i
11
陰去
閩語
閩南片-潮汕小片
潮州
i
213
陰去
閩語
閩東片-侯官小片
福州
ei
213
陰去
閩語
閩北片-建甌小片
建甌
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5.    平水韻 四寘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6.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89-90
  • 7.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200;473
  • 8.    王甘文著.先祖秘語:隻眼窺漢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2-83
  • 9.    丁義誠等主編.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8.01:290-292.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45-1546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214.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39.
  • 1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399.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58.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39.
  • 16.    “意”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5]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9
  • 18.    葛亮.古字新識(二)——漢字的構形[J].書與畫,2020,(第2期):54-55
  • 19.    孫東平, 鄭琳. “意”“義”的不同及其易混淆詞語辨析[J]. 文山學院學報, 2015, 第28卷(5):65-67,7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