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抑(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抑的初文是,印的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按人使下跪。後來加“扌(手)”旁分化出抑字。抑本義指壓、按,引申指控制、壓制。抑還表示在幾種情況中選擇一種,又表示輕微轉折,用為連詞。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RQBH(86、98)
倉    頡
QHVL
鄭    碼
DRY
字    級
一級(編號:0641)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5] 
總筆畫
3+4
注音字母
ㄧˋ
四角碼
5702₀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𢑏、𢬃、𢫽、𠨔、𢮮
統一碼
基本區 U+629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抑”的古字是“印”。“印”,甲骨文作圖1,或反向作圖2。金文構型相同,作圖3、4。許慎《説文解字》中“抑”字的小篆字形作圖5(隸定作𢑏),字形“從反印。”從“印”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來看,上方是一隻大手(爪),下部是半跪的一個人,這表示用手壓服一個人之形。抑即印字今字,印為抑之初文。甲骨文正反無別,不影響字義。戰國古璽文正反仍然無別,皆為印字,可見至戰國仍然不是反印為𢑏(抑)。反印為𢑏(抑),也就是印𢑏(抑)正反有別,反寫印而成為一個新字𢑏(抑)應該是漢代開始的。 [2]  [6] 
《説文》中的俗體(圖6)從手,突出其字義的動作性。後來經過隸變、楷化,成為楷書的正體字。在《西狹頌》中有圖7形,是小篆俗字的平直化寫法。
抑的本義是按,引申為壓制。按是具體的動作,用手向下按;而壓制則是抽象的行為,雖不一定用手,但也是要使被壓制者下降。如成語“抑強扶弱”。在現代漢語中,“抑”常和“制”連用,組成合成詞“抑制”,意思是壓下去、控制住。
“抑”又由壓制的意思引申為貶低,其實貶低也就是一種壓制、抑制。“抑杜揚李”中的“抑”和“揚”也是貶低和抬高的意思。以上所述的“抑”都是動詞
作為動詞,“抑”是下壓;作為形容詞,“抑”是低的意思;低是壓的結果。如“抑揚頓挫”。引申為低沉,多半指心情。如“壓抑”“抑鬱”。
“抑”後來又假借為虛詞,用於表示遞進、選擇、轉折等,常見於文言文。現代漢語已很少使用。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向下按;按壓。
press down
《老子》:“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淮南子‧齊俗訓》:“若璽之抑埴,正與之正,傾與之傾。”

限制;阻止。
restrain;
hold back
《戰國策‧秦策一》:“約縱散橫,以抑強秦。”
《史記‧魏公子列傳》:“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抑制;抑揚;抑鬱;壓抑
強迫。
force
《元史‧趙世延傳》:“蒙古軍士科差繁重,而軍士就戍往來者多害人,且軍官或抑良為奴。”

貶斥。
demote
《墨子‧尚賢中》:“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賈誼抑而鄒枚沈,亦可知已。”

俯。

《晏子春秋‧諫下十五》:“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對。”

冤屈,冤枉。

《國語‧晉語九》:“邢侯與雍子爭田,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及斷獄之日,叔魚抑邢侯。”

隱沒。

《淮南子‧本經訓》:“則兵革興而分爭生,民之滅抑夭隱,虐殺不辜,而刑誅無罪,於是生矣。”

似;如。

《國語‧魯語下》:“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

形容詞
低;深沉。

漢·蔡邕《琴賦》:“於是繁弦既抑,雅韻復揚。”
唐·韓愈《宿龍宮灘》詩:“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

拗;違拗。

《水滸傳》第六二回:“盧俊義抑眾人不過,只得又住了幾日。”

通“懿”。美。

《詩‧齊風‧猗嗟》:“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副詞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難道”。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表示重複、連續。相當於“又、再”。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審勢》:“臣抑聞古之善覘人國者。”

表示推斷,相當於“還是”。
perhaps;maybe
《晉書‧姚泓載記》:“物極必反,抑斯之謂歟?”

表示語氣,相當於“或許、或者。”

《左傳‧昭公十三年》:“晉侯使叔向告劉獻公曰:‘抑齊人不盟,若之何?’”

連詞
表示選擇。相當於“還是”。
or
《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買書抑買茶葉,問題非小,一時殊難決定。”
抑或
表示轉折。相當於“可是、然而。”

唐·韓愈《送許郢州序》:“愈雖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謂之知己。”

表示讓步,相當於“即使、雖然”。

《韓詩外傳》卷五:“抑為之者窮,而是子猶為之。”

表示遞進。相當於“而且”。

三國蜀·諸葛亮《隆中對》:“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表示承接。相當於“於是,就”。

《國語‧魯語下》:“若盟而棄魯侯,信抑闕矣。”
宋·周密《齊東野語‧南園香山》:“然其間率多浮誕之語,抑有乘時以醜名惡聲,以詆平日所不樂以甘心者。”

助詞
句首助詞。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上】【印部】於棘切(yì)
(𢑏)按也。從反印。
𢬃(抑),俗從手。 [10] 

説文解字注

(𢑏)按也。按,當作“按印也”,淺人刪去“印”字耳。按者,下也,用印必向下按之,故字從反印。《淮南·齊俗訓》曰:“若璽之抑埴,正與之正,傾與之傾。”璽之抑埴,即今俗雲以印印泥也。此抑之本義也。引伸之,為凡按之偁。《內則》:“而敬抑搔之。”注曰:“抑,按也。”又引伸之,為凡謙下之偁。《賓筵》傳曰:“抑抑,慎密也。”《假樂傳》曰:“抑抑,美也。”《抑》傳曰:“抑抑,密也。”《猗嗟》傳曰:“抑,美色。”《論語》三用抑字,皆轉語詞,於按下之意相近。《抑》詩,《國語》作“懿戒”,懿同抑。“抑此皇父”“懿厥哲婦”“懿”亦同“抑”。鄭雲:“抑之言噫,有所痛傷之聲也。”
從反印。用印者必下向,故緩言之曰印,急言之曰𢑏。《詩·賓筵》抑與怭韻,《假樂》與秩韻,古音在十二部。𢑏即印之入聲也。今音於棘切,入二十四職。
𢬃(抑),俗從手。既從反爪矣,又從手,蓋非是。 [10]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抑·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4
《唐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並音億。
《説文》:按也。《史記·三王世家》“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又慎密也。《詩·小雅》:威儀抑抑。
又治也,塞也。
又屈也,逼也。《禮·學記》:君子之教喻也,強而弗抑。疏: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也。《楚辭·懷沙》:俛屈以自抑。
又遏也,止也。《史記·平準書》: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後漢·明帝紀》:章奏若有過稱虛譽,尚書宜抑而不省。
又美也。《詩·齊風》:抑若揚兮。疏:揚是顙之別名。抑為揚之貌。
又損也,退也。《後漢·蔡邕傳》: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又《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注:抑,退也。抗,進也。通作挹。
又轉語,亦然之辭。《詩·鄭風》:抑磬控忌。
又發語辭。《詩·小雅》:抑此皇父。《王應麟·詩考》:韓詩,抑,意也。
又詩篇名。《楚語》:衞武公作懿,戒以自儆。注:大雅抑之篇,懿讀曰抑。
《説文》:從反印,或從手作𢮮。隷作𢬃。今文省作抑。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扌”窄“卬”寬,頂部“扌”高,底部“卬”低。“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卬”,左右大致等寬;頂部左高,底部右低;㇙(豎提)豎段在豎中線,提尖輕抵橫中線;㇆(橫折鈎)的橫段與“扌”橫筆、㇙(豎提)的起筆持平,鈎部在橫中線下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k
王力系統
0
ǐet
董同龢系統
ʔ
jet
李方桂系統
·
ji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k
北魏後期北齊

jək
齊梁陳北周隋

j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ək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ək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ək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ek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ək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力切
ʔjək
集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乙力切
ʔiek
禮部韻略


入聲






乙力切

增韻


入聲






乙力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伊昔切
ʔ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799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14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7]
  • 5.    平水韻 十三職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343
  • 7.    丁義誠等主編.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8.01:91-9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543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950.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447.
  • 11.    (清)陳廷敬,張玉書等編撰. 康熙字典 最新整理本 2[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06:761.
  • 12.    抑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