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印(拼音:yì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字形像一個人用手按壓另一個人使他跪下,本義為摁、按壓,是“”的古字。按印章要用力摁,“印”又可解釋為印章、官印等。用作動詞時,意思就是“蓋章”。因為使勁按壓一物體,常常會在其他物體上留下一些印記,所以“印”又被引申為痕跡、印記、標記等義。又引申為符合,如“印證”。
中文名
拼    音
yìn
部    首
五    筆
QGBH [3] 
倉    頡
HPSL [3] 
鄭    碼
RHAY [3] 
筆    順
撇、豎提、橫、橫折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285) [1] 
平水韻
去聲·十二震 [4] 
總筆畫
2+3(部首+部首外)
異    體
𠘄
統一碼
基本區-5370 [3] 
四角號碼
7772₀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ㄧㄣ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圖1、2)中的“印”字,由兩部分組成:上方是一隻手指張開的人手的象形,下方是一個半跪着的人的象形。兩部分合起來,就表示出了一個人在用手按壓另一個人的意思,“印”字的本義就是按。《説文解字》釋印字為璽印之印,是後起義,非其本義。
金文(圖3、4)中的“印”字由甲骨文字形發展而來:整個字變成了上下結構,上面是手形,下部的人形由原來的半跪狀,變成了彎腰弓背、腹後大腿胸貼膝蓋的蹲坐狀,似乎隨時都會撲倒在地,“按壓”的意思更為明顯。發展至秦代小篆(圖5、6)階段,“印”字的字形變得更為規整,併發生了一些變化:上部的手形進一步擴大,成了“爪”;下部的人形成了頭部挨着膝蓋跪坐的“卩”狀,似乎是真的被壓得爬不起來了。在隸書(圖8、9、11)中,“印”變成了左“爪”右“卩”的左右結構,已經看不出它本來的意思了。綜上所述,印字從甲骨文、西周金文、戰國文字、《説文》小篆形體上看,都模擬人以手抑按人而使之跪下的樣子,即後世“抑”字初文,後世抑表示印字本義,印字只表示引申義。 [2]  [5] 
蓋圖章時手用力向下摁,故將古代的璽改稱印。璽是政府機關的憑據,相當於現代的公章。
“印”既然是政府機關的憑據,自然地那也就是權力的象徵了,所以,直到當代,人們有時還把“印把子”作為權力的代名詞來使用。不過,“印”字到後來就不僅僅指政府機關的圖章了,而用來泛指一切圖章、戳記了。
圖章印在紙或其它物體上.,要留下痕跡,蓋一個章就留下一個痕跡,由此引申出“印”字另外的一個意義,就是表示痕跡,凡是顯示出某種痕跡的,都可以叫“印”。“印”字表示痕跡這一意義時常常在後面加上一個表示兒化的“兒”字,如“腳印兒”,“指印兒”,“烙印兒”,“在桌子上重重地劃了一道印兒”等等。表示這種意義的“印”字又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示留下痕跡,也就是使出現痕跡,主要是指把文字或圖畫等留在紙上或器物上,如印刷、翻印、油印、鉛印、印花兒布等詞語中的“印”字都是這個意義。印刷就是把文字圖畫等做成版,塗上油墨,然後印在紙張上。中國古代的手工印刷,多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後放上紙,再用乾淨的棕刷子在紙背面用力擦過,所以叫印刷。不過,近代印刷術已多用各種印刷機了。
作為名詞,“印”可以表示留下的痕跡;作為動詞,它表示留下痕跡。上文所述的都是真實的、具體的痕跡,也就是説是看得見的痕跡。除此以外,“印”字還可以表示抽象的、看不見的痕跡。這當然就是上面這個意義的比喻意義。人通過視覺器官、聽覺器官或觸覺器官感知了外界事物以後,會在大腦中留下一個形象,這正像用堅硬的東西在桌子上劃過,會在桌子上留下一道印兒一樣,所以人們把感知外界事物以後留在大腦中的形象叫做“印象”。
由於印章與它所留下的痕跡是完全符合的,所以“印”還可引申指“符合”。如“印證”即證明與事實完全符合。“心心相印”即彼此的心意相通,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5]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ìn
名詞
政府機關的圖章,泛指圖章。
stamp
墨子·號令》:“守還授其印,尊寵官之。”
徐官《古今印史·用印法》:“凡寫詩文,名印當在上,字印當在下。”
印章;印鈕;印璽;印綬;印把子
蓋圖章留下的痕跡,泛指痕跡。
print
巴金《寒夜》二二:“他的牙齒緊緊咬着大拇指……過了一會兒,他放下手,也不去看指上深的齒印。”
印痕;印花;印跡;手印
指印刷活字。

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

(Yìn)姓氏用字。參看“印姓”。



動詞
蓋章或如蓋章般在物體上留下痕跡。
stamp
唐·李遠《遊故王駙馬池亭》詩:“野鳥翻萍綠,斜橋印水紅。”
茅盾《色盲》五:“路上剛灑過水,車輪在地面印出兩道線。”

比喻留下深刻印象。
impress
巴金《》二:“梅的悲慘的結局還深深地印在她的腦裏。”

符合;吻合。
confirm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計倪》:“(伍子胥)師事越公,錄其述,印天之兆。”
清·李漁《慎鸞交·贈妓》:“只要心相印,肉可均,身堪殉。”
印證;心心相印
特指印刷,使文字、圖畫等留在紙、布、或器物上。
print
魯迅《書信集·致吳朗西》:“印時要多印五張,以便換去印得不好的頁子的。”
印染;印次;翻印;複印
按;壓。
press
冰心《寄小讀者》十:“聽完了用她的衣襟來印我的眼角,靜靜的伏在她的膝上。”

謂燃香。

唐·元稹《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燈籠青焰短,香印白灰銷。”
巴金《春》十七:“檀香點完了,你再印一盒吧。”

動詞
同“”。按;往下壓。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高者印之,下者舉之。”

[6-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九】【印部】於刃切(yìn)
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凡印之屬皆從印。 [9] 

説文解字注

“執政所持信也”注: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卪信曰印,古上下通曰璽。《周禮》壐(璽)節注曰:今之印章。按《周禮》,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謂諸侯於其國中,公卿大夫於其采邑用之,是即用印之始也,季武子於周禮為守都鄙者,而以璽書,達於魯君,是古有印明矣,蓋以簡書之。而寓書於遠必用布帛檢之,以璽泥𠨔之。至用縑素為書,而印之用更廣。漢官儀,諸侯王黃金槖駝鈕,文曰璽。列侯黃金龜紐,文曰章;御史大夫金印紫綬,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龜紐,文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銅印,文曰印。
“從爪卪”注:會意,手所持之卪也。《左傳》:司馬握節以死。於刄(刃)切。十三部。凡印之屬皆從印。 [10] 

廣韻

於刃切,去震影 ‖印聲真2部(yìn)
印,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又《漢官儀》曰:“諸王侯黃金橐駝鈕,文曰璽;列侯黃金龜鈕,文曰章;御史大夫金印紫綬,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龜鈕,文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銅印,文曰印。”又姓,《左傳》鄭大夫印段,出自穆公子印,以王父字為氏。於刃切。四。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字部】印;部外筆畫:4
古文:𠘄
《唐韻》於刃切。《集韻》《韻會》伊刃切。《正韻》衣刃切,並因去聲。《説文》: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卪象相合之形。今文作卩,瑞信也。手爪以持印。會意。《廣韻》: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增韻》:刻文合信也。《前漢·百官公卿表》:二千石皆銀印,二百石以上皆銅印。注:師古曰:刻文雲:某官之印。
又姓。《廣韻》:《左傳》:鄭大夫印段出自穆公子。印以王父字為氏。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左右寬窄相當,左旁頂部高,右旁底部低。左旁居左半格,㇙(豎提)收筆於橫中線。右旁居右半格;㇆(橫折鈎)的橫段與左旁的㇙(豎提)起筆點持平,豎筆緊貼豎中線右側。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ji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inh
西漢



東漢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i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en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字母(聲紐)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一震
真A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刃切
ʔjen
集韻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伊刃切
ʔjen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i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葉因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全清
衣刃切
ʔiə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i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i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iɛ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ɐ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ɐn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n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eiŋ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9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4.    十二震 印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2]
  • 5.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 .語林趣話 1[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2.01:412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5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12-513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5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37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723
  • 11.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8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3]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4
  • 17.    丁義誠等主編.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99-1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