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代哲學概念)

鎖定
義,中國古代哲學概念,儒家意為仁義,提出者是孔子;墨家意為道義,提出者是墨子。
中文名
類    型
古代哲學概念
釋    義
仁義,道義
提出者
墨子

目錄

儒家

仁義。孔子説:“見義不為,無勇也。”指見到應當做的事而不去做,是怯懦的表現。孟子説:“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是指對自己以及別人做不應當做的事(不正義)感到羞恥和憎惡。人有正義感,便會努力實現種種可達到平等的社會理想,甚至以犧牲生命來表現仁義。孔子的仁愛是對他人的關心愛護同情理解尊重,愛人要以親為出發點,主要是處理宗法家族關係內部的親戚關係,而且愛人涉及到國家、上下、君臣及國際關係

墨家

仁義(道義)。“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認為愛人要遠施周邊,尊卑長幼之間要互相愛護。墨子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後期墨家繼承了這一思想,提出“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中”。“義”的內涵隨着社會歷史發展的變化而變化,涉及到“志”與“功”的問題。其實“仁”為“愛”,“義”為“利”,“愛”和“利”都屬是價值行為主體的行為結果,即為“功”。所以墨家主張在外功的基礎上實行“志”與“功”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