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宜(拼音:yí)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 [3]  ,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砧板上放着兩塊肉的樣子,本義是菜餚,一説本義為祭名。有飽飯吃,而且有肉吃,生活自然是愜意的。故宜引申為相宜、適宜,又引申為適合、適當、應當、應該的意思。“宜”還由適宜、適合引申有美善義。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PEGF [4] 
倉    頡
JBM [4] 
鄭    碼
WDIC [4] 
筆    順
點、點、橫鈎、豎、橫折、橫、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278) [1] 
平水韻
上平四支 [5] 
注音字母
ㄧˊ
四角碼
3010₂
筆畫數
3+5(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B9C [4]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説文解字》曰:“宜,所安也。”是説,“宜”就是讓人感到舒服安適。許慎根據篆文(圖7)認為,這個字的上頭是房子“宀”,底下一橫表示土地,中間是“多”字省掉了一半寫作“夕”,許慎認為“多”字表示讀音。有房子有土地,就是安適的。他還説出了兩個六國古文字,一個相當於兩個篆文的“宜”並排在一起(𡪀),還有一個是“多”字不省去的“宜”(𡨆)。
後代學者指出,《説文》用的只是“宜”的引申義。甲骨文“宜”寫作圖1,字形外框是“”字。“且”字一説像切肉時墊在下面的砧板;“且”字中間,像有兩個“夕”字形,這夕不是朝夕的夕,而是“”字古文的變形。商承祚在《〈説文〉中之古文考》説:“宜與俎為一字。”“甲骨文、金文皆象肉在俎上之形。”《説文》:“俎,禮器也,從半肉在且上也。”因此,後人認為甲骨文“宜”的本義就是用牲之法。大概是指如何宰殺犧牲品,取何部位,切成什麼形狀,如何佈置祭肉等等有關事宜。可能祭肉乃美味佳餚,祭祀這件事又是好事一樁的緣故,所以後來“宜”便被用來表示祭名,又引申為適宜。合適、安適的事當然就要去做,所以“宜”字又引申出應當、應該的意思。
金文(圖2、3)與甲骨文大同小異,祭肉改成了“月(肉)”。到了春秋時,像俎的邊沿的弧形與下邊的一橫分離開。《説文》古文以後,斷開的弧形演變成為“宀”。裏邊還原了甲骨文的肉(夕)並下加一橫表示地面,似乎顯示滿屋子都是美味可口的祭肉。《説文》古文還保留兩塊肉的形狀,到篆文中只剩下一塊肉之形了。篆文到楷書中間經過一個“隸變”過程,隸變時將篆文的房子去掉了上面一點,下面改成了“且”。楷書據此規範而保留了“且”並復原了寶蓋形。 [2]  [6-7]  [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菜餚。
dishes
爾雅·釋言》:“宜,餚也。”

古代祀典的一種。謂列俎幾陳牲以祭。

《尚書·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於上帝,宜於冢土。”
《詩經·魯頌·閟宮》:“享以騂犧,是饗是宜,降福既多。”

正當的道理;適宜的事情或辦法;適當的地位。
matter
《國語·晉語四》:“守天之聚,將施於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
《禮記·曲禮上》:“若夫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
機宜;時宜;事宜;因地制宜
(Yí)古州名。唐乾封中置宜州,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區。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西四·慶遠府》:“慶遠府,古百粵地,秦屬象郡,漢為交趾……唐武德中置粵州,乾封中改為宜州。”

(Yí)古州名。南朝梁末置,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四·荊州府》:“夷陵州,春秋戰時楚地,秦屬南郡……晉宋齊併為宣都郡,梁末兼置宣州。”

(Yí)古州名。遼置,治所在今遼寧省義縣。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八·遼東都指揮使司》:“義州衡,秦漢遼西郡地……遼置宜州崇義軍。”

(Yí)姓氏用字。參看“宜姓”。



形容詞
合適;適當。
fitting;
suitable
《尚書·金縢》:“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詩之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丁玲《阿毛姑娘》:“她的家便是最右臨着溪,臨着大路的一家,是既靜,且美,又宜於遊玩,又宜於生活的一個處所。”
宜居;適宜
動詞
〈文言〉做菜餚。
cook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適合於。

《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宜人;宜民
助動詞。應當;應該(現代漢語多用於否定式)。
should
《詩經·邶風·穀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事不宜遲
副詞
〈文言〉當然;無怪。表示事情本當如此。
certainly
王度《古鏡記》:“嗟呼,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宜其見賞高賢,自稱靈物。”

〈文言〉猶大概;似乎;恐怕。表示不十分肯定。
almost
左傳·成公二年》:“異哉!夫子有三軍之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

連詞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

《呂氏春秋·振亂》:“世主恣行,與民相離,黔首無所告。世有賢主秀士,宜察此論也,則其兵為義矣。”許維遹集釋:“宜,猶如也。”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下】【宀部】魚羈切(yí)
宐,所安也。從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
𡪀,古文宜。
𡨆,亦古文宜。
〖註釋〗“從宀”兩句: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一,地也。既得其地,上蔭深屋為宜也。”②多省聲:多上古與宜同屬歌部。 [10] 

説文解字注

“所安也”注:《周南》:宜其室家。傳曰:宜以有室家無逾時者。
“從宀之下,一之上”注:一猶地也,此言會意。
“多省聲”注:按《廣韻》曰:《説文》本作宐,今據以正篆體。多省聲,故古音魚何切,十七部。今音魚羈切。漢石經作宜。 [11] 

廣韻

魚羈切,平支疑 ‖多聲歌1部(yí)
宜,《説文》本作宐,所安也。俗作冝。亦姓,出《姓苑》。魚羈切。十一。 [12] 

康熙字典

古文:𡪀、𡨆、𠣨
【寅集上】【宀部】 宜;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竝音儀。《説文》:所安也。《增韻》:適理也。《易·泰卦》: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
又《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注:職方氏所謂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
又《詩·周南》:宜其室家。傳:宜者,和順之意。
又《爾雅·釋詁》:宜,事也。《詩·大雅》:公屍來燕來宜。《毛傳》:宜其事也。
又《玉篇》:當也,合當然也。《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又祭名。《書·泰誓》:類於上帝,宜於冢土。注: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宜乎社。注引《爾雅》: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令誅罰得宜。
又州名。古百越地。庸置粵州,改宜州。
又姓。《正字通》:元宜桂可,博通經史。
又通作儀。《前漢·地理志》:伯益能儀百物。儀讀與宜同。
又葉五何切,音俄。《詩·鄘風》:如山如河,象服是宜。葉上佗下何。◎按《音學五書》:宜古音魚何反。宜字《詩》凡九見,《易》一見,《儀禮》一見,《楚辭》一見,竝同。後人誤入五支韻,據此則又非但叶音矣。
《集韻》:宐,隸作宜。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宜字書寫提示 宜字書寫提示
❶“宀”“且”寬窄相當。❷“宀”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且”,居下居中;㇕(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末筆橫與“宀”等寬。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a
王力系統
ŋ
ǐai
董同龢系統
ŋ
ja
周法高系統
ŋ
ia
李方桂系統
ng
jar
西漢



東漢





jei


je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支佳

jei
北魏後期北齊

je
齊梁陳北周隋

je
隋唐
高本漢系統

ŋ
jie̯
王力系統

ŋ
ǐe
董同龢系統

ŋ
jĕ
周法高系統

ŋ
ie
李方桂系統

ng
jĕ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五支
支B

開口呼
次濁
魚羈切
ŋjĕ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次濁
魚羈切
ŋiɛ
禮部韻略


平聲






魚奇切

增韻


平聲






魚奇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盈雞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次濁
延知切
oie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魚羈切

(以上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55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24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ȵ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13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
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ȵi
21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ȵi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ȵi
31
陽平
文讀
吳語
温州
ji
31
陽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ȵi
13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湘語
長沙
i
-
輕聲
湘語
雙峯
ȵi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ȵ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n i
11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客家話
梅縣
i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i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i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gi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ŋĩ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i
52
陽平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ie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ŋi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60
  • 3.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00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4]
  • 5.    平水韻 四支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02]
  • 6.    王甘文著. 先祖秘語.隻眼窺漢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03:30-31
  • 7.    王藴智著.字學論集[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09:275-286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73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34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96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02]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5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2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1-412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7]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7]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2]
  • 18.    劉志基主編.字脈 撩起漢字的面紗[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07:166-168
  • 1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87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