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因地制宜

鎖定
因地制宜,漢語成語,意為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1] 
該成語結構為偏正式,在句中作謂語。 [4] 
中文名
因地制宜
拼    音
yīn dì zhì yí
近義詞
量體裁衣
反義詞
生搬硬套刻舟求劍
注    音
ㄧㄣ ㄉㄧˋ ㄓㄧˋ ㄧˊ
出    處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成語結構
偏正式
用    法
作謂語

因地制宜成語出處

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1]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楚平王聽信大夫費無忌的讒言,殺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但是又怕伍奢兩個在外地的兒子起兵報仇,就又設計把伍奢的大兒子伍尚騙回來殺掉了。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倖免遇難,輾轉周折,逃到了吳國,發誓一定要報父兄被殺的仇。伍子胥足智多謀,勇冠三軍,在諸侯中素有威名。他到吳國後,見到了吳王僚,就遊説他,請他興兵伐楚。此時,吳國的公子光卻在謀劃着殺掉吳王僚,自立為吳王。他擔心吳王僚得到伍子胥以後會更難對付,就對吳王僚説:“伍子胥之所以來到吳國,是因為要躲避楚王的追殺,他讓您去攻打吳國也是為了報他父親和兄長的被殺之仇。如今,我們興師動眾地去攻打楚國,先不説能不能打下來,就是打下楚國,對大王您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是幫了伍子胥的忙,所以我覺得伍子胥不是真正想要輔佐大王,只不過是利用我們為他報私仇罷了。”吳王僚聽了公子光的一席話以後就放棄了伐楚的念頭,而且逐漸地疏遠了伍子胥。
伍子胥知道他現在想要報仇,就必須藉助吳軍,他也知道公子光一直想當吳王,所以就去投靠了他,並設計幫他當上了吳王,公子光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伍子胥後來也得到了闔閭的重用。一次,吳王闔閭向他請教治國安民的大計,伍子胥説:“要想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定,首先要高築城牆,這樣才能加強防禦力量,使其他國家不敢進犯。還要加強軍事力量,充實武器及物資的儲備,這樣就能夠對別的國家形成威懾之勢。同時還要發展農業,只有農業發展了,國家才能富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將士們才有充足的給養,而且要充實糧倉,以備戰時之需。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才有可能發展。”吳王聽了高興地説:“你説得很對!但是修築城防,充實武庫,發展農業,都應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辦不好的,應當制定合適的方案。你能不能對應着天象的方位,設計一個能夠震懾鄰國的規劃呢?”伍子胥説:“當然可以。”
伍子胥巧妙利用吳國的地形,建立起一座依山傍水的城郭,城中有多個城門,且其中三個築有城樓。大城中還有東西兩座小城,西城為闔閭的王宮所在地,東城則是駐紮軍隊、存放軍備的地方。之後,吳王闔閭還在伍子胥的建議下在城中設置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為稱霸諸侯做準備。
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很快就使吳國強盛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吳軍大舉進攻楚國,五戰五勝,最後攻陷了郢都,伍子胥終於報了殺父兄之仇。 [2-3] 

因地制宜成語寓意

伍子胥在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的時候,提出了“農業是根本”的思想,同時又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就是充分地利用大自然,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自然的生活方式。伍子胥的思想和方法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在他的輔佐下,吳國很快就強盛起來,闔閭也成就了自己的霸業。這樣的思想值得後人學習。 [2] 

因地制宜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該成語在句中作謂語。 [4]  意思是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1] 
運用示例
清·趙爾巽清史稿·卷四二一·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 [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們既不博古,焉得通今?這可就要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道理了!” [1] 
參考資料
  • 1.    因地制宜的解釋|因地制宜的意思|漢典“因地制宜”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16]
  • 2.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01:208-209
  • 3.    遲紅葉編寫;戴友生等繪畫.故事裏的中國  寫給孩子的中華成語故事  啓迪篇  全新彩繪版.吉林: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8.02:71
  • 4.    史有為主編.成語用法大詞典.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7: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