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生素C

鎖定
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化學命名為L-(+)-蘇阿糖型2,3,4,5,6-五羥基-2-己烯酸-4-內酯,又名L-抗壞血酸,分子式為C6H8O6,分子量為176.12。 [1-2] 
維生素C為通常是片狀,有時是針狀的單斜晶體,無臭,味酸,易溶於水,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參與機體複雜的代謝過程,能促進生長和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可用作營養增補劑、抗氧化劑,也可用作小麥粉改良劑。但維生素C的過量補充對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故需要合理使用。維生素C在實驗室用作分析試劑,如作還原劑掩蔽劑等。 [1-2] 
中文名
維生素C
外文名
Vitamin C [29] 
L-Ascorbic acid
(2R)-2-[(1S)-1,2-dihydroxyethyl]-3,4-dihydroxy-2H-furan-5-one
別    名
L-抗壞血酸
維他命C
2,3,5,6-四羥基-2-己烯-4-內酯
丙種維生素
化學式
C6H8O6
分子量
176.12 [31] 
CAS登錄號
50-81-7
EINECS登錄號
200-066-2
熔    點
190 至 192 ℃
沸    點
553 ℃
水溶性
易溶
密    度
1.694 g/cm³
外    觀
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酸
閃    點
238.2 ℃
應    用
營養增補劑、抗氧化劑、分析試劑
安全性描述
S26 S36 S24/25
危險性符號
R20/21/22 R36/37/38
危險性描述
Xn
是否納入醫保
劑    型
口服常釋劑型、 注射劑 [30] 
藥品類型
維生素類 [30] 

維生素C研究簡史

公元前1500多年,古埃及的埃伯斯氏醫籍最早記載了和壞血病十分相似的疾病。據考證,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記錄的一種病也是壞血病。因為當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有限,人們把這種病歸入瘟疫 [3] 
16世紀末、17世紀初,正值帝國主義開拓殖民地的時代,荷蘭和西班牙紛紛向海外派出大批船隊,船員在海洋中因缺乏維生素C而死亡者,每年數以萬計。有一次,一支西班牙帆船在海上漂浮,人們前去發現全船25人,均死於壞血病。後來另一支船隊的船員在瀕臨死亡之際,漂浮到一個有印第安人居住的島上,經印第安人用樹葉汁救活而免於死亡,這才開始意識到維生素與人體的密切關係,這個事實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3] 
19世紀初,英國海軍開始明文規定,每個海員每日必需配給檸檬汁。1911年波蘭的豐克在抗腳氣病物質的系列研究中,提出了他的“維生素假説”,並將他提取到的物質命名為“Vitam-ine”。公元1920年,Drummon統一了維生素的名稱,定為“Vitamin”(去掉了尾字母e)。 [3] 
1922年,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到荷蘭工作,開始研究水果的氧化變色問題(如蘋果切開後表面會變成黃褐色)。他發現捲心菜裏含有一種物質能防止這種發黃,另外在動物的腎上腺中也含有類似物質,於是他就研究如何從水果和動物的腎上腺中提取這種物質。1927年,聖捷爾吉應邀到英國倫敦的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實驗室工作。在那裏,他忙着從動植物組織裏提取這種物質。因為橙子、檸檬和捲心菜裏的含量太低,而含量稍高的牛腎上腺又不容易得到,所以直到1928年他才成功地提取出極少量的這種物質,並通過實驗得出了化學經驗式C6H8O6。起初他並不知道這種物質就是維生素C,定名己糖醛酸(L-Ascorbinsäurc)。
1929年,聖捷爾吉到美國的Mayo醫院做研究,附近的屠宰場免費提供給他大量牛副腎,他從中分離出了更多的維生素C,但是也只有25克。他將其中的一半送給英國的醣類化學家Walter H.Haworth進行分析,可惜那時技術不成熟,Haworth沒有能確定其結構。
1930年,聖捷爾吉於回到匈牙利,他發現當地的一種辣椒含有大量的己糖醛酸。他最終成功地從辣椒中分離出1公斤純的己糖醛酸,並再送一批給Haworth分析。Haworth終於確定了維生素C的正確化學結構。後來,Tillmans,Vedder,Harris等也自各種食品中提取到了維生素C。1933年,維生素C開始人工合成。 [4]  [3] 
1937年,因為對維生素C和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研究,聖捷爾吉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 

維生素C理化性質

維生素C物理性質

維生素C為白色粉末,分子量為176.12,通常是片狀,有時是針狀的單斜晶體。無臭,味酸,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不溶於乙醚氯仿石油醚等有機溶劑。結構上看,維生素C與糖類十分相似,分子中有兩個不對稱碳原子(C4,C5),能形成四個光學異構體。 [1]  [11-12] 
維生素C的物理性質
密度(25 °C)
1.65 g/cm³
亨利定律常數(25 °C)
4.07X10-8 atm-cu m/mol at 25 °C (估計值)
熔點
190-192°C(部分分解)
比旋光度(25 °C)
+20.5°至+21.5°
溶解度(水,40 °C)
400 mg/mL
自燃點
380 °C
蒸氣壓(25 °C)
9.28X10-11mmHg(估計值)
LogP
-1.85
汽化熱(465.15 K)
1.487×108 J/kmol
表面張力
4.039×10-2 N/m
解離常數
pK1=4.17;pK2=11.57
碰撞截面
127.9 Ų-146.11 Ų
晶相相標準燃燒熱(焓)
-2339.8 kJ/mol
晶相標準聲稱熱(焓)
-1164.6 kJ/mol
維生素C球棍模型 維生素C球棍模型
拉曼光譜圖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到的維生素C分子的理論拉曼光譜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到的維生素C分子的理論拉曼光譜
1H核磁共振氫譜圖
核磁共振氫譜圖 核磁共振氫譜圖
紅外光譜圖
13C NMR化學位移圖
維生素C化學位移圖 維生素C化學位移圖
參考資料: [10-11]  [28] 

維生素C化學性質

  • 酸鹼性
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具有連二烯醇的結構,水溶液呈酸性。將維生素C溶液用玻璃棒蘸取並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可觀察到試紙變紅;再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維生素C滴在PH試紙上,測出pH約為3;最後向維生素C溶液滴加2滴甲基橙試液,溶液變紅。 [15] 
因為C-2上的羥基可與C-1的羰基形成分子內氫鍵,所以C-2羥基的酸性較C-3上的羥基弱。C-3上羥基的酸性較強,可與碳酸氫鈉或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C-3烯醇鈉鹽。但在強鹼如濃氫氧化鈉溶液中,內酯環被破壞,生成酮酸鈉鹽。 [13] 
  • 還原性
維生素C分子中的連二烯醇的結構,容易釋放出H原子而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在水溶液中易被空氣中的氧氧化,生成去氫抗壞血酸。二者可以相互轉化,故維生素C有氧化型和還原型兩種形式,二者有同等的生物學活性。去、維生素C被硝酸銀、三氯化鐵、鹼性酒石酸銅、碘、碘酸鹽及2,6-二氯靛酚等氧化,生成去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血酸在硫化氫、氫碘酸等還原劑的作用下,可逆轉為維生素C。由於去氫抗壞血酸分子中的共輒系統被破壞,使得去氫抗壞血酸比維生素C更易被水解,生成2,3-二酮古洛糖酸,並可進一步氧化生成蘇阿糖酸和草酸而失去活性。在水溶液中的氧化速度由pH和氧氣的濃度決定,重金屬離子等可催化上述反應。 [13] 
  • 不穩定性
維生素C在水溶液中不穩定,很快被氧化成脱氫抗壞血酸,尤其是在中性或鹼性溶液中更快被氧化,遇光、熱、鐵和銅等金屬離子均會加速氧化,能形成穩定的金屬鹽;維生素C為相對強的還原劑,貯存日久色變深,成不同程度的淺黃色。 [15] 
  • 鑑別反應
維生素C的水溶液中加入硝酸銀試液,產生黑色的銀沉澱;若加入2,6-二氯靛酚試液作用(試液本身為青色,在酸性溶液中為紅色),可使其褪色。此兩反應可用於維生素C的鑑別。 [13] 
維生素C結構與糖類相似,具有糖類的性質,可在三氯醋酸鹽酸存在下,經水解脱羧、失水等反應,轉變成糠醛,再與吡咯在50℃反應,生成藍色,這個反應也可用於鑑別維生素C。 [14] 

維生素C製備方法

維生素C工業製備

維生素C的生產方法大致可分為3類,即化學合成法、化學合成結合生物合成(發酵)法(有時也稱為半合成法)和生物合成(發酵)法。近來發現的酵母發酵法合成維生素C則是唯一不需要經過中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法,雖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遠未達到工業生產的水平。 [16]  [17] 
  • 化學合成法
1933年,Reichstein和Ault兩個研究小組分別發表了維生素C化學合成的方法,但由於合成路線長、收率低,並沒有實現工業化生產。 [16]  [17] 
  • 化學合成結合生物合成法
從1937年起,以Reichstein和Grussner的發明為基礎,建立了從葡萄糖出發,用化學法結合發酵法生產維生素C的“萊氏法”(Reichstein procedure)。從此,維生素C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這一方法後經不斷改進和完善,在世界上得以廣泛應用。萊氏法工業生產的總收率超過60%。由於葡萄糖原料便宜且易得,中間化合物尤其是雙丙酮-L-山梨糖的化學性質穩定,以及工藝流程的不斷改進,且產品質量好等原因,在國外“萊氏法”仍是維生素C生產的主要方法。該方法以D-山梨醇作原料,需經4大步反應,才能得到維生素C產品。 [16] 
  1. D-山梨醇經生黑葡萄糖酸桿菌(Gluconobacter melanogenus,簡稱黑醋菌)或弱氧化醋酸杆(Acetobacter subox ydans)發酵得L-山梨糖。
  2. L-山梨糖和丙酮反應制得二丙酮-L-山梨糖。
  3. 二丙酮-L-山梨糖氧化得二丙酮-2-酮-L-古龍酸鈉,再經酸化得二丙酮-2-酮-L-古龍酸。
  4. 二丙酮-2-酮-L-古龍酸經轉化得維生素C。
由於“萊氏法”的反應步驟多,“三廢”嚴重,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雖然有許多研究者進行了改進,縮短了“萊氏法”的反應步驟,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16]  [17] 
  • 生物合成(發酵)法
2-酮-L-古龍酸(2-keto-L-gulonicacid,2-KGA)是合成維生素C的直接前體,在維生素C生產中,由2-酮-L-古龍酸到維生素C的最後一步均為化學轉化。從葡萄糖出發,產生2-酮-L-古龍酸的途徑已知至少有6條:①D-山梨醇途徑;②L-山梨糖途徑(即二步發酵法);③L-艾杜糖酸(或L-古龍酸)途徑;④2-酮-D-葡萄糖酸途徑;⑤2,5-二酮-D-葡萄糖酸途徑;⑥直接從葡萄糖發酵產生2-酮-L-古龍酸的途徑。在這6條合成途徑中,只有第2條途徑已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即中國自行開發的“二步發酵法”,過程如下。 [17] 
D山梨醇的化學合成
山梨醇和葡萄糖都是6碳糖類化合物,而且二者的差別在於C-1基團。因此將D-葡萄糖C-1上的醛基還原成醇基,即得D-山梨醇。工業生產中,採用催化氫化D-葡萄糖,控制壓力,在氫作還原劑、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將醛基還原成醇羥基,從而製備D-山梨醇。將50%葡萄糖溶液在75℃下加入活性炭,除去雜質。用石灰乳液調節pH8.4,壓入氫化反應器,加入鎳催化劑,通入氫氣,在3.43×103kPa、140℃下反應,不吸收氫氣時為反應終點。反應過程嚴格控制pH8.0-8.5,否則葡萄糖的C-2位差向異構化產物甘露糖會被還原形成甘露醇。反應結束後,靜置沉降除去催化劑,反應液經過離子交換樹脂、活性炭處理後,減壓濃縮、得到含量60%-70%的D-山梨醇,為無色透明或微黃色透明黏稠液體,收率在97%左右。 [16] 
2-酮基-L-古龍酸的微生物發酵
採用兩種微生物進行兩步生物轉化,製備2-酮基-L-古龍酸。首先將D山梨醇轉化成L-山梨糖,再進一步轉化為2-酮基-L-古龍酸。
第一步發酵:從D-山梨醇到L-山梨糖只是把C-2位的羥基氧化為默基,保持其他基團不發生變化,這個反應的特異性可通過微生物轉化得以實現。雖然多種醋酸桿菌都可作為轉化菌,但黑醋酸杆更好。醋酸桿菌經種子擴大培養,接入發酵罐,種子和發酵培養基主要包括山梨醇、玉米漿、泡敵、酵母膏、碳酸鈣等成分,pH 5.0-5.2。山梨醇濃度控制在24%-27%,培養温度29-30℃,通氣比為1∶1-0.7VVM。測定發酵液中山梨糖,當濃度不再增加時,結束髮酵,約10h。D-山梨醇轉化為L-山梨糖的生物轉化率達98%以上。發酵液經低温60℃滅菌20min,冷卻至30℃,作為第二步發酵的原料。
第二步發酵:從L-山梨糖到2-酮基-L-古龍酸需要將C-1位羥基氧化為羧基,保持其他基團不發生變化。許多微生物,包括假單胞桿菌、葡萄糖酸桿菌、醋酸桿菌、氣桿菌、芽孢桿菌等能使L-山梨糖轉化為2-酮基-L-古龍酸。其中醋酸桿菌、葡萄糖酸桿菌和芽孢桿菌的轉化活力最強,而且,搭配使用兩種混合菌,產物的收率達到最高水平。單獨使用一種菌,一般產量很低。葡萄糖酸桿菌,細胞呈長或短桿狀,生鞭毛或不具鞭毛,能在pH4.5時生長,可氧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酸並具有多元醇生酮作用。最適生長温度30-35℃(弱氧化葡萄糖酸桿菌)或18-21℃(氧化葡萄糖酸桿菌)。工業生產中,採用氧化葡萄糖酸桿菌(Gluconobacter orydans,俗稱小菌)和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俗稱大菌)混合培養。前者為產酸菌,後者為搭配菌。可能的機理是前者把L-山梨糖轉化為L-艾杜糖(把C-1位羥基氧化為醛基),後者進一步轉化為2-酮基-L-古龍酸(把C-1位醛基氧化為羧基)。
生產維生素C的發酵罐均在100m3以上,瘦長型的氣升式反應器,無機械攪拌。種子和發酵培養基的成分類似,主要有L-山梨糖、玉米漿、尿素、碳酸鈣、磷酸二氫鉀等,pH值為7.0。大、小菌經二級種子擴大培養,接入含有第-一步發酵液的發酵罐中,29-30℃下通入大量無菌空氣,培養72h左右結束髮酵,殘糖0.5%以下。由L-山梨糖生成2-酮基-L-古龍酸的轉化率可達70%~85%。
發酵前期是菌體生長期,應該供氧充足,處於高溶解氧狀態,促進生長,縮短前期。發酵中期是主要產酸期,產酸率和耗糖率為常數,溶解氧濃度應該控制在適宜的範圍內,一般20%即可。發酵後期菌體活力下降,生產能力減慢,根據產酸濃度和殘糖及時結束髮酵。
在整個發酵期間,保持一定數量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是發酵的關鍵。可根據芽孢的形成時間來控制發酵。當伴生的芽孢桿菌開始形成芽孢時,產酸菌株開始產生2-酮基-L-古龍酸,直到完全形成芽孢後和出現遊離芽孢時,產酸量達高峯。滴加鹼液調pH值,使保持7.0左右。當温度略高(31-33℃)、pH在7.2左右、殘糖量0.8mg/mL以下,即為發酵終點。此時遊離芽孢及殘存芽孢桿菌菌體已逐步自溶成碎片,用顯微鏡觀察已無法區分兩種細菌細胞的差別,整個產酸反應到此也就結束了。 [16] 
2-酮基-L-古龍酸的分離純化
經兩步發酵後,發酵液中僅含8%左右的2-酮基-L-古龍酸,且殘留菌絲體、蛋白質和懸浮的固體顆粒等雜質,常採用加熱沉澱、化學凝聚、超濾分離提純。傳統工藝是加熱沉澱,發酵液經靜沉降後,用鹽酸調節pH至蛋白質等電點,並加熱使蛋白質凝固,然後用高速離心機分離出菌絲、蛋白和微粒。
酸化上清液通過732氫型離子交換樹脂柱,控制流出液的pH值。當流出液達到一定pH值時,則更換樹脂進行交換。收集流出液和洗脱液,在加熱罐內調節pH至等電點,加熱70℃,加入活性炭,升温90-95℃維持10-15min,快速冷卻,過濾。
濾液再次通過陽離子交換柱,控制流出液pH1.5-1.7,酸化為2-酮基-L-古龍酸的水溶液。在45℃下減壓濃縮,冷卻結晶,離心分離,冰乙醇洗滌,得到2-酮基-L-古龍酸,提取率80%以上。 [16] 
維生素C的製備
2-酮基-L-古龍酸的C-4位內酯化、C-2位烯醇化後才能得到維生素C,在酸或鹼催化劑作用下實現。工業生產中常採用鹼轉化法催化⒉-酮基-L-古龍酸生成維生素C。 [16] 
  1. 酸轉化:配料比2-酮基-L-古龍酸∶38%鹽酸︰丙酮=1∶0.4(質量/體積)∶0.3(質量/體積)。先將丙酮與一半古龍酸加入轉化罐攪拌,再加入鹽酸和餘下的古龍酸。打開蒸汽閥,緩慢升温至30-38℃,關汽閥。自然升温至52-54℃,保温約5h,反應到達高潮,結晶析出。罐內温度稍有上升,最高可達59℃,嚴格控制温度不能超過60℃。高潮期後,維持温度在50-52℃,至總保温時間為20h。降温1h,加入適量乙醇,冷卻至一2℃,放料。甩濾0.5h後用冰乙醇洗滌,甩幹,再洗滌,甩幹3h左右,乾燥後得粗維生素C。酸轉化工藝的設備簡單,流程短,但維生素C破壞較嚴重,質量較差。設備腐蝕嚴重,三廢問題沒有很好解決,逐漸被淘汰。
  2. 鹼轉化:2-酮基-L-古龍酸在甲醇中用濃硫酸催化酯化生成2-酮基-L-古龍酸甲酯,加NaHCO3。轉化生成維生素C鈉鹽,經氫型離子交換樹脂酸化,在50-55℃下減壓烘乾,得到粗品維生素C。鹼轉化工藝流程較長,投資較大,但設備腐蝕少,中間體易分離,產品質量較好。但由於使用碳酸氫鈉後,帶入了大量鈉離子;轉化後母液中產生大量的硫酸鈉,嚴重影響母液套用及成品質量。 [16] 

維生素C實驗室製備

  • 提取
用扭力天平準確稱取新鮮樣品(含豐富維生素C的果蔬等)10g,置乳缽中加入少量2%HCl(5-10ml)。充分研磨提取(勿戳出溶液),如此研磨提取3-4次,n次提取液通過兩層紗布經漏斗濾入50ml的容量瓶中(勿使提取液由紗布滴在瓶外)。最後用2%HCl 稀釋至刻度並混勻,得到維生素C粗溶液。維生素C在pH值3-4的酸性條件下提取穩定性最佳。單一酸提取劑2%草酸應用最多,5%三氯乙酸和10%鹽酸提取效果較好,偏磷酸的效果好於草酸,但偏磷酸成本較高且有劇毒,不推薦使用。混合酸溶劑提取效果優於單一酸提取劑提取效果,報道文獻大多采用2%草酸混合酸,提取效果更加穩定高效。 [18-19] 

維生素C生理功能

  • 抗氧化
維生素C的大部分生物學功能由其獨特的結構決定。維生素C分子式為C6H8O6,內酯環結構上存在兩個活躍的羥基,極易發生電離(pKa分別為11.6、4.2),生成ASC和DHA,而DHA可在一系列酶促反應中被還原為ASC。因此,ASC成為了天然抗氧化劑,上述反應中還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依賴DHA還原酶介導的反應最具有代表性。 [5] 
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過程及細菌、病毒誘導炎症反應過程中均可產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許多蛋白質和酶需要巰基(-SH)才能夠發揮生理功能,但巰基易受到氧化自由基的氧化,若無法儘快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即能發生DNA氧化、脂質過氧化反應、氨基酸氧化等。保護紅細胞膜上的巰基可防止溶血、保護血紅蛋白防止其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等。另外,維生素C能夠與維生素E協同作用,及時清除疏水區間氧化自由基;通過還原反應介導電子轉移,還能夠有效維持氧化還原環境的平衡,對維持細胞完整性及細胞正常的生理活動非常重要。 [5] 
  • 膠原蛋白合成
膠原蛋白(collagen)主要存在於皮膚、骨骼、內臟等各部位,可維持皮膚及其他器官的形態。為促進膠原蛋白分子交聯、保證組織結構的完整,需要膠原蛋白脯氨酸-4-羥化酶(collagen-4-hydroxylase,C-P4H)。C-P4H是亞鐵離子和2-氧戊二酸鹽依賴型雙加氧酶,催化膠原蛋白脯氨酸殘基發生羥基化反應,生成(2S,4S)-4-羥脯氨酸。而維生素C正是C-P4H發揮酶活性的輔助因子。 [5] 
除了C-P4H,如此家族中多巴胺β-羥化酶(dopamine beta-hydroxylase,D-βH)可催化多巴胺生成去甲腎上腺素,γ-丁內胺雙加氧酶(γ-butyrobetaine dioxygenase,GBBH)可催化肉毒鹼合成,肽酰甘氨酸加氧酶(peptidylglycineα-hydroxylating monooxygenase,PHM)可催化部分激素前體蛋的酰胺化反應等。一旦缺乏維生素C,大量的Fe2+被氧化為Fe3+,C-P4H很快失去酶活性,嚴重影響膠原蛋白上脯氨酸殘基羥基化,引發維生素C缺乏病。特定部位毛細血管破損無法及時修復,引發瘀血、傷口癒合延遲、關節痛、紫癜等,嚴重者可引起死亡。若重新添加維生素C,大量Fe3+被還原成Fe2+,C-P4H酶活性可完全恢復。此外,維生素C還可促進Fe3+向Fe2+轉化,還能夠增加機體對鐵元素的吸收,促進細胞內鐵蛋白表達。 [5] 
  • 延緩細胞衰老和凋亡
維生素C能夠通過對5-甲基嘧啶修飾酶1,Jumonji C結構域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調節,參與對染色質結構的重塑和對效應基因表達的調控。維生素C能夠通過增強HIF-PHs的活性,誘導HIF-2α降解,促進前體i PSCs成熟,抑制重編程過程中p53基因的表達。維生素C還能夠調控蛋白ALKBHs,ALKBHs不僅能夠除去組蛋白H2A上的甲基化修飾,還可與核心多能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調控胚胎幹細胞特異性mi RNA的表達。上述反應不僅能夠延緩細胞的衰老和凋亡,還可對部分組織的修復起到促進作用。 [5] 
  • 抗癌抗腫瘤
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開始維生素C抗腫瘤抗癌症方面的研究。經過多次臨牀試驗及動物試驗,逐步揭開維生素C抗癌、抗腫瘤的秘密。 [5] 
基因組異常高甲基化是引發細胞癌變的重要原因,DNA基因啓動區Cp G島中的高甲基化可抑制抑癌基因的表達。大部分成因是DNA甲基轉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功能亢進和TET家族蛋白的功能缺失,而維生素C能夠提升TET家族中絕大部分酶活性,相應減少甚至避免了DNA高甲基化,促進抑制腫瘤基因的表達,促進幹細胞分化,增強DNA甲基轉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 DNMTi)誘導的免疫信息。 [5] 
HIF-1α是轉錄因子,癌症細胞中HIF-1α會表現出更高的表達水平,可調控數百個惡性腫瘤相關的基因轉錄,通過上調細胞糖酵解、紅細胞生成、細胞存活通路、血管生成及組織重塑等使細胞適應快速生長而引起的缺氧及代謝應激,其中包括決定腫瘤血管生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維生素C不僅能夠調控HIF-1α羥基化修飾,還可作為Fe2+/α-KGDDs的輔助因子增強HIF羥化酶的功能,抑制HIF-1α的轉錄並阻斷其下游通路,促進其蛋白降解。 [5] 
在維生素C不同活性形式相互轉化過程中,當脱氫抗壞血酸濃度達到100nmol/L以上時,即可生成H2O2;H2O2進入細胞內部,首先可造成DNA損傷,為修復損傷會消耗大量能量(ATP)。腫瘤細胞能夠表現出特有的瓦博各效應(Warburg effect),即糖酵解反應活躍,葡萄糖消耗量大,乳酸含量高,能量代產生效率低。維生素C進入腫瘤細胞內可迅速還原為維生素C原型,進一步升高ROS水平,產生類似H2O2的影響,導致細胞能量耗竭,線粒體損傷,進而使細胞凋亡。有研究表明,維生素C對正常細胞的殺傷作用(EC50)大於20mmol/L,而對癌症細胞的EC50小於4mmol/L。 [5] 
  • 調控細胞信號通路
人們對維生素C的傳統研究領域集中於其氧化還原性及輔助因子輔酶,而作為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因子的相關研究是近二十年來新興和活躍的領域。 [5] 
有研究發現,維生素C能夠通過降低ROS的水平抑制P38MAPK的活性,抑制P53引發的細胞衰老,還能夠通過激活ERK信號通路,促進損傷組織內皮細胞的再生及成熟。維生素C可通過抑制NFkβ的信號激活參與炎症發生、腫瘤形成、細胞凋亡等生物學過程。有研究表明,維生素C可通過激活MEK-ERK1/2通路促進心肌細胞的增殖,能夠通過抑制部分腺苷酸環化酶降低細胞中c AMP的積累,抑制前體脂肪細胞的成熟和分化。 [5] 
  • 膽固醇代謝
膽固醇不僅可作為細胞膜及血漿脂蛋白的重要組分,還是許多重要物質的前體,如膽汁酸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D性激素等。膽固醇代謝過程中,維生素C是膽固醇環狀部分羥化的輔酶,側鏈分解即成為膽汁酸。因此,維生素C能夠雙向調節膽固醇的代謝與合成。 [5] 

維生素C應用領域

維生素C食品工業

  1. 果蔬保鮮:採摘後果實快速衰老與其果肉採後代謝產生了大量的活性氧密切相關,若細胞內的活性氧不能被抗氧化系統及時清除,就會導致氧化脅迫。維生素C是植物體內重要的抗氧化物質,有研究表明,若在採後貯藏過程提高了果蔬的維生素C含量,就能提高果蔬採後保鮮效果。 [23] 
  2. 抗褐變:水果和蔬菜在運輸、包裝或加工過程中受損後極易發生變色,這種現象被稱為酶促褐變。酶促褐變反應的基本步驟是將酚類化合物在酚酶催化下氧化成鄰醌類化合物,隨後醌類物質經過一系列氧化縮合聚合形成褐色產物,從而導致褐變發生。維生素C是常見的抗褐變劑,它可以通過2種不同的機制防止褐變:在沒有多酚氧化(Polyphenol oxidase,PPO)底物的情況下,它使PPO不可逆地失活,可能是通過與其活性位點的結合;在存在PPO底物的情況下,維生素C會還原PPO氧化的反應產物,即與氧化形成的醌發生偶合氧化,醌被還原,導致苯酚的再生,從而抑制褐變。 [23] 
  3. 改善蛋白質性質:維生素C因在水溶液中不穩定,存在氧化-還原性的抗壞血酸系統。研究表明維生素C的第一個穩定的氧化產物DHA和其他進一步氧化產物(蘇糖、草酸等),其活性羰基基團都可以與氨基酸殘基交聯,也有學者認為DHA參與—SH基與二硫鍵之間的交換反應,通過此交換反應增加分子的展開,並通過分子間二硫鍵的形成增強蛋白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以上作用都有可能影響蛋白質性質。 [23] 
  4. 抑制脂肪氧化:維生素C既能抑制脂類氧化,又能提高乳液的抗氧化性。油脂氧化是油脂類食品的一個嚴重問題,它對食品的保質期和營養成分都有負面影響。由於維生素C良好的還原性可以清除食物中的氧氣,保護油脂不被氧化。 [23] 
  5. 降低亞硝酸鹽含量:亞硝酸鹽與肉製品中胺類反應生成亞硝胺,食用後存在潛在的致癌作用。維生素C作為抗氧化劑,在酸性條件下能將亞硝酸鹽還原為NO,消耗NO2-,從而降低了亞硝酸鹽濃度。 [23] 
  6. 作為SO2補充劑:SO2通常作為保護劑添加到葡萄酒中,它既是一種殺菌劑,能夠有效殺死葡萄中的雜菌,又是一種抗氧化劑,在保護酒液的天然水果特性的同時,防止酒液老化。在葡萄酒中,對SO2殘留量有嚴格限制,尋找SO2理想的補充劑或替代劑成為研究課題。美國於1956年批准在葡萄酒和果汁生產中使用維生素C。 [23] 
  7. 保護茶多酚穩定性、提高紅茶的品質:維生素C有利於提高茶黃素、茶紅素含量,減少聚合反應的發生。茶黃素和茶紅素的含量直接關係到紅茶的品質,而聚合產物對紅茶品質有不利影響。 [23] 

維生素C分析化學

維生素C可用作測定的試劑,還可作為酸酐測定的基準物質。還可用作還原劑、掩蔽劑、色譜分析試劑。 [1] 

維生素C農林牧業

  1. 雞類養殖:適當使用維生素C可以促進雛雞成活、可以促進肉雛雞生長、可以提高蛋雞產蛋率、可以提高雞蛋蛋殼的品質、可以增強雞的免疫力、可以提高雞的抵抗應激的能力。 [24] 
  2. 水產養殖:維生素C主要以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的方式來改善水產動物的口感、肉質。研究證明膠原蛋白在維持魚類肌肉結構、柔韌性和游泳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可以提高水產動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成活率。維生素C可減少糖皮質激素的分泌,避免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從而提高水生動物抗應激能力。 [25] 

維生素C醫藥用途

  • 適應症
1.壞血病、傳染性疾病及紫癜、克山病患者發生心源性休克時。2.慢性鐵中毒。3.特發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癥。4.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患者接受慢性血液透析胃腸道疾病艾滋病結核病癌症潰瘍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熱、感染、創傷、燒傷、手術後等;因嚴格控制或選擇飲食、接受腸外營養的患者、營養不良、體重驟降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應用巴比妥類、四環素類、水楊酸類,或以維生素C作為泌尿系統酸化藥時。 [26] 
  • 醫藥製劑
維生素C在醫藥中有維生素C片、維生素C注射液、維生素C顆粒、維生素C泡騰片、維生素C泡騰顆粒、複方維生素C鈉咀嚼片幾種製劑應用。 [27] 

維生素C計算化學數據

1.氫鍵供體數量
4
2.氫鍵受體數量
6
3.可旋轉化學鍵數量
2
4.互變異構體數量
8
5.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
107
6.重原子數量
12
7.表面電荷
0
8.複雜度
232
9.同位素原子數量
0
10.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
2
11.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
0
12.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
0
13.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
0
14.共價鍵單元數量
1 [1] 

維生素C安全措施

維生素C環境危害

除非特別排除,否則在農藥化學制劑(包括抗微生物農藥化學制劑)中使用維生素C作為惰性或活性成分所產生的殘留物,如果其使用符合良好的農業或製造慣例,則可免於遵守《FFDCA》第408節中的耐受性要求。 [11] 
維生素C可燃,但無明火。粉塵在空氣中形成易爆混合物,爆炸嚴重程度適中。 [11] 

維生素C健康危害

過量使用維生素C,有以下健康危害:
生長期兒童大於3g/日,數月後會影響骨質對鈣磷吸收,成年後易患骨病。
成人大於3g/日,則尿中排出量增加,因維生素C與葡萄糖在還原方面反應是相同的,故因其還原性可產生尿糖的陽性反應,這就有礙於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確切尿液變為弱酸性;約10天后,可發生尿路草酸鈣結石和腎結石,嚴重者併發尿頻、尿急併產生血尿。
4-5g/日靜注時,可產生嚴重溶血反應。因為維生素C使紅細胞溶解的敏感性增加。5g/日可使鐵的吸收增加,維生素C可使腸內不易吸收的Fe3+還原成易吸收的Fe2+,進而形成高鐵紅細胞性貧血,且可減少腸道對B12的吸收,使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病情惡化加速。
治療中大於3-4g/日,則可出現對抗肝素和雙香豆素的抗凝作用,導致血栓形成。
女性大於5g/日可降低生育能力。因為大量使用維生素C可引起子宮黏液、中糖蛋白二硫鍵改變,組織精子穿透,造成不育。孕婦以3g/日連用幾個月過後,其胎兒出生後如不給予同樣大劑量的維生素C,胎兒便可發生壞血病。人工流產後的婦女給予2g/日,可致月經性出血。
大量使用維生素C大於60天,體內含量反而下降,因為改變了體內對維生素C的調節機制,加速了分解和排泄。所以一旦停藥後,體內仍保持維生素C的加速分解和排泄,導致數日或數月的維生素C缺乏症,出現早期壞血癥狀,如齒齦腫脹及出血、牙齦鬆動等。
含中量維生素B12的膳食中加0.1g維生素C,維生素B12被破壞40%,若加入0.5g,則破壞95%。因為維生素B12的化學結構在酸性條件下易被破壞而失敗。維生素B12大量破壞後, 則人體易患貧血。
人體內有炎症時,每天大量使用維生素C,可降低人體抵抗力,不利於炎症吸收。因為白細胞周圍的維生素C過多,不僅妨礙白細胞摧毀病菌,而且還會使病菌和癌細胞得到保護。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症病人不宜大量使用維生素C。
濫用維生素C可能會加快動脈硬化。 [20] 

維生素C安全標誌

安全標識
S26 S36 S24/25
危險標識
R20/21/22 R36/37/38 [1] 

維生素C毒理資料

維生素C生殖影響

路線/生物體
劑量
影響
腹膜內/小鼠
6680毫克/公斤(懷孕11天)
生殖:對胚胎或胎兒的影響:胎兒死亡
靜脈注射/小鼠
800毫克/千克(懷孕8天)
生殖:特定發育異常:中樞神經系統
生殖:特定發育異常:肌肉骨骼系統
口腔/豚鼠
19500毫克/千克
(懷孕30-58天/出生後10天)
生殖:對新生兒的影響:生化和代謝
口腔/豚鼠
5800毫克/公斤(懷孕1-58天)
生殖:對新生兒的影響:死產
生殖:對新生兒的影響:活力指數(例如,在第4天是否存活)
口腔/豚鼠
2471毫克/千克(多代)
生殖:對新生兒的影響:發育情況(例如,體重增加減少)
口服/大鼠
2500毫克/公斤(懷孕1-22天)
生殖:對生育能力的影響:着牀死亡率
參考資料: [21] 

維生素C致癌數據

路線/生物體
劑量
影響
口服/大鼠
公佈的最低毒性劑量:1802500 毫克/千克;103周-連續
致癌性:根據RTECS標準,白血病
參考資料: [21] 

維生素C儲存運輸

維生素C儲存方法

維生素C在空氣和鹼性介質中迅速氧化,故應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裝,於陰涼、乾燥處避光保存,需要與強氧化劑和強鹼分開存放。 [1]  [22] 

維生素C運輸方法

  • 注意事項
運輸維生素C時應防止粉塵擴散,可使用局部排氣或呼吸保護裝置,防護手套,戴安全眼鏡。運輸時避免直接接觸光線以及空氣。 [11] 
  • 過期藥品處置
過期或廢棄維生素C不宜通過將藥物衝入馬桶或丟棄到垃圾桶中進行處理。如果可能,將藥品退還給製造商進行適當處置,小心正確標記並安全地包裝材料。或者,廢棄維生素C應由醫療廢物承包商貼上標籤、安全包裝和運輸,以掩埋方式在獲得許可的危險或有毒廢物填埋場或焚燒爐中處置。 [11] 

維生素C檢測方法

維生素C容量分析法

  • 碘量法
維生素C可在酸性溶液中以澱粉為指示劑,用碘滴定液直接滴定。
測定方法:取本品約0.2g,精密稱定,加新沸過的冷水100ml與稀醋酸10ml使溶解,加澱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顯藍色,在30s內不褪色。每1ml的碘滴定液(0.05mol/L)相當於8.806mg的維生素C。
操作中應注意:滴定反應在酸性溶液(醋酸、硫酸或偏磷酸)中進行,可使維生素C受空氣中氧的氧化速度減慢;加新沸過的冷水溶解,是為了減少水中溶解氧的影響。即使如此,當供試品溶於稀酸後仍需立即滴定,以減少空氣中氧的干擾。
本法適用於維生素C原料藥的測定。幾乎所有的國家藥典均以此法進行原料藥的含量測定。由於製劑中常有還原性物質存在,對此法有干擾,故一般不用此法進行製劑中維生素C的測定,但考慮到該法極簡便、快速,《中國藥典》(2020年版)仍用此法進行片劑和注射劑的含量測定。不過為了消除干擾,測定前要先做一些必要的處理。如片劑溶解後應過濾,棄去初濾液,取續濾液測定;注射劑中常含有作為抗氧劑的亞硫酸氫鈉,在滴定前應加入丙酮(或甲醛)使之與亞硫酸氫鈉反應生成加成物而掩蔽起來,以消除干擾。 [2] 
  • 2,6-二氯靛酚法
2,6-二氯靛酚是一種氧化–還原型指示劑染料,利用維生素C的強還原性,可使其從氧化型(在酸性溶液中)的紅色還原為還原型無色酚亞胺,從而使顏色發生顯著變化,用作維生素C的容量分析或比色測定。
維生素C在酸性溶液中用2,6-二氯靛酚滴定時,滴定至溶液顯玫瑰紅色時,即為終點,無需另加指示劑。
精密量取本品適量(約相當於維生素C 50mg),置100ml量瓶中,加偏磷酸–醋酸試液20ml,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稀釋液適量(約相當於維生素C 2mg),置50ml的錐形瓶中,加偏磷酸–醋酸試液5ml,用二氯靛酚滴定液滴定至溶液顯玫瑰紅色,並持續5s不褪;另取偏磷酸-醋酸試液5.5ml,加水15ml,用二氯靛酚滴定液滴定,作為空白試驗校正。以二氯靛酚滴定液對維生素C滴定度計算,即可。
本法的專屬性較碘量法高,多用於維生素C的製劑及食品分析。但本法非為維生素C的專一反應,其他還原物質,如維生素B、亞鐵化合物、煙酸還原態的衍生物、含羥基的化合物等,均有干擾,只是由於維生素C的氧化速度遠較干擾物質氧化速度快,故快速滴定可減少干擾物質的影響。因此應該快速滴定,國際藥典規定滴定應在2min內完成。
片劑的含量測定首先用偏磷酸–醋酸試液(也有用偏磷酸試液的)反覆提取,合併提取液,濾過,殘渣用偏磷酸–醋酸試液洗滌,洗液與濾液合併,再進行含量測定,這是為了使維生素C在提取過程中保持穩定,並且把維生素C全部抽提出來,保證測定結果準確可靠。
由於準2,6-二氯靛酚液不夠穩定,貯存時易緩緩分解,故需臨用前配製並標定。 [12] 
  • N-溴琥珀酰亞胺(NBS)滴定法
N-溴琥珀酰亞胺具弱氧化性,而維生素C為強還原劑,當有其他還原劑干擾時,N-溴琥珀酰亞胺有選擇性,首先按定量氧化維生素C。
滴定溶液中加碘化鉀和澱粉作指示劑,當維生素C完全被氧化後,微過量的N-溴琥珀酰亞胺氧化碘化鉀析出遊離碘,與澱粉顯藍色而指示終點。
本法可用於製劑、生物體液、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的測定,具有迅速、準確、專屬性高的優點。但當供試液中有亞硫酸鹽、硫代硫酸鹽和硫脲等時,由於它們可在碘化鉀被氧化之前被氧化,故對測定有干擾。 [12] 

維生素C比色法

與1,10-菲洛啉–鐵(Ⅲ)[1,10 - phenanthroline - iron(Ⅲ)]試劑顯色。在酸性溶液中鐵(Ⅲ)氧化維生素C生成去氫維生素C的同時被還原為亞鐵(Ⅱ)離子,後者可與1,10-菲洛啉絡合生成紅色的亞鐵菲繞啉離子,在波長51 0nm處有最大吸收。
本法可用於維生素C及其製劑的含量測定。本法的顯色速度快,在室温下只需1-2min即可達最深的顏色。最佳pH範圍為1.5-6.5,最後比色溶液的pH值約為5.5,所以供試品液不必再調節pH值。顯色後顏色可穩定24h不變化,顯色試液也可穩定數週不變化。
經試驗表明,10倍量的下列化合物對測定無干擾:煙酸、煙酰胺、脲、硫脲、甲硫氨酸、澱粉、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麥芽糖、門冬氨酸、酒石酸、穀氨酸、枸櫞酸以及鈣、鎂和銅鹽等。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D1、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以及煙酰胺和泛酸鈣等的複合維生素製劑對維生素C的測定均無干擾。上述許多化合物特別是還原性化合物對此測定無干擾的原因是由於本測定在室温進行、條件緩和、反應時間極短。 [12] 

維生素C紫外分光光度法

維生素C在pH5-10之間在267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其摩爾吸收係數為1.5×10',設這時吸光度為A(I),如果維生素C經Cu*催化氧化生成去氫維生素C,進一步水解為二酮古洛糖酸,那麼該氧化產物在相同條件下測吸光度A(Ⅱ) ,其摩爾吸收係數很小,應用這個性質,可以通過測定維生素C在Cu催化氧化前後吸光度之差,來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 [12] 

維生素C高效液相色譜法

體液中維生素C濃度的測定通常採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 [12] 

維生素C相關標準

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 維生素C(抗壞血酸)》(GB 14754-2010)實施於2010年03月21日,適用於以D-葡萄糖或山梨醇為起始原料經發酵後化學合成製得的食用添加劑維生素C。 [7] 
國家標準《化學試劑 L(+)-抗壞血酸》實施於2015年12月1日,規定了化學試劑L(+)-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性狀,規格、試驗,檢驗規則和包裝、貯存、運輸及標誌。本標準適用於化學試劑L(+)-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檢驗。 [9] 
國家標準《飼料添加劑 L-抗壞血酸(維生素C)》(GB 7303-2018)實施於2020年1月1日,規定了飼料添加劑L-抗壞血酸(維生素C)產品的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及標籤,適用於以D-山梨醇為原料發酵後再經化學合成製得的維生素C。 [8] 

維生素C衍生物

  • 維生素C鈉
維生素C鈉又稱L-抗壞血酸鈉,有晶體和顆粒兩種。維生素C鈉主要用作營養增補劑、抗氧劑,其作用與維生素C相同。由於無酸味且易溶於水,故廣泛用於火腿、香腸、蛋糕的保鮮固色和月餅等的防黴。其合成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在維生素C水溶液中加入硫酸氫鈉,放置片刻後加入乙醇沉澱、過濾、乾燥;另一條路線是將維生素C溶於有機溶劑中,加入碳酸氫鈉,然後加熱、反應、冷卻、析出、過濾。 [6] 
  • 維生素C鈣
維生素C鈣也稱L-抗壞血酸鈣,維生素C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比維生素C高15%—30%。維生素C鈣主要用作食品抗氧劑,其添加到食品中不改變原食品味道,能增補食品中易被吸收的鈣,同時又不失去維生素C的生理活性,是防治佝僂病和壞血病的雙功能助劑。其合成方法是先將維生素C溶於水中,於劇烈攪拌下加入碳酸鈣,所得反應物在室温下自行結晶,可得純度為98%的結晶產品二水合維生素C鈣。其合成工藝簡單,易於生產。 [6] 
  • 維生素C磷酸酯鎂
維生素C磷酸酯鎂是一種無嗅、無味的粉末,進入人體後迅速酶解成維生素C,其優點是不易氧化,不怕鹼,不受鐵等金屬離子影響,能長期儲存。其生產工藝主要是維生素C或維生素C鈉鹽在一定條件下與POCl3反應生成維生素C磷酸酯或維生素C磷酸酯鈉,再與氧化鎂反應生成維生素C磷酸酯鎂。 [6] 
  • 維生素C多磷酸酯
由於動物消化器官中存在磷酸酯酶,能水解維生素C磷酸酯,使維生素C遊離出來,因而可供動物利用。其優點是在水中長時間保持穩定,同時經一定壓力處置仍具有抗氧化作用,這一特點使它在受壓加工成所需的小丸狀飼料的過程中仍保持性能穩定。實驗證明,與普通維生素C相比,維生素C多磷酸酯質量穩定,性能優良,其抗氧化性、浸水穩定性、熱穩定性、耐熱力和抗紫外線能力均大大提高,在對蝦和淡水魚中應用效果明顯,值得在飼料工業中推廣應用。其合成所用原料主要有維生素C、三偏磷酸鈉及有關反應助劑。 [6] 
  • 維生素C棕櫚酸酯
維生素C棕櫚酸酯分子式為C22H38O7,是一種高效、安全、無毒、脂溶性的抗氧劑,多用於嬰兒食品、罐頭、奶油等,可添加到藥物軟膏及膠囊製劑中以增加藥物穩定性。其價格幾乎是維生素C的4倍,利潤很高。近兩年這個品種在國內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其合成的主要原料為棕櫚酸、維生素C、二氯亞碸。 [6] 
  • 維生素C硬脂酸酯
維生素C硬脂酸酯本品又稱L-抗壞血酸硬脂酸酯,分子式為C24H42O7。該品為略帶光澤的白色結晶性粉末,乾燥狀態下基本穩定,吸濕狀態下極易氧化,不溶於水,溶於花生油、棉子油中。該產品是具維生素C效力的親油性物質,可作食品營養增補劑。該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將維生素C與硬脂酸溶於95%的H2SO4中,放置24h,加碎冰使之析出後用乙醚等有機溶劑萃取,用水洗至中性,然後回收有機溶劑使產品析出,再用石油醚、乙醚等有機溶劑進行重結晶後真空乾燥即得。 [6] 
  • 維生素C-葡萄糖化合物
維生素C-葡萄糖化合物其被稱為“穩定維生素C”的新產品。除可用於傳統的維生素C用途外,還可望開發注射劑、點滴藥、點眼藥等新的用途。其生產方法是利用來自微生物的環狀麥芽糖糊—葡糖轉移酶的糖轉移反應。所生成的產物十分穩定,可溶於水,有酸味,呈粉狀,能與多種金屬成鹽,與原來的維生素C比較性能沒有變化。 [6] 
維生素C衍生物
參考資料
  • 1.    L(+)-抗壞血酸|L(+)-Ascorbic acid|50-81-7|參數,分子結構式,圖譜信息  .物競化學品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2-19]
  • 2.    劉文娟,蘭作平主編;鄒雲川,林大專副主編. 藥物化學 第4版[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21.08:297-299.
  • 3.    謝惠民.維生素C的歷史和臨牀應用現狀[J].中國農村醫學,1989(04):41-42.
  • 4.    劉斌,楊金月,田笑叢,馬海鳳,高衞.維生素C的歷史——從征服“海上凶神”到諾貝爾獎[J].大學化學,2019,34(08):96-101.
  • 5.    翟衞民.維生素C研究進展及其在寵物臨牀中的應用[J].現代畜牧獸醫,2022,(03):64-67.
  • 6.    張彥玲,劉建峯,齊永斌.維生素C衍生物的現狀與發展[J].河北化工,2005,(03):18-19+21.
  • 7.    GB 14754-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 維生素C(抗壞血酸)[S].
  • 8.    GB 7303-2018, 飼料添加劑 L-抗壞血酸(維生素C)[S].
  • 9.    GB/T 15347-2015, 化學試劑 L(+)-抗壞血酸[S].
  • 10.    O'Neil, M.J. (ed.). The Merck Index - An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s, Drugs, and Biologicals. Whitehouse Station, NJ: Merck and Co., Inc., 2006., p. 136
  • 11.    Ascorbic Acid | HC6H7O6  .PubChem[引用日期2022-12-19]
  • 12.    張怡軒主編. 生物藥物分析[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9.12:188-194.
  • 13.    黃金敏,方應權. 全國高職高專藥學類專業規劃教材 第二輪 藥物化學 第2版[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9.08:360-362.
  • 14.    施紅.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生物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7.12:53.
  • 15.    丁文軒.維生素C的結構、性質與功效[J].當代化工研究,2017(07):125-126.
  • 16.    元英進主編;趙廣榮,孫鐵民副主編. 製藥工藝學[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06:180-199.
  • 17.    宋淵主編. 發酵工程[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17.05:290-292.
  • 18.    韓經偉,翁霞.深色果蔬中Vc提取劑的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20,49(15):74+76.
  • 19.    張昌穎主編. 生物化學實驗指導[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1987.12:111.
  • 20.    朱曉明.過量使用維生素C的不良反應[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0):11.
  • 21.    RTECS:CI7650000 - L-Ascorbic acid - The Registry of Toxic Effects of Chemical Substances  .CDC/NIOSH[引用日期2022-12-20]
  • 22.    ICSC 0379 - ASCORBIC ACID  .ILO[引用日期2022-12-30]
  • 23.    李彩雲,李潔,嚴守雷,王清章.抗壞血酸在食品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食品科技,2021,46(04):228-232.DOI:10.13684/j.cnki.spkj.2021.04.035.
  • 24.    馬利飛.淺析維生素C在養雞生產中的應用[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01):41.
  • 25.    王永霞,王全英.維生素C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今日畜牧獸醫,2022,38(01):58-59.
  • 26.    楊寶學,張蘭主編. 實用臨牀藥物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8.07:751-752.
  • 27.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註釋[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8.08:945-950.
  • 28.    王志軍,李思樺.維生素C的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21,38(05):37-41.
  • 29.    衞生部關於印發《處方常用藥品通用名目錄》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6-30]
  • 30.    國家醫保局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年)》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7-11]
  • 31.    王世宇主編. 藥用輔料學 十三五規劃[M]. 2019.7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