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鎖定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70th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舉辦的電影節,於2017年5月17日至28日在法國戛納舉行 [1]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共收到1930部電影報名參賽,49部電影入圍競賽單元,其中18部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 [2] 
中國電影《不一樣的焰火》為首部進入戛納國際電影節展映的中國主旋律電影 [44] 
2017年5月28日,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閉幕式在戛納電影宮盧米埃爾廳舉行,為期12天的電影節正式落下帷幕 [3]  。最終,魯本·奧斯特倫德憑藉《自由廣場》獲得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傑昆·菲尼克斯憑藉《你從未在此》獲得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黛安·克魯格憑藉《憑空而來》獲得主競賽單元最佳女演員獎 [4] 
中文名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外文名
70th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類    型
國際A類電影節
國家地區
法國戛納
舉辦時間
2017年5月17日 至 2017年5月28日
舉辦地點
法國戛納
評審團主席
佩德羅·阿莫多瓦 [5] 
金棕櫚獎
魯本·奧斯特倫德自由廣場 [6] 
影    帝
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
影    后
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項歷程

日程
時間
2017年1月31日
公佈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 [5] 
2017年4月4日
公佈單元海灘單元展映片單 [7] 
2017年4月11日
公佈紀錄片單元評審團 [8] 
2017年4月12日
公佈短片暨電影基石單元評審團 [9] 
2017年4月13日
公佈主競賽單元、一種關注單元入圍影片 [10] 
2017年4月20日
公佈導演雙週單元入圍影片 [11] 
2017年4月21日
公佈國際影評人週單元入圍影片 [12] 
2017年4月25日
公佈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全名單 [13] 
2017年5月3日
公佈戛納經典單元展映片單 [14] 
2017年5月14日
公佈一種關注單元及金攝影機獎單元評審團 [15] 
2017年5月17日
開幕紅毯 [16] 
2017年5月25日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獎項揭曉 [17] 
2017年5月26日
導演雙週單元獎項揭曉 [18] 
2017年5月27日
一種關注單元及紀錄片單元獎項揭曉 [19] 
2017年5月28日
主競賽單元獎項、金攝影機獎單元及酷兒金棕櫚獎單元獎項揭曉,正式閉幕 [20-21]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名單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

評審類型
評審姓名
評審職業
主競賽單元(長片單元)
評審團主席
西班牙導演、編劇、製片人
評審團成員
中國演員
韓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美國演員
意大利導演、編劇
美國演員、歌手、製片人
德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法國編劇、演員、導演
法國作曲人
一種關注單元
評審團主席
美國演員、編劇
評審團成員
穆罕默德·迪亞卜
埃及導演、編劇
法國演員
比利時導演、編劇
短片暨電影基石獎單元
評審團主席
羅馬尼亞導演、編劇、製片人
評審團成員
法國演員
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新加坡導演
希臘導演、編劇、製片人、剪輯
金攝影機獎單元(處女作單元)
評審團主席
法國演員
評審團成員
帕特里克·布洛西耶
法國攝影師
法國演員
法國導演、編劇
蒂鮑特·卡特洛
M141 Productions公司主席
法比安·加菲茲
法國影評人
邁克爾·默克
瑞士製片人
參考資料: [22-24]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平行競賽單元評委

評審類型
評審姓名
評審職業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
評審團主席
巴西編劇、導演
評審團成員
戴安娜·巴斯塔曼特·埃斯科瓦爾
哥倫比亞製片人
埃裏克·科恩
美國影評人
哈尼亞·姆羅伊
黎巴嫩導演
法國演員
導演雙週單元
評審團
法國導演協會
/
紀錄片單元
評審團主席
法國演員、導演
評審團成員
洛倫佐·科德利
意大利影評人
德羅爾·莫雷赫
以色列導演
美國製片人、導演
英國導演、攝影、製片人
酷兒金棕櫚獎單元(LGBTQAI+影片單元)
評審團主席
美國導演、編劇、攝影、剪輯、製片人
評審團成員
以色列導演、編劇、製片人
帕茲·拉扎羅
西班牙製片人
LidiaTerki
法國導演、編劇
Didier Roth-Bettoni
法國影評人、記者
參考資料: [8]  [20]  [25]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名單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片名
導演
國家/地區
主競賽單元(長片單元)
法國
好時光
美國
美國、法國
法國
匈牙利
白俄羅斯
英國、美國
日本
之後
韓國
敬畏
法國
美國
奧地利
羅丹
法國
美國
法國
玉子
韓國
德國
美國
瑞典
一種關注單元
中國
芭芭拉》(開幕)
法國
塞西莉亞·阿塔恩、瓦萊里亞·皮瓦託
阿根廷、智利
狹隘
俄羅斯
卡勞瑟爾·賓·汗耶
突尼斯、法國、瑞典、挪威、黎巴嫩、卡塔爾、瑞士
法國
《幸運》
意大利
墨西哥
《西部》
瓦萊斯卡·格里巴赫
德國、保加利亞、奧地利
《方向》
保加利亞、德國、馬其頓
《遠方》
戈爾吉·克里斯托弗
斯洛伐克、法國、匈牙利、捷克
日本
候燕
法國、阿爾及利亞、德國
《謊言》
穆罕默德·拉素羅夫
伊朗
《年輕女士》
法國、比利時
美國、英國、加拿大
《戰爭之後》
安娜裏卡·薩卜雷諾
意大利
峯會
阿根廷、法國、西班牙
短片單元
《吾土》
Fiona Godivier
美國
《天花板》
芬蘭
《達米阿那》
Andrés Ramírez Pulido
哥倫比亞、巴西
《一個溺水的人》
英國、丹麥、希臘
邱陽
中國
《再見海象外公》
盧克麗斯·安德烈
法國
《午餐時間》
Alireza Ghasemi
伊朗
《推》
Julia Thelin
瑞典
《決定》
Grzegorz Mołda
波蘭
電影基石獎單元
《Afternoon Clouds》
Payal Kapadia
印度
《動物》
伊朗
《2003年抵達亞特蘭蒂斯》
Michal Blasko
捷克
《Breathless》
Léa Krawczyk
法國
《Camouflage》
Imge Ozbilge
比利時
《Empty on the Outside》
Eduardo Brandão Pinto
巴西
《Give Up The Ghost》
美國
《父親的秘密》
Yuval Aharoni
以色列
《Invisibly》
Áron Szentpéteri
匈牙利
《Lejla》
Stijn Bouma
波黑、荷蘭
《Little Manifesto Against Solemn Cinema》
Roberto Porta
阿根廷
《保羅在此》
比利時
《溶》
井樫彩
日本
《迎向邊疆公路》
王逸鈴
中國台灣
《兩個年輕人的死亡》
法國
《Wild Horses》
Rory Alexander Stewart
英國
金攝影機獎單元(處女作單元)
《戰爭之後》
安娜裏卡·薩卜雷諾
意大利
狹隘
俄羅斯
塞西莉亞·阿塔恩、瓦萊里亞·皮瓦託
阿根廷、智利
《年輕女士》
法國
《遠方》
戈爾吉·克里斯托弗
斯洛伐克、法國、匈牙利、捷克
候燕
法國、阿爾及利亞、德國
美國、英國、加拿大
《天堂的魔鬼》
裘德·拉特曼
美國
《他們》
美國、卡塔爾
阿爾蒂爾·德潘、Alexis Ducord
法國、比利時
《艾娃》
法國
《家庭》
委內瑞拉、智利、挪威
露西
平柳敦子
日本、美國
阿里·蘇贊德
德國、奧地利
小農夫
法國
美國
《沒萊塢天王》
法國、德國
英國、法國
美國
《純潔的心》
意大利
《龍之御》
Natalia Santa
哥倫比亞
參考資料: [26-29]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平行競賽單元名單

片名
導演
國際/地區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長片)
《艾娃》
法國
《家庭》
委內瑞拉、智利、挪威
露西
日本、美國
阿里·蘇贊德
德國、奧地利
費力比·巴博薩
巴西、法國
《馬加拉》
法國
《羣狗》
智利、法國、阿根廷、葡萄牙、德國、瑞士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短片)
《最好的煙火》
Aleksandra Terpińska
波蘭
《Children Leave at Dawn》
Manon Coubia
法國
《Los Desheredados》
西班牙
《Ela - Sketches on a Departure》
Oliver Adam Kusio
德國
《臉》
Salvatore Lista
法國
《她在離職的那一天爆炸》
菲律賓
《莫比烏斯》
Sam Kuhn
加拿大、美國
《Real Gods Require Blood》
Moin Hussain
英國
《塞爾瓦》
Sofía Quirós Ubeda
哥斯達黎加、阿根廷、智利
《特斯拉:世界之光》
Matthew Rankin
加拿大
導演雙週單元(長片)
意大利、巴西、德國、法國、瑞典、 美國
美國
冰霜
立陶宛、法國、烏克蘭、波蘭
《活躍在法蘭西現場》
法國
《沒萊塢天王》
法國、德國
莫莉·蘇亞
印度尼西亞、法國、馬來西亞、泰國
加里·穆利昂、喬納森·米洛特
美國
《闖入者》
萊昂納多·迪科斯坦佐
意大利
法國
《打消我的懷疑》
Carine Tardieu
法國、比利時
心靈暖陽》(開幕)
法國、比利時
法國
房車
加拿大、法國
英國、法國
帕蒂蛋糕$》(閉幕)
格瑞米·賈斯帕
美國
《純潔的心》
意大利
《龍之御》
Natalia Santa
哥倫比亞
騎士
美國
《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
導演雙週單元(短片)
《Água Mole》
Laura Gonçalves、Alexandra Ramires
葡萄牙
《返回熱那亞市》
Benoit Grimalt
法國
《La Bouche》
法國
《Copa-Loca》
希臘
《Crème De Menthe》
David Philippe Gagné、Jean-Marc E. Roy
加拿大
《穀倉,荒地》
葡萄牙
《重負》
妮奇·林卓絲·馮巴
瑞典
《Nada》
Gabriel Martins
巴西
紀錄片單元
法國
邦尼·科恩、喬恩·申克
美國
法國
《應許之地》
尤金·加里奇
美國
《燃燒彈》
法國
《天堂的魔鬼》
裘德·拉特曼
美國
《海之悲》
英國
法國、德國
《尊敬的W》
法國、瑞士
《馬加拉》
法國
《Los Desheredados》
西班牙
《活躍在法蘭西現場》
法國
《沒萊塢天王》
法國、德國
《約旦河西岸》
以色列
《返回熱那亞市》
Benoit Grimalt
法國
《Tijuana Tales》
法國
《櫻桃》
達布拉夫卡·特奇
克羅地亞
馬克·基德爾
美國、英國、法國
《The Belgian Road to Cannes》
Henri de Gerlache
比利時
《大衞·斯特拉頓:電影人生》
Sally Aitken
澳大利亞
託尼·齊鐵拉
美國
《全身影評人》
Fabien Hagège、Guillaume Namur、Vincent Haasse
法國
酷兒金棕櫚獎單元(LGBTQAI+影片單元)
法國
法國
《他們》
美國、卡塔爾
《沒萊塢天王》
法國、德國
莫莉·蘇亞
印度尼西亞、法國、馬來西亞、泰國
《科比》
Christian Sonderegger
法國
參考資料: [30]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

片名
導演
國家/地區
非競賽展映單元
伊斯梅爾的幽魂》(開幕)
法國
日本
英國、美國
法國
法國、比利時
午夜展映單元
惡女
韓國
不汗黨
韓國
讓-斯蒂芬·薩瓦爾
英國、法國、中國、柬埔寨、美國
特別展映單元
邦尼·科恩、喬恩·申克
美國
法國
《他們》
美國、卡塔爾
韓國、法國
中國
《應許之地》
尤金·加里奇
美國
《燃燒彈》
法國
《天堂的魔鬼》
裘德·拉特曼
美國
《海之悲》
英國
法國
法國、德國
《尊敬的W》
法國、瑞士
阿爾蒂爾·德潘、Alexis Ducord
法國、比利時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特別展映)
《放學後動刀》
卡羅利娜·波吉、約納坦·維奈勒
法國
《壞兔兔》
卡洛斯·康塞桑
葡萄牙
小農夫
法國
布里斯比熊》(閉幕)
美國
《春光之島》
法國
西西里鬼故事》(開幕)
法比奧·格拉斯多尼亞、安東尼奧·皮耶薩
意大利、法國、瑞士
《暴力的生活》
法國
導演雙週單元(特別展映)
《破敗工廠》
佩德羅·皮諾
葡萄牙
獨立電影推廣協會(ACID)單元(長片)
《The Assembly》
瑪麗安娜·奧德諾
法國
《在夏天終結之前》
法國、瑞士
《Belinda》
Marie Dumora
法國
《科比》
Christian Sonderegger
法國
《Kiss & Cry》
Lila Pinell、Chloé Mahieu
法國
喜喪
中國、法國
《未能告別》
Christophe Agou
法國
《施工架》
Matan Yair
以色列、波蘭
《在我頭頂,繁星滿天》
伊蘭·克利佩爾
法國
獨立電影推廣協會(ACID)單元(特別展映)
《為了鼓勵》
法國
獨立電影推廣協會(ACID)單元(塞爾維亞之旅)
《Dos Patrias》
Kosta Ristić
塞爾維亞、古巴
《緊急出口》
Vladimir Tagić
塞爾維亞
《一把石頭》
塞爾維亞
《潮濕》
Nikola Ljuca
塞爾維亞、荷蘭、希臘
《If I had it my way I would never leave》
奧涅金·格拉沃尼奇
塞爾維亞
《她的安魂曲》
博洋·維勒蒂奇
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馬其頓、俄羅斯、法國
《Transition》
Milica Tomović
塞爾維亞
戛納經典單元
美國
法國
《巴巴託,三個議會》
尼日爾、法國
日本
法國
法國、意大利
放大
英國、意大利、美國
光之夢
西班牙
雙人舞
加拿大
法國、意大利
女妖
勞爾·瑟瓦斯
比利時
南斯拉夫
日本
《採訪》
法國
《三個露西亞》
古巴
鐵人
波蘭
《芳心封鎖》
以色列
《旋轉木馬》
匈牙利
《荷蘭鏡像》
伯特·漢斯特若
荷蘭
《土生子》
美國、阿根廷
《O 太陽》
梅德·翁多
法國、毛里塔尼亞
《Paparazzi》
法國
果皮
澳大利亞
大河戀
美國
法國
美國
法國、意大利
尤馬茲·古尼、塞裏夫·格仁
法國、瑞士、土耳其
加拿大
《在哪裏》
Georges Nasser
黎巴嫩
馬克·基德爾
美國、英國、法國
《The Belgian Road to Cannes》
Henri de Gerlache
比利時
《大衞·斯特拉頓:電影人生》
Sally Aitken
澳大利亞
託尼·齊鐵拉
美國
《全身影評人》
Fabien Hagège、Guillaume Namur、Vincent Haasse
法國
電影海灘單元
西班牙、法國
英國
美國
失蹤
美國
英國
《希臘女孩》
法國、希臘、土耳其
《碧血長天》
亨利·韋納伊
法國、意大利
8月32日
加拿大
VR展映單元
美國
70週年展映單元
英國
《來游泳》
美國
24幀
伊朗、法國
雙峯
美國
參考資料: [14]  [31-33]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名單
國家/地區
主競賽單元(長片單元)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瑞典
評審團大獎
法國
評審團獎
俄羅斯
最佳導演獎
美國
最佳編劇獎
英國、美國
美國、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
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
德國
70週年特別獎
美國
最佳原創配樂獎
Oneohtrix Point Never《好時光
美國
Vulcan技術獎
Josefin Åsberg《自由廣場
瑞典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法國
法蘭索·瓦夏萊獎
法國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日本
一種關注單元
最佳影片一種關注大獎
穆罕默德·拉素羅夫《謊言》
伊朗
評審團獎
墨西哥
最佳導演獎
美國、英國、加拿大
最佳演員獎
意大利
詩意電影獎
法國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俄羅斯
短片單元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邱陽《小城二月
中國
評審團特別獎
Teppo Airaksinen《天花板》
芬蘭
電影基石獎單元
一等獎
瓦倫蒂娜·毛蕾爾《保羅在此》
比利時
二等獎
巴曼·艾克《動物》
伊朗
三等獎
托馬索·烏斯貝蒂《兩個年輕人的死亡》
法國
金攝影機獎單元(處女作單元)
最佳處女作金攝影機獎
萊昂諾·瑟萊利《年輕女子》
法國
參考資料: [34-36]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平行競賽單元

獎項
獲獎名單
國家/地區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長片)
最佳影片獎
Emmanuel Gras《馬加拉》
法國
法國電視四台視野獎
費力比·巴博薩《加布裏埃爾與羣山
巴西、法國
發行支持獎
費力比·巴博薩《加布裏埃爾與羣山
巴西、法國
最佳編劇獎
蕾雅·梅西斯、保羅·圭哈姆《艾娃》
法國
國際影評人週單元(短片)
短片發現獎
Laura Ferrés《Los Desheredados》
西班牙
Canal+電視台獎
Aleksandra Terpińska《最好的煙火》
波蘭
導演雙週單元(長片)
最佳影片藝術電影獎
美國
最佳編劇獎
克里斯蒂娜·安戈、克萊爾·丹尼斯《心靈暖陽》
法國、比利時
菲利普·加瑞爾讓-克洛德·卡里埃、卡羅利娜·德呂亞-加雷爾、阿萊特·朗曼《一日情人
法國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佩德羅·皮諾《破敗工廠》
葡萄牙
歐洲電影獎
意大利、巴西、德國、法國、瑞典、 美國
金馬車獎/榮譽金棕櫚獎
德國
導演雙週單元(短片)
意利短片獎
Benoit Grimalt《返回熱那亞市》
法國
紀錄片單元
最佳紀錄片金眼睛獎
法國
評審團特別獎
Emmanuel Gras《馬加拉》
法國
酷兒金棕櫚獎單元(LGBTQAI+影片單元)
最佳影片酷兒金棕櫚獎
法國
最佳酷兒短片
揚·岡扎樂茲《春光之島》
法國
參考資料: [17]  [20]  [37-38]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項幕後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項評析

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入圍影片的整體實力都非常平均,2017年的戛納並沒有出現公認的傑作,哈內克、薩金塞夫、歐容等名導的新作,無一能超越自己。與此同時,極差的競賽片也不存在 [6] 
在本屆電影節的入圍電影中,不難發現其中有不少移民、難民題材。凱內爾·穆德盧佐執導的《木星之月》用一種怪力亂神的方式探討難民問題,穆德盧佐將電影中的世界呈現得相當紛亂,但許多評論都認為導演的設定過於刻意,致使該片獲獎希望渺茫 [42]  。不僅難民危機擾人,移民羣體的日子也不好過。法提赫·阿金的《憑空而來》則用一種巧妙的方式,既表達了移民者的困境,又呈現了德國新納粹主義的崛起 [43] 
除主競賽單元之外,一種關注單元更是有不少呈現第三世界苦難的電影,短片單元中,質量較高的《一個溺水的人》和《吾土》都與移民、難民題材相關,特別展映中的紀錄片《海之悲》則是極力敦促英國政府接納兒童難民,就連VR展映的《血肉與黃沙》也在展現偷渡客的苦難遭遇。透過這些電影,可以看到當下歐美政治乃至全球難民危機的亂局 [43] (人民網、中華網綜合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