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菲利普·加瑞爾

鎖定
菲利普·加瑞爾(Philippe Garrel),1948年4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
1965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Droit de visite》,從而開啓了他的導演生涯。196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處女的牀》在葡萄牙上映。1974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高度孤獨》在法國上映 [1]  。197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各種起源的藍色》在法國上映。1985年,執導奇幻電影《她在陽光下度過的歲月》,並擔任該片的製片人。1991年,執導的劇情電影《我不再聽吉他》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影片獎。1993年,執導的愛情電影《愛情的誕生》在法國上映。1999年,執導的愛情電影《夜風》入圍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1年,執導的喜劇電影《狂野天真》獲得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2005年,憑藉愛情電影《平凡戀人》獲得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2]  。2008年,執導的劇情電影《拂曉之際》入圍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3年,執導的劇情電影《嫉妒》入圍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3]  。2017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一日情人》,該片入圍第70屆戛納電影節平行單元 [4]  。2020年,執導的劇情電影《眼淚之鹽》入圍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5] 
中文名
菲利普·加瑞爾
外文名
Philippe Garrel
別    名
菲利普·加萊爾
菲臘·加海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巴黎
出生日期
1948年4月6日
星    座
白羊座
職    業
導演、編劇
代表作品
平凡戀人
嫉妒
一日情人
主要成就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兒    子
路易斯·加瑞爾
女    兒
伊斯特·加瑞爾
妻    子
布里吉特·希
父    親
莫里斯·加瑞爾
兄    弟
蒂埃裏·加瑞爾

菲利普·加瑞爾演藝經歷

菲利普·加瑞爾
菲利普·加瑞爾(6張)
1965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Droit de visite》,從而開啓了他的導演生涯。1967年6月24日,執導的劇情電影《瑪麗為了回憶》在葡萄牙上映。1968年,執導的劇情電影《Révélateur, Le》在英國上映;同年,執導由雅尼莫尼、Pascal Laperrousaz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海葵》。196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處女的牀》在葡萄牙上映。1972年,執導奇幻電影《內心的傷痕》。
1974年12月15日,執導的劇情電影《高度孤獨》在法國上映 [1]  。1979年,執導的劇情電影《各種起源的藍色》在法國上映。1982年,執導由安妮·維亞澤姆斯基、Henri de Maublanc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秘密的孩子》。
1983年,執導劇情電影《Liberté, la nuit》。1985年,執導的奇幻電影《她在陽光下度過的歲月》在法國上映,並擔任該片的製片人。1989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非常之吻》。1991年,執導由約翰娜·特爾·斯蒂格、貝努特·裏格恩特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我不再聽吉他》,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影片獎。1992年,出演由阿莫斯·吉泰執導的劇情電影《人偶,流放的精神》。
1993年9月22日,執導的愛情電影《愛情的誕生》在法國上映。1996年3月27日,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幽靈之心》在法國上映。1999年,執導愛情電影《夜風》,該片入圍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1年,執導由茱莉亞·法爾主演的喜劇電影《狂野天真 [6]  ,該片獲得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2004年,在紀錄片《亨利朗瓦:電光魅影》中出鏡。
2005年,執導由路易斯·加瑞爾克勞迪德·埃斯曼合作主演的愛情電影《平凡戀人》,該片入圍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藉該片獲得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最佳導演獎 [2] 
2008年10月8日,執導的劇情電影《拂曉之際》在法國上映,該片由路易斯·加瑞爾、勞拉·斯梅特、克萊門蒂·波達茲聯合主演,講述了一名攝影師和女明星以及另外一名女子之間的三角關係 [7]  ,入圍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1年9月2日,執導的劇情電影《炎炎夏日》在意大利上映,該片由路易·加瑞爾、莫妮卡·貝魯奇共同主演 [8]  。2013年,執導劇情電影《嫉妒》,該片講述了一個關於愛情和背叛的故事 [9]  ,入圍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3] 
2015年5月14日,執導的劇情電影《女人的陰影》在法國上映,該片入圍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 [10]  ,獲得《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獎 [11]  。2017年,自編自導由埃裏克·卡拉瓦卡伊斯特·加瑞爾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一日情人》,該片講述了23歲的女兒重返父親的家中,並與自己同樣年齡的父親新伴侶相遇的故事,入圍第70屆戛納電影節平行單元 [4] 
2020年,執導的劇情電影《眼淚之鹽》入圍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5] 

菲利普·加瑞爾個人生活

菲利普·加瑞爾的父親是莫里斯·加瑞爾 [12]  。1969年,與德國歌手兼演員妮可談戀愛。1979年,兩人分手。隨後,與布里吉特·希結婚。1983年6月14日,布里吉特·希為菲利普·加瑞爾生下兒子路易斯·加瑞爾。1991年2月18日,女兒伊斯特·加瑞爾出生。

菲利普·加瑞爾主要作品

菲利普·加瑞爾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7年
《一日情人》
電影
2015年
《女人的陰影
電影
2013年
《嫉妒》
電影
2011年
《炎炎夏日》
電影
2008年
《拂曉之際》
電影
2005年
《平凡戀人》
電影
2001年
《狂野天真》
電影
1999年
《夜風》
電影
1996年
《幽靈之心》
電影
1993年
《愛情的誕生》
電影
1991年
《我不再聽吉他》
電影
1989年
《非常之吻》
電影
1985年
《她在陽光下度過的歲月》
電影
1983年
《Liberté, la nuit》
電影
1982年
《秘密的孩子》
電影
1979年
《各種起源的藍色》
電影
1974年
《高度孤獨》
電影
1972年
《內心的傷痕》
電影
1969年
《處女的牀》
電影
1968年
《海葵》
電影
1968年
《Révélateur, Le》
電影
1967年
《瑪麗為了回憶》
電影
1965年
《Droit de visite》
短片

菲利普·加瑞爾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7年
《一日情人》
電影
2015年
《女人的陰影》
電影
2013年
《嫉妒》
電影
2011年
《炎炎夏日》
電影
2008年
《拂曉之際》
電影
2005年
《平凡戀人》
電影
2001年
《狂野天真》
電影
1999年
《夜風》
電影
1996年
《幽靈之心》
電影
1993年
《愛情的誕生》
電影
1991年
《我不再聽吉他》
電影
1989年
《非常之吻》
電影
1985年
《她在陽光下度過的歲月》
電影
1983年
《Liberté, la nuit》
電影
1982年
《秘密的孩子》
電影
1979年
《各種起源的藍色》
電影
1974年
《高度孤獨》
電影
1972年
《內心的傷痕》
電影
1969年
《處女的牀》
電影
1968年
《海葵》
電影
1968年
《Révélateur, Le》
電影
1967年
《瑪麗為了回憶》
電影
1965年
《Droit de visite》
電影

菲利普·加瑞爾監製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1985年
《她在陽光下度過的歲月》
電影
1982年
《秘密的孩子》
電影
1979年
《各種起源的藍色》
電影
1974年
《高度孤獨》
電影
1969年
《處女的牀》
電影
1968年
《Révélateur, Le》
電影
1967年
《瑪麗為了回憶》
電影
1965年
《Droit de visite》
電影

菲利普·加瑞爾參演電影

    • Golem, le jardin pétrifié1993

      導演
      阿莫斯·吉泰
      主演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 塞繆爾·富勒
    • 人偶,流放的精神1992

      飾演
      Le Fiancé d'Opra
      導演
      阿莫斯·吉泰
      主演
      漢娜·許古拉, Vittorio Mezzogiorno
    • 非常之吻1989

      導演
      菲利普·加瑞爾
    • 她在陽光下度過的歲月1985

      導演
      菲利普·加瑞爾
      主演
      米萊爾·皮雷, 賈克·鮑那非
    • 秘密的孩子1982

      導演
      菲利普·加瑞爾
      主演
      安妮·維亞澤姆斯基, Henri de Maublanc
    • 內心的傷痕1972

      導演
      菲利普·加瑞爾
      主演
      尼可
    • 處女的牀1969

      導演
      菲利普·加瑞爾
      主演
      Zouzou, 皮埃爾·克里蒙地

菲利普·加瑞爾參演紀錄片

時間
名稱
2004年
《亨利朗瓦:電光魅影》

菲利普·加瑞爾獲獎記錄

影視類
柏林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歐洲電影獎

菲利普·加瑞爾人物評價

有“電影蘭波”之稱的菲利普·加瑞爾是橫跨法國“新浪潮”與“後新浪潮”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個特殊人物,法國影評界認為加瑞爾的電影填補了“新浪潮”留下的幾處空白。他的影片具有濃烈的“法國味”,他從最細微之處創建影像。光打在臉上,人們之間帶有敵意或愛意的瞬間姿態。同時他擅長通過鏡頭去捕捉自然物質,引發觀眾的思考而不是採用剪輯去構建故事 [4]  (Mtime時光網評)。他早期的電影作品頗具個人實驗化風格,風格比較晦澀和怪異 [3]  (東方網評),電影作品極具獨立先鋒性和個性標誌 [2]  (浙江在線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