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四次長沙會戰

鎖定
第四次長沙會戰為抗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之一,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豫湘桂戰役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從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 [1-2] 
名    稱
第四次長沙會戰
發生時間
1944年
地    點
湖南長沙、衡陽
參戰方
中日
結    果
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
參戰方兵力
中國30萬人、日本20萬人
主要指揮官
薛嶽方先覺楊森
橫山勇

第四次長沙會戰戰爭背景

從1942年開始,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取得節節勝利。1943年下半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意大利於同年9月8日宣佈無條件投降;特別是美國在中國大陸修建空軍基地,B29型轟炸機威脅日本本土與東南亞的海上交通。日軍為了掠奪更多的戰略資源及封鎖滇越、滇緬兩條國際通路,便扶其海空優勢,大肆舉兵南進,一時魔爪伸進了南洋東南亞一帶。在這廣衰面漫長的戰線上,日敵對運輸補給,深感捉禁見肘,力不從心,夢想以中國大陸作跳板,妄圖打通粵漢線由廣州進出南洋,打通湘桂線經越南直達新加坡,建立一條最捷便的交通聯絡線,以解脱其困境。
在此種形勢下,日本為了使中國與印度支那及東南亞連成一片,擺脱政治與經濟危機,於1943年9月30日通過御前會議批准新的《戰爭指導大綱》。侵華日軍根據《大綱》,開始籌備“一號作戰”。日本大本營於1944年1月決定實施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平漢、粵漢、湘桂等鐵路)的作戰計劃。為此,日軍於1944年夏,悍然發動第四次奪取長沙的大戰。 [3]  [9] 

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計劃

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茨組織實施“一號作戰”。“一號作戰”的作戰區域從河南開始,經華中的湖南,華南的廣西至貴州,再至法屬印度支那及廣東,貫通中國大陸,長達1500公里。日軍企圖動員51萬兵力擊潰中國軍隊約100萬之眾。“一號作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華北方面的作戰,稱“京漢作戰”;另一部分為華中、華南方面的作戰,分別稱為“湘桂作戰”和“卜”號作戰。 [4] 

第四次長沙會戰戰爭經過

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進犯前情況

日軍三次進犯長沙,均未得遇,於是企圖第四次進犯長沙,併為此作了充分準備。如1943年底日軍攻佔常德,其戰略意圖就是為了最終進攻長沙。中國軍隊及時偵悉到了日軍的陰謀。據聞當時對此有三種對策:一是重慶軍令部的意見,準備放棄長沙,誘敵深入至衡陽與敵會戰;二是白崇禧的意見,也是放棄長沙,在湘桂邊境的黃沙河會戰;三是薛嶽的意見,即在長沙與敵會戰。
薛嶽是第九戰區的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直接掌握湖南的軍政大權,他保衞長沙已有經驗,於是,薛嶽的意見被採納了。日軍進攻之前幾個月,第4軍已由瀏陽移駐長沙,軍部設在長沙城內,第59師駐黑石鋪(長沙市南約10公里處),第90師駐嶽麓山,第102師駐瀏陽河附近(長沙東站)。城防部隊由第59師每月派一個團輪流擔任。
經過長沙大火和日軍三次進攻,長沙人民吃夠了苦頭,城市破破爛爛。但因它是當時湖南的政治、軍事中心,人員來往頻繁,所以還是呈現出熱鬧的景象。雖説是前線,但並不顯得緊張。 [10] 

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進犯

日軍將進攻長沙的地面部隊編成第一線兵團、第二線兵團和警備部隊。第一線兵團日軍第十一軍擔任主攻長沙的任務。第一線兵團分左、中、右3路,分別從湖北崇陽、湘北新牆河和湖北松滋一線向南進攻。
1944年5月,日軍以第一線七個師團分三路南進。正面之第三、十三、一一六、六十八等師團強渡新牆河汨羅江,直趨長沙、株洲;右翼之第四十師團及第十七獨立旅團,循洞庭湖西岸,向沉江益陽而趨衡陽;正面左翼之第十三、第三師團突破通城防線後,徑向平江瀏陽攻擊前進,與右翼之敵形成鉗形攻勢。日軍之第二線部隊跟隨南進。戰區大軍在薛嶽司令長官指揮下,與敵展開激戰,敵我傷亡俱慘重。 [7] 
5月27日起,中路日軍發動全面進攻,中國軍隊防線均被日軍突破。

第四次長沙會戰長沙的兵力部署

大約在6月上旬,戰區判斷敵人可能很快大舉進犯長沙,於是調第4軍集中長沙待命。第59師師部設在天心閣附近,擔任瀏陽門以南沿南郊直至江邊一線防禦,並構築和加強了城防工事,第102師師部設在瀏陽門附近,擔任長沙東面及北面防禦,也構築和加強了城防工事;第90師仍在湘江西岸,師部設在嶽麓山下,擔任嶽麓山、桃花山之線防禦。軍部設在長沙城中心長沙沿江一帶也構築了堅固的工事,是用杉木一根根拼成的木柵,除了開有兩個小門外,江邊與岸上被木牆隔絕了開來。
在得知日軍由湘北出動的消息後,戰區長官部發出市民疏散令,3日內市民便全部疏散完畢。第59師抽出第177團為總預備隊,歸軍部指揮。軍部還直轄了一個7.5釐米口徑的山炮團及一個重迫擊炮營,用於市區防禦。另有一個15釐米口徑的榴彈炮營(4門),用於嶽麓山方面的防禦。當時長沙備有足夠的糧食和彈藥;還有兩艘汽船,十幾條木船,供東西兩岸聯絡之用;長沙到西岸有水底電話線,隨時能通話。長官部南撤後,為協助張德能軍長指揮作戰,特別留下長官部參謀長趙子立駐西岸與第90師一起共謀策劃。戰區還指揮有飛機,可供與長沙聯繫。 [11] 

第四次長沙會戰慘烈戰況

6月3日,第五十八軍奉薛嶽司令長官令:集結於瀏陽河南岸之普跡市、金剛頭地區,並指揮第二十軍及第一六二師、第九十五師,進攻瀏陽及其附近瀏陽河南岸敵之第十三師團。中國軍隊當即策定攻擊部署:以第五十八軍為主攻軍,第二十軍為左翼進攻軍,第九十五師為右翼進攻師,第一六二師為機動師。
4日拂曉,第五十八軍向躍龍市、瀏陽,第二十軍向江背、小女市,第九十五師向高坪之敵,同時展開猛烈進攻,連日激戰,迫敵退守瀏陽河北岸。敵我隔河炮戰。7日,新編第三軍之第一八三師奉戰區令,由江西調瀏陽,歸第五十八軍魯道源軍長指揮,該師當即加入戰鬥序列。隨即情況變化,敵第十三師團之主力南竄上慄市,企圖趨萍鄉。薛嶽司令長官立令第五十八軍追擊南竄敵之主力。第五十八軍(附第一八三師)當即迅追猛擊,與敵一路激戰。敵沿途南竄北突,東閃西擊,極盡兇狡。9日,在蔣埠江第五十八軍日前派至第一八三師之督戰官張天舉陣亡。該師師長餘建勳大腿亦負彈傷,午後送泰和醫院治療,職務由該師參謀長王少才代理。中國軍隊沿途追擊,與敵激戰至萍鄉附近,此時敵之第三師、第二十七師團先後由長沙、株洲竄達淥水南岸,與中國軍隊激戰,並派部隊應援敵十三師團。接近萍鄉之敵第二十七師團,20日晨突以步炮聯合之支隊突襲赤山橋軍指揮所,被痛殲而敗潰。中國軍隊與敵繼續戰鬥於萍鄉地區。 [8] 
6月11日,日軍進抵長沙市郊撈刀河一線。

第四次長沙會戰進攻長沙

為了攻佔長沙並向衡陽進犯,日軍在湘江東西一線130公里正面上,首先佔領瀏陽寧鄉株洲醴陵湘潭等縣城,爾後進攻長沙。至6月14日前後,瀏陽寧鄉益陽均被日軍佔領,形成了對長沙城的包圍之勢。在這些前沿陣地,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交戰,進行了頑強抵抗。防守寧鄉縣城的某部一營,與日軍進行肉搏戰,最後全營壯烈犧牲。 [6] 
6月13、14日前後,每晚都有敵機在長沙上空盤旋,並用機槍掃射。日軍對長沙進攻,分作三路:一路向長沙以西(即湘江西岸)的桃花山嶽麓山方面進發;一路向長沙以北撈刀河方面壓來;一路從長沙以東直奔城南。約在17日,三路敵軍開始包圍長沙。 [11] 
6月15日日軍佔領長沙市外圍陣地——石馬鋪、獅子灣、阿彌嶺、金盆嶺,隨後推進到楊家山、左家塘、妹子山一線。6月15日下午3時左右,中國軍隊發現敵人在城南向市區進軍,並向警戒陣地及前進陣地開始攻擊。戰鬥剛發生,便聞炮聲隆隆,是榴彈炮的聲音。不到半小時,據第176團報告,警戒陣地和前進陣地被敵人佔領,守兵撤回到了主陣地。當日西岸方面也發現了少數敵人,向桃花山,嶽麓山進擊。長沙東面和北面沒有發現敵人。直至晚間,情況沒有變化。16日,敵一部向城南陣地突出部紅頭山攻擊。該陣地由第59師第176團第3營防守,戰鬥激烈,從中午12時戰至下午6時,敵人才佔領了紅頭山。同時長沙東南面亦有敵軍進攻,南面紅頭山左翼陣地一處也被敵軍突入,但仍阻止了敵人的繼續前進。 [12]  [5] 

第四次長沙會戰長沙失陷

17日,敵軍向長沙中國軍隊主陣地攻擊,戰鬥尚不激烈,陣地無變化。西岸敵人佔領桃花山後,繼續前進。山地陣線綿長,側翼暴露,受敵威脅嚴重。該師師長陳倪認為守軍勢單力薄,陣地難以長久堅持,在敵軍猛烈攻擊下,請求長沙方面支援。當日上午,戰區參謀長趙子立張德能召集各師長、副師長及軍參謀長開會研究,決定固守嶽麓山,以待援軍,翌日黃昏開始渡江,並調整部署。他命令第59師175團於黃昏後先行渡江,至嶽麓山增援第90師的正面;以176團固守長沙主陣地,以待外圍反攻部隊的到來。其餘部隊逐次船載渡江,至西岸集結待命。當時的戰況,在長沙方面,敵向主陣地攻擊,無多大進展,直至晚間,槍聲沉寂。 [12] 
第二日半夜12時左右,增援部隊第175團向渡江地點進發時,見人馬擁擠,不能前進。團長陶富乾預料即使到達江邊,亦不易找到渡船,與其坐守等候,不如突出敵圍。該團乃將隊伍折回東南方向,乘半夜突圍出城。當晚渡過了多少人,無人統計,也無法統計。不多久,又發現守西岸的隊伍紛紛到來,不用説岳麓山已經失守了。 [13] 
留守長沙的176團團長屈化平知道長沙守不住,不守又有責任,就隻身走了。副團長李春鵬則率領少數隊伍南下。18日日軍在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攻佔了嶽麓山的中國軍隊炮兵陣地。長沙城失陷。第九戰區部隊退至湘南、湘西山區。 [5]  [13] 
此役,盟軍空軍出動10餘架飛機轟炸停泊霞凝港的日艦,炸死炸傷日軍官兵數十人,炸燬多門大炮及彈藥。 [6] 
參考資料
  • 1.    第四次長沙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簡介|第四次長沙會戰影響|第四次長沙會戰歷史意義  .西陸網[引用日期2021-07-18]
  • 2.    第四次長沙會戰 - 長衡會戰 - 抗日戰爭紀念網  .抗日戰爭紀念網.2014-03-20[引用日期2021-07-18]
  • 3.    蔡立人主編:《長沙市志》第4卷,湖南出版社,1999年,第540-541頁。
  • 4.    蔡立人主編:《長沙市志》第4卷,湖南出版社,1999年,第541頁。
  • 5.    蔡立人主編:《長沙市志》第4卷,湖南出版社,1999年,第541-542頁。
  • 6.    蔡立人主編:《長沙市志》第4卷,湖南出版社,1999年,第542頁。
  • 7.    文聞編:《我所親歷的常德、長衡會戰》,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25頁。
  • 8.    文聞編:《我所親歷的常德、長衡會戰》,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26頁。
  •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內江市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內江文史資料選輯》第12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專輯),1995年,第67頁。
  • 1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湖南文史資料》第26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頁。
  • 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湖南文史資料》第26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頁。
  • 1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湖南文史資料》第26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頁。
  • 1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湖南文史資料》第26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