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種豬

鎖定
種豬不是一個單獨的物種,而是家豬中專門用於繁殖的雄性(種公豬)和雌性(種母豬)親豬。
種豬種用親豬的簡稱,也就是區別於肉豬(主要用於宰殺取肉),主要用途是用於繁殖仔豬。按性別分為種公豬和種母豬,按品種來源分為本地種豬 和引進種豬,按親本溯源分為普通種豬和二元、三元種豬。
各種種豬一般具有適用性好、抗病力強、肉質好、出肉率高、飼料報酬高等一種或多種優點。選擇優良的種豬是生豬生產經營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
中文名
種豬
拉丁學名
Sus scrofa domestic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豬形亞目
豬科
豬屬
分佈區域
高寒地區除外的世界各地
主要用途
繁殖仔豬用於規模養豬。

種豬簡介

種豬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做種,繁殖下一代豬的就是種豬,並不像某些網友所説的那樣,只有公豬才是種豬,種豬分種公豬、種母豬兩種,有些豬場裏會選擇一些品種優良的商品豬作為後備種豬。
種豬的選擇與選配技術:工廠化養豬的飼養管理技術可分為4個主要階段,在這裏重點講種豬的選擇及選配技術。種豬包括種公豬和種母豬兩種。眾所周知,豬的繁殖力高,表現在公豬射精量大,總精子數目多(1、5億/ml),配種能力強;母豬常年多次發情,任何季節均可配種產仔,而且是多胎高產。工廠化養豬把種豬視為生產和哺育仔豬的機器,飼料是原料,產品就是活豬。可見,種豬是基礎,養好種豬是養豬生產的關鍵環節。要實現養豬高效益,必須要有高質量的種豬羣,這樣才能持續、均衡地生產出質量優、數量多的活豬。因此,要及時淘汰不合格的種豬,更換成性能更佳、體型更好、適合市場需求的種豬。

種豬淘汰原則

1、公豬的淘汰原則
種公豬的使用年限一般控制在2年左右,種公豬年淘汰率在50%左右。有下列情況的種公豬應被淘汰:性慾低下,經調教及藥物處理仍無改善的後備公豬;睾丸器質性病變(腫大、萎縮)的公豬;精液品質差,配種受胎率低,與配母豬產仔少的公豬;患過細小病毒、乙腦、偽狂犬等疾病的公豬;肢蹄疾病嚴重,影響配種使用的公豬;因病長期不能配種的公豬;3週歲以上的老年公豬。 [1] 
2、種母豬淘汰原則
(1)正常淘汰:對年齡較大、生產性能下降的種母豬予以淘汰。傳統欄舍飼養,母豬一般利用7-8胎,年更新比例為25%。工廠化限位飼養,母豬一般利用6-7胎,年更新比例為30%-35%。
(2)異常淘汰 :生產性能低下、不發情、患過繁殖障礙疾病等的後備母豬應淘汰。

種豬初配年齡

我國地方豬種的性成熟早,公豬一般在7~8月齡,體重達70~80kg重時開始配種。培育品種,如哈白、黑花豬,要在8~9月齡,體重達90kg時配種。對引進品種豬,如長白豬、大約克夏豬、漢普夏豬、杜洛克豬等,也在7~8月齡,體重達到100~110kg時方可配種。使用過早,影響公豬本身發育及配種效果;使用過晚,容易使公豬過肥,影響配種率,也影響經濟效益。 [2] 

種豬提高公豬精液品質

種公豬的好壞與種豬的飼養管理水平有關,直接決定母豬的產子數和仔豬的健康情況。優秀的種公豬可以增加與配母豬的產子數,增強仔豬生活力。飼養是否合理,配種時間和方法是否得當,仔豬數和仔豬斷奶重有時相差30~50%。
種公豬對豬羣增重速度、飼料報酬。抗病力、瘦肉率和屠宰率等生產性能有重要影響,因為它取決於種豬遺傳,在母豬妊娠和哺乳階段對仔豬影響也有重要影響。 [2] 

種豬母豬的發情 排卵

母豬的發情與排卵的規律:母豬性成熟後,卵巢有規律地進行着卵泡成熟和排卵過程,並有週期性的出現。
從母豬上次發情排卵到下次發情排卵的這一階段時間,叫發情週期或性週期。發情週期18~28d,平均21d;從發情開始到發情結束這段時間叫發情持續期。地方品種豬一般為3~5d,外國2~3d。
母豬分娩後的發情也有一定規律,分娩後3~8d有一個發情期但是不是太明顯,大部分不能排卵妊娠;在哺乳中期1個發情期,斷乳後4~5d有1個發情期。第2個和第3個發情期排卵正常;第3個發情期配種為合適期。
母豬發情期的外部特徵:主要表現為行動和陰户的變化上。地方豬種發情明顯,騷擾不安,不吃食,跳圈,鳴叫,爬跨其它豬,甚至越圈尋找公豬。陰户表現全部腫脹,呈現光澤,排尿時陰户煽動更甚,內壁充血發紅,並在排尿後繼續滴尿,仔細觀察有絲狀粘液。用手觸其臀部,則不動,並有舉尾露出陰户的表現。到發情後期陰户較中期緊縮,用手觸臀部有迴避的反應。培育品種及其雜種母豬不如此明顯。
母豬排卵一般在發情開始24~36h,產卵持續期約在10~15h或更長些。卵子在輸卵管中能保持8~10h的受精能力。母豬每次排卵20多個,但母豬每窩產仔一般都在10多頭。為提高產仔數量,必須合理管理母豬,掌握髮情規律,做到適時配種。 [2] 

種豬適時配種

公、母豬的配種時間是否適當,是決定能否受胎及產仔數多少的關鍵。精子與卵子結合的部位在輸卵管的上部。交配的公豬的精子通過母豬的生殖道,經2~3h才能游到輸卵管的上部。排出後精子在5~6h能具有受精能力,在母豬生殖道內能存活10~20h。如果交配時間太早,卵子排出時,精子已失去生命力;如果交配太晚,卵子已失去生命力,都會降低受胎率。
根據生產實踐經驗,本地母豬在發情開始後第3d,培育品種多在發情開始後第2d,雜種豬多在發情後第2d下午配種較為合適。就年齡來説,老母豬的發情時間短,最好發情的當天下午配第1次,第2d上午再配1次;小母豬發情持續時間較長,一般多在發情後的第2d下午配種;中年母豬發情時間中等,交配時間最好選在發情開始第2d、羣眾的經驗是“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

種豬配種的方式

(1)單次配種:母豬發情後用1頭公豬交配1次。
(2)重複配種:發情後適宜的發情期內用同1頭公豬配種2次,中間間隔12~24h。
(3)雙重配種:母豬發情期內用1頭公豬配種,第1次交配後隔5~10min再用另一頭在交配一次。 [2] 

種豬母豬發情措施

母豬不發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後備母豬初配年齡過早,其年齡低於7月齡,體重達不到120kg。②母豬哺乳期間營養不良,產仔多(在10頭以上),或仔豬斷奶過晚。③母豬消瘦,例如,哺乳期因發生某些疾病而導致消瘦;夏季炎熱,豬舍通風不好,導致母豬採食量下降而消瘦;母豬羣養,造成爭食鬥架,個別母豬膽小,搶不上食而消瘦。④一些母豬激素代謝紊亂,產生持久黃體,導致卵巢靜止。⑤個別母豬發生肢蹄疾病,引起疼痛,對卵巢功能產生抑制。
保持均衡營養和合適的情體況是母豬正常發情配種的重要基礎。改善飼養管理,避免出現相互咬架、爬跨、爭搶槽位等現象,減少母豬的體能消耗或應激反應.從而減少對母豬發情影響。在哺乳期間,減少仔豬的哺乳次數或及時斷奶,可促進母豬儘快發情。 [2] 
對不發情母豬可採取如下措施
(1)誘情:用試情的公豬追逐久不發情的母豬,或把公母豬關在同一個圈內,是母豬經常接觸公豬,可促進母豬發情排卵。
(2)換圈加強運動:將長期不發情的母豬調島其它圈舍,使其與正在發情的母豬和圈飼養。
(3)按摩乳房:能刺激乳腺的發育,促進分泌黃體生成素,興奮母豬的性活動,促進發情和排卵。
(4)尿液刺激:每天早上在母豬舍播放公豬的叫聲錄音,同時用公豬尿液和多餘精液噴灑於母豬鼻上可促進發情。
(5)中草藥催情 [2] 
方1:當歸40g,陽起石40g,元參25g,宮桂20g,杜仲、茴香25g,熟地25g,將藥研末拌入飼料內讓豬自食。
方2:陳艾250g,益母草500g,當歸50g,水煎服。
方3:對葉草、淫羊藿、益母草各30~50g,當歸、澤蘭各20~30g,水煎取汁,加水1000ml,分2次內服。

種豬種母豬的精細護理

種豬妊娠時期

首先,為了防止出現胚胎着牀失敗的狀況,要在配種前7 d進行喂料量的合理控制,從而防止其影響產仔數量。其次,為了減少胚胎出現早期死亡的狀況,要保持種母豬舍周圍環境的安靜,並對其進行加強護理。另外,為了增強種母豬的體質,要適當提高其活動量,但在臨產之前必須停止運動。同時,避免種母豬受到擁擠、驚擾的影響,從而避免出現機械性流產。 [1] 

種豬臨產時期

首先,在產前對母豬產牀、固定架、飲水用具以及仔豬地板等周圍的一切環境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確保其不受細菌感染。其次,在種母豬分娩的前7d,對其體表進行清潔和消毒,避免細菌感染。再次,制定應急處理方案,為難產母豬做好準備, [1]  同時提前準備好接產所用工具。另外,為了促進種母豬子宮內容物的排出,要在其產仔後注射縮宮素20~40 IU,從而加快其子宮恢復並有效促進泌乳

種豬哺乳期間

首先,冬季注意對哺乳期的種母豬進行防寒,夏天也要注意防暑,總之要確保豬舍乾燥、舒適、清潔,為哺乳期間的種母豬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其次,保持豬舍通風和採光,讓哺乳期的種母豬和仔豬呼吸新鮮空氣。再次,對哺乳期的種母豬乳房進行日常檢查,確保其不受傷,一旦發現症狀要及時治療。另外,為了方便仔豬吮吸,要訓練種母豬形成兩側交替躺卧的習慣。 [1] 

種豬種豬疾病及治療

種豬肢蹄病

種豬患有肢蹄病時的臨牀表現主要為四肢無力,無法站立,關節腫大,發炎,不能行走,豬蹄區域的皮膚破裂,肌肉腫脹,出現大面積血塊血斑,四肢間歇性抽搐,後期還會影響進食,導致生長速度大大減緩。 [3] 
治療: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要注意豬舍的佈置情況,避免尖鋭物體的刺激,種豬極有可能被尖鋭物體劃傷導致病菌由傷口侵入。保持豬舍的乾淨通風,當豬蹄部位出現異常情況,劃傷或者腫脹時,要及時消毒殺菌,確診後要採取合適的治療手段。初期採取注射方式,首先在體內攝入10ml左右安痛定和7ml左右的可的松醋酸酯皮質素或塞米松素,連續注射1周左右,後期注射普魯卡因青黴素,當種豬出現劇烈痛疼現象時 [3]  ,服用阿司匹林藥物。

種豬消化系統疾病

種豬的消化系統疾病按照病發原因, [3]  可以分為病毒性和細菌性導致的腹瀉疾病。由於病毒的侵染,種豬的每天排出的糞便多呈液體狀,顏色由深棕色轉變為淺綠色,後期轉變為深綠色,且由於消化能力急劇下降,糞便中常常伴有未能完全消化分解的飼料、食物殘渣等。由於細菌感染的腹瀉會導致種豬每日的糞便量增加,排便頻率也會相應幅度的提升,且細菌性腹瀉會在種豬體內滋生各種細菌,繁殖能力強,會奪取種豬攝入的營養和能量,種豬進食的食物,一部分未能完全消化排出體外,消化吸收的一部分的能量被細菌奪走,患細菌感染的種豬多會變現營養不良,面部消瘦,後期體重明顯下降。
治療:當種豬患有病毒性消化系統疾病時首先對患病豬注射頭孢噻呋鈉肌肉注射或者靜脈注射,對於100kg重的種豬,使用劑量為每24h注射1次,注射3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需要反覆觀察病情,病情加重的可適量增加用量,並配合1~3ml阿托品溶劑,口服酸鉍或鞣酸蛋白或活性肽碳,有所緩解的需要適當減量或停止用藥。
當種豬患有細菌性消化系統疾病時,需要將諾氟沙星慶大黴素3ml劑量左右配合使用,治療後期可選用乳酸環丙沙星,注射劑量為每頭5ml左右。 [3] 

種豬呼吸系統疾病

種豬在患呼吸系統疾病時,會伴有氣喘、氣短現象,呼吸較困難,且夜間咳嗽次數增多,食慾下降,食量減小,肺部功能衰退,呼吸系統紊亂,後期體温會明顯上升,長期的體温控制不當,會誘發肺炎、肺氣腫。
治療:當種豬呼吸系統疾病發病時,養殖工作人員需要注射鹽酸地黴素氧四環,當使用此藥物時,全麻藥甲氧氟氟氟烷會增強其毒性,需要合理使用配合藥物,每6h左右需要補充注射一次鹽酸地黴素氧四環,後期病情加重時,可增用強力黴素或金黴素,以提高種豬的呼吸機能,刺激肺機能。 [3] 

種豬皮膚疾病

種豬患皮膚病的主要成因就是由於生活環境細菌污染嚴重,空氣中顆粒過大,粒子水平過高,空氣中的粉塵會引起種豬的過敏現象等,養殖人員沒有及時的消毒清潔,給細菌滋生得到有利空間。種豬受細菌侵染,會出現皮膚疾病,出現皮膚結、皰疹囊腫、痘診等,皮膚結是黃豆大小的皮膚顆粒,質感較硬,會引起種豬的局部皮膚疼痛感和瘙癢感。種豬自行的止癢剮蹭,經常會導致皮膚潰爛,引起免疫系統中的皮膚防線潰敗,許多高發性病毒由此攻入體內,引發更多的疾病
治療:確診為皮膚相關疾病後,養殖人員需要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和清潔,消毒殺菌,將以前的所有致病病菌殺滅。治療時,養殖人員需要先將中性高錳酸鉀粉末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清洗傷口和結痂部位,對於大面積血斑血塊區域擦拭清洗。後選用鏈黴素按照每100kg2ml左右劑量進行注射。 [3] 

種豬種豬疾病的預防

首先,要定期進行全面的體制健康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對每種機能類型的種豬進行相關營養補充,再根據獸醫的指導,及時接種疫苗。種豬養殖部門要建立嚴格的疫苗接種制度,根據不同階段的種豬,制定不同針對性的疫苗接種方案,做到全面化和特殊化。疫苗的選取要注意不同地區的氣候因素,不同季節的空氣質量導致的細菌流動活性,綜合考慮後,選取適量毒素的防疫疫苗。
然後,建立完善的日常管理體制,及時打掃豬舍,消毒清潔,做到每一個豬舍都有專人專管,夏季注意通風降温,冬季要防風保温,控制豬舍內的温度保持在22~26℃為宜,夏季不可貪涼,容易引起種豬的感冒疾病。養殖密度不宜過大,高密度的養殖會導致空氣質量降低,傳染性疾病的致病風險增大。 [3] 

種豬國外引進

種豬漢普夏豬

漢普夏豬屬瘦肉型豬品種。原產英國南部,由美國選育而成。漢普夏豬具有獨特的毛色特徵,肩和前腿部為白色,其他部位為黑色,故有“銀帶豬”之稱。
1、體型外貌:全身主要為黑色,肩部到前肢有一條白帶環繞,俗稱白肩(帶)豬。頭大小適中,顏面直,耳向上直立,中軀較寬,背腰粗短,體軀緊湊、呈拱形。背最長肌和後軀肌肉發達。
2、生產性能:漢普夏豬從25.6公斤到97.6公斤日增重697克,飼料利用率2.95:1。據測定,體重91.7公斤育肥豬6頭,平均膘厚1.76釐米,眼肌面積28.7平方釐米,胴體瘦肉率60.7%。胴體品質好。母豬平均產仔數僅9頭,但仔豬碩壯而均勻,母性良好。胴體瘦肉率65%以上。雜交配套生產體系中可用作終端父本,也可作母本。

種豬長白豬

長白豬原名蘭德瑞斯豬,原產于丹麥,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豬種。按引入先後,長白豬可分為英瑞系(即老三系)和丹麥系(新三系)。長白豬是目前我國引進最多的國外豬種。長白豬具有產崽數較多,生長髮育快,省飼料,胴體瘦肉率高,但抗逆性差,對飼料營養要求高等特點。主要分養在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和河北等省。
1、體型外貌:長白豬全身被毛呈白色,頭小清秀,顏面平直。耳向前傾平伸略下耷。大腿和整個後軀肌肉豐滿,蹄質堅實,體軀前窄明顯、呈流線型。體軀長,有16對肋骨,全身被毛白色。乳頭6-7對。
2、生產性能:長白豬生長速度快,屠宰率高,屠體較長,胴體瘦肉率高。據測定,體重30.7-72.28公斤階段,日增重731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38公斤、青料0.97公斤。屠宰率71.66%。據丹麥測定,日增重793克,料重比2.68:1,胴體瘦肉率65.3%。各地用長白豬作父本與本地母豬開展二元或三元雜交,均有較好的雜交效果。日增重比本地豬提高10-26%,瘦肉率增加5-8%。長白豬性成熟較晚,6月齡開始出現性行為,9-10月齡體重達120公斤左右開始配種。初產母豬產崽數10-11頭,經產母豬產崽數11-12頭。

種豬皮特蘭豬

皮特蘭豬原產於比利時的布拉幫特省,是由法國的貝葉雜交豬與英國的巴克夏豬進行回交,然後再與英國的大白豬雜交育成的。主要特點是瘦肉率高,後驅和雙肩肌肉豐滿。
1、體形外貌:皮特蘭豬毛色呈灰白色並帶有不規則的深黑色斑點,偶爾出現少量棕色毛。頭部清秀,顏面平直,嘴大且直,雙耳略微向前;體驅呈圓柱形,腹部平行於背部,肩部肌肉豐滿,背直而寬大。體長1.5-1.6米。
2、生產性能: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皮特蘭豬生長迅速,6月齡體重可達90-100公斤。日增重750克左右,每公斤增重消耗配合飼料2.5-2.6公斤,屠宰率76%,瘦肉率可高達70%。
皮特蘭豬公豬一旦達到性成熟就有較強的性慾,採精調教一般一次就會成功,射精量250-300毫升,精子數每毫升達3億個。母豬母性不亞於我國地方品種,仔豬育成率在92-98%。母豬的初情期一般在190日齡,發情週期18-21天,每胎產崽數10頭左右,產活崽數9頭左右。
3、雜交利用:由於皮特蘭豬產肉性能高,多用做父本進行二元或三元雜交。用皮特蘭公豬配上海白豬(農系),其二元雜種豬育肥期的日增重可達650克,體重90公斤屠宰,其胴體瘦肉率達65%;皮特蘭公豬配梅山母豬,其二元雜種豬育肥期日增重685克,飼料利用率為2.88:1,體重90公斤屠宰,胴體瘦肉率可達54%左右。用皮特蘭公豬配長×上雜交母豬(長白豬配上海白豬),其三元雜種豬育肥期日增重730克左右,飼料利用率為2.99:1,胴體瘦肉率為65%左右。

種豬杜洛克豬

杜洛克豬,產於美國,於19世紀60年代在美國東北部由美國紐約紅毛杜洛克豬、新澤西州的澤西紅毛豬以及康乃狄格州的紅毛巴克夏豬育成的。原來是脂肪型豬,後來為適應市場需求,改良為瘦肉型豬。這個豬種於1880 年建立了品種標準,是當代世界著名瘦肉型豬種之一。
1、體型外貌:杜洛克豬適應性強,對飼料要求低,喜食青綠飼料,能耐低温,但對高温的耐力較差。杜洛克豬原種應具備毛色棕紅、結構勻稱緊湊、四肢粗壯、體軀深廣、肌肉發達,屬瘦肉型肉用品種。此外,由於對白色豬的需求也開發出了白色杜洛克。這種白色杜洛克豬為杜洛克豬與白色品種的豬雜交獲得 。頭大小適中、較清秀,顏面稍凹、嘴筒短直,耳中等大小,向前傾,耳尖稍彎曲,胸寬深,背腰略呈拱形,腹線平直,四肢強健。公豬:包皮較小,睾丸勻稱突出、附睾較明顯。母豬:外陰部大小適中、乳頭一般為六對,母性一般。
2、生產性能:繁殖性能指標母豬初情期170~200日齡,適宜配種日齡220~240天,體重120千克以上。母豬總產仔數,初產8頭以上,經產9頭以上;21日齡窩重,初產35千克以上,經產40千克以上。生長髮育100千克體重的日齡180天以下,飼料轉化率1:2.8以下,100千克體重時,活體背膘厚15毫米以下,眼肌面積30平方釐米以上。胴體品質在100千克體重屠宰時,屠宰率70%以上,背膘厚18毫米以下,眼肌面積33平方釐米以上,後腿比例32%,瘦肉率62%以上。肉質優良,無灰白、柔軟、滲水、暗黑、乾硬等劣質肉。 [1] 
3、雜交效果:由於杜洛克豬具有增重快,飼料報酬高(料肉比為2.8~3.2∶1),胴體品質好、眼肌面積大、瘦肉率高等優點,而在繁殖性能方面較差些。故在與其它豬種雜交時,經常作為父本,以達到增產瘦肉和提高產仔數的目的。杜洛克豬具有生長髮育快、飼料報酬高、瘦肉率高几大特點,在生產商品豬的雜交體系中適合做終端父本。最常用的配套係為杜洛克*(長白*大白),即俗稱的杜洛克豬。杜洛克豬適應性好,無應激敏感現象,易飼養管理成功,廣泛適合於工廠化養豬和農户飼養。杜洛克豬身體健壯、強悍,耐粗性能強,是一個極富生命力的品種。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該品種的缺點是繁殖力不太高,母性差,“胴體產肉量稍低,肌肉間脂肪含量偏高。

種豬誤區

選擇種豬存在一些誤區,往往造成經濟損失,甚至引進疾病,造成全軍覆沒。
1、忽視所選種豬的健康狀況;
2、過分強調體型;
3、要求體重過大或過小;
4、從多家種豬場引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