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技地產

鎖定
狹義的科技地產是指在房地產開發中通過樓盤規劃、建築工藝建築材料、通訊信息化、生活智能化等環節,運用科技元素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以增加人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舒適性,從而打造出性價比較高的新型房產。比如開發商廣告所宣傳的“高舒適度”、“低能耗”、“恆温恆濕”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住宅用語,都屬於科技地產範疇。
一般情況下,科技地產是指廣義的定義—是以創新型和成長型企業為客户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以房地產開發為手段,通過專業化運營為其提供研發載體和產業服務,實現高新技術產業集羣的一種新的產業園區開發模式。
中文名
科技地產
類    型
經濟術語

科技地產產業屬性

科技地產作為工業地產的高階階段是從土地屬性來定義的。在我國,土地按照用途分為工業用地、城市綜合用地、住宅用地和商業金融用地等各種類型。科技用地在土地屬性上歸類於工業用地,但是,科技是工業化生產鏈條的前端,屬於微笑曲線的上端。科技地產的服務對象不是普通的工業企業,而是高新技術企業,土地單位面積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工業地產,所以是工業地產的高階階段。
科技地產理論體系以產業集羣理論為基礎。產業集羣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領域權威學者麥克爾·波特創立的。其涵義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着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通過這種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窪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區域競爭力。世界一流科技園區是產業集羣理論的集中體現。

科技地產服務對象

科技地產以創新型和成長型企業為客羣對象,重點面向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一般能夠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介於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一種產業實體,俗稱2.5產業。其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一般屬於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強的創新活力、較高的成長潛力,產品具有高附加值等特點。科技園區拒絕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普通工業企業
科技地產以服務國家自主創新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為目標,所以主導產業都選擇急需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階段,我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選擇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領域作為重點。

科技地產市場要求

科技地產必須堅持以房地產開發為手段。科技地產為入駐企業提供的主要是企業發展的建築空間,因此,作為市場化開發主體的開發商,企業必須按房地產開發規律來運作,整個生產作業流程房地產開發相一致。
科技地產開發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開發商作為市場化企業從事科技園區投資開發,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充分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作用,從土地供應、產業招商、物業經營、資產交易等園區開發過程中,政府、開發商與入駐企業按照契約關係,使園區土地資源、物業資源、企業資源按照市場行為而非行政行為聚攏在一起,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使政府、開發商與入駐企業達到價值和利益的平衡。
科技地產必須堅持專業化的園區開發運營與要素資源整合。科技地產開發必須保持先進的規劃理念和持續的創新精神,首先要解決產業發展與城市規劃的協同與融合問題。在項目的建築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建築單體設計以及園區功能配套等方面,要充分尊重認識企業生產、生活的規律和需求,要加強園區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和入駐企業的差異性。科技地產業務除了給企業提供舒適的物理空間外,更重要的是開發商聯合政府、商業夥伴等,對事關企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四大要素資源進行整合,提供完善的產業增值服務體系,促進入駐企業快速成長。

科技地產目標

科技地產的目標是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羣。科技地產在產業招商過程中,要嚴格控制產業業態,確保同一產業的企業之間不僅在物理空間上實現聚集,更要在產業鏈上形成競爭與合作關係,從而使企業間發生聚合聚變的化學反應,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發揮產業集羣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優化區域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
科技地產開發謀求的是各方利益訴求的均衡,以多方共贏為目的,不僅僅是開發商的利益。政府通過科技地產開發可以緩解自建科技園區的資金、人才壓力,實現持續的税收就業等。入駐客户可以通過科技地產享受到產業發展的政策、資金、人才、技術四大要素方面的配套服務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產品化、產業化,實現企業的快速成長。開發商可以通過物業開發、物業經營、增值服務等方面來拓展傳統科技園區開發的盈利模式,從而實現彼此之間利益訴求的均衡。

科技地產主要特點

第一,始終堅持以產業促進為主線進行綜合開發。
科技地產開發通過借鑑世界城市先進的規劃理念,堅持以產業為主導,實現“業”與“城”的有機融合,對園區實施包含多種業態的綜合性房地產開發,即複合地產開發理念與模式。複合地產的開發模式是實現各種業態之間功能互補,相互溢價;運營的關鍵是安排好銷售型物業與持有型物業的運營組合。比如北科建嘉興長三角創新園,為產業研發提供的城市配套業態包括了商務辦公、商務會所、集中式商業、星級酒店、生態住宅、高端公寓、城市廣場等,通過科學規劃和產業業態的控制,使產業與城市間的矛盾和衝突降到最低,並使各業態之間功能相互補充,能夠有效滿足區域人員的職業、生活、娛樂等社會化功能需求,使各業態的功能發揮和產品溢價最大化。
第二,有清晰的理念和標準。
科技地產開發理念和標準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要認識到科技地產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在整個園區的功能定位上,必須把握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兩個大的方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應該堅持“服務區域經濟、助推產業升級、加速科技轉化、提升社會貢獻”的園區功能定位。其次,科技地產業務包含科技新城和高端科技園區兩種產品類型,每種產品也都有獨特的開發理念。科技新城作為一種全新的產品,是綜合類、複合型產品,包含科技園區、住宅區和配套商業等產品以及招商服務、產業服務、金融服務等服務組合,其開發的理念是“以城帶業、以業興城、宜居宜業、和諧發展”,目的是打造一個產業化城市,實現城市功能與產業功能的有機融合,使區域從業人員享受到職、住、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提升創業人員的生活品質,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實力。科技園區作為國內比較成熟的科技地產產品,北科建堅持“環境清新優美、配套功能完善、產業高度聚集、自主創新活躍”的產品標準,通過提供優美、舒適的物理空間和完善的產業增值服務,儘可能實現同一產業集聚效應,激發產業創新活力,降低企業落户的綜合成本,提升區域的產業整體競爭力。
第三,必須堅持硬環境軟環境同步建設,以“軟環境”取勝。
科技地產項目開發之初,開發商就要積極與項目所在地政府以及社會商業夥伴,圍繞產業發展的資本、技術、人才、市場四個要素,共同致力於產業發展要素的整合,提供一系列技術關聯性強、附加值高、智力密集度高的創新增值服務,打造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軟環境”,包括:資本、技術、人才、市場、政策、政務、中介等方面。如在科技金融服務方面,通過聚集銀行、擔保公司、再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風險投資公司為企業提供銀行貸款小額貸款貸款擔保,幫助企業獲得政府扶持資金為企業擔當融資顧問,提供從直接投資到政策融資的多方式資本服務系統。北科建集團重點為入駐企業提供創業資本(VC)和私募股權基金(PE)的股權投資。在技術服務方面,積極構建技術、產業緊密結合的共性技術平台,如青島藍色生物醫藥產業園,建有GMP、GLP試驗室,投資5000多萬元構建生物技術實驗平台;同時通過引進產權交易機構及科技成果轉化機構,促進企業技術、產品的交易及轉移;在人才、市場、政策、政務、中介服務方面,通過各種方式,降低企業成本,增強企業與市場的對接,為企業提供完善的服務,使企業有更多的精力專注於企業發展,促使園區內企業形成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打造產業集羣
第四,科技地產具有獨特的商業模式
科技地產投資規模大、投資週期長是綜合性房地產開發,屬於戰略性業務,必須要有適當規模的策略性業務相配合,否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北科建集團堅持科技地產為特色,住宅地產、商業地產戰略協同,未來還將適度發展地產金融業務,延伸產業價值鏈向更高附加值的領域發展,構建房地產領域同業多元化業務體系,形成主營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和互動發展。集團大部分科技地產產品為開發型業務,部分科技地產產品為持有型業務。科技地產的收入與盈利來源主要有三大方面:開發型物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持有物業及配套服務經營收入和利潤以及投資增值收益。同時,由於科技地產投資大、週期長,公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持有培育產業物業的同時,必須用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作為策略性業務,來降低戰略性風險,以保證科技地產的項目品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