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破窗理論

(犯罪學理論)

鎖定
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論認為任何可見的混亂、忽視與犯罪的跡象,例如破窗(這也是一這一理論的名稱來源)、破壞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會鼓勵一個地區進一步的犯罪和反社會行為。因為以上的跡象表明,該地區的秩序已被破壞,且缺少執法。
中文名
破窗理論
外文名
Broken windows theory
其他説法
破窗效應
提出者
詹姆士·威爾遜、喬治·凱林

破窗理論理論由來

凱琳認為,無意識的行為也會導致社羣的失控。一個穩定的社區,也可能在幾年或者數個月之內變成一個荒涼而可怕的地區。一棟被遺棄的房屋,院子裏先是雜草叢生,然後窗户被打破。大人不再管教吵鬧的孩子,孩子們膽子大了,變得更加吵鬧。人們在雜貨店前喝酒,隨着時間的推移,醉酒者被允許倒在人行道上睡去。在這一系列的情況下,嚴重犯罪的猖獗或對陌生人的暴力襲擊仍不是一定會發生的。此時,居民的行為模式將決定了這個街區的發展。他們會認為犯罪率正在上升,減少上街的次數,並且在街上時會與其他人保持距離,眼神閃躲,沉默寡言,行色匆匆。此時,鄰居這一關係將不復存在。在這樣的地區,很容易受到犯罪者的入侵。人們不再相信可以透過非官方的渠道來規範公共行為,於是,販毒、賣淫、偷車的行為將會發生。醉酒者會因為男孩們覺得好玩而被搶劫,妓女的顧客會被有目的的男人搶劫,也許還會有暴力行為。暴力搶劫將會發生。
這一些暴力犯罪的發生,都起源於一些微小而又明顯的的破壞行為被忽視。一扇未被修復的破窗,就等於是在向外界表明,根本沒人在意這些窗户,這樣即使你打碎了更多的窗户,也不會付出任何代價,而且通常這還很有趣。防止犯罪發生的一個成功策略是在問題很小時就解決。這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1] 
在文中,凱琳還提出:許多公民主要是害怕犯罪,尤其是涉及陌生人突然暴力襲擊的犯罪。這種風險是非常真實的,在紐瓦克和許多大城市一樣。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恐懼的另一個來源——害怕被不守規矩的人打擾。不是暴力的人,也不一定是罪犯,而是聲名狼藉、吵鬧或難以捉摸的人:乞丐、酒鬼、癮君子、吵鬧的青少年、妓女、遊手好閒的人、精神失常的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1]  他把車牌摘掉,打開了汽車的引擎蓋,布朗克斯區的汽車在“廢棄”後10分鐘內,這輛車就遭到了破壞。最初的“破壞者”是一個三口之家,父母帶着年幼的孩子卸走了車上的冷卻器和電池。接着,在僅僅一天之內,汽車上幾乎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拆了個精光。然後就是各種隨意的破壞:車窗被砸碎、組件被扯下、內飾被撕壞,最後的車殼子也變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
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人們路過、開車經過它,看着它,整整一個星期,竟然沒有任何人對它“下手”。並且在下雨時,一位路人還把引擎蓋放下來,以免引擎被弄濕,後來,津巴多將車移動到斯坦福校園內,並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掄了個大洞,結果過路的行人立刻加入到車輛的破壞中,僅僅過了幾個小時,汽車就被翻了個底朝天,徹底被毀壞了。同時,津巴多還注意到,無論是在布朗克斯區還是在帕洛阿爾託,大多數成年的“破壞者”都是受人尊敬的白人。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户玻璃,而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户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破窗理論五個階段

1.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2.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
3.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
4.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5.外來的犯罪分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破窗理論理論啓示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比方説,你分別到兩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裏窗明几淨,地板上一塵不染。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煙灰缸,你一定會在點煙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煙灰缸,而決不忍心讓煙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裏是隨處可見的塵土和紙屑。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煙灰缸了,而是任由煙灰飛散,或是直接把煙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面對“第一扇破窗”,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沒有懲罰。這樣想着,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去市場買瓜子,抓了幾個嚐嚐。瓜子皮呢,你放哪兒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將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熱天走在街上,買根雪糕,半天沒有找到垃圾筒,你會將包裝紙放在哪兒。是不是找個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牆上的筆跡、地上的痰跡就這樣越來越多,我們離優雅、文明、公德就這樣越來越遠。
“環境早就髒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麼做的”,不少人會這樣辯解道。其實,這些説法根本站不住腳,錯了就是錯了,影響的大小並不能改變行為錯誤的本質,別人的錯誤更不會是證明你無錯的理由。勿以惡小而為之,規範自我,不要讓“破窗效應”一再發生。其實,人和環境之間是互動的,環境的好壞是人的行為的體現。我們許多人抱怨環境惡劣,可他們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少人盯着社會的陰暗面,結果自己的心靈也變得狹隘和陰暗,自己不自覺地成為了社會上的一扇“破窗”。
我們不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們還要努力做修復“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甚至無力去改變環境時,我們還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為一扇“破窗”。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着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破窗理論破窗理論的反思

對於一個地區來説,秩序一旦被打破,再重建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在秩序混亂的時間裏,危險會成倍增加。所以我們都應該有更多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行動,共同維護我們生活環境的安全、有序。破窗效應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在它還沒有完全打開的時候就要努力把他關上、封起來,甚至連打開的想法都不要有,要不然他會吞噬很多東西。所以破了的窗户要記得及時補上。

破窗理論理論典故

“破窗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見其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下面是這一段的譯文: 你是否見過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B·薩姆納先生生氣的樣子?當時,他那粗心的兒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於這樣的場合,你恐怕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每個看客,看到這種局面的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如此這般地安慰這位不幸的店主:“不論發生什麼不幸的事,天下總有人會得到好處。人人都得過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幹什麼呀。”
“破窗理論”,簡單來説就是“損害有益”,是指,假設在市場完全飽和的情況下,一個人砸碎了理髮店的玻璃窗,這一行為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是理髮師的不幸卻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為玻璃生產商製造商機,生產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產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卻是連鎖性的,於是得出結論: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於失。
這個理論乍一看來,似乎確實很有道理。在市場處於飽和的狀態下,供需大體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給,若生產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產過剩,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就無法達到帕雷託最優狀態。而此時只要讓物品的佔有者遭受一次損失,為了彌補這個損失,就會產生對商品新的需求,這個需求缺口就能帶來供給的增加,重新使得供需達到平衡。
這個理論與凱恩斯“挖坑理論”驚人地相似。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寫道:“如果財政部把用過的瓶子塞滿鈔票,並把這些塞滿鈔票的瓶子放在已開採過的礦井中,然後,用城市垃圾把礦井填平,並且聽任私人企業根據自由放任的原則把鈔票挖出來,那麼,失業問題就不會存在,而且,在此推動下,社會的實際收入和資本財富很可能要比現在多出很多。”他甚至還説,“如果我們的政治家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那麼,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戰爭也可以起着增加財富的作用。”宏觀調控“鼻祖”的這番言論,成了很大一部分經濟理論者崇信的教條。
但“破窗理論”的謬誤之處有三:首先其前提假設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其次災難破壞可以創造需求,但是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都談不上“零和博弈”。再次“以破壞來創造需求”是一種為了獲得經濟增量而犧牲存量的愚蠢行為。破壞創造需求這種行為,會造成有限資源的浪費,產生“雙重成本”:一個是機會成本,這部分有限的資源本來可以挪作他處,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另一個是毀滅成本,就是對已有財富的破壞形成的巨大損失。
這種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經形成為一種理論,我們將用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説明這一理論,我們會發現,很不幸,就是這樣的理論在指導着我們絕大多數的經濟制度
假定這塊玻璃值6法郎,你就會説,這個事故給玻璃工帶來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個法郎的生意——這我承認,我絕不會説這不對。你的話很有道理。這位玻璃工趕來,履行自己的職責,然後拿到6個法郎,在手裏掂量掂量,而心裏則感激那個莽撞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得出結論——人們確實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説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説這能使資金週轉,説由此可以導致整個工業的發展,那就容我大喝一聲:“住嘴!你的理論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沒有考慮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於我們的這位店主在這件事上花了6個法郎,他就不能用這6個法郎辦別的事了。你沒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補這扇窗户,那麼,或許就可以換掉自己的舊鞋,或者給自己的書架上再添一本新書。簡而言之,如果沒有發生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這6法郎幹別的事。
讓我們看把工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看這一事故對它的影響。法郎,這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果窗户沒有破,鞋匠(或別的什麼人)就會增加6個法郎的營業額,這是我們看不見的。
而如果在看得見的一面之外——這是積極的事實,也考慮一下看不見的一面——這是消極的事實,那麼,我們就會明白,不管窗户是打破還是完好,整個工業,還有全國勞動的總量,都不受影響。
讓我們站在詹姆斯·B.先生的角度考慮一下。第一種情況,如果窗户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麼,他從窗户中得到的享受,既不會比從前少,但也不會比從前多。
第二種情況是,假如窗户沒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這6個法郎去買鞋,於是,他在繼續享用窗户的同時,還可以得到一雙鞋。
而由於詹姆斯·B.先生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然可以得出結論,綜合起來考慮,對享用和勞動進行一下估計,那麼,我們已經喪失了被打破的窗户的價值。
於是,我們得出這麼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有些東西被毫無意義地毀滅,社會喪失了價值。”我們必然會同意這麼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公理:破壞、損壞和浪費,並不能增加國民勞動力,或者簡單地説,“破壞並不是利潤”。
英迪斯特利埃先生,你對此有何看法?好心的查曼斯先生的弟子們,你們對此還有何話説?你們的老師曾經那麼精確地計算過,如果燒燬巴黎,那將有那麼多房子要重建,會帶來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擾了人家的計算,很有獨創性啊,這種精神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立法中。不過我還是請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見的一面放到一邊,考慮一下那些看不見的一面。讀者們必須謹記記,這個世界並非只有當事的兩個人,還有第三個人隱藏在幕後,我請他對此予以關注。一方是詹姆斯·B.先生,他代表着消費者,他本來可以有兩樣享受,但由於一件破壞行為,而只能享受一樣。另一方是玻璃工,表示生產者,他的生意由於事故而增加了。第三方則是鞋匠(或者別的行當的商人),他的勞動卻由於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樣大小的損失。這第三個人一直藏在陰影中,使我們一直沒有留意到,但他卻是這一問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他向我們揭示了,以為我們從破壞行動中能得到利潤是多麼地荒唐。正是他,馬上就可以教導我們,以為從限制貿易中能夠得到多少好處的想法,其實更荒唐(巴斯夏在為自由貿易辯護),畢竟,所有的破壞性行為中,再也沒有比這更荒唐的了。因此,如果你把所有為貿易限制辯護的論證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實就只是這種老百姓的話:如果沒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工幹什麼去呀。巴斯夏對於有些經濟學家的短視和荒唐已經説得很清楚了,在我看來,這些經濟學家要麼是缺少正確的知識,他們從錯誤的假設出發,經過錯誤的邏輯推理,最後當然是得出錯誤的結論;要麼,他們就是缺乏常識,而被神秘的數字給震懾住了,給宏觀指標的數字遊戲迷惑住了。
但願不要有人又站出來説,美國這次遭受恐怖襲擊,可以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帶來建築業、市政建設的繁榮,玻璃工也可以創造出多少GDP。中國的“玻璃工”可太多了。中國的很多“窗户”造出來就是為了打破的。
有人認為上述假設是在資源擁有者(店主)會主動願意用6法郎去換一雙新皮鞋。可問題的關鍵是大部分資源擁有者不會主動去(所謂的越有錢越摳門)消費。這就是破窗帶來經濟發展的關鍵。
其實與其是否買鞋無關,即使他貪財,將錢存入銀行,那麼本身也屬於間接促進投資消費,並以槓桿效應放大(經濟學常識)。而無論其將錢存入銀行發揮槓桿效應以促進投資,甚或是確實藏在家中,結果都是單純地影響貨幣供給,這本身便是市場體制下中央銀行所能調配的,而不會如同破窗般造成無謂損失

破窗理論表現案例

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對於違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規定的行為,有關組織沒有進行嚴肅處理,沒有引起員工的重視,從而使類似行為再次甚至多次重複發生;對於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放縱)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等等。一間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而在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產生從眾心理)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這就是“破窗理論”的表現。

破窗理論案例一

有一家百來號人的企業,公司規定上班時間必須佩戴工牌。雖然制度上規定:如果發現不戴工牌,每次罰款20元。最初一、兩個員工沒有照做,但管理層並沒有引起重視,沒有嚴格執行該項規定。一個月以後,不戴工牌的員工由最初的1、2個,發展到幾乎50%的員工都不戴工牌,員工對此事抱着“可有可無”的態度、管理層並沒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縱容,嚴重影響公司士氣和員工的精神面貌。

破窗理論案例二

美國有一家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以極少炒員工魷魚而著稱。有一天,資深車工傑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雖然埋下了安全隱患,但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傑瑞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傑瑞的舉動被無意間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將防護板裝上之後,又站在那裏大聲訓斥了半天,並聲稱要作廢傑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傑瑞就被通知去見老闆。老闆説:“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於公司意味着什麼。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那天,傑瑞流淚了,工作了幾年時間,傑瑞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説不行。可這一次不同,傑瑞知道,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

破窗理論案例三

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啓發。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兇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他的做法顯示出,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温牀。因為針對這些看似微小、卻有象徵意義違章行為大力整頓,卻大大減少了刑事犯罪
20世紀70、80年代紐約以髒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乾淨了,站台跟着也變乾淨了,站台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後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破窗理論案例四

在日本,有一種稱做“紅牌作戰”的輔助管理活動,目標是提高企業現場環境、效率和產品質量。我們可以引用管理顧問邁金塔的話來形容它的產生背景:“任意決定物品的存放並不會讓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尋找時間加倍;你必須分析考慮怎樣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並讓大家都能理解這套方案,遵照執行。”
日本企業的“紅牌作戰”通過詳細的5S方法 【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清掃)、Seikeetsu(清潔)和Shitsuke(素養)】,將不清潔的設備、辦公室和車間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也將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變得整齊清潔,工作環境變得舒適幽雅,企業成員都養成做事耐心細緻的好習慣。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個方法對於保障企業的有效運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破窗理論最早的應用實踐

很多大城市的警方,都知道運用這個理論。他們撲滅罪行、降低犯罪率的方法,並不是費盡心力去偵破大案,“打大 老虎”,而是先集中打擊例如塗鴉、開快車等“小蒼蠅”。他們相信,如果一個黑社會分子怯於嚴密的警力而不敢在街頭挑起 是非,他們往前跨一步作大案的機會也就不那麼大了。
其實,“破窗理論”的智慧,即使沒有斯坦福大學心理實驗,一代政治家丘吉爾也早已掌握。
丘吉爾最不能容忍凌亂和無序,即使在戰爭時期。當時他曾下了一道命令,當一些建築物在納粹的轟炸下損毀時,只 要是損壞不大的地區,破碎的窗玻璃必須儘快更換,絕不能讓一些本來可以修復的建築物被人荒廢不理,看起來像個廢墟。
這是因為丘吉爾知道,一旦凌亂和無序的氣氛被縱容,就會對政府的管治產生威脅。如果這種氣氛像瘟疫一樣 蔓延,國民的尊嚴和士氣就會慢慢受到侵蝕,這場仗就會兵敗如山倒,到那時後悔就晚了。 [1] 

破窗理論企業化解危機

﹡ 苦練內功,提高開發自己和競爭優勢
﹡樹立危機管理意識,設立危機預警系統,使企業能根據預先顯現的危機信號,及時發現破窗或即將成為破窗的那塊玻璃。
﹡ 與外界積極溝通,讓其他反映迅速的人站在你這邊。
﹡高度警惕,保持組織結構的簡單並加強其對外界反映的靈活性。
﹡將危機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形成獨特的危機管理機制
﹡ 出現危機後,要妥善處理各種突發的危機事件
核心理念: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着一種信息,這個信息必然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
應用要訣:維護制度,營造環境,及時補漏。
應用領域社會生活、組織管理。

破窗理論怎麼看待缺點

一個不輕易講自己缺點的人才適合生存。他人善意指出缺點我們可以接受、思考。除此之外,如果你自己輕易總是對別人説出自己的缺點、不足,那麼別人就會挑出你更多的不足,進而在別人眼中形成一個遍佈缺點的形象。
有位畫家,他把他心目中認為最美的女人畫了出來,他賦予她最美的五官,最美的臉蛋,他認為這個美人是無可挑剔的。他把這幅畫掛到大街上,並在旁邊寫了一句話,“請把你認為最不好的地方圈出來”。他原以為沒人可以找出來,沒想到晚上拿回來的時候發現畫上都是圈圈,他非常沮喪,失落。後來有位老者告訴他,你可以換個方式,把畫掛到街上,並且寫上這樣一句話:在你認為最美的地方畫上圈,結果,那天晚上,拿回來的時候,整幅畫也是畫滿圈圈。
如果你自己輕易説出自己的缺點,不足,那麼別人就會指責你更多的不足,不要輕易打開自己的破窗户,對自己要有信心。一個有信心的人才有氣質,每個人本來就是一輛新車,請不要打破自己的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