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鎮,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地處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東與企石鎮相鄰、東南、西南與橫瀝鎮、茶山鎮接壤,西北與石龍鎮、北與博羅縣相連。
[10]
轄區總面積48.75平方千米。
[10]
截至2020年末,石排鎮常住人口23.52萬人,其中户籍人口5.11萬人,外來人口18.41萬人。
[11]
- 下轄地區
- 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
- 石排大道中439號 [9]
- 電話區號
- 0769
- 郵政編碼
- 523000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
- 約 23.52 萬(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 車牌代碼
- 粵S
石排鎮歷史沿革
編輯明代,分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四都管轄。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後,屬東莞縣戎廳管轄。
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屬東莞具第二區,稱石排鄉。
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屬東莞縣七區管轄。
1953年3月,改屬六區。
1955年9月,六區改稱企石區。
1957年12月,企石區析分為企石、石排上南3個大鄉。
1958年9月,歸屬企石公社。
1961年6月,從企石公社析出,成立石排公社。
1983年10月,改稱石排區。
石排鎮行政區劃
編輯太和社區 | 石排村 | 下沙村 | 廟邊王村 |
沙角村 | 福隆村 | 黃家壆村 | 赤坎村 |
橫山村 | 田寮村 | 水貝村 | 向西村 |
埔心村 | 谷嚇村 | 塘尾村 | 李家坊村 |
田邊村 | 中坑村 | 燕窩村 | —— |
石排鎮地理環境
編輯石排鎮位置境域
石排鎮地形地貌
石排鎮地形地貌位於北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露出地層有下古生界震旦系、侏羅系。屬窪地地區,耕地大部分是比較平坦的埔田,小部分是河岸洲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10]
石排鎮氣候
石排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暖夏長無冬,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温和,温差極少及季候風明顯等特點,年平均氣温21.9℃,全年無霜期339天,一年間七八月份最熱,極端最高氣温達35℃,最冷是1月份,極端最低氣温低於1℃。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002小時,夏至晝最長,日照時數可達13小時,冬至晝最短,日照時數不足1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849毫米。降雨集中在5月至6月的龍舟水及8月至9月的白露水,其雨量可佔全年總雨量的80%以上。
[10]
石排鎮水文
石排鎮水文惇主要河流東江、石排小河和望水,東江自東向西流經境內北部,幹流在境內長度14.5千米,年均徑流量275億立方米,為全鎮工農業生產提供豐富水源。石排鎮河流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東江流經鎮內燕窩、田邊、橫山、田察、向西、赤坎、沙角等村。
[10]
石排鎮自然資源
石排鎮自然災害
石排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寒潮、冰雹等。自1297年來,福隆望多次決堤,淹沒農田和部分村莊。石排最近一次水災在1999年8月21日,受第8號颱風影響,連降暴雨,降雨量達309毫米,石排農田受淹面積2.18萬畝,工業廠房受浸14.34萬平方米,直接經濟損失2237萬元。
[10]
石排鎮人口
編輯石排鎮經濟
編輯石排鎮綜述
2020年,石排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24億元(第一產業0.65億元,第二產業111.87億元,第三產業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0.31億元,增長14.1%;實際利用外資1.28億元,下降46.6%;外貿出口總額100.37億元,增長4.8%;各項税收總額24.6億元,增長11.7%;地方財政總財力46.35億元,增長1.7%。
[11]
石排鎮第二產業
石排鎮第三產業
石排鎮社會事業
編輯石排鎮科技事業
2019年,石排鎮實施百強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成為全市首批5個創新強鎮創建單位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數165個,其中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共有省工程中心9家、市工程中心6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家、貫標企業16家,預計R&D投入2.7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累計達到148家,實現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至45.1%、32.6%。
[2]
石排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石排鎮有幼兒園(所)15所,在園幼兒6113人,專任教師429人;小學12所,在校生12965人,專任教師6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3240人,專任教師22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0]
石排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石排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文學會、戲曲協會、書法美術協會、攝影協會各1個。鎮圖書室1個,藏書量30000多冊,村圖書室19個,藏書量98000多冊。學校圖書館11個。石排影劇院1個,分池座和樓座兩層,1000個觀眾席。有文化廣場8個,總面積達31.12萬平方米。
[10]
石排鎮醫療衞生
2019年,石排鎮啓動石排醫院創建二甲醫院,上海市顱腦創傷研究所落户石排醫院。12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完成標準化建設,確定新社衞中心大樓選址。積極創建省健康促進區,28個單位榮獲省健康促進示範單位。
[2]
石排鎮基礎設施
2020年,石排鎮升級改造李橫大道、石排大道輔道等7條主次幹道,完成3個公園景觀項目、4個道路景觀提升項目和9個街頭小景項目,建成3.19千米慢行系統示範路,基本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文化館石排分館和各村文化支館,建成紅石山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公園並對外開放。建成18個村美麗幸福村居―期項目,塘尾村、石排村和赤坎村二期項目率先完成,向西、下沙2個特色精品示範村完成建設,全鎮村(社區)基本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高品質推動總面積6.8平方千米、涵蓋8個村的美麗幸福村居特色連片示範區建設,建成17個“生態振興”項目。
[11]
石排鎮歷史文化
編輯石排鎮名稱來歷
石排鎮民俗風情
- 石排醒獅
石排醒獅位於石排鎮的中坑村,於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獅隊,融合南北獅的優點,吸取各藝術形式的精華,讓醒獅煥發出新的活力。明德醒獅隊的特色節目有“醒獅飛高樁”、“蠍子守靈芝”、“羣獅起舞”、“醒獅飛躍龍門青”等,在表演時能模仿真獅的站、走、跑、跳、滾、看、睡、抖毛、“睜眼”、“洗須”、“舔身”等動作,形態逼真,通過地面上或樁陣上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剛勁和威猛,表演細膩傳神。
- 康王寶誕
“康王寶誕”的儀式仍保持原汁原味,表現出隆重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活動,最主要的活動程序包括:初一解穢、出位、沐浴、更衣、壯行、巡遊;初二至初七供奉拜祭;初七贊壽、出巡、答地頭、安座等一系列活動。
- 福隆麒麟舞
福隆麒麟舞,麒麟是民間傳説中的神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徵。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
- 田寮龍舟景
田寮龍舟景,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歷史上,珠三角水鄉由崇拜龍王而產生的祭祀、娛神、娛已的民俗活動源遠流長。因為龍主司水,居住在水鄉一帶的人民更加重視對龍的祭祀與崇拜。為避免水上蛟龍的侵害,喜歡將船製作成“龍”的樣式,讓龍舟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漸形成了端午划龍舟這一風俗。划龍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友誼賽,稱為“趁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舟在江面上相遇,會自發地進行比賽,這種比賽沒有固定的時間、路線,聚散自由。另一種比賽形式是“放標”,即“賽龍奪景”,羣眾稱為“鬥標”“斗大景”“鬥景尾”等。
- 沙角龍舞
沙角龍舞,龍舞在沙角村有着100多年的歷史。龍舞既是祈求神龍保佑東江兩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可娛樂民眾、凝聚民心,沙角村每年農曆8月初一至十五,由沙角村民舞龍自娛自樂,逢有重大喜慶節日就舞龍慶祝,並應邀外出表演。
- “洪聖宮誕”
石排鎮的“洪聖宮誕”民俗活動,有着百年的歷史,主要分佈於石排鎮燕窩村、中坑村、埔心村等地,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紀念洪聖大王的生日誕辰,並抬着洪聖大王在村中巡遊,以求得風調雨順。其中以燕窩村的洪聖宮誕活動規模最大,有洪聖大王出位、吃貢、洪聖大王出巡,粵劇表演等。
- 田邊“文武二帝出巡”
石排鎮田邊村小組的“文武二帝出巡”從清朝末年開始,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該村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時間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二至十六日,為期五天,活動主要為了紀念文武二帝並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文武雙全。
- 谷嚇“孔子誕”
石排鎮谷嚇村孔屋村民小組的“孔子誕”活動,從該村明朝末年開村以來就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有約400年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孔子誕是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活動主要為了紀念該村始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石排鎮風景名勝
編輯景點 | 簡介 | 圖片 |
---|---|---|
瀟湴湖 | ||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 |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在延綿1.475千米的範圍內均有人工開採痕跡,以“十八房間”“補天石”為主要景觀遺存,面積達25000平方米。燕窩村西邊村小組西南的古採石場石壁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孫奭題書的摩崖石刻。燕嶺古採石場遺址明、清時期大量開採,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後仍繼續採石。1989年5月31日,燕嶺摩崖石刻被公佈為東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石排鎮人民政府發文禁止開採燕嶺紅石。2002年7月17日,燕嶺古採石場遺址被公佈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 |
龍眼崗貝丘遺址 | 龍眼崗貝丘遺址位於石排鎮廟邊王村沙徑村小組的北部,是1995年4月考古時發現。據其出土的石器、骨器等物品考證,該遺址是4千多年前人類在此居住過。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於1998年3月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是一處高出周圍田地4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小山崗,北距東江4千米,位於東江的下游。發現互相疊壓的3個層次的文化堆積。出土大量陶器碎片其陶質以夾細砂的夾砂陶為主,粗砂陶、泥質陶佔一定比例。陶色以灰陶佔大宗,紅陶、灰白陶較少。器類有罐、缽、釜、盤、器座等,其中帶圈足、泥條矮圈足的罐類極有特色。紋飾有方格紋、複線網格紋、網格突點紋、曲折紋、梯格紋、葉脈紋、圓圈紋、繩紋等幾何印紋及少量素面,個別器物上以現刻劃符號。 | |
塘尾村古建築羣 | ||
福隆里巷位於福隆大圍內,有五條平行的上百年曆史的紅石、麻石古巷,各古巷有巷門,巷門橫匾上分別題為居仁裏、由義裏、崇禮裏、民智裏、敦信裏,其含義即取其仁、義、禮、智、信的意思。里巷內建築坐北向南,總長約為108米,寬約1.2米。民國二十年(1931年),香港鄧渭波捐資重修本村的里巷的牌樓,並請鄧驥如老師為牌樓題字。民智裏為正巷,其餘為附巷。民智里巷門為石米批蕩民國建築,其它巷門為拱門。巷內還有許多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比較有特色的有昆石公家塾、匡亭家塾、蕃衍堂、洋樓等。另外還有民國時期的福隆衞生所及解放戰爭期間用家祠改建的榨糖廠。2004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4]12號文,將此處文物點以“福隆里巷”名稱予以登記公佈。 |
石排鎮名優特產
編輯石排鎮有煮大魚、老鵝公湯、家鄉豆豉碌鵝、水丸、福隆楊1燒鵝、白切豬肚、發財圓蹄、特色臘腸、飄香手撕雞、嶺南特色葱頭雞、蠔皇扒素鮑、金汁夜明珠、沙鍋姜鴨、燉水魚湯、金蒜燜水魚、金湯浸東星、銅盆蒸土雞、飄香桂花魚、松子魚、特色乳鴿、炭燒豬頸肉、拼青龍魚等特產。
石排鎮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命名2019年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園林城市(縣城、城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引用日期2020-04-06]
- 2. 2020年石排鎮政府工作報告 .東莞市石排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2]
- 3. 廣東表彰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廣州多個先進典型入選 .大洋網[引用日期2020-12-09]
- 4. 周邊遊不愁沒有好去處!廣東第二批30個旅遊風情小鎮名單公佈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引用日期2021-01-07]
- 5. 全國愛衞會關於2020年度國家衞生鄉鎮(縣城)複審結果的通報 .全國愛衞會關於[引用日期2021-01-16]
- 6.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引用日期2021-10-07]
- 7. 東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東莞市統計局.2021-05-22[引用日期2022-01-22]
- 8. 石排鎮2021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21-05-22[引用日期2022-01-22]
- 9. 石排鎮人民政府信息公開指南 .東莞市石排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22]
-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劉洪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廣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9年2月:2105-2107.
- 11. 東莞年鑑2021 .廣東省情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8-27]
- 1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1(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02:4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