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王寶誕

鎖定
康王寶誕是廣東省石排鎮塘尾村盛大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着近三百年的歷史,每逢農曆七月初一和初七,全村男女老幼在鑼鼓喧天的陣勢下,“抬大神”全體巡遊,紀念北宋抗遼名將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以祈求平安好運,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塘尾李氏族譜》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中文名
康王寶誕
外文名
Brithday Celebration for King Kang
説    明
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
出    自
《塘尾李氏族譜》
流行地域
廣東省石排鎮塘尾村
興起時間
明朝
流行地區
東莞市,石排鎮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類別
民俗
申報單位
東莞市,石排鎮
康王寶誕是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一年一度為紀念北宋抗遼名將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而舉行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等盛大的民俗活動,時間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和初七。這天,全村男女老幼,鑼鼓喧天,“抬康王”全體巡遊,以祈求全村的平安好運。

康王寶誕歷史起源

相傳清朝初年,塘尾李氏七房有一户走街串巷的收買佬,把一個廢棄的康王神像請到家中奉香祭拜。不久家景越來越好。族人們見此,就把神像請到公祠內供奉,從此,李氏子孫幸福安康。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神人康保裔的生日,全村人從農曆七月初一至初七,就會以隆重而盛大的“抬大神”巡遊活動,來紀念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的生日,祈求生活殷實富足,幸福安康,並相沿成習,形成了歷史悠久而獨具特色的民間民俗活動。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據村中老人回憶,“康王寶誕”民俗活動最壯觀應數清朝中後期,尤其是在塘尾商業蔚起的光緒年代,時至今日塘尾村的“康王寶誕”民俗活動仍保持原汁原味。
“康王寶誕”表現的是隆重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活動,最主要的活動程序包括:初一解穢、出位、沐浴、更衣、壯行、巡遊;初二至初六供奉拜祭;初七贊壽、出巡、答地頭、安座等一系列活動,還有千人宴和“神燈”競投等活動項目。
其中康王出巡活動最具特色,分初一和初七兩次。康王出巡時由數百人組成的巡遊大隊銅鑼開道,鼓樂齊鳴,沿這座有着800餘年歷史的古村,走上大大的一圈,全村男女老少,前後簇擁,浩浩蕩蕩,異常熱鬧。七月初七的出巡時間是中午十二點開始,巡遊活動大體與初一程式相同。
而初七晚上的“千人宴”和“神燈競投”活動則把一年一度的“康王寶誕”活動推向高潮,而一年一度的“康王寶誕”民俗活動也隨着三隻神燈的成功投出正式落幕。
與塘尾“康王寶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寶潭康王廟的“康王出巡”。據説有500年曆史,每3年舉行1次,在農曆十月初一至初十舉行,以村為單位進行巡遊,涉及橫山、田邊、燕窩、中坑、塘尾、埔心等村,目的是祈求康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康王寶誕發展歷程

“康王寶誕”所在的塘尾明清古村落已有800多年曆史;據明代《永樂大典》中《墟市》條所引《廣州府圖經志》的史料記載,該地在元、明代是古墟,寶潭古墟是莞邑四大古墟之一。據東莞石排《塘尾李氏族譜》第162頁記載,“‘康王誕’傳統民俗在塘尾有着二百年多年曆史,至今保留着民俗的原汁原味,未曾變質。”

康王寶誕現狀

文革期間,康王寶誕一度停止,直至改革開放後的1994年,“康王寶誕”民俗節日才得以恢復。作為村裏特有的民風民俗,在東莞乃至廣東有着不可替代的獨特性,被譽為嶺南地區明清民俗的“活化石”。
近幾年來,東莞市石排鎮高度重視轄區文物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塘尾明清古村落成功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2006年7月舉辦了“東莞‘國保’—塘尾古村落暨民俗風情攝影大賽”,2006年12月20日承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牌儀式暨東莞市文物保護工作現場會,進一步提升了這一民俗活動的影響力。
收集整理“康王寶誕”的相關資料、素材,建立資料數據庫。每年定期開展“康王寶誕”活動,在活動中添加龍、獅、麒麟、粵劇等文化內容,豐富廟會活動,使活動在社會中長期傳承,並通過廣泛持續的宣傳,打造“康王寶誕”這一文化遺產和旅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