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排鎮

鎖定
石排鎮,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地處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東與企石鎮相鄰、東南、西南與橫瀝鎮茶山鎮接壤,西北與石龍鎮、北與博羅縣相連。 [10]  轄區總面積48.75平方千米。 [10]  截至2020年末,石排鎮常住人口23.52萬人,其中户籍人口5.11萬人,外來人口18.41萬人。 [11] 
明代,分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四都管轄。1986年11月,改稱石排鎮。 [10]  截至2021年10月,石排鎮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8]  鎮人民政府駐石排鎮石排大道中439號。 [9]  2018至2020年度,石排鎮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鎮” [3]  2020年1月22日,石排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鎮。 [1]  2021年1月6日,石排鎮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為第二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4]  2021年1月,石排鎮入選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名單。 [5]  2021年9月,石排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6] 
2020年,石排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24億元(第一產業0.65億元,第二產業111.87億元,第三產業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0.31億元,增長14.1%;實際利用外資1.28億元,下降46.6%;外貿出口總額100.37億元,增長4.8%;各項税收總額24.6億元,增長11.7%;地方財政總財力46.35億元,增長1.7%。 [11] 
中文名
石排鎮
別    名
紅石古鎮
行政區劃代碼
44190010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
地理位置
東莞市東北部
面    積
48.75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石排大道中439號 [9] 
電話區號
0769
郵政編碼
523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 23.52 萬(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石排鎮歷史沿革

明代,分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三、四都管轄。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後,屬東莞縣戎廳管轄。
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屬東莞具第二區,稱石排鄉。
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屬東莞縣七區管轄。
1953年3月,改屬六區。
1955年9月,六區改稱企石區。
1957年12月,企石區析分為企石、石排上南3個大鄉。
1958年9月,歸屬企石公社。
1961年6月,從企石公社析出,成立石排公社。
1983年10月,改稱石排區。
1986年11月,改稱石排鎮。 [10] 
茶山鎮 茶山鎮

石排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石排鎮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8]  鎮人民政府駐石排鎮石排大道中439號。 [9] 
石排鎮區劃詳情
太和社區
石排村
下沙村
廟邊王村
沙角村
福隆村
黃家壆村
赤坎村
橫山村
田寮村
水貝村
向西村
埔心村
谷嚇村
塘尾村
李家坊村
田邊村
中坑村
燕窩村
——

石排鎮地理環境

石排鎮位置境域

石排鎮地處東莞市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南岸,東與企石鎮相鄰、東南、西南與橫瀝鎮茶山鎮接壤,西北與石龍鎮、北與博羅縣相連。 [10]  轄區總面積48.75平方千米。 [10] 

石排鎮地形地貌

石排鎮地形地貌位於北東向羅浮山斷裂帶南部邊緣,北東向博羅大斷裂南西部、東莞斷凹盆地中。露出地層有下古生界震旦系、侏羅系。屬窪地地區,耕地大部分是比較平坦的埔田,小部分是河岸洲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10] 

石排鎮氣候

石排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暖夏長無冬,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温和,温差極少及季候風明顯等特點,年平均氣温21.9℃,全年無霜期339天,一年間七八月份最熱,極端最高氣温達35℃,最冷是1月份,極端最低氣温低於1℃。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002小時,夏至晝最長,日照時數可達13小時,冬至晝最短,日照時數不足1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849毫米。降雨集中在5月至6月的龍舟水及8月至9月的白露水,其雨量可佔全年總雨量的80%以上。 [10] 

石排鎮水文

石排鎮水文惇主要河流東江、石排小河和望水,東江自東向西流經境內北部,幹流在境內長度14.5千米,年均徑流量275億立方米,為全鎮工農業生產提供豐富水源。石排鎮河流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東江流經鎮內燕窩、田邊、橫山、田寮、向西、赤坎、沙角等村。 [10] 

石排鎮自然資源

石排鎮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境內自然資源主要為紅砂岩,產地位於燕窩、石貝二村附近的紅石嶺脈(雲崗石脈西部),藴藏大量紅砂岩(俗名“紅石”)。石排鎮東江河畔積聚大量河沙,是優良的建築材料。 [10] 

石排鎮自然災害

石排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寒潮、冰雹等。自1297年來,福隆望多次決堤,淹沒農田和部分村莊。石排最近一次水災在1999年8月21日,受第8號颱風影響,連降暴雨,降雨量達309毫米,石排農田受淹面積2.18萬畝,工業廠房受浸14.34萬平方米,直接經濟損失2237萬元。 [10] 

石排鎮人口

根據東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石排鎮常住人口為235194人。 [7] 

石排鎮經濟

石排鎮綜述

2020年,石排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24億元(第一產業0.65億元,第二產業111.87億元,第三產業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0.31億元,增長14.1%;實際利用外資1.28億元,下降46.6%;外貿出口總額100.37億元,增長4.8%;各項税收總額24.6億元,增長11.7%;地方財政總財力46.35億元,增長1.7%。 [11] 

石排鎮第二產業

2020年末,石排鎮轄區有工業企業327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1家。 [12] 

石排鎮第三產業

2019年,石排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5億元,同比增長7.5%。 [2] 
2020年末,石排鎮轄區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302家。 [12] 

石排鎮社會事業

石排鎮科技事業

2019年,石排鎮實施百強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成為全市首批5個創新強鎮創建單位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數165個,其中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共有省工程中心9家、市工程中心6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家、貫標企業16家,預計R&D投入2.7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累計達到148家,實現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至45.1%、32.6%。 [2] 

石排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石排鎮有幼兒園(所)15所,在園幼兒6113人,專任教師429人;小學12所,在校生12965人,專任教師6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3240人,專任教師22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0] 

石排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石排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文學會、戲曲協會、書法美術協會、攝影協會各1個。鎮圖書室1個,藏書量30000多冊,村圖書室19個,藏書量98000多冊。學校圖書館11個。石排影劇院1個,分池座和樓座兩層,1000個觀眾席。有文化廣場8個,總面積達31.12萬平方米。 [10] 

石排鎮醫療衞生

2019年,石排鎮啓動石排醫院創建二甲醫院,上海市顱腦創傷研究所落户石排醫院。12個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完成標準化建設,確定新社衞中心大樓選址。積極創建省健康促進區,28個單位榮獲省健康促進示範單位。 [2] 

石排鎮基礎設施

2020年,石排鎮升級改造李橫大道、石排大道輔道等7條主次幹道,完成3個公園景觀項目、4個道路景觀提升項目和9個街頭小景項目,建成3.19千米慢行系統示範路,基本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文化館石排分館和各村文化支館,建成紅石山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公園並對外開放。建成18個村美麗幸福村居―期項目,塘尾村、石排村和赤坎村二期項目率先完成,向西、下沙2個特色精品示範村完成建設,全鎮村(社區)基本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高品質推動總面積6.8平方千米、涵蓋8個村的美麗幸福村居特色連片示範區建設,建成17個“生態振興”項目。 [11] 

石排鎮歷史文化

石排鎮名稱來歷

石排鎮因境內地表石脈成排而得名。 [10] 

石排鎮民俗風情

  • 石排醒獅
石排醒獅位於石排鎮的中坑村,於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獅隊,融合南北獅的優點,吸取各藝術形式的精華,讓醒獅煥發出新的活力。明德醒獅隊的特色節目有“醒獅飛高樁”、“蠍子守靈芝”、“羣獅起舞”、“醒獅飛躍龍門青”等,在表演時能模仿真獅的站、走、跑、跳、滾、看、睡、抖毛、“睜眼”、“洗須”、“舔身”等動作,形態逼真,通過地面上或樁陣上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的喜、、哀、、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剛勁和威猛,表演細膩傳神。
石排醒獅
  • 康王寶誕
康王寶誕”的儀式仍保持原汁原味,表現出隆重的紀念、祝壽、祈禱和酬神活動,最主要的活動程序包括:初一解穢、出位、沐浴、更衣、壯行、巡遊;初二至初七供奉拜祭;初七贊壽、出巡、答地頭、安座等一系列活動。
康王寶誕
  • 福隆麒麟舞
福隆麒麟舞,麒麟是民間傳説中的神獸,早在周代就與龍、鳳、龜並稱“四靈”,且列“四靈”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徵。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
福隆麒麟舞
  • 田寮龍舟景
田寮龍舟景,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歷史上,珠三角水鄉由崇拜龍王而產生的祭祀、娛神、娛已的民俗活動源遠流長。因為龍主司水,居住在水鄉一帶的人民更加重視對龍的祭祀與崇拜。為避免水上蛟龍的侵害,喜歡將船製作成“龍”的樣式,讓龍舟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漸形成了端午划龍舟這一風俗。划龍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友誼賽,稱為“趁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舟在江面上相遇,會自發地進行比賽,這種比賽沒有固定的時間、路線,聚散自由。另一種比賽形式是“放標”,即“賽龍奪景”,羣眾稱為“鬥標”“斗大景”“鬥景尾”等。
田寮龍舟景
  • 沙角龍舞
沙角龍舞,龍舞在沙角村有着100多年的歷史。龍舞既是祈求神龍保佑東江兩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可娛樂民眾、凝聚民心,沙角村每年農曆8月初一至十五,由沙角村民舞龍自娛自樂,逢有重大喜慶節日就舞龍慶祝,並應邀外出表演。
沙角龍舞
  • “洪聖宮誕”
石排鎮的“洪聖宮誕”民俗活動,有着百年的歷史,主要分佈於石排鎮燕窩村、中坑村、埔心村等地,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紀念洪聖大王的生日誕辰,並抬着洪聖大王在村中巡遊,以求得風調雨順。其中以燕窩村的洪聖宮誕活動規模最大,有洪聖大王出位、吃貢、洪聖大王出巡,粵劇表演等。
“洪聖宮誕”
  • 田邊“文武二帝出巡”
石排鎮田邊村小組的“文武二帝出巡”從清朝末年開始,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是該村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時間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二至十六日,為期五天,活動主要為了紀念文武二帝並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子孫文武雙全。
田邊“文武二帝出巡”
  • 谷嚇“孔子誕”
石排鎮谷嚇村孔屋村民小組的“孔子誕”活動,從該村明朝末年開村以來就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有約400年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孔子誕是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活動主要為了紀念該村始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谷嚇“孔子誕”

石排鎮文物古蹟

  • 塘尾古建築羣
塘尾古建築羣,位於石排鎮塘尾村舊圍內,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圍面黃泥井和南門頭井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佔地面積39565平方米,以古圍牆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空間,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築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七縱四橫”的巷道成井字形網狀的村落佈局。現保存明清時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傳統的文化生態和環境風貌保存較完好,使塘尾成為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塘尾古建築羣 塘尾古建築羣
塘尾村現存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築有14座,清代建築248座,以清代晚期的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築,民居圍繞祠堂形成組團式佈局。在塘尾村現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蘭苑公祠、七房廳與墩睦堂等。 [14] 
  • 塘尾古民居
塘尾古民居,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在建築結構上,充分考慮到南方炎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徵,採用三間兩廊的金字屋和三間一邊廊的明字屋佈局,利於通風散濕;在建築用材上,廣泛採用東莞紅砂岩和青磚,建築多以紅砂岩做門、窗框和牆基,豆青色水磨青磚牆,形成獨特的建築色澤搭配;在裝飾題材上,除採用中國傳統民間題材外,更多采用嶺南地區的瓜果等裝飾題材,夔紋、鑊耳、彩繪、灰塑、木雕、磚雕、石雕等,具有鮮明的廣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嶺南古建築特別是廣府建築的重要實例。 [14] 
  • 思我公祠
思我公祠,堂號並德,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思我公諱灼英,字傑叔,號思我,為塘尾李氏4房21世祖。公祠保存完整,面闊10.28米,進深12.24米,硬山屋頂,三開間兩進結構,樑架為廣府地區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木結構構件主要用材為坤甸木,選材上乘,結構堅實。梁頭、斗拱、封檐板木雕工藝精湛。公祠於2006年重修。 [14] 
思我公祠 思我公祠
  •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堂號追遠,是塘尾村中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祠堂,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分別於清咸豐八年(1858)重修中進,民國25年(1936年)重修後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國20年(1931年)闢為追遠堂小學,民國21年(1932年)成立縣立第16小學,現為塘尾村史館,陳列展出塘尾古村歷史沿革、建築風格、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圖片和實物。李氏大宗祠位於村圍西北角,為五開間三進四合院式佈局,採用抬梁與穿鬥混合式建築結構,佔地面積777.9平方米。宗祠門外廣場有清光緒23年鄉試中舉第三名的舉人李衍廣所立旗杆夾。三進皆為鑊耳山牆,前進、中進為船形脊,後進為夔紋脊。中進懸掛“追遠”、“文魁”、“經元”牌匾,後進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14] 
  •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堂號光裕,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重修。景通公諱智,字景通,為塘尾李氏第10世祖。公祠為三開間二進院落佈局,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硬山頂,面闊9.5米,進深17.1米,佔地162.45平方米。封檐板、樑架木雕、橫樑石雕工藝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築風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時期,公祠成為生產隊辦公地,後進祠堂牆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忠”字像和宣傳標語,是重要的“文革”歷史文物。 [14]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
  • 梅菴公祠
梅菴公祠,堂號篤慶,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梅菴公諱二雪,字梅菴,為塘尾李氏第12世祖。公祠為三開間二進四合院落式佈局,採用抬梁與穿鬥混合式結構,面闊9.88米,進深14.3米,佔地141.3平方米。頭門保留“一門兩塾”古制,門前兩邊有紅砂石砌包台,祠堂檐下彩繪至今仍清晰可見,色彩鮮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祠堂內保留有從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世祖的祖先牌位,為東莞地區罕見。後進左側為康王帥府神樓,供奉康王神像,故此處又稱為康帥府。塘尾村民每年農曆七月初一至初七,抬康王神像巡遊全村,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演化成一種獨具嶺南特色的民俗活動,稱“康王寶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14] 

石排鎮方言

石排鎮純使用粵方言。 [13] 

石排鎮風景名勝

主要風景一覽表
景點
簡介
圖片
瀟湴湖
瀟湴湖位於石排鎮田邊村,總面積約300畝,由原來4個魚塘連通改湖、圍湖造景而成。沿湖建有一條全長2.2千米的環湖濱水景觀帶,設有環湖綠道、人行道以及景觀綠化,並保留原有籃球場,新增康樂健身設施、廣場、棧道、觀賞亭等,形成入口廣場、荷塘月色、曲橋漫步、臨湖水道、休閒廣場、花海融春、臨湖水榭、小徑觀湖、賞魚品湖、湖邊花語等十個景點。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
燕嶺古採石場遺址在延綿1.475千米的範圍內均有人工開採痕跡,以“十八房間”“補天石”為主要景觀遺存,面積達25000平方米。燕窩村西邊村小組西南的古採石場石壁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孫奭題書的摩崖石刻。燕嶺古採石場遺址明、清時期大量開採,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後仍繼續採石。1989年5月31日,燕嶺摩崖石刻被公佈為東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石排鎮人民政府發文禁止開採燕嶺紅石。2002年7月17日,燕嶺古採石場遺址被公佈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龍眼崗貝丘遺址
龍眼崗貝丘遺址位於石排鎮廟邊王村沙徑村小組的北部,是1995年4月考古時發現。據其出土的石器、骨器等物品考證,該遺址是4千多年前人類在此居住過。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於1998年3月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是一處高出周圍田地4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小山崗,北距東江4千米,位於東江的下游。發現互相疊壓的3個層次的文化堆積。出土大量陶器碎片其陶質以夾細砂的夾砂陶為主,粗砂陶、泥質陶佔一定比例。陶色以灰陶佔大宗,紅陶、灰白陶較少。器類有罐、缽、釜、盤、器座等,其中帶圈足、泥條矮圈足的罐類極有特色。紋飾有方格紋、複線網格紋、網格突點紋、曲折紋、梯格紋、葉脈紋、圓圈紋、繩紋等幾何印紋及少量素面,個別器物上以現刻劃符號。
龍眼崗貝丘遺址 龍眼崗貝丘遺址
塘尾村古建築羣
塘尾村古建築羣位於石排鎮塘尾村舊圍內,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圍面黃泥井和南門頭井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佔地面積39565平方米,以古圍牆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空間,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築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現保存明清時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塘尾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在塘尾村現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蘭苑公祠、七房廳與墩睦堂等。
福隆里巷位於福隆大圍內,有五條平行的上百年曆史的紅石、麻石古巷,各古巷有巷門,巷門橫匾上分別題為居仁裏、由義裏、崇禮裏、民智裏、敦信裏,其含義即取其仁、義、禮、智、信的意思。里巷內建築坐北向南,總長約為108米,寬約1.2米。民國二十年(1931年),香港鄧渭波捐資重修本村的里巷的牌樓,並請鄧驥如老師為牌樓題字。民智裏為正巷,其餘為附巷。民智里巷門為石米批蕩民國建築,其它巷門為拱門。巷內還有許多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比較有特色的有昆石公家塾、匡亭家塾、蕃衍堂、洋樓等。另外還有民國時期的福隆衞生所及解放戰爭期間用家祠改建的榨糖廠。2004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4]12號文,將此處文物點以“福隆里巷”名稱予以登記公佈。

石排鎮名優特產

石排鎮有煮大魚、老鵝公湯、家鄉豆豉碌鵝水丸、福隆楊1燒鵝、白切豬肚、發財圓蹄、特色臘腸、飄香手撕雞、嶺南特色葱頭雞、蠔皇扒素鮑、金汁夜明珠、沙鍋姜鴨、燉水魚湯、金蒜燜水魚、金湯浸東星、銅盆蒸土雞、飄香桂花魚、松子魚、特色乳鴿、炭燒豬頸肉、拼青龍魚等特產。

石排鎮榮譽稱號

2018至2020年度,石排鎮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鎮” [3] 
2020年1月22日,石排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鎮。 [1] 
2021年1月6日,石排鎮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為第二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4] 
2021年1月,石排鎮入選2020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名單。 [5] 
2021年9月,石排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6] 
2023年10月20日,入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271。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