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尾賊鷗

鎖定
短尾賊鷗(學名Stercorarius parasiticus)為鷗形目大賊鷗屬下的一種遊禽,無亞種分化。為中型海鳥,體長41-55釐米。有兩種色型:暗色型通體灰褐色至黑褐色,淡色型頭頂黑色,上體通常褐灰色,下體白色。翅長而尖。中央一對尾羽較長,末端較尖,明顯突出於外側尾羽。
短尾賊鷗在海上通常不叫。繁殖於北極地區;冬季南遷至南方海域。不如中賊鷗常見。在中國南沙羣島及香港海域有記錄;台灣北部有過一次記錄;2012年9月在浙江寧波和2013年9月在四川廣漢各有一次記錄。低飛於海面,搶掠其他進食海鳥的食物,強使其他海鳥翻轉而弄掉或吐出其食物。有時隨船而飛找吃遺棄物。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中文名
短尾賊鷗
拉丁學名
Stercorarius parasiticus
別    名
白腹賊鷗
外文名
Parasitic Jaeger
Arctic Jaeg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鷗形目
賊鷗科
賊鷗屬
短尾賊鷗
亞    種
無亞種
分佈區域
世界各大洲和大洋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LC)IUCN標準

短尾賊鷗形態特徵

短尾賊鷗1
短尾賊鷗1(50張)
短尾賊鷗淡色型:夏羽額、頭頂至枕黑褐色,頸白色,後頸羽毛延長,部分有窄的淡黃色尖端。翕暗褐色,較頭頂稍淡。初級飛羽褐色,2-4枚,有時到第五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尾黑褐色,基部白色。中央一對尾羽延長,顯著突出於外側尾羽,末端較尖,基部灰褐色。耳區、頸側綴有黃色。頦、喉、前頸、胸和腹白色,兩脅灰褐色,翅下覆羽灰色。
暗色型:通體褐色,耳覆羽和後頸偶爾較淡,下體淡灰褐色。頦白色,頸綴粉紅灰色,頸部長的羽毛具黃色尖端。耳區有時亦綴有黃色,第五枚飛羽羽軸白色。有時還出現中間型。
冬羽:臉具淡色條紋,後頸和頸側具暗色條紋,有時綴有黃色。上翕具淡色橫斑,肩緣赭褐色。尾上通常具淡色和暗色橫斑。喉具暗褐色縱紋,前頸和胸具窄的暗色羽緣,兩脅和肛區具白色和褐色相間橫斑。暗色型經常在翕部有赭色尖端。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體羽有顯著的橫斑和條紋
顏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上嘴先端向下鈎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06-358克,♀315-636克;體長♂430-540毫米,♀410-550毫米;嘴峯♂25-37毫米,♀27-34毫米;翅♂290-345毫米,♀290-340毫米;翼展110-125釐米,平均翼展118釐米;尾♂170-246毫米,♀155-245毫米;蹠40-46毫米。

短尾賊鷗棲息環境

短尾賊鷗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沿海海面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集成近百隻的大羣。通常不到海岸地區,喜歡停息在漂浮於海面的植物或其他物體上。
短尾賊鷗為海鳥,居於沿海地區、針葉林草原,能夠生活在多風和潮濕氣候環境下,也能生活在乾旱和寒冷的地帶。

短尾賊鷗生活習性

  • 活動
短尾賊鷗2
短尾賊鷗2(22張)
善飛行,飛行能力強而輕快。常在海面上空輕輕振翅飛翔,並頻繁地滑翔。當看到鷗或其他海鳥捕到魚時,立刻猛衝過去,不斷地進行騷擾和攻擊,直到迫使其他海鳥吐出它們已吞下的食物為止。而當食物還未落入海中之前,立刻被它搶去。它也常常伴隨航行在海上的輪船飛行,有時甚至伴隨輪船進入港口
  • 食性
主要以魚為食,也吃甲殼類軟體動物。覓食方式主要靠搶劫海鷗和其他海鳥的食物為生,有時它們也自己覓食魚和軟體動物,以及被風吹到海面上空的昆蟲和小型動物屍體。它們也常覓食從船上拋下的廢棄物。有時它們也進到海岸鷗的繁殖地上,偷吃鳥卵雛鳥。短尾賊鷗也吃水果
  • 鳴叫
叫聲為一聲又一聲的類似嬰兒的啼哭,又類似幼犬的哼叫。
(注:短尾賊鷗叫聲錄音)
  • 感知
短尾賊鷗通過視覺觸覺聲音來溝通,也能用化學信息來感知。

短尾賊鷗分佈範圍

繁殖於北極苔原帶,越冬往南到南非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沿海海洋及南美洲沿海地區。
中國分佈:見於台灣沿海地區。1986年和1971年曾分別見到和採集於台北野柳日月潭河北(北戴河)、福建(長樂市)、台灣海峽香港(旅鳥);貴州迷鳥)。
旅鳥分佈:南極洲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喀麥隆、聖誕島、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埃塞俄比亞、斐濟、格魯吉亞、加納、格林納達、牙買加哈薩克斯坦、肯尼亞、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盧森堡、馬耳他、黑山共和國、尼日利亞、塞爾維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亞、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東帝汶、美國
未定分佈:剛果、巴布亞新幾內亞。

短尾賊鷗繁殖方式

短尾賊鷗生長
短尾賊鷗生長(29張)
繁殖期6-7月。營巢於北極苔原地上,常成對單獨營巢。領域性較強,巢間距多在50-100米。通常營巢於湖邊草叢中或小灌木下,也在沼澤地帶土丘上和山邊裸露的苔原地上營巢。通常不作巢,僅在地上踩踏出一淺坑,內無任何墊物,或僅放少許苔蘚和枯草。
求偶期間常在巢域上空進行上下和水平方向的俯衝式的飛行表演。雄鳥也在地上張開雙翅,圍繞雌鳥走動,有時並向雌鳥喂些食物,以表示愛情。每窩產卵2枚,偶爾少至1枚或多至4枚。卵為褐色或橄欖綠色、帶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61毫米×40-45毫米,重49-54克。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間如有入侵者侵入,則通過猛力驅趕或假裝受傷,拖着一側翅膀,將入侵者引開。孵卵期24天。
數字量化:育種間隔1年;卵孵化時間24-28天;幼鳥羽翼漸豐時間25-30天;幼鳥成熟年齡4-5年;野生狀態下最高壽命32年(385個月);臨近巢穴距離近於150米。

短尾賊鷗保護現狀

短尾賊鷗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無危物種(LC);
暫未列入《華盛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列入美國候鳥保護法案——保護物種(Protected);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2004)——無危物種(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 

短尾賊鷗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波動範圍<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羣規模<10000,分佈區域碎片化等)。
然而,短尾賊鷗在某些區域仍然面臨着威脅。2005年統計,在英國,短尾賊鷗的數量下降,原因可能是由於過度捕撈其在奧克尼羣島和設得蘭羣島周圍賴以生存的食物——毛背魚。在20世紀80年代,短尾賊鷗在設得蘭羣島的費爾島被非法槍殺。
據2004年國際鳥盟的估計,在歐洲,有40,000-140,000對處於繁殖期的成鳥,相當於120,000-420,000只個體。歐洲擁有的短尾賊鷗種羣數量佔全球的5-24%,所以初步估計全球種羣規模是500,000-10,000,000只,當然有必要進一步驗證此估計。
2009年各國和地區種羣數量統計:有50-10,000只旅鳥在日本越冬;有100-100,000對成鳥和50-10000只旅鳥在俄羅斯。種羣趨勢穩定。
(圖冊圖片來源:概述,短尾賊鷗1,短尾賊鷗2,短尾賊鷗生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