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皰疹性咽峽炎

鎖定
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一種常見的由腸道病毒,主要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體並導致該疾病的發生發展。特別是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和那些接觸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的人羣,更容易感染該病毒。皰疹性咽峽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中春夏季為高發期,更常見於六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
皰疹性咽峽炎患者最典型的症狀是口腔咽峽部出現皰疹,其他症狀包括髮熱、咽痛、咳嗽以及可伴隨消化道症狀如厭食、噁心、嘔吐和腹瀉等。該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潛伏期一般為3至5天,傳播途徑主要包括呼吸道傳播、糞口傳播以及通過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皰疹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
皰疹性咽峽炎的治療,一般採用對症治療和病因治療,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和治療手段。因此,防止患者的交叉感染與充足的補液非常關鍵。藥物治療主要包含對症處理與病因治療,包括口服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物和使用干擾素α等抗病毒藥物。皰疹性咽峽炎的預後通常良好,大多數患者在1周左右自愈。
中醫病名
皰疹性咽峽炎
外文名
herpangina
就診科室
兒內科、兒科、呼吸內科
多發羣體
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青少年及成人
常見病因
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感染
常見症狀
發熱,咽痛,咽峽部皰疹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呼吸道傳播糞口傳播,接觸傳染者呼吸道分泌物,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
相關藥物
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咪達唑侖水合氯醛,干擾素α等

皰疹性咽峽炎病因

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因是病毒感染,主要病原體為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病毒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機體引起疾病的發生發展。

皰疹性咽峽炎發病原因

病毒通過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細胞以及咽部或腸道淋巴組織停留和複製,然後釋放入血液,引起相應組織和器官發生一系列炎症反應。

皰疹性咽峽炎誘發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引發疾病。
接觸到病毒污染的手、物品,與隱性感染者密切接觸等均可引起感染。

皰疹性咽峽炎症狀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較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具有與呼吸道感染相類似的症狀,如發熱、咽痛、 咳嗽,也可出現消化道症狀,如厭食、噁心、嘔吐、腹瀉等。皰疹性咽峽炎的局部典型症狀為口腔咽峽部出現皰疹

皰疹性咽峽炎典型症狀

  • 全身症狀
該病起病迅速,常突然發熱和咽痛,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部分患兒可出現高熱,嚴重者可高達40℃以上,甚至引起驚厥,發熱可持續2~4天。
咽痛明顯,嚴重者可影響吞嚥。嬰幼兒可因口腔疼痛表現出流涎、拒食、哭鬧等症狀。
  • 局部症狀
典型症狀為口腔咽峽部皰疹,初起表現為咽部充血,進而咽峽部的黏膜上出現散在的灰白色皰疹,直徑2~4mm,數目多少不等,皰疹周圍紅腫,1~2天后皰疹破潰形成潰瘍,皰疹也可出現在口腔的其他部位。

皰疹性咽峽炎伴隨症狀

可伴隨咳嗽、流涕、嘔吐、腹瀉等症狀。

皰疹性咽峽炎就醫

春夏季為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季節,且多發於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值此階段父母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當孩子出現突然發熱、明顯咽痛、拒食、嘔吐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醫生根據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狀、典型的咽峽部皰疹,結合流行病學史和病原學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皰疹性咽峽炎就診科室

兒童患者可就診於兒內科、兒科,成人患者可就診於呼吸內科。

皰疹性咽峽炎相關檢查

  • 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
如白細胞總數增多、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應考慮合併細菌感染
  • 血生化
一般患兒谷丙轉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輕度升高;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兒會出現有心肌肌鈣蛋白(cTn)和血糖升高。該檢查可協助幫助判斷患兒病情。
  • 病原學及血清學
留取咽部和糞便標本進行檢測,可確認是否有病毒感染以及具體病毒類型。
  • 胸部x線檢查
累及到肺部的患兒,可表現為雙側肺紋理增多,可有間實質浸潤,也有部分患兒以單側肺部改變為主。
  • 磁共振成像
如果累及到神經系統,可以觀察到脊髓灰質和腦幹的損害。該檢查可協助判斷患兒是否有神經系統損害。

皰疹性咽峽炎鑑別診斷

根據皰疹性咽峽炎的特徵及皰疹病損的位置醫生一般不難鑑別。
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傳染性強,可通過飛沫傳播,四季均可發病。多見於6歲以下的兒童,成人也可發病。
主要症狀為口腔黏膜上出現聚集性的小水皰,皰疹可發生於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伴有有發熱和局部淋巴結腫大。
該病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無瘢痕,常具有複發性。皰疹性咽峽炎的口腔病損部位多在口腔後部,如咽齶弓、 軟齶、懸雍垂等處,可與之鑑別。
多由革蘭陽性球菌引起,沒有傳染性。
常見於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兒,好發於口腔的唇、頰、軟齶或齒齦等處的黏膜。潰瘍面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凹陷、有白色或黃色的中心、周圍充血微紅腫,有明顯疼痛感。
大多數患者在1~2周內自行痊癒,可有周期性復發狀況出現。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疾病早期出疹前可見口腔黏膜白斑,常見於頰黏膜近臼齒處,病損部位外有紅暈。黏膜斑塊在皮疹出現後會逐漸消失。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全年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節多見,呈散發性具有較強傳染性。
其感染所致皰疹可見於口腔任何部位,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常有疼痛。皮疹還可出現在頭皮、眼結膜及會陰部,會蔓延至全身。
因感染腸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前驅症狀有發熱、睏倦與局部淋巴結腫大,然後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現散在水皰、丘疹斑疹,數量不等。
口腔損害廣泛分佈於唇、頰、舌、齶等處,初起時多為小水皰,迅速成為潰瘍,經5~10日癒合。
同期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可能相同,但皰疹性咽峽炎口腔病損部位多在口腔後部,如咽齶弓、 軟齶、懸雍垂等處,手、足等處並無皰疹,可與之鑑別。

皰疹性咽峽炎治療

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體主要為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目前尚無特效的抗該類病毒的藥物和治療手段。
一般採用對症治療和病因治療。此外,發病期間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皰疹性咽峽炎一般治療

  • 注意做好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 進食困難及高熱不退的患兒應適當補液,以防止電解質紊亂
  • 發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温,如退熱貼、温水浴等。

皰疹性咽峽炎藥物治療

  • 對症治療
患兒體温達到38.5℃以上,伴有明顯不適時需降温治療,除進行物理降温外,也可給予退熱藥物進行降温。
常用退熱藥物包括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需要注意的是兩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4~6小時,24小時不超過4次。
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時,需要及時進行止驚治療,常用藥物為咪達唑侖水合氯醛
  • 病因治療
目前尚無特異性抗病毒治療。
干擾素α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病毒複製時蛋白質的合成、增強未感染宿主細胞抗感染能力和激活宿主免疫細胞。可以通過噴霧或霧化給藥,局部用藥使用便捷,兒童容易接受,且安全有效。
不常規推薦利巴韋林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必要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家長不宜擅自給患兒使用。

皰疹性咽峽炎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皰疹性咽峽炎中醫治療

可根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發熱出疹期,患兒暑熱挾濕,治法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退熱消疹期,患兒餘邪未盡、氣陰兩傷,治法以清熱除濕、益氣養陰為主。

皰疹性咽峽炎預後

大多數患兒全身和咽部症狀在1周左右自愈,預後良好,極少數重症患兒會出現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肌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感染後可對相同血清型病原體產生免疫,但如果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病毒仍會再次患病。
併發症
感染腸道病毒71型患兒,少數可累及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出現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肺炎心肌炎等併發症。這部分患兒病情相對嚴重,需要住院治療。
參考來源: [1-7] 
參考資料
  • 1.    王衞平,孫錕,常立文,等.兒科學[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241.
  • 2.    俞蕙.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及專家共識(2019年版)[J],中華兒科雜誌,2019,(57)3,177-180.
  • 3.    王濤,易文龍.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學、流行病學及治療進展[J/OL].中國現代醫學雜誌:1-7[2019-06-17].
  • 4.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 版)》編寫專家委員會.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 年版)[J]. 中華傳染病雜誌,2018,36(5):257-263.
  • 5.    陳向前,施學文,曹青.手足口病流行期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及臨牀分析[J],臨牀兒科雜誌,2013,31(5),429-432.
  • 6.    陳謙明. 口腔黏膜病學 [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6:27.
  • 7.    Enteroviruses isolated from herpangina and hand  .PMC[引用日期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