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嘯南

鎖定
畢嘯南,出生於1988年9月12日,祖籍山東威海。著名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 [1]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台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研究生導師 [2]  南京傳媒學院外聘教授, [41]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3]  財新傳媒財新時間》製片人、主持人。 [4]  曾任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點評嘉賓、香港電視台主持人。 [5-6]  師從我國著名文化學者苗棣教授、于丹教授。 [5]  先後在《現代傳播》《中國電視》《新聞戰線》《電視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7]  專訪基辛格吳敬璉褚時健曹德旺王石徐文榮郎朗黃曉明姚明等各界領袖逾百人,被媒體譽為“中國最高學歷主持人”。 [8-9]  [42]  2018年3月,出版個人首部文學作品《活出人生最好的可能》。 [10]  2021年8月,出版作品《在你們離開以前》 [32]  2023年3月,出版首部短篇小説作品《生而為人》。 [38] 
中文名
畢嘯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88年9月12日
畢業院校
中國傳媒大學
職    業
作家、主持人 [39] 
出生地
山東威海
代表作品
《在你們離開以前》《生而為人》 [36]  [40] 
公益項目
雁行中國公益大使、中華紅絲帶基金會宣傳大使

畢嘯南人物經歷

2018年5月26日,畢嘯南走進北京大學未名湖畔進行了主題為《接受人生的殘缺》的演講。 [11] 
2018年10月19日,知名青年學者、主持人畢嘯南受邀在清華大學發表名為《年輕人,我們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主題演講,現場座無虛席,200多位清華學子與畢嘯南共同探討、分享,在複雜變動的人生中,年輕人應該如何去把握自我命運。 [12] 
於2013年5月13日在台灣政治大學行政大樓發表演講——《大時代與小人物:一位大陸青年媒體人的中國夢》,在台引發熱議。 [13-14] 
2014年4月應日本順正學園邀請赴日本演講《媒介與中國流行新文化》,引發海外關注與熱評。 [15-16] 
2014年6月應韓國外國語大學邀請,赴韓國發表《中韓電視綜藝節目互動研究》以及《漢語在媒介中的新變化》兩場主題演講。 [17] 
2018年7月10日,畢嘯南作為《機智過人》到場嘉賓,共同見證了人類與人工智能的超強檢驗。 [18] 
媒體專訪
專訪:跨界漸成潮流 文化產業新貴畢嘯南淺談跨界之路
專訪國際政要
專訪國際政要(2張)
編者按:時代潮流背後是社會經濟基礎的巨大涌動。在產業融合與信息交匯的當下,“跨界”與其説是時尚,不如説是各界不得不走的生存之道。“新國九條”出台後,市場化併購重組、行業跨界發展風起雲湧,而文化產業由於政策扶持、前景廣闊、高投入高回報等特點,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焦點。作為大經濟現象,跨界已然廣受認可,但對於從業個體而言,“跨界”是否能成為一條發展新思路?日前,本網對在文化傳媒領域深耕多年、被視為 “跨界”新貴的畢嘯南進行了專訪。
談跨界: 一個立足點+一個同心圓
中國經濟網:“跨界”有時會給人造成“術業無專攻”的印象?你如何理解
專訪文體明星
專訪文體明星(8張)
畢嘯南:“身份”是跨界初期最尷尬的問題,見不同領域的人需要訴説不同的自己。有次我在台灣演講,是以學者身份去報告,聽眾都是台灣傳媒界的頂級前輩;而我當時在一家公司任職董事、副總,恰巧在台北負責公司項目“兩岸三地青年戲劇節”,也趁這段時間見了很多藝人談日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竟然遇到好幾位當時聽我報告的前輩,他們要麼是經紀公司的老闆,要麼是金牌製作人,幾位前輩無一例外的都很驚訝,加之我年紀比較小,我需要反覆解釋清楚,他們才明白我的工作性質。我最初的職業夢想是主持人,念博士、開公司,都是為夯實學識,增長閲歷,後來不斷“跨界”,反而方向有些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做什麼的。但注意的是,“界”不能亂跨,一定要有一箇中心立足點,半徑不能超過一個大類別的同心圓,我其實一直還是在傳媒文化藝術領域內發展,這個領域內是相通的。
中國經濟網:跨界給你的事業帶來了哪些具體優勢?
畢嘯南:台前做主持人,或者去演講,聚攏資源的優勢就相對大很多,把這些資源和機會拿到項目裏,就得到很多經驗,通過學術理論總結,又能和實踐相得益彰。比如我在幾家公司做顧問,上游創意公司可能需要中游廣告製作,廣告公司需要挑選藝人,而我可以直接把這三家鏈接起來,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就方便容易得多,且是多贏。
專訪著名企業家
專訪著名企業家(13張)
我第一部話劇作品《白紙坊太獅》,是2011年北京市文化局首次面向全社會的招標項目,業界私下稱為“十大八獻禮話劇”。這個項目由於幾百萬的體量,重要的政治涵義,緊張的時間,我和我的夥伴們又都很年輕,確實機會渺茫。但巧的是我一位朋友,國內着名編劇張高興,手裏正好有一個非常符合該項目的電視劇劇本,硬是被我要了過來改編成了話劇大綱,成了立劇之本。現場答辯時,我核心就是講當下文化產業環境下本劇的新運作模式。我們是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首屆研究生,學院要把我們打造成“中國文化產業的黃埔一期”,投入了巨大資源,理論學習給我提供了很多智慧支撐。加上我平時主持、演講的經驗,現場應對的也還可以,我們最終在全市頂尖戲劇團隊中拔得頭籌,拿下了這個項目。後來我作為出品人、監製推出的一系列戲劇作品,也都得益於理論、政經、文藝各界的通達。
中國經濟網:跨界優勢很多,那你認為“跨界”是否是萬能的?
畢嘯南:當然不是。有的人適合做專業,有的人適合做通才,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跨不好就是一事無成。“跨界”因為“不執着於一事卻要縱覽天下”的工作特性,一開始甚至會被人嘲笑是投機分子,所以這一定是“慢工出細活”的工作,每步走穩走長遠,才能見功效。通才與專才是辯論場上經典的辯題,我打過這個辯題,還拿了個最佳辯手。
談人脈:功利主義的“有用”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中國經濟網:你的很多同事評價你的工作是“做人脈”的,能否具體為我們説説你的“人脈經”?
大學演講
大學演講(2張)
畢嘯南:因為我在很多項目裏主要負責資源整合、關係維護等工作,所以大家拿來開玩笑。對於工作來説,人脈資源是必選項。但人脈維護一定不能功利化,能夠成為朋友最好,不能也要相互幫助、互利共贏,決不能損害他人利益。我一般固定每週結識3位優質朋友,也不會多,大部分花銷也都花在了人脈維護上。而且到一定時候必須慢慢做減法,因為一方面到一定層級圈子就那麼小,誰都是“萬事通”,拼的就是人品、實力,資源反而不是最重要;另一方面,你不可能誰都認識,這還需要緣分。我念大學時常去敬老院做志願者,後來養成了每週都要找兩位老人聊聊天的好習慣,他們將幾十年、一輩子的經歷、悲喜毫無保留的告訴你,坦白講,這是我認為最有用的“人脈”,他們給予我智慧。
中國經濟網:你的朋友圈裏很多高端人脈是大部分人所渴望且不易維護的,你打交道上有沒有什麼技巧可以分享?
畢嘯南:我的確有很多機緣會結識到一些在事業上有大成就的前輩,不過我也有很多生活平靜卻很幸福的朋友,比如在地鐵上認識的流浪歌手,來北京打工的建築工人等等,玩兒的都非常好。
朋友圈兒
朋友圈兒(4張)
“技巧”我覺得就是“真”,真實、真誠,這句話一點都不虛,接觸的人越多、層次越高,對這句話就理解得越深。我經常請一些公眾人物或政府領導看我的作品,有媒體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借此宣傳,因為這些從來就沒在我的考慮範圍內,所謂地位名氣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一時之事,大家彼此支持,來日方長,得的卻是情份。其實結識這些長輩、前輩,更多的是給你一個榜樣,幫助我打開視野、格局,借人脈圖錢財是一時,圖成長是一世。2014年6月,畢嘯南剛結束在日本順正學園及韓國外國語大學的學術訪問與演講。每次國際演講他都格外用心,用他的話説,“華流在海外影響力實在太小,我在盡一己之力宣揚中華文化,這是公民外交的一部分”。這個懂藝術、有創意、會經營、善管理的年輕人,把“跨界”玩得有聲有色,未來他的跨界版圖將會如何,值得期待。 [16] 

畢嘯南戲劇作品

出品、監製“兩岸三地青年戲劇節”、《白紙坊太獅》、《豌豆女僕》、《夜不寐》、《南鑼鼓巷7號》等多部作品。 [15]  [19-22] 

畢嘯南電視欄目

《對話》欄目,點評嘉賓 [26-27] 
機智過人》第二季,嘉賓 [18] 
《理想者》 [28-29] 

畢嘯南社會活動

2018年5月25日,雁行中國公益組織授予畢嘯南“雁行中國公益大使榮譽稱號,表彰其多年來為雁行中國公益項目所作出的努力。 [30] 
主持財新峯會
主持財新峯會(3張)
2019年6月26日,中華紅絲帶基金名譽理事長黃孟復為知名主持人畢嘯南頒發“中華紅絲帶基金會宣傳大使”榮譽聘書,表彰其多年致力於“艾滋病公益事業的努力與貢獻。 [31] 

畢嘯南人物評價

他是我最喜歡的年輕一代的作家。畢嘯南的文字裏滿是悲憫的人間。書中最打動我的,是這些飽經歲月風霜的人們,身上共有的一個“情”字。它告知我們:真實而深刻的情感,是人類面對苦難的最後一堵牆。(演員許晴/評) [43] 
畢嘯南總是真切、平等、悲憫地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從他生命中走過的人。他的新書《生而為人》,我幾次掉眼淚。書裏的人,無論命運把他們推向哪裏,都沒有人選擇放棄。就像書裏寫的,“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泥濘裏掙扎出來的。”希望我們所有人都不要被生活打敗。加油!(中國女排隊長朱婷/評)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