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蒡根

鎖定
牛蒡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牛蒡分佈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具有散風熱,消毒腫之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熱毒面腫,咽喉腫痛齒齦腫痛,風濕痹痛,癓瘕積塊,癰癤惡瘡,痔瘡脱肛。
別    名
惡實根
鼠粘根
牛菜
中文學名
牛蒡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牛蒡屬
牛蒡
採收時間
10月間採挖2年以上的根
毒    性
無毒(《綱目》)

牛蒡根入藥部位

根。

牛蒡根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牛蒡根歸經

歸肺、心經。

牛蒡根功效

風熱,消毒腫。

牛蒡根主治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熱毒面腫,咽喉腫痛齒齦腫痛,風濕痹痛,癓瘕積塊,癰癤惡瘡,痔瘡脱肛。

牛蒡根相關配伍

1、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牛蒡根搗絞取汁,服一小盞。(《聖惠方》)
2、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為三服。(《食醫心境》)
3、治頭面忽腫,熱毒風內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着痛:牛蒡子根洗淨研爛,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處,仍以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斗門方》)
4、治喉中熱腫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秘錄》)
5、治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嚥之。(《普濟方》)

牛蒡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搗汁;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塗;或煎水洗。

牛蒡根使用注意

本草拾遺》:“惡實根,蒸暴幹,不爾,令人慾吐。”

牛蒡根採集加工

10月間採挖2年以上的根,洗淨,曬乾。

牛蒡根形態特徵

牛蒡又名鼠黏草、夜叉頭蝙蝠刺、蒡翁菜、便牽牛、餓死囊中草、疙瘩菜、象耳朵、老母豬耳朵、鼠見愁、老鼠愁。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稜。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於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鈎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葯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葯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着生短剛毛狀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稜,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牛蒡根生長環境

常栽培。野生者,多生於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林邊和村鎮附近。分佈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牛蒡根藥材性狀

紡錘形,肉質而直立。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內呈黃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牛蒡根藥理作用

1、促生長作用;
2、其他作用:抗菌及抗真菌的作用。

牛蒡根相關論述

山家清供》:“蒡脯,孟冬後採根去皮,淨洗,煮毋失之過,槌匾壓以鹽、醬、茴、蘿、姜、椒熟油諸料研細一兩,火培幹食之,如肉脯之味。筍與蓮脯同法。”
[1-2] 

牛蒡根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牛蒡根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72 千卡
蛋白質 1.5 g
脂肪 0.2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1 g
碳水化合物 17.3 g
2.9 g
膳食纖維 3.3 g
葉酸 23 μg
5 mg
38 mg
51 mg
308 mg
41 mg
0.8 mg
0.33 m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3 mg
煙酸(煙酰胺) 0.3 mg
維生素B6 0.24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3 mg
維生素E 0.38 mg
維生素K 1.6 μ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