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燒盆李村

鎖定
燒盆李村地處豫東平原,隸屬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邸閣鄉管轄,位於通許縣城東南10公里,邸閣鄉政府東北約4公里處。東接賈莊,西臨祁灣和各里口村,北連婁莊。全村約550户,2400人,3050畝耕地。該村土地肥沃,交通發達,綠樹環抱,景色優美,鄰里和睦,五穀豐登。
中文名
燒盆李村
外文名
shao pen li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南華北盆地
地理位置
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邸閣鄉
面    積
2 km²
下轄地區
前街,后街
電話區號
0371
郵政編碼
4754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400人
著名景點
通許縣森林公園,清明上河園
機    場
新鄭機場,開封南郊機場
火車站
開封站,鄭州站,鄭州東站
車牌代碼
豫B
方    言
中原官話(鄭開片)
辦學組織
燒盆李小學,燒盆李幼兒園
周邊村莊
祁灣村,婁莊村,各里口村,賈莊
娛樂設施
老年活動中心2處,健身中心2處
住    户
546户
河    流
仲莊溝
耕地面積
3050畝
附近學校
人祖廟中學,邸閣中學,通許一高
所屬經濟區
中原經濟區
臨近高速
大廣高速、商登高速、蘭南高速

燒盆李村地理環境

燒盆李村地處豫東平原,隸屬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邸閣鄉管轄,位於邸閣鄉東北方4公里處,距通許縣城東南10公里,距“七朝”古都開封55公里,距省會鄭州110公里,交通便利,X017縣道穿其而過,西鄰開扶公路(S218省道),西距新鄭國際機場、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60公里,北距隴海鐵路45公里、距商登高速(在建)4公里,東距大廣高速5公里。全村皆平地,無土丘,莊西邊有條仲莊溝穿過,河流自北向南匯入渦河(通許縣第一大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屬暖温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中。年平均日照2500個時數,年平均温度14.9℃,無霜期222天,年降水量775毫米,海拔60米左右。

燒盆李村村名起源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8張)
據傳,明初洪武四年,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有盆窯,故名燒盆李村。相繼遷入孫、魏、郭等姓氏。因自然災害和歷年動亂,前街張氏、后街孫氏已不存在。清朝中期同治年間,官府腐敗,災害頻仍,民不聊生,為求得一方平安,四鄰資助修築寨牆,牆高2.5丈,外包磚,上有垛口,安裝了四座炮樓。四座城門包有鐵皮、鐵環銅錠,固若金湯。門上修有兩層城樓,門上寫着“燒盆李同安寨”六字,可見當時的用心良苦。村中設有看家隊,夜間巡邏,小股匪盜自然不敢侵擾,保護了村莊,安定了民心。

燒盆李村科教文衞

燒盆李村情況概述

1980年由於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農村中學取消,村中學改製為五年制小學。1990年後又有賈莊、婁莊併入到燒盆李大隊,成立了燒盆李中心小學。
燒盆李小學(1949年創辦,先前老校位於后街廟街往西150米路南處,在校學生500多人匯聚周邊賈莊、婁莊席莊等村莊學生,在校教職工25人左右,2003年之前由李宣西老師擔任校長一職),學校門口兩側“嚴肅活潑、團結緊張”校訓由任書賢任老師在千禧龍年題詞書寫。學校於2004年興建了一棟兩層教學樓,學校地處村東頭,去往賈莊和婁莊的路口處;擁有幼兒園一所,位於燒盆李村前街熱鬧地帶;全村共有衞生室三處,后街兩處,前街一處。
1998年,村裏實施了電力改造並且又集資3萬元新建了學校3個班級的教室。
燒盆李小學畢業照
燒盆李小學畢業照(3張)
2003—2004年,在支書的堅持下,通過半年的努力,爭取24.8萬元項目款興建了燒盆李中心小學兩層8班雙通道教學樓一幢,被省市縣評為優質工程,學校被評為“花園式學校”,並被縣裏評為特殊貢獻獎

燒盆李村愛心捐助

2012年6月30日新世紀亞飛集團代表們經歷2個小時的路程趕往開封通許縣燒盆李小學,參加貧困小學愛心助學活動——暨開封通許縣邸閣鄉燒盆李小學捐贈儀式。當天,新世紀亞飛集團為燒盆李小學捐贈愛心桌椅,圖書及文娛用品,價值達8萬元。此次捐贈活動受到當地相關部門領導的重視,得到學校領導,老師,學生及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據介紹,接受捐贈的燒盆李小學從教學硬件到師資隊伍建設尚需改善,學校共有教師18人,學生600人左右,學校基礎教學設施簡陋,教室無降温設施;存量圖書較少,且一部分不適合學生閲讀;學校現存體育活動用具非常少,且大多數已經破損無法正常使用,無法滿足孩子們日常活動所需,此次愛心助學活動也是新世紀亞飛人以“亞飛十年,感恩行”為主題的“七一”黨建活動。新世紀亞飛的黨員及員工代表們抵達燒盆李小學後,舉行了宣誓儀式。此舉措一方面激勵了員工們的士氣,另一方面也振奮了現場參與的各位觀者。 [1] 
新世紀亞飛集團走進通許燒盆李小學

燒盆李村基礎設施

燒盆李村配置設施相對齊全,擁有健身場所和老年活動中心各兩處,分別位於前後街熱鬧地帶。健身器材2006年由開封市體育局提供,並在2006年12月19日成功舉辦了“開封首個村級農民運動會” [2]  。燒盆李村已經基本實現了街街通水泥路,完全告別了以往下雨泥裏走的狀況;2009年,燒盆李村實現了家家通自來水,2011年,村裏百姓都用上了有線電視,百姓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更值得祝賀的是,在村裏愛心人士的大力捐資幫助下,2012年8月份,全村實現了街道亮化工程,居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燒盆李村村內大事記

1938年,日本鬼子侵佔通許,燒殺搶奪,無惡不作。為阻擋日寇西侵,蔣介石不顧老百姓的死活,竟然下令扒開黃河花園口,河水向南一瀉千里,沒有淹着日寇,卻坑害了老百姓。大片良田被淹沒,老百姓背井離鄉苦不堪言,該村也首當其衝。
1943年,良田本就產能低下,加之蝗蟲災害,赤野千里,糧食奇缺,並有流行病存在,人吃人的現象時常發生,燒盆李村就有一例,至今年長者談及此事,還唏噓不止。
1945年,日本投降,農業生產日漸恢復,至解放初期只有200餘户人家,不足800口人。
1947年春,村裏的窮人紛紛起來參加革命,鬥地主,分田地,與各種反動勢力作鬥爭。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自己的村級政權,農民的生活開始好轉,生產力得到了初級發展。
1948年春,燒盆李村成立了農民協會。
1948年,由窮人組織的村級政權,在黨的領導下,實行了土地改革,形成了耕有田,種有獲的良好局面。窮人翻身作主,生產力得到了發展,村民生活有了保障。
1949年,成立了原燒盆李小學。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該村青年魏本證、李正文踴躍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為捍衞祖國的安全都做出過貢獻,他們的事蹟代代相傳。
1956年,成立了集體農莊。
1958年,成立邸閣鄉人民公社,成立了鄧莊大隊,下轄燒盆李、孫莊等,並建立村黨支部。
1966年4月,鄧莊大隊解散,重新成立了燒盆李大隊,下轄賈莊1個自然村,9個生產隊。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的各項事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社會教育等各項事業步入正軌,村裏掀起了大辦農業的高潮。
1980年,農村積極響應了黨的政策,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耕地以責任田的方式分到了農民手中,自主經營,取消了計劃經濟,使農民逐步走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
1980年,由於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農村中學取消,村中學改製為五年制小學。
1983年5月,燒盆李大隊改名為燒盆李村民委員會,並沿用至今。
1990年,燒盆李中心小學成立。
1996年,村裏集資捐款投資15.6萬元硬化了村南北大街;王桂生投資了150萬元建成了織布廠一個。
1997年,投資了5萬元修建了村委會,填補土路2000米;魏文中投資15萬元新建養雞場一個。
1998年,魏培德投資30萬元新建了豫星麪粉廠。村裏實施了電力改造並且又集資3萬元新建了學校3個班級的教室。
1999年,計劃集體投資、個人捐資3萬元,建兩個老年娛樂室,村內配置了電視、影碟機、桌凳、象棋、撲克等一些娛樂用具。
2000年,鋪設了村外道路,集資改造了村委的全部門窗。
2001在,市政府辦公室的協助下,投資7萬餘元完成了三個街道的改造任務。
2002年,在縣財政局的協助支持下,投資6萬餘元硬化了學校門前道路0.5公里。
2003年,投資16.8萬元硬化了村內1.4公里的兩條橫道。
2003—2004年,在支書的堅持下,通過半年的努力,爭取24.8萬元項目款興建了燒盆李中心小學兩層8班雙通道教學樓一幢,被省市縣評為優質工程,學校被評為“花園式學校”,並被縣裏評為特殊貢獻獎
2004—2005年,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通過羣眾大會動員,村外建了三個生豬養殖基地,發展了26個肉雞養殖專業户。
2005—2006年,在縣財政局的支持下,引進外資和村內集資30萬元硬化了村內2.5公里道路,從而結束了村民幾百年來走泥濘道路的歷史。老年人達到了老有所養,6萬元的健身器材安放在街頭路邊,供大家健身強體。村內的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每年都有可觀的收入。展望未來,燒盆李村的前景更加燦爛。
2006年12月19日,成功舉辦了“開封首個村級農民運動會“。
2009年,燒盆李村完成了了”家家通自來水“工程。
2011年,完成了農村有線電視入户工程項目,百姓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2012年8月份,全村實現了街道亮化工程,居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
2013年5月,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完工。
農田水利工程
燒盆李文化娛樂
燒盆李文化娛樂(2張)
2015年2月(農曆乙未年羊年正月),村委會邀請山西省運城市豫劇團,為村民呈現了多場豫劇曲目演出,極大豐富了村民們的娛樂文化生活。
2015年11月,由218省道楊莊段下路向東通往燒盆李村延伸至賈莊村道路在使用了15年左右後,全線改造升級,結束了道路不順的歷史,為楊莊、各里口、祁灣、燒盆李、婁莊、賈莊等12000多人的交通提供了極大便利。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
2015年12月,村內多條道路相繼升級改造,交通更加通暢、便利。
2016年04月03日,在S218省道邸閣鄉楊莊--王莊段通往燒盆李道路丁字口處安裝了“燒盆李”路標指示牌,解決了因路口兩邊民房遮掩路口帶來不便的問題,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外客去往村內提供了指引。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人口數據

燒盆李村前後街大小街道30條左右,現有546户居民,人口2400人左右。

燒盆李村農業經濟

燒盆李村擁有耕地面積3050畝,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繁多,主要盛產無仔西瓜、有仔西瓜、棉花、玉米、小麥、紅薯、辣椒、大豆、土豆等!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 燒盆李村
燒盆李農產品

燒盆李村姓氏文化

據傳,明初洪武四年,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有盆窯,故名燒盆李村。相繼遷入孫、魏、郭等姓氏。因自然災害和歷年動亂,前街張氏、后街孫氏已不存在。
燒盆李村主要姓氏:郭、李、魏、王、萬、張、、、。其中前街姓氏較多,后街絕大部分都是郭姓!
  • 郭姓來源
08年,通許縣文物局發現一株明洪武年間遷民古槐,此樹高約8米,樹圍約2.7米,樹齡630多年。據瞭解,該古槐位於通許縣六營村一村民院中,此樹為黑槐樹,又叫國槐。據1999年重修的《通許郭氏宗譜》記載,此古槐為唐大將郭子儀的後代、五品武生郭文華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山西洪洞縣東遷通許六營崗時所植,以昭示子孫,永不忘本。
郭氏古槐長勢良好,樹幹粗大,葉枝茂盛。據開封市文物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古槐是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的歷史見證,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明初的移民情況有着一定的史料價值。
通許縣郭氏先祖生活在今山西汾陽。至唐大將郭子儀以後,有兩大支派遷出:一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山西汾陽四十七世孫郭福積的長子郭明修、次子郭繼修,遷居鹹平縣西南鳳嶺村(即今小崗村);二是明洪武四年(1372年)洪洞縣大移民,兄郭文華(五品武生)遷通許六營村,弟郭蘭華遷汴西瓦子坡。汾陽距洪洞50餘公里,郭姓兩支,是為一族。
清同治元年所傳輩字:“德善福廣,永可繼興;芳昭萬世,正本耀宗。”26世為“德”字輩。
郭氏在通許分佈於常莊、楚莊、張莊、小崗郭、前安嶺、大樓郭、郭莊、六營、燒盆李、大流郭等44個村莊。扶溝縣江村鎮的郭莊、婁靈石,尉氏縣永興鄉黃寨,開封縣西瓦子坡等地也有分佈。通許遷出的還分佈在22個省\市.
本村郭姓所有輩分如下:善、福、廣、永、可、繼 據説楚莊、常莊、燒盆李三莊的郭姓老祖宗是三親兄弟,後來各居一村,再後來人丁興旺發展到了郭姓大家族!
  • 萬姓來源
據史料記載,燒盆李萬氏來源於太康縣萬氏南長門長支九世孫萬祥。據民國九年續編、一九九一年六修重印《萬氏族譜》載:萬氏十門分居太康縣各地。明初,萬氏一支由太康遷入通許縣邢崗村。邢崗村街裏有萬家衚衕,長貫五街;萬氏祠堂,營造雄偉。老塋在邢崗村南馬家街南沿,有墓十多座,碑數通……後萬氏祠被改為廟宇。明朝中時,有萬思學由邢崗遷往通許縣城南10裏落户,形成今村名萬寨。萬寨萬氏遂以萬思學為始祖。數百年來,萬氏人丁繁衍,由萬寨分居通許數村;任祥、燒盆李、雲莊、劉莊、後小渚等。
通許萬氏祖塋在太康縣。因戰亂、水災等,《萬氏族譜》屢遭毀壞,族人亦逃難四方,生死不明,失去聯繫。已知由太康遷居他處的有:安徽淮陽、山東觀城、尉氏、杞縣許崗村、扶溝縣、江西省……《萬氏族譜》六本,有序、傳、世系、派字、碑文等,由太康縣重印,通許縣萬寨保存一套。

燒盆李村下轄街辦

燒盆李村分前街和后街,前後街之間沒有農田相隔,這是祖輩留下來這麼叫的,據説之前區分來源是由於原先在前街和后街之間有個寨牆!我們前後街還是相當親密的,全村前後街共有六個大隊小組,共一個村委會!

燒盆李村旅遊資源

燒盆李村周邊旅遊資源豐富,周邊旅遊城市密集度高,位於河南省“三點一線黃金旅遊帶”內,周邊旅遊景點有:清明上河園、龍亭、大相國寺開封府包公祠中國翰園碑林開封鐵塔繁塔嵩山少林寺天地之中嵩陽書院、淮陽太昊陵、洛陽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等,自駕遊皆可在4小時之內到達。  最後,真誠歡迎廣大客商前來我們村莊投資興業!“燒盆李吧”已經開通,歡迎大家光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