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文化圈

鎖定
漢文化圈,即中國文化圈—是以漢族文化為文化載體的區域的統稱,是中國與環中國海周邊國家、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上形成的以中國為中心、主體和主導的漢文化共同體。 [13] 
漢文化圈包括中國、越南、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部分地區,也影響中國境內其他民族。這一區域的文化共相是漢字漢文漢服漢禮、漢俗、漢傳佛教儒學、漢唐律令制度,以及中國生產技術等,受正統漢文化的觀念以及五服制的政治思想支配,遵守四書五經的古典教訓。視中國(中華)為世界中心,華夏文明和思想具有最高的價值。
漢文化圈的國家自漢朝開始,一直受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支配影響。在古代漢文化圈的視野之中,漢文化是惟一最先進、最繁榮的文化,四書五經記載的是人類最初的歷史,是最古老的記憶。 [2] 諸子百家作為漢文化的主流,其傳播的方向與途徑是和漢文化傳播的總體趨勢相一致。 [3]  此文明圈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對漢文化的學習和認同。古代中國,作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宗主國,不僅向外輸出了漢字,也輸出了大量的典籍,使得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學術和宗教極大地受到了中國的影響,產生了慕華心理。 [4]  也接受了漢文化影響下的繪畫、醫學、建築、音樂、禮儀和服飾。 [5] 
近代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勢力進入漢文化圈後,漢文化圈國家開始去漢化和廢除漢字。隨着中國再度崛起,學習漢文化的優勢又再度被重新審視。
中文名
漢文化圈
別    名
文化圈,華,漢文明
源    於
殷,周
發    揚
漢,唐,宋,明
漢語
漢字,假名,喃字,諺文

漢文化圈名稱稱呼

“漢文化圈”(sinosphere)是指漢文化存在和影響的廣大區域,是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圈,印度——婆羅門教文化圈平起平坐的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 [1]  漢文化,又稱為“華夏文化”“中華文化”“中國文化”。漢文化在中國形成之後,通過各種交往途徑,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因此,漢文化存在和影響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被統稱為“漢文化圈” 或者“漢文化區”。

漢文化圈傳播背景

漢文化圈文化輸出

漢文化發源於中原,春秋時代漢文化圏巳掩有黃河中游和下游流域。漢文化圈繼續向外擴張,覆蓋中國。 [6] 
兩漢時期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吏都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整頓社會秩序,移風易俗,並實施儒學教育,輸入儒家經典。漢平帝時交趾太守錫光“教導民夷,漸以禮義”;東漢時九真太守任延,明《詩》、《易》、《春秋》,儒學造詣頗深,且在越南建立學校,導民以禮義,使百姓得以粗通禮化。他們二人對儒學初傳越南做出了貢獻,史稱“嶺南華風,始於二守。” [7]  南海郡尉趙佗建立南越國後,即以詩書而化訓國俗,以仁義而固節人心。 [8]  越南士人亦絡繹不絕地遊學中原,並可以同樣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入仕為官。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如杜審言、劉禹錫、韓渥等都曾流域越南。越南李朝改變過去尤重佛教的政策,開始重視儒學,推行儒、釋、道並尊的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不斷提高儒學的地位。1070年,李聖宗在首都升龍(今河內)修文廟,成為越南修文廟之濫觴。自此,儒學在越南開始儒教化,孔子則開始偶像化。1075年,開始開科取士,通過科舉選拔人才,越南的科舉制自此實行。科舉以儒、釋、道三教經典為考試內容,儒學成為重要內容之一。陳朝進一步完善儒學教育,完善科舉選官制度。立國學院,講習四書五經。逐步確立了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按照儒家學説更定刑律禮儀。

漢文化圈逐步瓦解

17世紀前後,清軍未入關前就曾令:“若有效他國衣帽,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後,犯者俱加重罪。” 他國衣冠指的就是漢族的服飾禮儀。清軍入關之後,統治日益牢固,諭禮部道:“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畫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剃髮令之下,漢族服飾禮儀消失。同時在其他方面開始防範漢文化。為漢文化在清屬中國日漸衰弱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滅亡,清朝統治中國,標誌着漢文化圈的解體。但是漢文化依然在漢文化圈其他國家佔據重要地位,隨着18世紀末,由於西方文化強勢進入漢文化圈,引發了脱漢運動以及漢字拉丁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標誌着脱漢運動在中國本土達到高潮。
  • 日本
18世紀後半期,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及江户條約向美國等西方列強開放門户,大量洋人湧入日本貿易,帶入新物件、新概念來,引發日本語言文字的改革運動。18世紀末的語文改革主張大概分做3方面:主張全部使用「假名」、主張「羅馬字化」、限制漢字的使用數量。明治維新前1年,前島密德川幕府提出《廢止漢字的意見》,主張廢除漢字、完全採用假名,建立口語的書寫方式,做到「言文一致」。創立慶應大學的教育家福澤諭吉於1873發表《文字之教》,倡議把罕用、複雜的漢字去掉,只保留二、三千字的數量。20世紀以後,日本政府為著解決羅馬字方案的問題,於1930年設立「臨時羅馬字調查會」,1937年發佈訓令式的拼音方案。
  • 朝鮮
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儒教伴隨封建制度的解體而喪失了統治地位。舊時宣講儒學的成均館、書院被新式學校代眷。 1893年,科舉被廢除,文廟及啓聖祠亦久輟祭祀。1949年朝鮮廢除漢字、完全使用朝鮮文
  • 越南
19世紀法國勢力進入越南以後,越南的傳統政治、文化架構開始改變。1884年,越南被迫簽訂《順化條約》,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以武力建立殖民的政治架構以後,廢止越南的科舉制度、進行文化的解構。法國統治者認定「漢字」是造成越南人愛慕「中原」、繼續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因素。若用「法文」取代「漢文」,一時得可能有困難,不如推行羅馬化的「越南文」,等越南人接受羅馬字後才有可能接受同樣用羅馬字書寫的「法文」。越南的知識份子則透過推動越南語文來普及知識、加強民族意識、累積政治反抗的資源。1945年越南宣佈獨立、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治架構以後,胡志明遂宣佈越南語文的國語地位、羅馬字化,建立越南的文化架構,切斷和中國的文化聯繫,替越南的政治、文化獨立鋪路。越南文的使用人口數從1945年的14%上升至1959年的79%。

漢文化圈地理範圍

漢光武帝賜日本「漢委奴國王」金印。雖然日本不受中國統治,但因為漢唐的影響力,中國變做日本模仿的對象,直到明治維新以後。
西元939年,南越利用唐朝大亂脱離中國直接統治。越南李朝和陳朝(西元1010-1428)引進漢文明,也用科舉制度來強化「儒家思想」穩定朝代的封建基礎。不管大人小孩,誰去上學都只學中國歷史,而不學本國史。詩賦文章也要取典於中國,對本國之事則是隻字不提。越南人把本國曆史看成微不足道,論為知之無用。 [9] 

漢文化圈文化特徵

漢文化圈文字

漢文化圈的書寫系統是漢字。用於東亞各國的漢字以及漢字承載的儒家思想是維繫漢文化圈共同心態的基石。 [10]  東亞地區存在的卓爾不羣的漢字文化從心理上和思想上把各國聯繫起來了。 [2]  直到 20 世紀初,漢文化圈主要以漢字為書寫工具,東亞知識人寫作了大量的漢文作品,出現了漢字詩歌以及史學。 [11]  如日本官方用漢字編寫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朝鮮歷史書《朝鮮王朝實錄》,《燕山君日記》等。新羅和高麗王朝(918-1392)積極模仿唐朝,確立科舉制度,中國的經書變做朝鮮人必修的課程,漢字的正統地位穩固起來。日本三省堂出版的《大辭林》中關於《千字文》的詞條也言“平安時代後期起,被用於兒童漢字習得教育”。
19世紀30年代《千字文》的歐譯者們,都認識到了漢文對形成東亞三國“共同語”的作用。尤其被使用於商用文和學術、宗教文書中。”用來闡釋漢字以及漢字文化的中華哲學思想的主流乃是儒家文化,假借了漢字作為語言書寫符號的民族區域之文化思想,其主體也不可避免地由儒家文化來承擔。 [12] 

漢文化圈習俗

越南、日本、朝鮮在漢文化的影響下,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形成了相似的冠婚喪祭的習俗,衣冠制度以及曆法。
  • 婚禮
中越韓日遵循共同的婚禮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采就是求婚,問名為請教女子的姓名,納吉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適,納徵為交納彩禮,請期為確定迎親日期,親迎為迎接新娘。
  • 喪禮
朝鮮釋奠祭 朝鮮釋奠祭
中越韓日都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主要表現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禮節
  • 祭禮
根據儒教經典,漢字文化圈都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儺。還有祭孔和朝鮮釋奠祭。
  • 釋奠祭
日本多久聖廟秋季釈祭 日本多久聖廟秋季釈祭
祭孔是漢文化圈的共有禮儀。依高麗史記載:國初起於國子監文宣王廟-文廟,於每年春、秋之上丁(即漢歷二月與八月之初丁),在文廟祭祠先聖和先師之儀式,又名釋菜,或釋奠祭,釋與奠兩字有放下之意,同時又指準備簡單菜蔬以祭祠而言。日本朱子學一代宗師林羅山在的德川家康的支持下建立了孔廟,也就是後來的湯島聖堂,開啓了國家祭孔,此後文廟遍佈日本。

漢文化圈服飾

漢服 漢服
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佈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考證復原十二単的日本江户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承認:“廄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階大寶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誤曰:“千來猶效,漢衣冠元是”。本邦之古傳也豈效漢唐之制而已乎。故夫聖世始為衣冠而美風俗,以正上下禮儀,人無禮儀則何為人?豈非當務之急乎?”

漢文化圈建築

浙江寧波保國寺 浙江寧波保國寺
東亞建築文化圈的形成,是以漢族建築以及佛教建築為基礎和紐帶的。1942 年 7 月 20 日,日本建築學會開展"關於大東亞共榮圈的建築樣式"標題座談會。尤其是日本古代文化,得到了外來中國文化的塑造和推動。

漢文化圈曆法

傳統曆法,就是漢歷(現被誤稱為農曆),屬於陰陽合曆,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變化。中國從古至今一直使用它。中國在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曾強行廢除漢歷,但終因國民反對而繼續保留了漢歷。
傳統的節慶,一直也是使用漢歷日期,比如新年(春節)——漢歷正月初一、元宵節——漢歷正月十五、端午節——漢歷五月初五、乞巧節——漢歷七月初七、中元節(鬼節)——漢歷七月十五、中秋節——漢歷八月十五、重陽節——漢歷九月初九,等等。
在漢文化圈內的諸國,如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古時候也一直使用漢歷作為記事日曆。節慶也當然的使用漢歷。直到19世紀西方列強的進犯,西方文化的興起。漢文化圈內的諸國逐步採用西曆,漢歷逐步被廢止。如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全面採用西曆,把許多節慶改用對應的西曆日期。朝鮮韓國越南等雖然也改用了西曆記事,但還保留使用漢歷用於節慶。

漢文化圈宗教

日本東大寺 日本東大寺
以《尚書》(傳本來自漢人伏生)為首的儒家經史體系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記憶,也是整個漢文化圈的歷史記憶。朝鮮佛教韓國佛教日本佛教以及越南佛教都源自中國,使用漢文佛經,亦同屬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在公元 6 世紀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得到了聖德太子的大力支持,並在大化革新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密宗)在東亞佛教史乃至哲學史、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禪宗是佛教與中國儒教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產生於唐代,隨即傳人日本,因其倡導簡單易行的修煉方式,得到日本社會下層人民的信奉,成為日本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 日本禪宗中勢力和影響最大的是臨濟宗曹洞宗。漢傳佛教傳播廣,歷代高僧倍出,被中國天子和日本天皇封為"國師"的達十餘人。東大寺是日本漢傳佛教早期歷史中最具大規模的宗教建築。

漢文化圈律令

日本《養老律》,古代朝鮮成文化的法典《經濟六典》和《經國大典》都是在漢唐律令影響下完成的。

漢文化圈主要影響

漢文化的影響不僅僅限於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漢文化也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向西傳播,還通過西方傳教士被介紹到歐美。但是,比較而言,漢文化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更大,因此形成著名的漢文化圈。綜上所述,儘管在漢文化圈內,各國受漢文化影響的程度不一,內容有別,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各國都受惠於中國的語言與文字。此外,還需指出的是,漢文化在被傳播的同時,也得到不斷的更新。漢文化圈內的各國家,一方面是漢文化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又為漢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民族語文》
  • 2.    Léon Vandermeersch,2007,《新漢文化圈》,江西人民出版社
  • 3.    何成軒,2000,《儒學南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 4.    《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齊魯書社
  • 5.    李超,2007,《中國早期油畫史》,上海書畫出版社
  • 6.    《荀子》“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衞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終王。”
  • 7.    《後漢書·循吏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
  • 8.    越南古代史家黎嵩《越鑑通考總論》
  • 9.    陳重金(Tran Trong Kim)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1992年,商務出版社
  • 10.    趙懷普,2006,《學術前沿與學科發展: 外交學院2005年科學周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
  • 11.    張伯偉,2007,《東亞漢籍研究論集》,台大出版中心
  • 12.    陳輝,《漢字文化圈緣何相當於儒教文化圈》,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 13.    曲金良:《環中國海文化共同體重建大戰略》  .中國海洋大學[引用日期2022-03-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