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朔望月

(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週期)

鎖定
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是指月球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週期,為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以從朔到下一次朔或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平均為29.53059天。我國的先民們把月亮圓缺的一個週期稱為一個“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 一天稱“朔日”,定為農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陰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中文名
朔望月
別    名
太陰月
釋    義
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週期
平均天數
29.53059天
英    譯
lunar month
引證解釋
月相變化的週期

朔望月現象描述

古稱“朔策”,即月相變化的週期。
浩瀚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要數月亮了,它那變化萬千的外貌,它所承載的那麼多的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説,為人間平添了多少詩情畫意!廣寒宮裏瓊樓玉宇,有嫦娥仙子翩翩起舞。不僅如此,月亮週期性的陰晴圓缺還是人們自古以來制定曆法的根據之一。
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同時也自轉,平均週期相同(這種情況稱為“同步自轉”),因此月亮總以相同的一面對着地球,在人造衞星上天之前的漫長歲月裏,人們從來沒見過月亮的背面。
月球本身不發光——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來自太陽反射的光。
月相變化——月球對着太陽時,為滿月;月球揹着太陽時,則無光。
圖1 朔望月 圖1 朔望月
圖1右邊紅色代表太陽光,大圓為月球運行軌道,圓中心為地球,最外一圈為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所看到的月相,即:朔——全黑,農曆定為每月初一;望——全白,是月亮團圓之日,為農曆的十五或十六;半白半黑月相謂之上弦或下弦。朔望月的形成——如圖1所示:太陽光從右邊射來,中間圓代表地球,圍繞地球的是在軌道上不同位置的月球,最外一圈為我們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在“望”時,地球觀測者所看到的正是月球朝着太陽的一面,即為滿月;到“朔”時,看到的是月球背朝太陽的一面,即無月亮。

朔望月形成原因

月亮為什麼會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一部分反射出來,這樣,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説,隨着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裏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週期變化。進一步説,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但由於月亮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時時改變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對着地球的半個球面與被太陽照亮的半個球面有時完全重合,有時完全不重合,有時小部分重合,大部分不重合;有時大部分重合,小部分不重合。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當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它的黑暗半球對着我們,我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黃經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陽幾乎同時從東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陽光反射到月亮,然後再由月亮反射回來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沒在強烈的太陽光輝中。
而當地球處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時,雖然三個星球也是幾乎處於一條線上,但這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灑在大地上,這就是滿月,也就是“望”。這時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差180度。
因為月亮與地球的距離相對於日地距離來説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東移的速度比太陽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東前進13度多點,而太陽卻只前進1度。 因此,朔之後,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陽的東邊,一兩天後,太陽一落下去,西邊的天空就可見到一彎新月,兩個尖角指向西方。此後,月亮升起的時間越來越遲,月亮也逐漸豐滿起來。約在朔後七天,月亮的黃經剛好超過太陽90度,我們看到的月亮是圓弧朝西的半圓,這就是上弦月。以後月亮繼續向東,更加豐滿,升起的也更遲了,直到望。從朔到望,月亮與太陽的角度越來越大。
過了望後,月亮逐漸向太陽移近,月面逐漸消瘦下去。 當月亮黃經超過太陽黃經270度時,它又變成了半圓形,但圓弧朝東,這就是下弦月。這時候,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月亮正高懸在正南的天空上,這是我們能看到東方升起的太陽和漸漸淡去的月亮。下弦以後,月亮要到後半夜才從東方出來,它的半個圓面逐漸消蝕下去,變成狹窄的鐮刀形,尖角向西。從望到朔,月亮與太陽的角度

朔望月發生實例

月相是依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
一、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二、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三、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90度;
四、盈凸月(農曆初九左右-----農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五、滿月(望日,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六、虧凸月(農曆十六左右-----農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七、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270度;
八、下峨嵋月(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農曆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以上有四種主要月相:
新月(農曆初一日),
上弦(農曆初八左右),
滿月(農曆十五日左右),
下弦(農曆二十三左右),
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月相全過程圖 月相全過程圖
由於月球與地球同時繞太陽運動,地球的日心黃經基本就是月球的日心黃經,將日心黃經計算的中心放到地球上,來計算黃經,稱為地心黃經。月相是按照地心黃經來計算黃經的度數。但是地心黃經是以日心黃經為準換算的,所以每一個新月,地心黃經都會不同,然而,轉一圈的差值360度都是一樣。即無論月球的地心黃經是多少,朔日都可以看成地心黃經差值0度。
古代有一本書,叫黃帝蛤蟆{gema}經,將朔望月分成30日,第30日稱為月晦30日,月球上的蛤蟇與玉兔都不見了。日曆,農曆有時陰曆29有時陰曆30,也稱為晦日。可以體會,黃經差0度的時候,可以是晦日也可以是朔日。

朔望月出沒歌

三辰五巳八午真,初十出未十三申。
十五酉上十八戌,二十亥上記斜神。
二十三日子時出,二十六日丑時行。
二十八日寅時正,三十加來卯上輪。
月起時刻歌:
十五十六月團圓
十七十八,月起更發
十九二十,月起亥時
詠月唐詩一首 賦新月 繆氏子
新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掛在碧霄邊。
時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團圓照滿天。

朔望月與恆星月

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朔,或月望到月望,或新月到新月之間週期的長度,即平均日數為29天12小時44分2.86秒。這一週期是月亮繞地球旋轉;地球繞太陽旋轉,三者之間相對運動而形成的,它不是月亮繞地球旋轉一週的實際時間
朔望月 朔望月
如果不考慮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單純計算月亮繞地球旋轉一週的時間,那只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那麼,為什麼一朔望月時間會是29天多呢?現在,以月的合朔日為起點加以説明:我們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陽、月亮、地球三者正處於一條直線上,月亮居於太陽和地球中間,背向地球,人們絲毫看不見月亮的時候。這時假設地球停止繞日公轉,那麼,月亮繞地球一週後再回到相對地球的這一位置時,就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這一長度叫做“恆星月”。但是,在月亮圍繞地球轉動時,地球也在圍繞太陽轉動,當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時相對地球的那一位置時,月亮已不再居於太陽與地球的直線之間了,因地球的向前運動已使原來相對月亮、太陽的位置向前移動,脱離開太陽與地球的連線,形成了一段距離。月亮只能繼續向前運動,走過這段距離,再達到太陽與地球新的連線的時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這段距離需要1~2日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一、二隱日。
那麼,為什麼把月亮繞地球轉動的實際週期稱為“恆星月”呢?這是由於在月亮繞地球轉動過程中,途徑28組恆星星座,作為月亮運行位置的記錄,每組恆星各有名目,通稱28宿(宮)。月亮每天運行一宿,近28天正好實際繞行地球一週,但如上所述,這時新月還不能出現,還要走完因地球公轉而脱離太陽與地球連線的距離,因而,月亮有28顯日,其後,還有1~2日的隱日。

朔望月超級月亮

公眾觀測月亮,月亮每天的視直徑都有變化。在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一個週期中,會出現一個近地點。如果此時,恰巧太陽、地球和月亮排列成近似一條直線(望),就會出現“超級月亮”。超級月亮的週期,大約14個朔望月(413.4天)發生一次。 [1] 

朔望月長度

朔望月平均長度是29.53天。實際上,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為29天多。本世紀內最短29.27天,最長29.82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