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溜(拼音:liū、li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通用字 [1] 此字形最早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本義是水名,又名“潭水”,源出三江侗族自治縣北。引申為水或其他液體下流之義,還引申為水滴或細小水流等義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liū、liù
部    首
五    筆
iqyl
倉    頡
ehhw
鄭    碼
vryk
字    級
一級字(編號:3013)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 [4] 
總筆畫
13
部外筆畫
10
四角號碼
37162
筆順編號
4413545325121
統一碼
基本區 U+6E9C
注音字母
ㄌㄧㄡ、ㄌㄧㄡˋ
異體字
澑、瀏、蹓、𤄐、遛、霤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圖 字源演變圖
“溜”是形聲字。字形最早見於《説文》中的小篆,“澑”為小篆之楷化形體,現代漢語簡化作“溜”。
“溜”採用“氵”(水)作形旁;“留”是聲旁,本義是指水名,又名“潭水”。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的融江、柳江及黔江,源出三江侗族自治縣北。引申為水或其他液體下流之義,《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引《倉頡解詁》:“溜,謂水垂下也。”“溜”還引申為水滴或細小水流等義。現代漢語中,“溜”讀作“liū”時,也指光滑的,如“溜圓”等。用作動詞時,還有滑動之義,如“溜冰”。後又引申為偷偷地走,如“溜走”等。另外,“溜”還是一種烹飪方法,表示略微煮一下,或者加入澱粉快炒。“溜”讀作“liù”時,可作量詞,表示串;條,用以表示成排、成串的事物。
“溜”古時還有漫步、遊逛之義,現代漢語中此義已併入“遛” [2]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iū
動詞
滑落;滑動。
slide;slip;glide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五代·李煜《浣溪沙》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宋·邵雍插花吟
他雙手託着這位小少爺,不使勁吧,怕滑溜下去;用力吧,又怕給傷了肋再。——老舍駱駝祥子》五

偷偷的走開。
sneak off
我們也沒嘴臉在這裏,不如只做送李大户到縣去,暗地溜了。——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
一面想着,已溜到裏間屋子門口,偷偷兒的瞧。——《紅樓夢》第九十七回
見兩方面都不肯讓步,那麼,清官難斷家務事,有機會便溜了吧。——老舍《駱駝祥子》十五
暗中拿走。
steal;pilfer
一路打開搜着,並不見個人跡。差人各溜過幾件細軟東西。——《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
誰想潘忠先揣知其意,悄悄溜過了他的銀子。——《張廷秀逃生救父》

順隨;逢迎。
fawn on
你想想你那老子娘,在那邊管家爺們跟前,比我們還更會溜呢。——《紅樓夢》第七十一回
這個萬瞎子,三十來歲,是個賭棍,貫遊手好閒,搶男霸女,專給保長溜鬚拍馬,對窮人卻是敲詐勒索,最能幫狗吃食。——《高玉寶·過年》
略微煮一下;或澱粉汁急火快炒。
quick-fry
把昨天留下的宣威火腿切一截,另外炒個醋溜蓮花白。——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八章
醋溜
形容詞
光滑,平滑。


詞綴
在形容詞後,多疊用。

光溜溜一雙賊眼,只睃趁施主嬌娘。——《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蕭隊長推開關的溜嚴的外屋的門,一陣寒風跟着刮進來。——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第三章
灰溜溜、酸溜溜、光溜溜
liù
名詞
古水名。又名“潭水”。

溜,水。出鬱林郡。——《説文·水部》(段玉裁注:“鬱林郡在今廣西……柳江即古溜水。)

水滴或細小水流(包括其他液體)。

青羅落漠而上覆,穴溜滴瀝而下通。——漢·杜篤《首陽山賦》
傍垂細溜,上繞飛蛾。——北周·庾信《對燭賦》
一鼓松風瑟瑟,再彈巖溜涓涓。——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

屋檐滴水處。也作“霤”。
eavesdrop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左傳·宣公二年》

某地點的附近一帶地方。
surroundings
眾軍馬正躲得弓箭時,只叫得苦,上溜頭滾下水來,一行人馬卻都在溪裏,各自掙扎性命。——《水滸傳》第三十四回
這不是咱們這溜兒都裝上自來水了嗎?——老舍《龍鬚溝》第二幕第一場
咱們不能叫敵人知道這溜山上只有咱倆。——《志願軍英雄傳·路以丁〈戰友〉》

動詞
水或其他液體向下流。
flow
生猶懸水溜,死若波瀾停。——南朝·宋孔欣《置酒高堂上
燭溜花行滿,香燃奩欲空。——南朝·梁劉緩《雜詠和湘東王三首·秋夜》
巖上點點滴滴的水欲斷還連的斷線珍珠般綿綿地溜到池裏。——汪靜之蕙的風·白嶽紀遊》

瞥,迅速而短暫地看。
shoot a glance at
洞房晚,千金未直橫波溜。——宋·呂渭老《千秋歲》
那賈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小紅一溜;那小紅只裝着和墜兒説話,也把眼去一溜賈芸:四目恰好相對。——《紅樓夢》第二十六回
郭煥文油黑的臉上已泛出紅暈。雖然眼睛已溜到他兩個同鄉人的臉上,好像沒有察覺什麼。——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二章

操練。
drill
兩三個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來了。他曉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老舍《駱駝祥子》一

傳喚。
summon
到十六日,叫小廝拿了一個“都督府”的溜子,溜了一班戲子來謝神。——《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

形容詞
急流,水勢迅猛。
rapid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唐·上官昭容《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二十
再有小窄之溜,傳雲三千有餘溜。此謂弱水三千,此處是也……設遇風水不便,舟師失針舵損,船過其溜,落於瀉水,漸無力而沈。——明·馬歡《濂涯勝覽·溜山國》
流利,圓囀。

皂頭巾裹着額顱,斑竹籃提在手,叫歌聲習演的腔兒溜。——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
燕尾剪春寒,雨細鶯歌溜。——清·陳榮傑《浣溪沙》

量詞
連串;條。用以表示成排,成條、成串的事物。
row
凡向人前,説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道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
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像個豬的模樣。——《西遊記》第十八回
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圈椅。——《紅樓夢》第三回
那騎車的渾身黑色打扮……槍柄上拖着一長溜紅飄帶,轉眼間消失在青紗帳裏。——華山《英雄的十月·碉堡線上》
[3]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水】力救切
溜水,出鬱林郡。從水,留聲 [7] 

説文解字注

溜水,出鬱林郡。不言縣者,有未審也。鬱林郡在今廣西。《前志》有中留縣,師古曰:“留,力救反。水名。”蓋中留、潭中,皆以水得名也。《後志》及《宋書·州郡志》作中溜,字從水,疑《前志》亦當從水。《元和郡縣誌》曰:“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因柳江為名。”柳州卽今柳州府。柳江出苗地,至今貴州古州永從縣生苗畍中,東南入廣西,至柳城縣曰柳江,至象州會於盤江。柳江卽古溜水,後世訛其字耳。
從水,留聲。力救切,三部。按,今俗訓為水急流 [8]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併力救切。音霤。水名。《説文》:水在鬱林郡。《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
又《水經注》:漢水於盤頭郡南與溜水合。
又水溜下也。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湧溜於陰渠。
又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
又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注:減,盡也。溜,發也。言遍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
又與霤同。《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檐下水滴之處。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
又與留同。《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注:古作石留。
又與流通。《靈樞經》:所溜為滎。注:溜,流同 [9]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上中古音

字形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王力系統
l
ǐu
董同龢系統
l
jŏɡ
周法高系統
l
iəw
李方桂系統
l
jəgwh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l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ou
[10-11]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開口呼
次濁
力救切
lju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力求切
liəu

去聲

開口呼
次濁
力救切
liəu
禮部韻略


去聲





力救切

增韻


去聲





力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次濁

li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葉留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次濁
力救切
liou
分韻撮要

陽去






[10]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0-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67
  • 3.    溜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10-17]
  • 4.    去聲·二十六宥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0-17]
  • 5.    許慎.圖解説文解字 畫説漢字 圖文解讀800個漢字的故事 五年級-六年級 小學版.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8.07:114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04:1826
  • 7.    (東漢)許慎著.説文解字.北京:中國書店,2017.07
  • 8.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1477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87
  • 10.    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10-21]
  • 11.    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10-21]
  • 12.    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10-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