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湘西吊腳樓

鎖定
湘西吊腳樓,屬於古代幹欄式建築的範疇。所謂幹欄式建築,即是體量較大,下屋架空,上層鋪木板作居住用的(莊裕光《幹闌建築》)一種房屋。這種建築形式主要分佈在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山區。因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由於幹闌式建築是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
中文名
湘西吊腳樓
風    格
古代幹闌式建築
建築構架
湘西吊腳樓
利    於
防潮、通風

湘西吊腳樓簡介

西南地區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腳樓”是山鄉少數民族如苗、侗、壯、布依、土家族等的傳統民居樣式。尤其在黔東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腳樓極為常見。這裏的自然條件號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於是山區先民創造出了獨特的“湘西吊腳樓”。

湘西吊腳樓建築特色

湘西吊腳樓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一種特有的建築形式,建築框架完全採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謂“腳”者,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湘西吊腳樓,伸出兩隻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裏,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在山腰上,湘西吊腳樓的前兩隻“腳”則穩穩地頂在低處,與另一邊的牆基共同把樓房支撐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湘西吊腳樓,那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 起來的。木樓的地板高於室外地面60釐米左右,有時懸空達1米。這樣使木樓底部通風,從而可保持室內地面乾燥,防避毒蛇猛獸的侵擾(最早)。
湘西吊腳樓分兩層或多層形式,下層多暢空,裏面多作牛、豬等牲畜棚及儲存農具與雜物。樓上為客堂與卧室,四周伸出有挑廊,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主人可以在廊裏做活兒和休息。這些廊子的柱子有的不着地,以便人畜在下面通行,廊子重量完全靠挑出的木樑承受。湘西吊腳樓看起來美觀,靈巧別緻,凌空欲飛;住起來舒適,乾爽透氣,通風采光;它的建築藝術體現了 “地不平我身平”的哲學思想
湘西吊腳樓有時也稱為“幹闌”式建築,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杆。欄杆上雕有萬字塔、喜子格、亞字格、四方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稜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繡球,金爪等各種形體。湘西吊腳樓上下鋪樓板,樓上開有窗户,通風向陽。窗欞刻有雙鳳朝陽,喜鵲嗓梅,獅子滾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種花草,古樸雅秀,既美觀又實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
湘西吊腳樓以當地的杉木為主要材料。杉木樹體高大,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輕軟,加工容易,不翹不裂,耐腐防蟲,耐磨性強,而且具有芳香氣味,所以被廣泛用於湘西吊腳樓的建築構架、圍板、欄杆、地板、門窗和雕刻,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1] 

湘西吊腳樓主要類型

湘西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湘西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湘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
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湘西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1] 

湘西吊腳樓建築構架

湘西吊腳樓依山而建,用當地盛產的杉木,搭建成兩層樓木構架,柱子因坡就勢長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層不設隔牆,裏面作為豬、牛的畜棚或者堆放農具和雜物;上層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裏做活和休息。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於廊下面的通行無礙),起支撐作用的主要是樓板層挑出的若干橫樑,廊柱輔助支撐,使挑廊穩固地懸吊在半空,這種住宅因其外形和結構特點被稱為“湘西吊腳樓”。湘西吊腳樓的優點明顯,人住樓上通風防潮,又可防止野獸和毒蛇的侵害,這種住宅在西南山區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湘西吊腳樓在形貌特徵與建築結構上富於變化。總的看來,湘西吊腳樓還是應屬於南方的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是全部懸空的,所以湘西吊腳樓也可以説是一種半乾欄式建築。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户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湘西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
有的湘西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儘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裏裏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幹淨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裏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着火塘吃飯,這裏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杆,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2] 

湘西吊腳樓文化內涵

湘西吊腳樓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湘西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土家族上樑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裏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説,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3] 

湘西吊腳樓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過着十分簡單的採集經濟和漁獵生活。他們長期生活在窮山惡水之中,居住環境十分惡劣。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腳樓,既是土家先民長期同大自然鬥爭的結晶,又是他們坎坷命運的真實寫照。

湘西吊腳樓歷史傳説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樹下,靠狩獵、捕魚為生。天上張天王看見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樹下,生活很苦,他要去東海龍王那裏借一座殿宇來送給土家人。張天王到了東海龍宮,見到龍王就直説了。龍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動。於是就答應了。張天王來到一座吊腳三柱二騎的殿宇前,用手輕輕一提,就把殿宇提起來了。龍王一見,後悔不該答應。只好勉強地説:“用後還回來。”張天王説:“七天就還回來。”張天王提着殿宇來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騎(即三根柱子落地,兩根柱子懸空)湘西吊腳樓房。
七天過去了,龍王就來找張天王還殿宇。張天王説:“你要,我還你。”提起殿宇順手一丟,就把殿宇丟在一條河邊,橫擱在河的兩岸。“你自己去搬吧!”龍王自知搬不動,只好氣沖沖地回龍宮去了。從此以後,每逢雨水季節,龍王都要發怒漲洪水,讓水將河上的殿宇沖掉。人們也在漲水季節不能從殿宇中過河。於是人們又在橋下安上斬龍刀,龍再也不敢直闖殿宇樓房了,人們不但有房住了,來去過河也方便了。 [4] 

湘西吊腳樓歷史發展

土家湘西吊腳樓的起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國時期;建國以後。
1、唐宋以前。這一時期,封建王朝對土家地區基本談不上管束,土家先民還處於半原始時期。生產靠刀耕火種,生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相當一部分還處於原始狩獵狀態。其“住房”是由樹枝樹葉搭建的“三穩叉”,又名“窩屎棚”,遮風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襲擊,只能坐以待斃。當時,他們與自然抗爭的能力還很差,尤以野獸蛇蠍對他們構成的威脅最大。為了擺脱它們的威脅,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樹的枝葉和藤條在大樹腰上紮結為屋,上可以利用樹葉遮風避雨,下可以脱離地面,以躲避野獸侵襲。由於這種“房屋”懸在半空中,下面沒有任何支撐,故名湘西吊腳樓。
2、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實行羈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層人士有機會與漢族人士接觸,吸收了部分漢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歷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進貢,親眼目睹了宮廷建築藝術,加上當時製陶業的不斷髮展,生產少量的土磚土瓦已不算難事,於是,便有了斗拱飛檐,鰲翅雕花等房屋建築。但是,由於山區地勢和低温潮濕的特定環境,杆欄式湘西吊腳樓的結構並沒有改變。其間,大多數土家下層百姓也從樹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樹枝當木板,茅草當瓦片,形成了“千根柱頭落地”的茅屋建築風格
3、民國時期。政治上相對開明,生產力有所發展,人們生活有所改善,有錢人家相當講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結構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間大多壘成“品”字型;兩頭用瓦片提成翹角,雖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樣巍峨壯觀,倒也體現了平民風格。
4、建國以後。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過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開放,這些歷史性的變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除部分土家羣眾仍保留傳統居住習俗外,大部分已開始建造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平房了。 [5] 

湘西吊腳樓侗族湘西吊腳樓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後半部為室,其中設有"火塘 ",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 炊飯的。第三層樓上設卧房。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於此,設宴接待賓客。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卧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後。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幹闌"式建築的特色,多為三屋以上的幹闌式木樓,底層為豬牛等養牲雜屋,樓上住人,木樓都有走廊伸出,並裝飾有欄杆,欄杆邊備有固定式長凳供人休息,俗稱"湘西吊腳樓"。這種木樓,有高達五六層的,結構謹嚴,不許用一顆釘子,全系卯榫嵌合,顯示了侗族建築工藝的高超。
室內佈局,二層樓有火塘,是做飯和待客的場所。他們還保留了越人"坐皆蹲居"的古俗,飲食用矮腳几案。坐的是原始木凳,很難找到高腳桌椅。做飯時柴火要由西方放進。因為傳説西方是侗族發源的地方,火種是祖先從西方帶來的。侗族是個愛美的民族,喜歡把環境打扮得十分美麗,如房屋的柱頭,喜把它雕成子的形式,木樓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欄干。寨裏的水井,喜用雕花的青石板砌個小屋蓋起來,井內還要放些紅 白 黑相間的花魚。寨前寨後都有古樹遮蔭。就連寨裏的道路也以青石或卵石鋪砌時,人們總是把它砌成各種圖案,十分美觀,故稱"花街"。所以,進入侗鄉,使人有如進入畫廊之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