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捕魚

(生產活動名詞)

鎖定
捕魚是使用捕撈工具捕獲經濟水生動物的生產活動,是水產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分來,捕魚的方法為三種:網捕,鈎釣,手捉。
中文名
捕魚
外文名
Fishing
方    式
捕魚網、線、捕魚鈎
地    區
東北長白山區的松花江
季    節
多為春秋季
領    域
水產捕撈

捕魚相關信息

使用捕撈工具捕獲經濟水生動物的生產活動,是水產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佔地球表面積約 2/3的海洋歷來是捕撈的主要場所,世界海洋捕撈產量一般佔總漁獲量的90%左右,內陸水域捕撈量佔10%左右。海洋捕撈可分為沿岸、近海和遠洋(包括外海)作業。沿岸、近海水域水生動物資源豐富,單位漁獲量較高;遠洋捕撈離基地遠,捕撈設備和技術要求較高,資源密度較小,生產成本較高。因此,世界各國的捕撈量主要來自沿岸和近海。內陸水域捕撈以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中自然生長和人工放養的水生動物為對象,由於水域和捕撈規模較小,多使用種類繁多的小型漁具生產 [1] 

捕魚傳統捕法

經常使用的捕魚方法中,一般都是用捕魚網、線、捕魚鈎、電捕魚、捕魚藥等捕魚機方法。 但下面卻都是民間的古老捕魚方法,都是天然捕魚法,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好風景。

捕魚彎溝法

這種捕魚方法是首先沿着湖岸沙灘挖一條彎彎的溝,溝的兩頭連着湖,溝很淺,以不出水為好,溝寬1市尺左右,漁民們叫這種溝為“籬笆溝”。魚發時,用水車從一頭車湖水,水順着彎溝從另一頭流入湖中,形成股流動的水,魚就會成羣結隊順着水流搶水而上,遊進溝中,等魚鋪滿小溝,就停車拿幹灘兒魚。這種捕法在湖周圍都有使用的。

捕魚魚籠法

這是比較獨特的捕魚方式。有一種泉水的水温比湖水略高,水質純淨,是非常好的地下礦泉水,魚非常喜歡這種泉水,漁民們稱這種泉水為“真水”,意思是真正的水。他們把這些泉水分成若干股,順着挖好的小溝流入湖中,在出水口的地方安放一個用竹篾編的大籠子,叫倒須籠,魚只能進不能出;在魚籠旁的水口處,用一木製水車車湖水進溝與泉水混合。抗浪魚來時,從水車下順着水流進入溝中,在溝中的泉水裏嬉戲、產卵。當它們產了卵,玩夠了,就順着水流鑽進魚籠中去了,這叫“請君入甕”。碰上好季節,一籠便可捕幾十斤甚至一二百斤抗浪魚。

捕魚香味法

這種捕魚方法很簡單,用一種青香樹枝或是山上的蕨蕨棵紮成把,因為青香樹枝或蕨蕨棵會散發出一種清香味,把香把放在岩石叫的水中,魚來時,會鑽進香把中產卵,等香把裏鑽滿了魚,就用網兜連同香把撈起來,提着香把一抖,魚就掉出來了。有時一個香把一次就可抖出三五公斤魚來。魚抖完了,把香把放入水中,讓魚卵孵化後,再把香把拿起來曬乾備用,等到下次魚發,香把又可以使用。

捕魚自然法

一條舢板,在船靠岸一側裝一塊用三根竹竿支起一張離開水面的“布兜”,船底下有一根與船身前進方向垂直的竹竿,那竹竿橫躺在水中,基本和水底貼近,但決不會離水底太近而影響船的前進。捕魚者划着船,優哉優哉地沿着河邊逆水向前。橫竿在前,魚兜在旁,只要橫竿貼水底掃過,那受驚的魚兒就會躍出水面,一部分回到水中,但總有一些魚跳的地方不對——於是就跳到“布兜”裏了!那布兜中間有點墮,跳進去的魚很難再跳出來。只要那捕魚者沿岸一直朝前劃,總有魚兒跳進那個布兜裏!

捕魚擋亮子

當江河漲水時,魚羣進入河灣子覓食,等到水落下來,人們迅速用柳條、草袋於把河口堵注,等結凍之後再下網捕魚。另外,還有人在河中間放一柳條筐,筐兩邊用石頭或袋子堵上為壩。魚無路可逃,只得順流而下,自然落到筐中。這種辦法人們多在秋季使用 [1] 

捕魚捕魚季節

我國北方一年四季都可捕魚,但一般多在春秋兩季。春天的魚十分香嫩。春季一開江,在冰下生活了一冬的魚,由於不受外界環境的污染,所以“開江”的魚最好吃。
東北的夏天也可捕魚,但漁民一般不在這個季節撤網捕魚。一是因為夏天空氣潮濕,容易爛網;二是因為魚的繁殖期多在夏天,所以漁民自然不捕。
秋天的魚鮮肥,是捕魚的好季節,但要選好魚種和方位。民間有”秋打插江魚,冬打穩水魚”之説。
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東北捕魚的黃金季節到來了。歷代冬季東北民間捕魚都十分興旺,捕撈方式多為打冰洞,也叫打“冬網”,還有用“攪拉網子”或釣網拉拖的。

捕魚捕魚工具

北方捕撈魚的工具有叉、鈎、網、船等幾種。叉是用鐵製作的有三個又尖的扁平用具,中間的又尖上有四個倒須鈎,兩側的叉尖上有三個倒須鈎。叉把有長有短,把為木製,杆細滑,有的短把叉帶條繩索做挽手。
叉魚可在白日或黑夜進行。白天,有經驗的又魚手選擇有水草的甩灣子和深水流,根據水浪和水裏冒出的各種水泡,來判斷魚的種類、大小、走向、深淺,然後果斷飛叉百發百中。黑夜,又魚則需要兩到三人協力配合。一人掌舵,一人點火把,一人叉魚。點火把的人蹲在木排上,用火把的亮光引誘魚上浮,叉魚的人看準了即可投叉。
釣多是在夏天使用。春秋季氣温偏低,東北江河中的魚兒不愛咬鈎。只有在夏天,温度較高魚兒才上鈎。由於水域、魚種的不同,漁民使用的鈎也有多種。
白天有白天的鈎,晚上有“夜鈎”;大魚有大鈎,小魚有小鈎。東北漁民常用的鈎有二鰉魚鈎、厥達鈎、曲蟮鈎、浪當鈎、蹁花鈎、毛毛鈎、戰齒子鈎、甩鈎、卧鈎、鯰魚鈎等。
東北漁民掛在魚鈎上的魚食,多喜用螞蚌、蟲子、蛐蛇(蚯蚓)、蛤蟆等,這幾種魚食是魚兒最喜愛吃的東西。
東北的江河中有一種大黑魚,捕這種魚要用“懶鈎”。這種鈎用硬鋼條製成,抗拉抗拖。懶鈎的杆子要牢牢地插在岸邊的樹根處,防止黑魚把杆拉走。下完鈎後,漁民回去睡覺,待第二天早上才起鈎,所以叫“懶鈎”。
東北漁民捕魚用的網的種類很多,有大拉子、小拉子,民間稱“底網”;旋網是專門用來捕小魚蝦的:拖網,俗稱“絲掛子”、袖網、穿龍網等。總之,要根據水的情況、魚的情況和地域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網。
魚罩也是一種捕魚工具,俗稱“魚屋子”,多在水泡子裏使用。它是用粗細均勻的柳條,圍編成下粗上細的圓筒,用直徑一尺多的腳框做圈,用燁樹皮和薄鐵皮做囤底,上蓋馬尾紗,紗上開匾孔,把炒熟的穀糠做成餅,放在囤內。把魚罩放在河邊水中,專捕小魚 [2] 

捕魚習俗

地處東北長白山區的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及流經東北平原黑龍江牡丹江烏蘇里江,因水利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越,有關捕魚這一行當的故事、傳説、信仰和習俗,十分的悠久和豐富。
東北漁業源遠流長。早在40000 年—70000 年間,松花江畔就生活着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遠古人類。據榆樹縣周家油坊和安圖縣明月鎮石門山“安圖人”洞穴的原始遺存證明,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原始先民,已學會使用石片、獸骨打製簡易工具來獵取動物及捕撈魚蝦。在永吉縣星星哨和扶余縣長崗於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物中,也發現有骨制魚鈎和網墜等物,這説明在遠古時代,這裏就有人用原始漁具捕魚了。
據史料記載,吉林漁民曾經由圖們江口出海捕魚,盛時多達千餘人,漁民每年作業四五個月,用刺網捕撈,人均產量可達20 噸,用網捕撈可達25—30 噸。捕撈海蔘每人每天可達15 公斤。由於大批男人出海捕撈,人稱“趕南海”,家裏只撇下女人和孩子,“民間情歌”由此而生。這類“行當”歌謠同東北民間的“月訝五更”一起,構成了地道的東北民間文化,充分反映出東北民間文化的濃郁色彩。
東北民間相傳黑魚很兇猛,有的可吃人、吃牲口。傳説,從前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口一帶,有一個屯子經常丟失牛犢子,人們也不知牛犢子是被什麼野獸吃掉的。一天夜裏,一位放牛的老漢起來喂牛,聽到老牛叫聲悽慘,一看,牛犢子不見了。老漢順着牛的足跡追到江邊,看見一條大黑魚咬住了牛頭,正使勁往江裏拖。牛犢子四腿扎地,拼死不讓黑魚往江里拉,正僵持着,老漢趕來了。老漢和屯裏的其他人一起打死了黑魚,扒開魚膛才發現,魚肚子裏有10 多副耳環,説明這大黑魚吃了不少的人。這類傳説在東北民間十分豐富。
參考資料
  • 1.    吳延明編著. 釣魚與捕魚[M]. 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8.07.
  • 2.    朱適賢編著. 水庫捕魚[M].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