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繡球

(中國民間手工品)

鎖定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於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
中文名
繡球
材    料
彩繡做成
作    用
定情信物,吉慶瑞祥
地    區
山西,廣西等地
種    類
山西太平繡球,廣西壯族繡球等 [1] 

繡球民族風俗

傳説
關於繡球,在壯鄉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傳説。説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村莊裏,居住着一户貧窮人家。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美麗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愛上了誠實、勤勞、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堅決不從。
當惡少得知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死心,惡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賄賂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關進地牢,並判了死刑,等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消息後,似晴天霹靂,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
在阿秀哭瞎了雙眼以後,阿秀開始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製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被血浸染以後,繡球上的花更豔了,葉更綠了,鳥更鮮活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載滿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浸透了阿秀鮮血的繡球做好了。
在阿秀變賣了自己的首飾,買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陰暗潮濕的地牢裏摸到日思夜想、卻已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阿弟時,阿秀絕望了,摸索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飄然落在遠離惡少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
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繡球就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壯鄉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後來也就有了拋繡球獅子滾繡球等民間活動。
現在,拋繡球仍然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後來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繡花布囊,即繡球。人們在茶餘飯後常互相拋接以娛樂,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
現在已經演變成為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宋朱輔《溪巒叢笑》載:“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
壯族繡球
壯族繡球是中國的繡球文化之一,為廣西壯族民俗,乃廣西壯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廣西極具特色的旅遊工藝品之一,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
廣西繡球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及面料。繡球大多為12瓣,每瓣皆繡上各式吉祥物,如梅、蘭、菊、竹等花卉圖案或春燕、龍、鳳等。
廣西繡球又稱為“堆繡繡球”,由老藝人採用“堆繡”這一古老而複雜的刺繡工藝製作而成。其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製作,做工精細小巧玲瓏,色彩鮮豔,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繡球。一般的繡球大都是採用單線刺繡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繡出各色圖案,花瓣面料上的圖案為平面式,線條、色彩如畫一般美,同時刺繡方法與過程較為簡便;而採用複線刺繡方法的“堆繡繡球”則圖形更為精美 圖案極為複雜,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鮮活之物慾噴薄而出,數繡球中的極品。
廣西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繡球內包有豆粟、棉花籽或穀物等農作物種子,這除了使繡球有一定的重量便於拋擲外,更深層的意義是——繡球為“吉祥之物”。因為壯族是傳統的稻作民族,他們對每年農作物豐收與否十分關心,因而在各種祭祀、祈年的儀式中,農作物種子及播種、耕種等生產勞動形式往往都是表現的主題。如壯族農村建新房時,在牆基四角撒一些穀粒;架大梁時,要在樑上掛兩束穀穗;給老人祝壽往往也要送些精米作禮。這些現象都象徵着生長、生育、興旺、平安之意。拋繡球都是在每年春節及“三月三”歌節時舉行,正是春播時節,繡球內填放有穀物種子,就是希望年內“五穀豐登”之意;同時,繡球作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內中喻示着“生育興旺”之意。
壯家的優秀兒女們,不斷為繡球這一古老藝術品注入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時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廣西曾做過超大繡球供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收藏,同時為迎接港、澳迴歸分別製作直徑達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繡球;為慶祝申奧成功,製作了直徑達2.2米的超大型繡球;為迎接中國-東盟博覽勝利召開,製作了直徑2米以上的超大型繡球等等。

繡球拋球技術

分析
拋繡球比賽時,將繡球拋過9m高的杆上直徑為1m的彩環就可得分,因此拋繡球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拋繡球比賽是在無防守、無進攻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要拋過規定的高度,運動員除了具有很好的個人技術之外,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準確的判斷力。拋繡球時通過手握提繩轉腕,使球獲得一定的初速度,速度由慢到快 當達到最快的勻速狀態時,手臂大繞環一週,順着球的慣性,根據自身與木杆間的距離、位置,選擇合適的出手角度,伸臂,抖腕,送球出手,繡球只有獲得合適的速度及角度才能以拋物線的軌跡,順利準確地穿過所設置的彩環。
動作
1、側位站立上拋法
拋繡球的技術 拋繡球的技術
動作方法:(以右手為例)側位站立,左肩對着木杆方向,兩腳左右開立約與肩同寬,重心在兩腳之間。右手握住繡球的提繩,手腕按逆時針方向做2~3次的繞球預擺動作。繞球時要屈肘、手腕放鬆、運轉柔和,使球速均勻 當球繞到最低點與地面垂直時,身體重心前移,轉體面對彩環,同時蹬地 伸臂側繞到最高點,順着球的慣性,以合理的角度用力抖腕送指,把球拋出
動作關鍵:手腕擺球為逆時針方向擺球,動作要連貫、柔和、勻速;拋球時,移動重心,轉體,蹬腿,伸臂,抖腕,送指,讓球的運動軌跡成拋物線。
動作關鍵:手腕擺球為逆時針方向擺球,動作要連貫、柔和、勻速;拋球時,移動重心,轉體,蹬腿,伸臂抖腕,送指,讓球的運動軌跡成拋物線。
2、背向拋球法
動作方法:身體背對木杆,兩腳左右開立,距離約與肩同寬,讓重心落在兩腳之間。右手握住繡球的提繩,手腕帶球做2~3次“8”字繞環的預擺,當球獲得一定的速度後,上體後仰成反弓形,當球提繞到右側最高點時,伸臂,抖腕,送指,把球拋出去,兩眼注視球的走向,球在空中的走向為大拋物線。
動作關鍵:右手在身體兩側繞“8”字,出手瞬間,上體後仰成反弓形,倒頭,眼看着球拋出去。
教學與訓練
(一)動作教法建議
繡球 繡球
1?教師將完整的動作示範、講解和看圖片、錄像等相結合。練習時,兩人一組,相距5m進行擺球、對拋、對接練習。
2?採用對牆瞄準拋球的練習方法。側位站立,左肩對着牆,在牆上畫一個相當於比賽時彩環直徑的圓圈或畫一個直徑更小的圓圈,進行拋球練習。掌握技術動作後再增加難度,背對拋球方向進行背向拋球練習。
(二)動作易犯錯誤和糾正方法
常見錯誤:在做動作時,手腕不放鬆,出球時勾指,球的走向太直。
糾正方法:應注意多做手腕繞球練習、原地繞球練習等動作。同時要注意直臂繞球到最高點時的抖腕、送球出手瞬間的用力體會。球拋出去後,人的重心要跟上,不要球出手後人的重心還落在兩腳之間,重心要移動到前腳。
比賽規則與裁判法
一、隊員
每隊運動員10人,由男、女各5人組成,隊員上衣必須有明顯的號碼。
二、工作人員
1 工作人員由裁判長1人、裁判員10人、記錄員1人組成。
2 裁判長職責:負責檢查、核定所有設備,包括裁判員、記錄員使用的表格、用具,比賽用的繡球,掌握比賽時間等。
繡球 繡球
3 裁判員職責:2名裁判員為一組,每組裁判員備好3只同一顏色的繡球。賽前定好自己負責的一名運動員,併發給一個比賽用球。在比賽時間內分別登記自己負責的運動員的投球數、命中數和違例數。如果在比賽中繡球出現破裂或掛在架上,裁判員應及時補發一個,以免耽誤比賽。
4 記錄員職責:事先將比賽隊員的名單列好,將每次參加比賽的隊員名單列給裁判員。比賽結束時,登記隊員的投球數、命中數、違例數,計算出隊員的得分數,排列出名次。
三、比賽規則
①比賽分團體賽和男、女個人賽。團體賽每隊由男、女各5人蔘加;個人賽每次比賽5人,計個人成績。
②比賽時間:團體賽比賽時間20min,分兩段進行,每段10min,第一段為5名女運動員上場拋繡球,第二段為5名男運動員上場投繡球。
③比賽時由裁判長帶領比賽的運動員與裁判員認識,由裁判員發給運動員繡球,練球1min後,隊員分別站在兩邊的投球區內,待裁判員、運動員做好準備,裁判長鳴笛開始比賽。運動員投圈後飛快撿起自己專用的球反向投圈。中圈一次得1分,如果投球時運動員踩到控制線、越出投球區或拿別人的球投,一次扣1分。
比賽用球
正規用球
④比賽結束後,按得分多少排列團體(10人得分相加)和個人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果投球得分相等,再用1min時間給相等分數的運動員複賽,投中多者為勝;如果仍相等,再賽1min,直至決出勝者為止。
場地與器材
一、場地
長方形的場地,長26m,寬14m,必須有明顯的界線。在中線兩側7m的地方,各畫一條與中線平行,與兩條邊線相接的線,這兩條線叫投球控制線。投球控制線到端線之間的地區為投球區。 二、投球圈
在中線的中點豎一根高9m的杆,杆頂安一個直徑1m的圓圈,為投球圈。
三、繡球
綢布或花布製成,直徑5~6cm,內裝細沙石,重150g。球心繫着一條長90cm的繩子。繩子的尾端繫着3片長4cm、寬0.5cm的布條,球下部縫上5片長5cm、寬0.5cm的布條為球穗,這樣就製成了比賽用的繡球。比賽時需備5種不同顏色的繡球各3個。

繡球製作流程

1.漿布
2.裁剪
3.繪圖
4.刺繡
5.縫合成球瓣
6.填充(填充料一般為木糠
7.拼縫成繡球

繡球歷史發展

拋繡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並且多在作戰和狩獵中運用。隨着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飛砣逐漸發展成為繡花布囊,即繡球。人們在茶餘飯後常互相拋接以娛樂,起到溝通感情的作用。隨着歷史的發展,後來逐漸演變成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
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乜同”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剔出一人,然後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宋朱輔《溪巒叢笑》載:“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雙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此活動也是男女青年傳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 拋繡球有兩種形式:一是民間形式。男女青年分列各站一邊,人數大抵相等,繡球數量不限。拋繡球的人,手持繡球上端的綵帶,用力旋轉數圈,即趁勢向對方拋出。接球的人要看清球的來勢,選好位置和角度接球,還要有個優美的接球姿勢,若接不住來球,就會召來一陣鬨笑,或者接受唱歌、做遊戲以示被“懲罰”。因此,在拋繡球的過程中,各人全神貫注,緊張而又熱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