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深靜脈血栓形成

鎖定
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異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迴流障礙,引起遠端靜脈高壓、肢體腫脹、疼痛及淺靜脈擴張等臨牀症狀,多見於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時可致殘。
外文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就診科室
血管外科
常見病因
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
常見症狀
疼痛,腫脹,患肢皮膚多呈紫紅色,體温升高、脈率增快,呼吸困難、胸痛、咯血等
中文名
深靜脈血栓形成

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因

目前公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
1.靜脈血流滯緩
靜脈血流滯緩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凝血因子與靜脈壁接觸的時間,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若發生在受損的靜脈內膜,則血栓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
2.靜脈內皮的損傷
靜脈內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若靜脈內膜受損可致靜脈內血栓形成。常見於化學性損傷、機械性損傷感染性損傷。
3.血液高凝狀態
血液高凝狀態使血液在靜脈系統內易於凝固,加之內皮損傷或血流緩慢則可形成深靜脈血栓
在以上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與血栓的發生密切相關,但單一因素尚不能獨立致病,常常是兩個或三個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

深靜脈血栓形成臨牀表現

1.疼痛
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主要是血栓激發靜脈壁炎症反應和血栓遠段靜脈急劇擴張,刺激血管壁內神經感受器所致。下肢深靜脈或下腔靜脈血栓多出現在小腿腓腸肌、大腿、腹股溝等區域。多為脹痛、疼痛性痙攣、緊張感,卧牀或抬高患肢可緩解。
2.腫脹
是最主要或惟一的症狀。常為單側肢體腫脹。若為下腔靜脈血栓則可表現為雙側肢體腫脹。
3.淺靜脈曲張及皮温皮色變化
由於血液迴流受阻,患肢皮膚多呈紫紅色,皮温升高。
如體温升高、脈率增快、白細胞計數升高等。體温一般低於38.5℃。
下肢深靜脈或下腔靜脈血栓形成後可脱落,導致肺動脈栓塞,部分可致心跳呼吸驟停,危及生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併發症。常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咯血
6.血栓後綜合徵
主要表現為肢體沉重不適,腫脹,久站或活動後加重。可伴有靜脈性間歇性跛行、淺靜脈曲張皮膚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癢、濕疹樣皮炎、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的潰瘍等。

深靜脈血栓形成檢查

可有D-二聚體升高,表明有血栓形成而激發的繼發性纖溶反應。可提示機體內有血栓形成。
2.超聲多普勒
可準確判斷靜脈內是否有血栓及血栓累及的範圍。可作為首選的確診性檢查。
可明確下肢深靜脈下腔靜脈肺動脈的情況。是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方法。懷疑肺動脈栓塞時首選此方法。
4.靜脈造影
是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金標準”,但是為有創檢查。

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及鑑別診斷

結合患者症狀體徵和可能的危險因素,以及輔助檢查結果不難做出診斷。需與以下疾病鑑別:
1.肢體動脈栓塞
主要表現為突發性疼痛感覺異常,脈搏消失,皮膚顏色蒼白,皮温降低
發病較快,肢體腫脹,無淺靜脈曲張,可有高熱、皮膚髮紅、皮温升高。
3.其他疾病
淋巴水腫、急性小腿肌炎等。

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

1.急性期治療
(1)一般治療 卧牀休息,抬高患肢。可進行輕微活動,起牀時應穿戴醫用彈力襪
(2)抗凝治療 是最主要的治療措施。對確診患者及高度疑診者,如無禁忌證,應即刻開始抗凝治療。抗凝藥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
(3)溶栓治療 急性近段性DVT,發病時間2周內,一般情況良好,可行溶栓治療。一般不建議全身性靜脈溶栓,推薦導管溶栓。
(4)手術取栓 DVT一般不必手術取栓。股青腫股白腫,或症狀嚴重的髂股靜脈血栓、下腔靜脈血栓,症狀出現在一週內,一般狀況良好,可行手術。
(5)下腔靜脈濾器置入 急性DVT不建議常規放置濾器。如有抗凝禁忌或嚴格抗凝基礎上仍發生血栓或肺栓塞髂靜脈下腔靜脈血栓,近端大塊漂浮血栓等則建議放置濾器。
2.慢性期治療
保守治療,如穿彈力襪壓迫治療,口服促進靜脈迴流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