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深圳客家山歌

鎖定
深圳客家山歌包括石巖客家山歌大鵬山歌鹽田山歌龍崗皆歌龍華山歌觀瀾客家山歌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因深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而獨具特色。 [1-4] 
深圳客家山歌是用深圳客家方言演唱的傳統民歌,屬於客家音樂。也是中國傳統民歌中較為情濃、放達的一種歌謠。客家人喜唱山歌,而深圳的客家山歌更是豐富多采。1990年編印出版的《深圳民間歌謠》中,客家山歌就佔了90%篇幅。深圳山歌大多與梅州相似,但也有本地特色。如地處山區的梅州山歌比較高昂激越,而地處濱海的深圳山歌則比較舒緩平和,唱腔起伏流暢。深圳客家山歌有情歌、儀式歌、生活歌、勞動歌等,還有東江縱隊革命歌謠。 [5] 
2005年,深圳對全市客家山歌開展大規模普查,並加以收集、整理、分類、申報,形成了省、市、區三級保護體系。 [6] 
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選深圳市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同年7月,石巖山歌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
2012年2月,大鵬山歌入選廣東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同時,深圳對客家山歌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提供資助,鼓勵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詞、歌譜,使客家山歌藝術精品流傳後代 [1] 
中文名
深圳客家山歌
歸    屬
深圳山歌
分    類
大鵬山歌、鹽田山歌、羊台山山歌
主要事蹟1
深圳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事蹟2
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語    種
客家話

深圳客家山歌基本簡介

客家山歌是客家的民間歌謠,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稱之為“天籟之音”。 [1]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流傳着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間歌謠。“山歌是有音韻的語言”,由於客家人較本地人遷徙晚,多數“客居”山區地帶,“開門見山”,衣食住行無不與山有關;他們在山間的勞動和生活歲月中,從胸臆中呼出勞動號子,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流出情感豐富樂曲,長年累月創造出璀璨的口頭文學,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中較為情濃、放達的一種歌謠。
石巖街道“客家山歌唱先進”送戲進社區活動 石巖街道“客家山歌唱先進”送戲進社區活動
深圳山歌和贛南湘南閩西粵東的山歌相比較,從源流上來説,同宗共脈;但是,由於深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有三種地方山歌特點:一如大鵬南澳等沿海山歌,靠近廣府、香港,吸收了粵曲、鹹水歌、漁歌等音樂元素,用帶有粵語、客家話、北方話混合成獨特的“大鵬話”唱,形成了大鵬山歌。二是鹽田沙頭角葵涌坪山石巖龍華、觀瀾、布吉香港九龍的山歌,由於面向海洋,因此山歌的音域多一、兩度,唱腔上沒那麼高腔嘹亮,唱得平實婉轉;曲調形式除了掌牛歌、情歌、儀式歌、勞動歌、生活歌外,還有哭嫁歌、哭喪(叫哀)歌和敍事性“仙歌”。三是龍崗皆歌,主要流行於龍崗鎮和周邊坪山坪地橫崗惠陽永湖等客家地區,特色在於七言二句或七言四句歌詞後面,有一定式的襯詞和曲調,襯詞如快板節奏,整個音樂跳躍歡快,可對唱、獨唱、齊唱和羣眾一起幫腔襯唱,非常適合節慶、大型歌詠活動,氣氛熱鬧,場面喜慶。
大鵬山歌、龍崗皆歌、石巖山歌,2007年1月入選深圳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6月,其中石巖山歌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7] 

深圳客家山歌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主要流傳在大鵬、南澳等地,大鵬山歌是該地區用“大鵬話”(大鵬當地人稱“大鵬軍語”)口頭傳唱的民歌。原因是明、清時期這裏是“大鵬千户所城”,軍士來自全國各地,此地通用 “大鵬軍語”。大鵬山歌就是起源於這個時期。
大鵬山歌包括山歌、嫁歌、喪歌、仙歌四種。 按內容劃分,主要有地名歌、問答歌和情歌三種。地名歌要唱大鵬的地名,詼諧而有情趣,往往一首歌能唱出大鵬十幾個地名來。問答歌唱詞鬼馬滑稽,唱調卻十分優美婉轉,主要用於生產、生活中的自娛自樂、放牛、田間勞作,山上勞動都能演唱。情歌唱詞沒有固定格式,也沒有一定的曲譜,多是清唱,很少有樂器伴奏,題材可以唱物、唱情景和對字等。
大鵬山歌用大鵬話來演唱,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它的表演形式靈活,能即興編詞,即興演唱,看到什麼就能唱什麼,想到什麼就能唱什麼。而且,歌詞內容通俗易懂,語言簡練質樸,朗朗上口,老少皆宜。大鵬山歌充分展示了大鵬地區深厚的歷史、民俗、文化內涵,是一種很好的娛樂方式,對豐富廣大羣眾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8] 
大鵬山歌用大鵬“軍話”演唱,當地稱“軍話”也叫“千音”,也就是大鵬古城有千户人家千種口音。《寶安縣誌》載有:“在惠陽專區舉辦的1956年民間藝術匯演中,寶安客家山歌演唱獲獎。”同時載有《大鵬地名歌》:“七娘山上起雲頭,打落楊梅坑下求,兄弟齊全鹿嘴角,馬尿河前見日頭,舂白米頭系大碓,寫字唔成系碧洲,狗獵黃猄(野獸)大嶺下,朝朝霞霧半天雲,愛飲甜茶雞公篤,愛見灑蓮(即靚女)荔枝山,上洞田唇夾下洞,土洋行出系溪涌,下沙地福王母洞,龍歧對面水頭衝,行出布錦系水貝,行過窯坳系烏湧,松山隔離系田心,田心前面系大鵬。”一首地名歌,把大鵬各地地名全串起來了,山歌一唱,親切,明瞭。
《大鵬掌牛歌》唱出掌牛仔的辛酸:“掌牛阿哥好淒涼,戴頂笠麻也沒框,食入幾多笠麻水,淋濕幾多爛衣裳。放牛阿哥真吃虧,戴頂笠麻過嶺飛,食魚食肉沒你份,生水芋頭搏命推(吞)。命中生來苦又苦,打爛犁頭篾來箍,牛唔見時頭也大,惹爐香火怕煨烏。”(《羅湖區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資料本》1987年)。
大鵬情歌男女對唱中,唱到關鍵時刻,每首第一句由工整的七言簡略為三言,加上“妹——”拖腔,使唱起來反駁對方簡潔有力。例如:女唱“有歌唔唱漚肚中,有馬唔騎爛馬鞍,爛了馬鞍有得換,莫來漚爛妹心肝。”男唱“嫁涯好呀嫁涯好,嫁涯單身有‘錢’佬,灶頭食飯唔使油燈火,自有明珠屋裏照。”女唱“涼帽爛喲——妹,等哥有錢買頂新,涼帽新來人又靚,賽過當年穆桂英。”男唱“快的嫁喲——妹,涼帽羅裙件件新,頭上有簪手有軛(鐲),房中又有解愁人。”大鵬哭嫁歌,雖“哭”,但不悲,是內心歡喜,難捨父母養育之情,同時擔心嫁到夫家,不知家婆家公好不好相處,心情難受。這時,在閨女房間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當地俗稱“伴坐嬌”)裏,互相唱山歌安慰、鼓勵。這哭嫁歌,把七言四句更加簡為三言或五言一句,每句根據情緒用“啊哈——噫”襯詞唱成拖腔,如“爹孃好呀……啊哈——噫”,“對我有恩情哪……啊哈——噫”。唱“噫”時,帶深呼吸,發出抽泣的“噫”聲,演唱風格很獨特。 [4] 
大鵬山歌於2007年1月被深圳市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1月被深圳市龍崗區政府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深圳客家山歌鹽田山歌

鹽田山歌是指在鹽田區域廣泛流傳的客家山歌、九龍山歌、漁歌、哭嫁歌等民歌。鹽田山歌流行於鹽田、沙頭角香港九龍新界一帶。最大的特點是唱腔中有好幾節切分音、四分之一休止符和裝飾音,好像浪潮湧來時碰到海岸礁石,嘎然止住,然後又跟
水退、水漲一樣,起伏流淌……例如《割草歌》:男唱“阿妹割草在山嶺,阿哥砍柴石壁攀;有心等妹來坐嬲,等妹等到日落山。”女唱“看白等到日落山,葛藤攔路嶺隔嶺;阿哥柴擔先挑轉,你係有心轉頭行。”“阿妹”和“看白”的第一個字是後半拍起,“割草”和“等到”、“在山”和“日落”的第一個字是切分音,表達語氣果斷、態度堅決,這種充分表現情緒的山歌唱法,是鹽田山歌的獨特之處。
龍崗客家文化節 龍崗客家文化節
演唱鹽田山歌最有名氣的,是沙頭角山歌手薛觀帶、吳彪、鹽田的黃繼娣。1958年鹽田村村民薛觀帶,改編客家山歌劇《劉三姐》並主演男主角,全劇需村民演員數10人,參加廣東民間藝術匯演獲優秀獎。1959年慶祝國慶10週年吳彪、薛官帶被選拔參加廣東省文藝演出團赴北京演唱山歌,成為寶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在當地傳為美談。吳彪是早年參加我游擊隊的老戰士,在發動羣眾、鼓舞士氣時開口就用山歌宣傳,直至解放初期當上深圳鎮領導,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大會講話講了沒多久,沒詞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頂高那行看腳下,講來講去車車轉,大家聽到蒙查查……” 頓時,大家尷尬全無,會場輕鬆活潑。薛觀帶在上世紀60年代移居香港,又成為香港新界山歌王。黃繼娣也移居英國,把鹽田山歌帶往海外華人社區。
1991年出版的《深圳民間歌謠》共收進民歌200多首,其中有100多首在鹽田採集。鹽田山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0] 
陳善寶老師在中英街授課 陳善寶老師在中英街授課
2021年8月17日深港客家山歌合唱團培訓班正式開班,20多名深港兩地學員(居民)齊聚中英街文體中心,培訓班首節課由“傑出客家文化使者”陳善寶老師授課,受到了學員們的熱烈歡迎 [16] 

深圳客家山歌羊台山山歌

石巖、觀瀾、龍華布吉山歌,也叫羊台山山歌,這一帶的山歌形式和曲調基本一樣,除了情歌、兒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外,也有較獨特的哭嫁歌、哭喪歌(叫哀歌)和仙歌。
羊台山山高 587米,比不上梅州陰那山1297米高,深圳少崇山峻嶺,所以山歌表現的內容、題材也較生活化,少“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之類的描寫,山歌唱腔也沒有梅州山歌高昂激越。
大浪辦事處第三屆麒麟文化節 大浪辦事處第三屆麒麟文化節
2006年9月,我和深圳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的同事,曾到石巖、觀瀾、龍崗、大鵬等地和當地老山歌手座談,採風,見到這幾個地方的老山歌手,全都六七十歲。其中68歲的“石巖客家山歌王”池官華老人一連唱幾個小時山歌,聽到我多年未聽的原汁原味鄉下山歌。原來,池官華的爺爺、爸爸很會唱山歌,愛唱“花箋”(歌冊,敍事山歌),舊陣時,他們出門下田時一架(扛)犁耙就唱,收工時一放擔竿也唱。池官華為我們唱起原生態的《死同死來生同生》敍事山歌:
男唱:火燒竹頭嗶啪聲,阿妹得病哥着驚,上擺(次)搭聲下午轉,三日路頭一日行。女唱:轉到哩,坐緊牀邊話你知,初一晨早擔水轉,灑濕衫裙搭壞哩。男唱:阿妹你有病自家知,如今要請醫生醫,若是阿妹無錢用,阿哥甘願當(賣)棉被。女唱:阿哥唔冒(不要)醫,使了錢銀枉心機,將你錢銀娶過只,賤命嬌蓮(自已)耽擱你。男唱:阿妹涯愛醫,使開錢銀唔計其,我十二街坊尋下轉,無只嬌蓮(女子)當得你。女唱:阿哥唔冒講柬好,一山還有一山高,番鬼(外國)銅錢冒(無)隻字,我介人樣哪裏冒。男唱:十七十八嫩枝枝,七嫩八生唔冒死浪你,身中懷有細晚仔(小孩子),涯點燭燒香服侍你。女唱:阿哥心莫焦,蛇死路邊有人挑,觀音菩薩泥作怪,長年月久有香燒。女唱:豬肝好食對摺腰,家婆打罵氣難消,丈夫怕娘冒開解,黃泉路上有幾條。男唱:一腳踏落外間房,聽妹講來真淒涼,爺孃那有百歲命,終歸有日做家娘。女唱:阿哥真有情,兩人講話心貼心,早晨洗面共盆水,晏晝(午飯)同挾一菜芯。男唱:阿妹兩人好,兩人好到白頭毛,好到羅浮山轉向,好到黃河水倒繞。合唱:新做書桌釘同釘,死同死來生同生,在生兩人同枕睡,死了兩人共金罌(骸骨裝入瓦罐)。
石巖龍華、觀瀾、布吉山歌,有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兩種,第一句起子喜歡用“阿妹——”拖腔,趁拖腔這幾秒鐘想好下面的唱詞,接駁或反駁對方山歌。這種唱法,多數由男人唱,帶撩人、挑逗式的,比如“阿妹——要涯唱歌涯就唱,唱出日頭對月光,唱出麒麟對獅子,唱出公雞對鳳凰。”“阿妹——涯歌多呀涯歌多,牀頭放便三四籮,唱得涯贏系我嫂,唱涯唔贏做我老婆。”石巖鎮羅租村在解放初期至人民公社時期,每逢中秋有大規模山歌會,對歌對到晚上十一二點,第二天不過癮還對到河對面的官田村。1964年他們新編山歌《嫁錯郎》參加寶安縣文藝匯演。2004年9月廣東衞視專程錄製石巖鎮“羊台之歌”山歌擂台賽和池官華唱山歌專題播放。
觀瀾是個著名的僑鄉,當地人再窮也要繳子女讀書。觀瀾山歌的修辭手法豐富,樟坑徑村山歌手陳瑞強一口氣唱了賦體山歌、比喻山歌、起興山歌、疊字山歌和雙關語山歌等。比如《椒妹追後生》:“過了一坑又一坑,看到鋪狗(狐狸)逐黃猄(野鹿),看到黃猄逐鋪狗,看到椒妹(女子)逐後生。”這是一首直言敍述,層層遞進,生動描述的賦體山歌。《行路就像搖船槳》是首比喻山歌:“冤枉淒涼就係涯,嫁只老公腳又跛,行路就像搖船槳,企緊又像馬張蹄,睡緊又像奉神雞。”船槳、馬張蹄、奉神雞都比喻得非常貼切、生動。起興山歌《吱吱呀呀心花開》:“三間鋪頭涯唔開,願跟阿哥挑石灰,左肩挑來右肩轉,吱吱呀呀心花開。”“嫁郎唔嫁燒炭郎,錐烏凌炭得人狂,嫁郎要嫁劏豬郎,至少有啖骨頭湯。”疊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後樹山多,山間山田滲山水,山民山上唱山歌。”這首疊“山”字烘托“山民山上唱山歌”,重複“山”字,但意思不重,景緻不同,意境優美。雙關語山歌:“新郎新席新阿嬌,新船新槳任哥搖,阿哥搖妹搖出水,阿妹搖哥魂魄消。”“阿哥莫怨妹冒(無)心,上巷下巷眼針針(看着);燈草拿來綁門板,一出一入系關心。”雙關歇後語:“燈草綁門板——關心。” [4] 

深圳客家山歌龍崗皆歌

龍崗皆歌起源於清代末期,在民國時期開始流傳,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最為盛行。龍崗皆歌曲調簡單,通俗易懂,特別是別具一格的襯詞,易於在羣眾中傳唱,凡上了年紀的龍崗本地人,都會哼唱幾句龍崗皆歌。
龍崗皆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間歌曲,它的曲調簡樸,易學易懂,易於傳唱。它演唱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清唱,也可以用樂器伴唱;可以獨唱,也可以齊唱;還可以分開對唱,眾人伴唱。龍崗皆歌最大的特點是:第一句歌詞後,接着有一句襯詞(“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詞後,同樣有一句襯詞(“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如“阿哥有心妹有意(“金牡丹哪”),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第三、四句“山高妹會來開路,水深哥造船載人”。同樣使用以上的襯詞。這兩句襯詞一直尾隨兩句歌詞後面,永不分離。由於這兩句襯詞是固定不變的,跟隨它的曲調也是不變的,所以人們唱起來很容易學會和記住。龍崗皆歌的歌詞,也像客家山歌一樣信手拈來,隨意發揮,可雅可俗。皆歌是快板式詞語,歡快式的曲調,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產生和流傳的,很容易吸引羣眾參與和互動,往往台上唱台下羣眾又可接唱。因此,龍崗皆歌不僅具有濃厚的喜慶特徵,而且還具有羣體特徵。它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11] 
龍崗皆歌,始於清末民初時期龍崗圩鎮周邊的“八音仔”的演唱。“八音仔”是由村裏會唱歌、彈奏的人組成的音樂隊,一般由有錢人家請去為婚宴、壽誕、添丁演唱助興,祝賀鬧氣氛。也有人請去為70歲以上逝世的“喜喪”善後事吹打彈唱。1950年在龍崗圩一個叫“老鼠塘”的地方,闢建一個空坪,種上大榕樹,後來成為龍崗人聚集唱山歌的小廣場。龍東橋背村於1876年出生的邱其樂,跟隨過龍崗“八音”隊大佬林潭四處演唱過“揾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盛行在龍崗圩大榕樹頭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龍崗皆歌改編、演唱《半夜雞叫》參加粵東行政區專員公署在汕頭市大同劇場演出,獲得好評。《惠陽地區民歌集》選入龍崗鎮解放初期描寫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鬧洋洋》一曲。《惠陽縣誌》記載:“1954年中秋節夜晚,惠陽縣文化館在龍崗區(1958年以前屬惠陽縣管轄,1959年後劃歸深圳市)舉辦山歌擂台賽,有竹板山歌、皆歌、漁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嬌娘》參加了廣東省業餘民間匯演。
龍崗皆歌是由“八音”調演變而成。最大的特點是第一句歌詞後面,接着一句襯詞:“金牡丹哪!”,第二句歌詞後,同樣有一句襯詞:“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例如:
阿哥有情妹有心(金牡丹哪!),
唔怕山高水又深(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山高妹會來開路(金牡丹哪!),
水深哥造船載人(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唱歌唔系比聲音(金牡丹哪!),
總愛唱來情義深(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戀妹唔系論相貌(金牡丹哪!),
總愛兩人心貼心(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雞嘴就比鴨嘴尖(金牡丹哪!),
阿妹嘴比阿哥甜(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去 年同妹親個嘴(金牡丹哪!),
甜到今 年三月三(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
皆歌歌詞一般七言兩句或四句為一段,歌詞通俗,押韻,上口,羣眾易傳易唱。唱詞後面兩句富有特色的襯詞,固定不變,緊隨變化的山歌唱詞後面,特別是在對唱中,引起共鳴的台下羣眾情不自禁地集體幫腔,同唱襯詞“金牡丹哪!”和“牡丹花,一對鴛鴦賽紅花羅咧!”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龍崗皆歌雖然基本一個曲調、兩段襯詞,但根據內容和情緒的變化,可變成快板式歡快、激昂旋律,或低沉、傷感、緩慢節奏。由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團,根據龍崗皆歌音樂創作演出的《客家妹嫁老公》舞蹈,該舞蹈較好選用龍崗皆歌哭嫁時的委婉哀怨、出嫁時的歡快跳躍以及搶逗新娘中的幽默諧趣音樂元素,再現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受到羣眾和專家的好評。該節目參加2004年2月“中國梅州首屆國際山歌節”和深圳市鵬城金秋藝術節比賽,雙雙榮獲金獎。 [4] 

深圳客家山歌石巖客家山歌

石巖客家山歌——石巖客家山歌流傳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個社區,用客家話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演唱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個人自唱也可以兩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鬥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種演唱形式。
石巖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區的山歌一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風格特點。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細嗓三種。山歌歌體結構形式比較整齊劃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閩、粵、贛、桂、湘、川、台等地區大體相同,韻律也是平平仄仄的聲韻為基調,歌詞多以當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言,生動、形象、風趣,往往以物抒懷,真情實景,寓情於景。
在種類和體裁上,石巖客家山歌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駁尾、戲謔性、虛玄歌、逞歌、猜調、哀歌等。其表現形式主要有:賦體山歌、比喻山歌、起興山歌、疊字山歌、雙關山歌等。除了勞動山歌以外最精彩也是最精華的一部分應該説就是客家情歌了,佔客家山歌很大一部分比重。
石巖客家山歌對研究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前的先後五次大遷徙過程中,長期以來與當地人相處、互相取長補短、與南方各地的土語山歌互相混化與影響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研究古代音樂及客家山歌音律藝術及語言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2] 

深圳客家山歌觀瀾客家山歌

觀瀾客家山歌流傳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觀瀾街道所有客家人居住的全部十二個社區,用當地客家方言演唱,根據觀城社區八十多歲的老山歌手、東縱老戰士黃潛回憶前輩人黃四發及期上輩演唱山歌的歷史,觀瀾客家山歌至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其基本格式為四句七言體和五句七言體。其中四句七言體的一、二、四句押韻,五句七言體的一、二、四、五句押韻。主要演唱形式為獨唱(個人演唱)、對唱(雙唱、一唱一和)及羣唱(四人唱、五人唱)、齊唱(多人唱)。即興隨口演唱是高超的藝術水平的表演形式,而擂台對山歌則是最激烈、最精華、最引人的代表最高檔次的演唱形式。
觀瀾客家山歌與粵、贛、閩、豫、桂、晉、鄂、湘、川、港、澳、台及世界僑居地流傳的客家山歌一樣,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當地風俗民情特點的風格特色。歌體結構比較整齊劃一,演唱格式大體相同,演唱方法有高腔假音、圓腔本音和低腔細音,韻律基調為平平仄仄的聲韻,既借景抒情、又寓情於景,既借物抒懷、又寄懷於物,體現了一種情景交融、情物相能的至高境界。
在山歌種類載體上,觀瀾客家山歌大致分為悲嘆類、歡樂類、愛情類、讚頌類、教益類、諧趣類、嫁喪類、敍事類共八類山歌。至於兒歌、謎歌等類形式也廣有流傳。其山歌表現形式主要有:賦體山歌、比喻山歌、起興山歌、疊字山歌、雙關山歌、除愛情類山歌是最大量、最精華、最精彩部分之外,悲嘆類山歌和諧趣類山歌也很有特色。
觀瀾客家山歌對於研究客家先民的兩千多年來無數次遷徙過程中,與豫、晉、鄂、川、湘、贛、粵、桂等當地土著居民,取長補短,與土語山歌、古語山歌、粵語山歌互融互化、互聯互通、互為影響的演化歷史,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對於研究客家山歌音律藝術及方言特色甚至古代音樂都具有相當重大的研究價值。 [13] 

深圳客家山歌傳承保護

2005年,深圳對全市客家山歌開展大規模普查,並加以收集、整理、分類、申報,形成了省、市、區三級保護體系。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選深圳市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同年7月,石巖山歌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2012年2月,大鵬山歌入選廣東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同時,深圳對客家山歌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提供資助,鼓勵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詞、歌譜,使客家山歌藝術精品流傳後代。 [17] 
深圳正在着力傳承“非遺”,讓“非遺”走進校園、讓更多年輕學生了解和傳承“非遺”已經形成了常態。深圳通過舉辦客家山歌大賽、客家文化節、“文化遺產日”等活動,讓客家山歌以歌曲、舞劇、紀錄片、晚會等形式走近市民。客家文化學者與山歌演唱家走進深圳校園,講演結合,為青少年學生介紹客家山歌以及深圳“新客家民謠”。 [1] 
2005年,深圳對全市客家山歌開展大規模普查,並加以收集、整理、分類、申報,形成了省、市、區三級保護體系。寶安官田學校等建立了客家山歌傳承基地,龍崗皆歌被列入龍崗中學的課程,石巖一些小學邀請山歌傳承人走進校園,向小學生講解、表演客家山歌。羅湖區大望學校、南山區塘朗小學、龍華新區松和小學及千林山小學等舉辦“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引導青少年認識並傳唱客家童謠與客家山歌,並開發《客家山歌》校本課程,傳習客家山歌,傳承本土音樂文化。 [1] 
2006年5月,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07年1月,深圳客家山歌入選深圳市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同年7月,石巖山歌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 [1] 
2009年,在深圳“音樂工程”、原創音樂品牌“鵬城歌飛揚”的培育和推動下,深圳音樂人創作了第四交響曲《交響山歌·客家新韻》。《交響山歌》首次把客家山歌原生態唱法引入交響樂,以當代作曲技術和交響樂語言構建成一部當代交響合唱鉅著。《交響山歌》先後亮相第二屆“中國交響樂之春”音樂季、2010年和2012年深圳文博會藝術節、第十屆中國國際合唱節、北京“深圳文化周”等,並被評為“2010年廣東省重點劇目”。 [1] 
2010年,“深圳製造”音樂專輯《客家金曲》將客家山歌和流行音樂元素有機融合。專輯包括楊宏海作詞、梁軍作曲的《中華兒女共嬋娟》,蔣開儒作詞、饒榮發作曲的《客家娘酒》,胡曉曼作詞、姚峯作曲的《客家妹》,房千作詞、陳的明作曲的《月光光》等“新客家歌曲”,吸引了大量聽眾。 [1] 
2012年,由蔣開儒作詞、饒榮發作曲、梁軍編曲和鄭鋼堅演唱的深圳原創音樂電視《客家新娘》登陸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中國音樂電視》欄目,隨後唱響台灣。深圳音樂人積極探索創新客家山歌,饒榮發的《山歌唱出好兆頭》、王佑貴的《深圳灣情歌》、李宜高與鄧超榮的《南國小鎮沙頭角》等都是富有創新意義的作品。深圳一些中小學、幼兒園也創作了新客家歌舞。“ [1] 
2012年2月,大鵬山歌入選廣東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同時,深圳對客家山歌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提供資助,鼓勵其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歌詞、歌譜,使客家山歌藝術精品流傳後代。 [1] 
2019年5月,為了更好地弘揚推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讓優秀傳統文化世代傳承,鹽田區大梅沙社區黨羣服務中心開設的民生微事實項目客家山歌培訓班正式開課。 [14] 

深圳客家山歌價值意義

作為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深圳歷史上擁有眾多的客家人,現在更是聚集了本地傳統的“老客家”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圳已經成為展現中國客家文化的一個“窗口”。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印記,客家山歌也成為了深圳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 [15] 
深圳客家 深圳客家
深圳是一座包容創新的城市,尊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激活、創新多種文化資源與藝術樣式。近年來,深圳音樂原創力量大膽創新,創作出“老客家認同、新移民喜歡”的作品,為歷史悠久的客家山歌注入新的時代特徵: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用客家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話演唱;既有“原生態”,也有“新搖滾”。新客家山歌”體現着深圳時尚性、現代性、先鋒性的城市性格,是城市音樂建構中的“深圳表達”。 [15] 
客家山歌是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見證和共同記憶,傳遞着“兩岸客家親”的中華情結。深圳毗鄰台灣和香港,具有地理、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藴含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將在兩岸交流與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隨着海峽兩岸在各領域交往的加深,深圳與台灣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客家山歌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