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田山歌

鎖定
鹽田山歌是指在鹽田區域廣泛流傳的客家山歌、九龍山歌、漁歌、哭嫁歌等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而且別具特色,不僅曲調各異,而且分別使用客家話、粵語、福佬話演唱、豐富多彩。 [1]  鹽田區域的民間歌曲,流傳廣泛、佔大量的主要是客家山歌,鹽田山歌起源於清代初期,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本區域向來民風純樸,客家人遷徒本區以後,拓荒耕種,學會出海捕魚,同時保留了客家人愛唱山歌的傳統習俗。 [6] 
鹽田區域的民間歌曲主要是客家山歌,鹽田山歌起源於清代初期,有300多年曆史。鹽田客家山歌以七言歌為主,每4句為一小節,根據內容不同,一首山歌可分多個小節。題材以漁農生活為主,反映出濃郁的深港兩地區域特徵,還有情歌、漁歌、撩歌、放牛歌等26種。鹽田山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且對海洋文化及鹽田區域及鄰近新界地區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歷史演變及民俗文化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2] 
2007年,鹽田山歌被列為深圳市首批市級非遺項目和鹽田區首批區級非遺項目。 [5] 
中文名
鹽田山歌
非遺級別
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 
發源地
深圳鹽田
釋    義
鹽田區域廣泛流傳的民歌

鹽田山歌基本簡介

建國初至60年代,民歌在當地還相當流行,各村男女老少都愛唱,還有一批知名民歌手。1958年,鹽田村民薛觀帶改編客家山歌劇《劉三姐》並主演男主角,參加廣東民間藝術匯演,獲優秀節目獎,全劇需村民演員數十人。民歌流傳的廣泛性可見一斑。60年代薛觀帶和另外一名村民移民香港,都成為香港的“山歌王”。 [3]  文化大革命時期,鹽田山歌資料大量流失,許多村民愛唱也不敢唱。改革開放以後,民歌才又重新流傳。 [3] 
1991年出版的《深圳民間歌謠》共收進民歌200多首,其中有100多首在鹽田採集。鹽田山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且對海洋文化及客家、廣府、福佬民系的民俗文化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3] 

鹽田山歌傳承保護

1986年,原沙頭角區文化局組織深港兩地與梅縣地區著名民歌手舉行山歌擂台賽;
1991年,深圳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組織採集和編輯出版《深圳民間歌謠》,共收進民歌200多首,其中有100多首在鹽田採集;
2012年3月,深圳市首個非遺文化志願者服務基地就在鹽田區中英街掛牌。
2012年6月30日,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深圳市級非遺項目——“鹽田山歌”,鹽田區舉辦了“唱山歌展非遺——鹽田山歌傳承與保護論壇”。論壇由鹽田區委宣傳部(文體局)主辦,鹽田區文化館承辦。 [2] 
2019年5月,為了更好地弘揚推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讓優秀傳統文化世代傳承,鹽田區大梅沙社區黨羣服務中心開設的民生微事實項目客家山歌培訓班正式開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