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蒿

鎖定
油蒿是菊科蒿屬小灌木。莖高可達1米,分枝多;葉初兩面微被柔毛,莖下部葉寬卵形或卵形,基部裂片長,小裂片線形,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頭狀花序卵圓形,有短梗及小苞葉,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瘦果倒卵圓形;花果期7-10月。 [5]  油蒿又名黑沙蒿因其生長在沙漠地帶,其形狀似蒿,葉油黑色,故得名。 [6] 
油蒿原產內蒙古、河北及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及新疆有引種,常生於海拔1500米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的沙丘,乾草原與乾旱的坡地上。 [7]  抗旱,可塑性強,耐寒、耐沙埋。一般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8] 
油蒿味辛、苦,性微温,有祛風除濕、提拔膿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三邪雜合之痹、丹毒、無名腫毒等症狀。 [9]  油蒿可做飼料早春綿羊、山羊採食,冬季駱駝和綿羊、山羊均喜食。亦可刈割調製乾草、青貯或加工成草粉。也是良好的防風固沙植物。種子可榨油。 [10] 
中文名
油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二名法
Artemisia ordosica

油蒿形態特徵

小灌木。莖高可達1米,主莖不明顯,多分枝。老枝外皮暗灰色或暗灰褐色,當年生枝條褐色至黑紫色,具縱條稜。葉稍肉質,一回或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絲狀條形,長1-3釐米,寬0.3-1毫米;莖上部葉較短小,3-5全裂或不裂,黃綠色。葉初兩面微被柔毛,莖下部葉寬卵形或卵形,基部裂片長,小裂片線形,中部葉卵形或寬卵形。
油蒿 油蒿
頭狀花序卵圓形,直徑1.5-2.5毫米,通常直立,具短梗及絲狀條形苞葉,多數在枝端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寬卵形,邊緣膜質;邊花雌性,能育;中央兩性不育,花冠管狀。
瘦果小,倒卵圓形;花果期7-10月。 [5]  細胞染色體:2n=36。

油蒿生長環境

油蒿常生於海拔1500米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的沙丘,乾草原與乾旱的坡地上。 [7] 

油蒿分佈範圍

油蒿原產內蒙古、河北及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及新疆有引種。 [7] 

油蒿生長習性

油蒿抗旱,可塑性強,耐寒、耐沙埋。 [8]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和阿拉善地區,3月上、中旬開始萌芽,逐漸生出葉片,葉密生絨毛,入夏後毛落,6月形成新枝,當年生枝條長達30-80釐米,7-9月為生長盛期,7月中、下旬形成頭狀花序,8月開花,9月結實,9月下旬至11月初果實逐漸成熟,成熟後果實不易脱落,便於採種,10月下旬至11月初葉轉枯黃、脱落。油蒿枝條有兩種:營養枝和生殖枝。營養枝在初霜後逐漸形成冬眠芽,翌年繼續生長;生殖枝僅在當年生長,越冬以後即行枯死。 [1] 
油蒿的植株按年齡可分為五類:
幼苗:
為當年或生長一年左右的植株,高度通常在10釐米以內;
幼齡植株:
約為2年生植株,株高在10-20釐米左右;
中齡植株:
約為3年生,株高在20釐米以上;
成年植株:
4-7年生;
老年植株:
為8-10年生以上的植株。
油蒿一般生長2-3年可開花結實;水肥條件較好時盛期,其壽命一般為10年左右,最長可達15年。油蒿也有當年開花結實的。4-7年生的為繁殖盛期,其壽命一般為10年,最長可達15年。具有發達的根系。主根一般扎深1-2米,側根分佈於50釐米左右深度的土層內。老齡時,根系分佈十分擴展,據調查,天然生12齡油蒿,地上部分高90釐米,冠幅170釐米,根深350釐米,根幅920釐米,側根密佈在0-130釐米沙層內。具有一定的再生性。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觀測,4月24日-7月21日,枝條平均高度為5.1釐米,而6月10日刈割的枝條,到7月21日平均高度達7釐米。
在鄂爾多斯測定,一年刈割2次的產量最高。但刈割時,植株高度不應低於30釐米,過低影響生活力。在內蒙古地區,一般利用2次為宜。具有廣泛的生態可塑性。在乾旱、半乾旱沙質壤土上分佈較廣,生長在固定、半固定沙丘或覆沙梁地、砂礫地上。抗旱性強。在甘肅民勤測定,蒸騰強度每小時為580毫克/平方釐米(鮮重),內蒙古磴口每小時為429毫克/平方釐米。油蒿表皮角質層厚度為0.63毫米,比細枝巖黃芪檸條錦雞兒厚1倍多,且氣孔下陷,抑制水分蒸騰。所以它能生長在水分極少(含水量2%-4%),養分不足(全氮0.02%-0.03%)的流動沙丘上,與上述旱生細胞結構有關。耐寒性強,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冬季氣温達-30℃,能安全過冬。不耐澇,積水1個月,會死亡。
油蒿枝條能生出大量的不定根,特別是幼齡植株,只要沙埋不超過頂芽,且能迅速生長不定根,維持正常生活。自然生長的油蒿以種子繁殖為主,但因其生長不定根能力強,也可分株插條繁殖。結實性好,據內蒙古磴口地區調查,每株平均有花序24700個,結實率為72.5%,種子(瘦果)細小,千粒重0.18克。在油蒿羣落中,0-10釐米土層中每公頃種子貯藏量達134萬-817萬粒,其中29%分佈在0-1釐米土層中;26%分佈在1-2釐米土層中。大量的種子能保證它的羣落繁衍不衰,落地種子,以春季發育的幼苗成活率最高,秋季發芽的幼苗70%不能越冬而死亡。在油蒿羣落中,有明顯的排它性。因此,少見其他植物,只偶見蟲實(Corispermumspp.)、狗尾草(Setariaviridis)、小畫眉草(Eragrostispoaeoides)、蒺藜(Tribulusterrestris)等。在沙化的土地上,油蒿可以很快入侵到以西藏錦雞兒(Caraganatibetica)、狹葉錦雞兒(C.Stenophylla)、長芒草(Stipabungeana)等為建羣種的地帶性羣落中,並隨着沙化的加劇,取而代之。也可侵入以北沙柳(Salixpsammophlla)、小紅柳(S.Microstachyavar.Bordensis)、芨芨草(Achnatherumspledens)為建羣種的濕中生灌叢和鹽生草甸中,並逐漸取代它們。 [2] 
油蒿能長期適應乾旱的沙地環境,在形態解剖結構方面表現出耐乾旱,耐沙埋,耐土壤貧瘠特性,在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使油蒿成為乾旱和半乾旱氣候條件下沙土基質環境中植物間生存鬥爭的優勝者,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建羣種,成為中國北方温帶荒漠和草原地帶沙漠化的主要標誌性半灌木。油蒿具有直根系,並且根系非常發達,在半固定、固定沙地上主要分佈在20-45釐米深的土層中,在流動沙地上根系可以達到100釐米,有時可達200釐米。油蒿在沙地上定植後,隨着時間的遷移,沙地被固定,土壤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如土壤緊實度增大,地表產生結皮或結板等,油蒿對它自己所改變的環境條件漸漸的變得不適應,長勢變差,植株數量雖然有時很多,但普遍矮小,乾枯枝條增多,抵抗力減弱,因此常被病蟲襲擊,生長逐漸衰退,甚至由其他的植物來代替。在不同生境中生長的油蒿,其形態與高度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油蒿分佈區內,越往西氣候旱化程度越高,油蒿個體高度明顯降低。
油蒿羣落自發演替的基本過程是流動沙地→半流動沙地白沙蒿羣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羣落→固定沙地油蒿羣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針茅+苔蘚羣落→地帶性的本氏針茅草原機器迅速沙化的植被髮展過程。沙化的原因是由於過度放牧,而適度地放牧又是保持羣落穩定的關鍵,因此,一方面要限制過度放牧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封閉保護,使固定沙地油蒿羣落向下一個演替階段發展,導致油蒿羣落的衰敗。 [3] 

油蒿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8] 

油蒿栽培技術

油蒿
油蒿(2張)
作為固沙用,主要用分株法,即將2-3年生野生的黑沙蒿幼嫩根苗,分為2-3小株,移栽。一般幹秋季,在迎風坡下部,垂直主風向處栽植。株行距0.3*0.4米。亦可溝植,能起機械固沙、生物固沙作用。在乾旱地區,應人工育苗,然後在沙障保護下,移植,密度不宜過大。在撂荒地,可於雨季播種,播量每畝0.25公斤,不覆土或淺覆土。衰老的黑沙蒿,生機減弱,行平茬,可將其復壯。據內蒙古毛烏素地區測定,平在後,枝條數量增加1.4倍,葉是總重量的5.2倍,平茬宜在秋末春初萌動前,與主風向垂直方向進行,注意不要成片刈割,以免造成風蝕。

油蒿主要價值

油蒿藥用價值

油蒿味辛、苦,性微温,有祛風除濕、提拔膿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三邪雜合之痹、丹毒、無名腫毒等症狀。 [9]  油蒿根可止血;莖葉和花蕾有清熱、祛風濕,拔膿之功能;種子利尿。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消腫。主風濕性關節炎;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克。外用:或作發泡劑。
【附方】
治風濕性關節炎:
  • 黑沙蒿葉、鮮枝及花蕾搗爛,外敷痛處,至發癢起泡為止,將泡挑破流出黃水,用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以夏季伏天用效果最好。(《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 黑沙蒿莖葉、老鸛草各五錢,馬先蒿三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治感冒頭痛:
黑沙蒿花蕾三錢,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摘錄】《中華本草》
根:辛、苦,微温。止血。用於鼻衄,吐血,崩漏
枝葉及花蕾(黑沙蒿):辛、苦,微温。祛風濕,提膿拔毒。用於風濕關節痛,感冒,咽喉痛,瘡癤癰腫。種子(黑沙蒿子):利水。用於小便淋痛不利。 [4] 

油蒿經濟價值

油蒿可做飼料早春綿羊、山羊採食,冬季駱駝和綿羊、山羊均喜食。亦可刈割調製乾草、青貯或加工成草粉。 [10] 
油蒿 油蒿
季節性飼料平衡中有一定意義。是駱駝的主要飼草。由於它含有揮發性物質,氣味濃並有苦味,適口性不佳,除駱駝外,其他家畜一般不食,但在飼草缺乏時,如早春,山羊、綿羊也採食。冬季適口性有所提高,駱駝和羊均喜食。據內蒙古伊克昭盟試驗,秋季油蒿的適口性僅次於冷蒿(Artemisiafrigida),而遠勝於阿爾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豬毛蒿(Artemisiascoparia)、糙隱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豬毛菜(Salsolacollina)等。由於枝葉保存得好,是家畜的主要飼草,馬有時也採食。
油蒿草場適宜放牧利用,刈割會抑制生殖枝形成,對提高適口性有一定的作用。也可與其他牧草混合或單獨調製成青貯飼料,曬制乾草或粉碎成粉。
鄂爾多斯高原,產風乾草750千克/公頃以上,最高可達1500千克/公頃,在西部荒漠地區,僅產375千克/公頃。除飼用外,還可做優良的固沙植物。據陝西榆林地區試種油蒿之後,風速和沙流量均大為減低,且細土粒增多,肥力提高。
油蒿種子含油率較高,約佔乾重的27.4%。是一種暗褐色碘值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可製做油漆。
沙蒿膠是沙蒿籽種皮上的多糖類植物膠,約佔沙蒿籽重量的1/5左右,遇水後膠質迅速溶脹,形成蛋清樣粘稠而滑膩的膠凝體。沙蒿膠化學性質十分穩定,幾乎不溶於一切常規溶劑,pH值也很穩定,耐115℃,高温處理不變性,是一種有廣闊開發前景的天然植物膠。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知道利用沙蒿膠作為食品添加劑,例如西北地區民間流傳有添加沙蒿膠製作雜糧麪條。
工藝流程
  • 物理法
沙蒿籽→除雜→淋洗→甩幹(回收淋洗液)→碾剝脱膠→壓片脱膠→膠質分離→精選提純→沙蒿膠(粉末狀固態沙蒿膠,純度90%)
  • 化學法
沙蒿籽→除雜→浸泡→氧化改性→攪拌過濾→分離乾燥→粉碎→沙蒿膠

油蒿生態價值

油蒿是良好的防風固沙植物。 [10] 
油蒿是中國特有的優良固沙半灌木植物,對北方乾旱區的沙地生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是中國北部以及西北部温帶荒漠和草原地帶沙漠化的主要標誌性植物,適應乾旱的沙地環境,具有耐沙埋,抗風蝕,耐貧瘠,分支和結實性良好等特性,在荒漠生態系統重建和恢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進植物羣落演替,保護荒漠區生態壞境和改善荒漠環境條件中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3] 
參考資料
  • 1.    黑沙蒿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11-13]
  • 2.    毛烏素沙地半固定沙丘油蒿種羣對土壤濕度空間異質性的響應. [D]. 2006
  • 3.    草業科學 24卷8期 油蒿研究綜述
  • 4.    中國藥材公司.《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科學出版社,1994
  • 5.    黑沙蒿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1]
  • 6.    冉先德主編,冉氏釋名本草,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4,第953頁
  • 7.    黑沙蒿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1]
  • 8.    劉建寧等編著,北方乾旱地區牧草栽培與利用,金盾出版社,2002.03,第160頁
  • 9.    冉先德主編,冉氏釋名本草,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4,第953頁
  • 10.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內蒙古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3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