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沙蒿

(圓頭蒿的別名)

鎖定
白沙蒿 [1]  是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荒漠半荒漠地區的特有植物,分佈面積達3.75億畝。白沙蒿大面積種植用於防風固沙治理沙漠已歷時30多年。白沙蒿為菊科蒿屬,多年生半灌木主根明顯,入土3米以上,側根發達,密佈在10~70釐米沙層中。莖直立,基部粗壯,高50~120釐米,分枝10~30個簇生,1~2齡時皮灰白色,成年後外皮呈灰褐色,葉灰綠色,幼嫩時具短柔毛,下部葉較大,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長1.5~3釐米,寬約1毫米,上部葉較短小,三裂或不裂。
中文名
白沙蒿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桔梗目 Campanulales
菊科 Compositae
亞    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亞    族
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蒿屬 Artemisia
亞    屬
龍蒿亞屬 Subgen. Dracunculus
龍蒿組 Sect. Dracunculus

白沙蒿形態特徵

白沙蒿 白沙蒿
頭狀花序多數,直徑2~3毫米,呈復總狀花序排列,有短梗及條形苞葉;總包卵形,長3毫米,總苞片3~4層,寬卵形,邊緣寬膜質,花10餘個,外層雌性,能育,內層兩性,不育。瘦果微細,無毛,咖啡色,外表附着一層白色膠聯結構的多糖物質,佔種子重量的20%,遇水極易溶脹,與沙粒連成團,形成自然大粒化種子,便於吸水貯水,易於發芽出苗,條件適宜時,三天即可發芽出苗,種子千粒重0.8~1.0克。

白沙蒿生長環境

白沙蒿抗風沙,耐旱、耐寒、耐瘠薄性能極強,常與花棒、沙拐棗、沙米等植物混生,或形成單一優勢羣落,喜生長在流動、半流動沙丘上,當流動沙丘被固定後。白沙蒿則逐漸衰亡,為黑沙蒿所代替。莖枝被流沙埋沒後,仍可生根長出新枝。種子自生能力很強,當被沙埋沒後,依靠表皮包裹的多糖物質吸水,形成膠狀水泡,吸水量可相當於種子重量的數倍,很快萌發生長。當沙土含水量低於1%時,植株開始枯萎,在沙地地表温度高達60℃以上時,也不致燙傷而枯死,在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的乾旱環境中,能正常生長髮育,在貧瘠的流動沙丘上,株高可達150釐米,地下部分的生長強於地上部分,五齡植株根幅是其冠幅的7.5倍。白沙蒿生長較緩慢,一般3月中旬返青,7月10日左右開花,9月中旬種子成熟,11月10日左右開始落葉枯黃,生育期120天左右,生長期180天~200天。種子成熟後不易脱落,便於人工採收。結實枝條當年枯死,越冬芽翌年長出新枝,因此,白沙蒿要每兩年平茬一次,促進新枝發育。

白沙蒿主要價值

白沙蒿飼用

白沙蒿作為飼草,主要在冬春季節供放牧利用,其適口性較其他優良牧草為差。在生長季的青綠期,僅駝、羊、牛採食幼嫩枝葉,經晚秋霜殺後,適口性提高,多數家畜均採食,尤為駝、羊喜食;羊採食幼嫩枝葉和種子,駝可採食幼嫩期全株。二齡植株的採食率佔全株的2/3,三齡以上的植株,採食率降低為1/2~1/5。天然生活3~5年的植株高為50~100釐米,經人工種植3~5年的株高可增至80~140釐米,地上部分總產量每畝為1333千克。其中當年生長量為987千克,花和葉的重量為613千克,約佔62%,可補充放牧家畜冬春季牧草的不足。

白沙蒿防風固沙

白沙蒿荒漠,半荒漠區建植生長一年可形成草叢綠籬,起到防風固沙作用,根據民勤治沙所測定,在白沙蒿固沙區,距地面15釐米高處風速可降低54.7%,30釐米高處風速減弱16.5%,利於流沙固定和植物羣落的形成,起保護糧田作用,是流動沙丘地帶防風固沙,恢復植被的先鋒種。

白沙蒿燃料

白沙蒿在沙丘固定後,天然植被蓋度恢復達一定程度時,即將進入衰老死亡期,肥大的莖基部直徑可達5~7釐米,是羣眾良好的燃料來源。種子有消熱、去濕、疏膽、利尿等防病功效,可供入藥,增加收入。種子含脂肪量21.5%,還可榨油食用。在食品加工中,羣眾利用其種子強大的粘性,常粉碎後以水量加入到麪粉中,加大面粉強度,便於烹調;在粉條粉絲製作中,加入少量種子細粉,可提高粉條、粉絲柔韌性,便於加工,也提高了質量。

白沙蒿栽培技術

(一)土壤耕作與施肥 用於人工直播或育苗的土地,宜選擇沙土或壤土,播前進行精細整地,於上年深翻後冬灌,耙耱整平,鎮壓保墒,播種前,結合耕翻施足底肥,每畝施有機肥1000~2000千克。用於造林防風固沙種植的,宜選擇平緩的沙地,進行帶狀整地。在溝坡沙地上種植時,要根據地形採用水平溝,水平台,魚鱗坑,小穴或帶狀等形式整地。採用飛機播種的,撒播後要進行輕度拉、劃、踏等地面處理,以利種子着牀出苗。
(二)播種 白沙蒿的栽培方法有直接播種,扦插,移栽三種,可按需要和條件選擇採用。 1. 直播 選擇種殼黑褐色,粒大、飽滿、發芽率高,純淨的種子。播種期可在春季土壤解凍含水量較多時,以至7月底前的兩季都可進行,過晚不利幼苗越冬。播種方法可選用人工播種或飛機播種,可單播,也可與沙拐棗、花棒、毛條、沙米等草種混播,播後要鎮壓保墒,單播量每畝1~1.25千克,混播量0.5千克,育苗每畝2~3千克,飛機播種每畝0.25千克。播種深度1~2釐米,宜淺不宜深,以地面不見種子為度。帶狀種植,要與風向垂直設帶,帶寬20~30釐米,帶距3米。 2. 扦插 宜在春秋雨季進行,選擇生長一年植株新萌發的健壯枝條作插穗,設置與風向垂直的帶狀穴插,帶寬1米,帶距3米;穴距50釐米,穴口直徑30釐米,上下等大,穴深30~40釐米,每穴植插穗兩束,每束6~8根,插穗要隨割、隨運、隨插,才能保證成活率。 3. 移栽 移栽苗木要選擇1~2齡生長健壯的新苗,移栽期應春夏雨季進行,不得晚於7月底,再遲影響越冬。一般今春育苗,來年移栽。野生苗移栽也按這一原則進行。移栽方法可按帶狀溝植或帶狀穴植。帶寬1米,帶距3米,株行距為40×50釐米, 深度30~40釐米,如在流動沙丘地段移栽,應先從背風的沙丘下部開始,待沙丘頂部被風削平後,再繼續向上部栽植,可收到滿意效果。
(三) 田間管理 白沙蒿建植成活後,不需鋤草、灌水、施肥等特殊管理,但苗期應設置圍欄或指派專人管護,嚴禁放牧踐踏,損壞幼苗。對缺苗斷壠地要及時補栽;補栽期應在當年早秋,或翌年夏季和早秋雨季,晚秋補栽難於越冬。平茬更新是白沙蒿保持旺盛生機的重要管理措施。白沙蒿建植成活後,應每兩年進行平茬更新一次,一旦形成果枝,結實後的枝條即枯死,若4~5年不進行平茬,將會有大量枝條死亡,出現衰敗。剪去果枝(種子田除外)經常保持枝條的幼嫩狀態,才能達到生長旺盛的目的。在永昌尖山,三齡植株不平茬,鮮嫩枝葉畝產量1116.7千克,平茬畝產為2361.3千克,提高1244.6千克,平茬效果非常顯著。
(四) 收穫利用 白沙蒿種子一般於9月中下旬成熟,成熟時果殼由灰黃色變為黑褐色,此時便可採種。種子成熟不易掉落,採種保持期長,一般人工採摘,人均日採種量4~5千克,採後除去雜物,曬乾貯存。在荒漠半荒漠區,主要以防風固沙,治理沙漠來利用,也是理想的播種草種。用於放牧的草地,可在建植後第二年的夏季結合平茬輕度放牧駝、羊,冬春季節可放牧各類家畜。充分利用。剩餘種子可提供作榨取食用油的原料,或入藥,或用於麪粉烹調時的佐料,或作粉條加工業的附加填充劑,充分發揮多種用途的功能。用於燃料需要砍挖時,須在植株行將衰亡枯死時進行,決不容許採伐活株當柴燒,以免破壞植被,使固沙作用中途而廢。

白沙蒿牧草蟲害

蠐螬 螻蛄,椿象、薊馬、金龜子、粘蟲等

白沙蒿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白沙蒿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56 千卡
蛋白質 4.3 g
脂肪 0.9 g
碳水化合物 8.5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1.9 g
82 mg
305 mg
16.4 mg
維生素A 733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31 mg
煙酸(煙酰胺) 0.8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8 m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