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蒿

鎖定
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是菊科蒿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4-5]  。莖單生或少數,上部分枝,莖、枝幼被微柔毛,小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葉下面無毛,裂片橢圓形或長圓形,基部有線形、半抱莖假託葉;中部葉長卵形或長圓形,具半抱蓮假託葉,頭狀花序卵圓形或近球形,基部有小苞葉;瘦果呈倒卵圓形或長圓形;花果期8-10月 [6]  。得名與其形態有關:“蒿”是會意字,“帥”與“高”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個頭比較高的草本植物,且具有固沙的作用,故名沙蒿 [7] 
沙蒿產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及西藏等地,在朝鮮、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亦有分佈,多生長於草原、草甸、森林草原、河岸邊、林緣及路旁等地 [8]  ;喜沙埋,不耐風蝕,在沙丘背風坡生長旺盛 [9]  ;繁殖方式以種子繁殖為主,但因其生長不定根的能力強,也可分株繁殖,作為固沙用時,主要採用分株繁殖法 [9] 
沙蒿根、莖、葉、種子均可入藥,具有能祛風濕、清熱消腫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咽喉腫痛等症狀 [10]  ;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這些耐旱植物展示着頑強的生命力,是不可多得的奇特景觀 [11]  ;是優良的固沙植物,在旱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詩經·小雅·鹿鳴》中描述其:“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13]  。”
中文名
沙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 [3] 
別    名
漠蒿,薄蒿,草蒿,荒地蒿,荒漠蒿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沙蒿
命名者及年代
Spreng. Syst. Veg. ,1826

沙蒿植物學史

得名與其形態有關:“蒿”是會意字,“帥”與“高”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個頭比較高的草本植物,且具有固沙的作用,故名沙蒿 [7] 

沙蒿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顯,木質或半木質,側根少數;根狀莖稍粗,短,半木質,直徑4-10毫米,有短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30-70釐米,具細縱稜;上部分枝,枝短或長,斜貼向莖端;莖、枝幼時被微柔毛,後漸脱落無毛。葉紙質,上面無毛,背面初時被薄絨毛,後無毛;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長圓形或長卵形,長2-5釐米,寬1.5-4.5釐米,二回羽狀全裂或深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1.5(-2)釐米,寬0.3-0.6釐米,每裂片常再3-5深裂或淺裂,小裂片線形、線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0.5-1.5釐米,寬1-1.5毫米,葉柄長1-3釐米,除基生葉外,葉柄基部有線形、半抱莖的假託葉;中部葉略小,長卵形或長圓形,一至二回羽狀深裂,基部寬楔形,葉柄短,具小型、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3-5深裂,基部有小型的假託葉;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基部假託葉小。 [14] 
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3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基部有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狹而長的掃帚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卵形;中層總苞片長卵形;外、中層總苞片背面深綠色或帶紫色,初時微有薄毛,後脱落無毛,邊白色,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背面無毛;雌花4-8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長鋭尖;兩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不叉開。瘦果倒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8-10月。

沙蒿生長環境

華北、西北、東北分佈在低海拔至海拔3000米地區,西南省區分佈在海拔3000-4000米地區;多生長於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礫質坡地、幹河谷、河岸邊、林緣及路旁等,局部地區成片生長,為草原地區植物羣落的主要伴生種。 [1] 

沙蒿分佈範圍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朝鮮、日本、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俄羅斯(東部)也有。 [1] 

沙蒿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以種子繁殖為主,但因其生長不定根的能力強,也可分株繁殖,作為固沙用時,主要採用分株繁殖法 [9] 
沙蒿的種子很小,必須把整地工作做好。在播種前淺耕一遍,耕後耙耱待播。每畝播種量大約需要半斤。為了保護幼苗,防止羊羣採食殘踏,可與糜子混播,當年還可增加糧食產量。播種期最好是在夏至前後,趁連陰雨或雨後墒好時播種。秋季播種,在冬季塞、冷的地方,容易遭受凍害。
用耬橫坡條播法播種。行距70釐米,播後輕耱,覆土0.5-1釐米即可。幼苗出土後,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分次把苗子間成50-70釐米左右的株距。這樣對於促進植株的生長髮育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很大。 [2] 

沙蒿栽培技術

沙蒿選地

適宜於陽坡沙性土壤,一般多利用不適於種莊稼的土地種沙蒿。只要捉住苗,就能長好,還不怕風沙。但在粘性較大的土地上不易捉苗。 [2] 

沙蒿管理

第一年需鋤草1-2遍,以後根據勞力情況,用犁於春季黃風過後,在行間淺耕一次,以促進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沙蒿當年可生長15-20釐米高,秋收後平一次茬,留茬1.5釐米左右。從第二年開始粘籽,一般可生長十多年,但產籽最多是在3-7年之間,以後逐漸衰老和瞎老危害草根而致死亡。在枝條上筒有少數椽葉殘存時,應儘速收割,過遲遭寒風侵襲後,蒿籽容易脱落。收穫後放場上風乾,用槤枷脱粒並過篩。 [2] 

沙蒿下級分類

東俄洛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 Syst. Veg. var.tongolensisPamp.):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植株高10-15釐米;基生葉長橢圓形,長3釐米以上,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小,直徑1.5-2毫米,在莖上排成總狀花序或總狀花序式的狹圓錐花序。分佈於甘肅(西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生於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或亞高山草原、草甸與礫質坡地。 [1] 
矮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 Syst. Veg. var.foetida(Jacq. ex DC.) Ling et Y. R. Ling):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該變種植株矮小,莖多數,成叢;不分枝或分枝極短。莖下部與中部葉一(至二)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形,先端尖。頭狀花序大,直徑2.5-3毫米,直立,具短梗,在莖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稀少成總狀花序式的狹圓錐花序;總苞片邊膜質,褐色。分佈於青海、四川(西部)、西藏;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尼泊爾也有。生長於海拔3500-4200米高山草原或草甸、礫質坡地、灌叢等地區。 [1] 

沙蒿主要價值

生態:沙蒿枝條匍匐生長,有利於防風阻沙,具有適應性強、耐幹早、抗風蝕、喜沙埋、生長快、固沙作用強等特點,為固沙先鋒植物種。
食用:沙蒿是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荒漠、半荒漠地區晚秋和冬春特有的濟困牧草,同時也是牧區燃料來源,種子可供食用,種子亦可榨油食用,出油率10%左右。
藥用:沙蒿根、莖、葉、種子均可入藥,具有能祛風濕、清熱消腫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咽喉腫痛等症狀。 [10] 

沙蒿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沙蒿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56 千卡
蛋白質 4.3 g
脂肪 0.9 g
碳水化合物 8.5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1.9 g
82 mg
305 mg
16.4 mg
維生素A 733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31 mg
煙酸(煙酰胺) 0.8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8 mg
展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