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廣洋

鎖定
汪廣洋(? ~1379),字朝宗,江蘇高郵人,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漢族。末進士出身,通經能文,尤工,善隸書。朱元璋稱讚其“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
年少時跟隨太祖朱元璋起義反元,被朱元璋聘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參與常遇春軍務。明朝建立後,先後擔任山東行省、陝西參政、中書省左丞、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劉基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著有《鳳池吟稿》《淮南汪廣洋朝宗先生鳳池吟稿》。《明詩綜》收其詩三十一首。
朝宗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高郵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1379年
主要成就
明初丞相
主要作品
鳳池吟稿
本    名
汪廣洋

汪廣洋人物生平

汪廣洋少年生活

汪廣洋年少時曾跟隨餘闕學習,通經能文,工詩歌,擅長篆、隸大書。性格莊嚴穩重,為人寬和自守。早年曾客居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 [1] 

汪廣洋跟隨太祖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過長江,攻下采石磯。汪廣洋擔任元帥府令史行樞密院提控、江南行省提控職務。
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照磨,兼知諸州事。
至正十九年(1359年),設置正軍都諫司後,升任都諫官。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任山南行省都事,升郎中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設立中書省,任右司郎中。不久,任知驍騎衞指揮使司事。常遇春贛州,命汪廣洋蔘軍事。攻克贛州後,命汪廣洋留守。後任江西行省參政 [2] 

汪廣洋仕途生涯

洪武元年(1368年),山東平定,太祖朱元璋以汪廣洋廉明持重,命陶安任江西參政,而調任汪廣洋任職山東行省,安撫、接納新來歸附者,百姓感到十分安定。冬十二月,汪廣洋被召入宮任中書省參政。
洪武二年(1369年),出任陝西參政。 [3]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患病,中書省無官,汪廣洋被召為左丞(《國朝獻徵錄》作右丞,而楊憲以山西參政,先被詔為左丞)。當時右丞楊憲專權斷事,威福恣行,汪廣洋對他的態度模稜兩可,但仍然被他所忌恨。於是楊憲唆使侍御史劉炳彈劾汪廣洋極不孝順母親。太祖朱元璋切責汪廣洋,將他放逐回鄉。楊憲恐其復入,再次教唆劉炳上奏,讓汪廣洋遷居海南。七月,楊憲被誅後,太祖朱元璋召還汪廣洋。十一月,朱元璋封他為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並誥詞中稱他善理繁難事務,且屢獻忠策,將他比作張子房孔明 [3]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後,朱元璋便以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左丞。汪廣洋位居胡惟庸之上,但無所建樹。 [3]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因怠工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 [7]  次年四月,召為左御史大夫 [8] 
洪武十年(1377年)又授汪為右丞相。朱元璋對待汪廣洋特別優厚,曾有疾休假,朱元璋賜勑慰勞,然而汪廣洋沉溺酒色,荒於政事,多又耽誤。汪廣洋與胡惟庸同為丞相,汪廣洋對胡惟庸所作不法事情知而不言,只是隨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太祖朱元璋也多次告誡他“洗心補過”。 [3]  汪廣洋內心不安,占城進貢使者至,而省部之臣及時引見,朱元璋以其蔽遏遠人,下勑書切責執政者,汪廣洋愈加惶恐。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因誠意伯劉基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御史中丞塗節上奏,並指出汪廣洋應該知道。朱元璋問及此事,汪廣洋回説“無是事”。朱元璋大怒,斥責汪廣洋朋黨欺君,“欺罔不能效忠報國,坐視廢興”,將汪廣洋貶謫海南。當船行到太平時,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又不揭發楊憲陰謀等罪過,下詔:“丞相廣洋從朕日久,前在軍中,屢問乃言否,則終無所論。朕以相從之久,未忍督過。及居台省,又未嘗獻謀畫,以匡國家臣民之疾病,皆不能知間。命爾出使,有所偵視,還而噤不一語,事神治民,屢有厭怠況。數十年間,在朕左右,未嘗進一賢才,昔命爾佐文正(朱文正)治江西,文正作惡,既不匡正。及朕諮詢,又曲之諱前。與楊憲同在中書,憲謀不軌,爾知之不言。今者益務沉湎,多不事事。爾通經能文,非愚昧者。觀爾之情,浮沉觀望。朕欲不言,恐不知者謂朕薄恩,特賜爾敕,爾其省之”。汪廣洋看到詔書後,愈加恐懼,於是自縊而卒。 [4]  [6] 

汪廣洋歷史評價

朱元璋:處理機要,屢獻忠謀 [3] 
張廷玉:廣洋少師餘闕,淹通經史,善篆隸,工為歌詩。為人寬和自守,與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於禍。贊曰:明初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管領樞要,率以勳臣領其事。然徐達李文忠等數受命征討,未嘗專理省事。其從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惟庸敗後,丞相之官遂廢不設。故終明之世,惟善長、廣洋得稱丞相。獨惜善長以布衣徒步,能擇主於草昧之初,委身戮力,贊成鴻業,遂得剖符開國,列爵上公,乃至富極貴溢,於衰暮之年自取覆滅。廣洋謹厚自守,亦不能發奸遠禍。俱致重譴,不亦大負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諸左右之職業也夫? [1] 

汪廣洋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1] 

汪廣洋個人作品

《鳳池吟稿》8卷,是汪廣洋個人詩集。《明詩綜》中也收錄汪廣洋三十一首詩。
清朝時,《鳳池吟稿》被錄入四庫全書。
汪廣洋詩歌作品:
《過高郵有感》
去鄉已隔十六載,訪舊惟存四五人。
萬事驚心渾是夢,一時觸目總傷神。
行過毀宅尋遺址,泣向東風吊故親。
惆悵甓湖煙水上,野花汀草為誰新?
《過壽州望八公山有感》
八公草木晚離離,彷彿成人似設寄。老氣逼雲含霧雨,空青拔地鎮淮夷。
謝玄歸奏平戎日,王猛徒勞料敵時。淝水關興廢事,夕陽西下浪聲遲。
《蘇溪亭》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汪廣洋家族成員

祖父:汪冠世
妻子:李氏、陳氏
兒子:汪子持、汪子守、汪子元
孫子:汪彥才、汪彥琛 [5] 

汪廣洋墓葬

據《高郵州志》記載:“相公墳,不詳其名、代,或曰,丞相汪廣洋墳也,其墳方三十餘畝,在城西十五里茅塘港口。”茅港的相公墳為汪廣洋墳只是一種説法,州志沒有定論。臨清博物館館長魏輝認定汪廣洋的墓在臨清八岔路鎮楊二莊村西300米汪廣洋家族墓羣中。
汪廣洋墓是在2009年12月文物普查中發現並證實的。其依據:一是《汪氏族譜明宰相後裔卷二》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汪廣洋長子子持為避牽連,推柩攜子侄由山東福山遷至館陶縣楊二莊僦(音就,意租)屋而居,並將公之柩隱葬。
二是此墓為圓形磚室穹窿頂墓,為明代墓葬,墓葬出土墓誌一方,上有書寫但不清晰字跡若干,隱約可見“洋”字,該墓發現遺骨兩具,經鑑定為一男一女,其中男墓主人遺骨位置雜亂。由此可以推斷,該墓為二次遷葬。
三是汪廣洋的墓與其後裔墓位置排列符合葬制風水習俗,而且與族中德高年長者的口傳位置非常吻合。魏館長自豪地説,汪廣洋墓的發現,彌補了歷史對於汪廣洋葬於何處的空白,對研究明丞相汪廣洋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佐證。 [5] 

汪廣洋藝術形象

2006年《傳奇皇帝朱元璋》史憲富飾演汪廣洋。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8]
  • 2.    《明史·汪廣洋傳》: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置正軍都諫司,擢諫官,遷行省都事,累進中書右司郎中。尋知驍騎衞事,參常遇春軍務。下贛州,遂居守,拜江西參政。
  • 3.    《明史·汪廣洋傳》:洪武元年,山東平,以廣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撫納新附,民甚安之。是年召入為中書省參政。明年出參政陝西。三年,李善長病,中書無官,召廣洋為左丞。時右丞楊憲專決事。廣洋依違之,猶為所忌,嗾御史劾廣洋奉母無狀。帝切責,放還鄉。憲再奏,徙海南。憲誅,召還。其冬,封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誥詞稱其剸繁治劇,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及善長以病去位,遂以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廣洋無所建白,久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而帝心終善廣洋,復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復拜右丞相。廣洋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數誡諭之。
  • 4.    《明史·汪廣洋傳》: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賜敕誅之。
  • 5.    惆悵甓湖煙水上  .揚州日報[引用日期2014-09-18]
  • 6.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19]
  • 7.    《明史·卷三百十八·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六年正月,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
  • 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八十八》:(洪武七年)夏四月……戊午……召廣東參政汪廣洋入為左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