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大淵

鎖定
汪大淵(約1311年-?),字煥章,江西南昌人,元代地理學家、航海家。 [6] 
汪大淵於至順元年(1330年),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等地,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羣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等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 [6]  至元己丑(1349年)冬,回泉州,適逢吳鑑編撰《清源續志》,應吳鑑約請,將《島夷志》附於該書之後。次年,迴歸故里南昌,將《島夷志》刊刻印行,並請河東名士張翥作序。 [7] 
汪大淵遠航非洲,足跡廣及西南太平洋,止於大西洋,為當時時代所僅有。他周遊非洲,增進了中國人對非洲各國的瞭解,開闢了中非貿易航道。 [8]  其所著的《島夷志略》,不僅被現代人評為影響中國的100本書,而且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重視,自1867年以來,該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流傳,被公認為對世界歷史、地理作出偉大貢獻。汪大淵本人也因此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9] 
全    名
汪大淵
別    名
東方的馬可·波羅
煥章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
1311年
主要成就
創作《島夷志略》
主要作品
《島夷志略》
民    系
江右民系

汪大淵人物生平

汪大淵幼時

汪大淵 汪大淵
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從小聰明好學,深得父母鐘愛,望其長大成才,故取《論語》中“煥章”。

汪大淵青年

高棉王朝統治的柬埔寨 讓汪大淵印象深刻 高棉王朝統治的柬埔寨 讓汪大淵印象深刻
他先遊歷了當時中國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當時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看到各種膚色和操各種語言的人們,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滿目的中西奇貨,堆積如山;港灣裏停泊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大小船隻;特別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所講的外國風情,是那樣的生動、有趣。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汪大淵的好奇心,後來促成了他兩度遠洋航行的壯舉。
至順元年(1330年),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搭泉州遠洋商船,從泉州港出海。一行人直抵作為中轉站的海南。然後穿過西沙羣島,先後經過交趾和占城,到達當代的柬埔寨海岸。在吳哥王朝尚存的階段,汪大淵目睹了風格奢華而詭異的佛教寺廟,君王的宮殿前都放着金象、白象、金孔雀、玉石猿猴等寶物。
鄰國暹羅 是高棉是所懼怕的敵人 鄰國暹羅 是高棉是所懼怕的敵人
隨後,訪問了民風彪悍的暹羅。再從泰國灣搭乘小船,來到了當代的新加坡島,以及更靠南方的加里曼丹。這些民船都會配備家丁武裝,在遇到襲擊時進行抵抗。通過弓弩和原始火器,將經常出沒的馬來海盜射退。
汪大淵等人花很長時間 遊歷了加里曼丹島沿岸 汪大淵等人花很長時間 遊歷了加里曼丹島沿岸
在加里曼丹的渤泥文萊,一行華人依舊得到當地部族的熱情款待。也是在加里曼丹島上的勾欄山,汪大淵和同伴找到了之前的元朝遠征軍殘部。他們可能來自於南宋故地、中原或者塞北。如今卻在熱帶氣候和疾病的折磨下,被周遭土人包圍。除了勉為其難地謀生,再也沒有機會看到江南和者塞北的故土。
在隨後的蘇門答臘之行中,汪大淵訪問了盛極一時的三佛齊王國
加里曼丹島上還有滯留的蒙古遠征軍殘部 加里曼丹島上還有滯留的蒙古遠征軍殘部
汪大淵也注意到三佛齊人的善戰 汪大淵也注意到三佛齊人的善戰
在旅程中,汪大淵也看到一些當時人還不太重視的資源。比如在小巽他的松巴哇島,海邊的泥土中會冒出黑色粘稠液體。可以被加工為墨水,也能做取暖燃料,乃至用於猛火油櫃的製造。當代的我們知道,這種黑色液體就是石油。印尼也依舊是東南亞最豐富且重要的原油產區。
離開三佛齊 汪大淵的商團穿過了馬六甲海峽 離開三佛齊 汪大淵的商團穿過了馬六甲海峽
當然,有的地方貌似温柔鄉,其實對外來者非常危險。比如水質較差的東帝汶地區,不僅瘧疾叢生,而且是結石病多發的地帶。當地的土人酋長經常駕船載着婦女尋歡作樂,但卻很容易造成傳染病流行。外來商户極其容易受到感染,並在回程途中成批斃命。
離開南洋腹地後,汪大淵的小船利用印度洋冬季風,穿過了風高浪急的馬六甲海峽。在這個過程中,巨大風浪讓羅盤都一度失靈。雖然一行人經過了考驗,但海面上的龍骨和破木片都在暗示,有人已經因天氣而不幸遇難。
經歷了九死一生的考驗,廣袤的印度洋的世界開始呈現於汪大淵眼前。在亞非拉三大洲的多邊貿易中,他們將見到很多來自意大利和阿拉伯的商隊。這些人往往將歐洲的珠寶、武器和工藝品賣到北非,再將東非奴隸、北非和西亞的駿馬販賣到印度。最後將次大陸的寶石等貴重礦物,帶回家鄉出售。
在印度東南的科羅曼德海岸,汪大淵看到當地男女會戴頭巾或者紗麗。一些出身剎帝利種姓的女性也善用梭鏢習武,還會取蛇毒幫助戰鬥。本地的農業條件和經濟模式也豐儉由人,取決於土地肥沃程度和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他們甚至在納加帕塔姆的海岸上,看到修建於1267年的的大型磚塔。那是南宋使節訪問時留下的紀念碑。在汪大淵的年代,還被航海者作為標識使用。
卡利卡特的繁華 也被旅行者們看在眼裏 卡利卡特的繁華 也被旅行者們看在眼裏
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以盛產胡椒粉而聞名。這裏同樣土地肥沃,且人民尚氣用事,喜歡攜帶弓箭等武器出行。但馬拉巴爾海岸的其他區域就物產不夠豐富,許多海中島嶼有蟲蛇橫生,讓人類難以接近。但特定小島卻盛產昂貴的紅寶石,在海外市場上價值不菲。
為了尋找更多的交易機會,汪大淵之後就向波斯灣方向前進。隨後還暫時登陸,去往阿拉伯人的巴士拉港。當地居民多如魚鱗,外貌修長俊美,喜歡穿戴駝毛縫製的白色服飾,抵禦晝夜的巨大氣候温差。在市政規劃上,這些地方往往整潔華美,大量的公共水池和噴泉也都美輪美奐。人們以米麥和羊肉為食,在謀生手段上錙銖必較,喜歡爭奪利益。這讓汪大淵有充足的的機會進行討價還價,交易來自三大洲的豐富物資。
阿拉伯人的市政規劃 是汪大淵聞所未聞的景象 阿拉伯人的市政規劃 是汪大淵聞所未聞的景象
接着,汪大淵沿着芳草萋萋的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來到了波斯西部的馬臘格。他們意外地發現,這裏由一個姓陳的漢人充當領主。他曾經是元朝的地方官吏,後來出海自立一方。在他的治理下,馬臘格地區兵強馬壯,還經常派出騎兵掃蕩周邊的小國與部族。但是作為放棄體制、獨自外出發展的野生勢力,他的功績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和記錄,所以只有通過民間的記載才留名後世。
此後,汪大淵向南回到波斯灣,並遊歷了穆斯林心目中的聖地麥加。這裏雖然土地貧瘠,但有朝聖者帶來的經濟刺激。所以依舊能積累巨量財富,並通過水陸兩頭與三大洲保持密切聯繫。
在這段旅程的末端,汪大淵再從陸路抵達馬穆魯克統治下的埃及。發現那裏在尼羅河水利設施的調節下,保持土地產出較多,使人們生活普遍富足。權貴們身披重甲,騎馬放鷹,並以頭巾包裹腦袋。出行時有猛獸和黑人奴僕跟隨,而且還使用鑲嵌金銀和名貴珠寶的武器。他們就是讓蒙古人屢屢吃癟的馬穆魯克騎士。
汪大淵甚至去過伊斯蘭聖地麥加 汪大淵甚至去過伊斯蘭聖地麥加
從埃及的紅海沿岸南下,汪大淵走曼德海峽索馬里哈豐角,來到東非的坦桑尼亞海岸。他目睹了當地的黑奴貿易繁榮,圍觀阿拉伯商人像對待牲口那樣,將健壯的土著隨意拍賣。除了賣往北非、印度和南洋羣島,還有蒙元大船會用他們充當護衞。瓷器則是具有保值功能的交易硬通貨。
越過索馬里海角東航,汪大淵折向東北來到斯里蘭卡科倫坡,還有附近的馬爾代夫等地,在當地的菩提樹下愜意地休息,看着當地的僧眾虔誠地禮拜佛陀,帶着斗笠的漁夫們在清澈的海水中捕獲巨大的海魚,並有可能拜訪了法顯和尚修行過的精舍。一路上積累的各種奇珍,讓汪大淵可以採購到當地的紅珊瑚、貓眼、白豆蔻、木蘭皮等特色土產。
返程中,汪大淵等人按原路穿回中南半島。乘坐的船隻經過南沙羣島,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觸暗礁。在福建外海,目睹了台灣島的日出奇觀,看到了台灣海峽的潮汐變化。當然還有土著農民們的辛勤耕織場景。最後,汪大淵等人成功返回泉州。此時已經是元統二年(1334年),整個旅途前後耗費了5年時間。
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淵第二次從泉州出航,遊歷南洋羣島,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峽澳大利亞各地,兩年後才返回泉州。

汪大淵主要影響

現存《島夷志略》約2萬字,共100條,除最後一條“異聞類聚”系抄撮前人之書而成外,其餘99條每條大抵記述一個國家或地區,有些條還附帶提到鄰近的若干地方。《島夷志略》包涵了十分寶貴的歷史資料,書中記載的地理範圍包括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廣大地區,記載的國名、地名多達220餘個,有些國名、地名是初次見,有些甚至是僅見於該書。 [4] 
一、汪大淵見證了元朝泉州港的極盛,可與馬可·波羅的記述相互印證
元朝的泉州海外貿易逐漸走向巔峯,成為中國主要的對外貿易商港,泉州與海外通商貿易的國家與地區眾多,是“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東南巨鎮,海外貿易超過廣州,成為世界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並稱於世。汪大淵記載元代從泉州港出口的貨物包括絲織品類、陶瓷類、金屬器類、食品類、雜貨類。其中以絲織品和瓷器為最多,金屬品次之。進口貨物則以乳香等香料為最多,棉花、棉紗、棉布、駝毛等衣料品次之,再次是珍珠寶貨和食品等。 [4] 
汪大淵兩次由刺桐港放洋遠遊,所記述泉州港的航線即是元代中國的海外航線,所述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與地區之多,記載經泉州出口商品種類之豐富等等,這一切,都見證了元朝泉州港的繁榮極盛。同時印證了在汪大淵出生前20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遊歷泉州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所稱“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裏,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的話。汪大淵還記載外國人到泉州紋身的情況,這也可與《馬可·波羅行記》的記述相互印證。 [4] 
二、汪大淵明確指出台灣、澎湖與泉州晉江縣的隸屬關係
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記載了台灣、澎湖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當時台灣屬澎湖,澎湖隸屬泉州晉江縣,鹽課、税收歸晉江縣。 [4] 
三、汪大淵記載了元朝華僑在海外的情況,資料彌足珍貴
汪大淵在書中多處記載了華僑在海外的情況,例如:泉州吳宅商人居住於古裏地悶;元朝出征爪哇部隊時“有病卒百餘人”,仍留在勾欄山;在沙裏八丹平原上有“土塔”,“赤石圍繞,有土磚甕塔,高數丈。漢字書雲:鹹淳三年八月畢工。傳聞中國之人其年販彼,為書於石以刻之,至今不磨滅焉”,説明宋鹹淳三年(1267年)有中國人在此地建中國式磚塔;真臘,有唐人;浡泥,“尤敬愛唐人,若醉則扶之以歸歇處”;而龍牙門,“男女兼中國人居之”;甚至馬魯澗的酋長,“元臨漳人,陳其姓也。幼能讀書,長練兵事。國初,領兵鎮甘州,遂入此國,討境不復返”;等等,這些記載,對於研究早期華僑出國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4] 
四、汪大淵關於海外地理地形、山川、物產和風俗民情等的記載
地理方面,如淡邈;尖山;班卒;假裏馬打;崑崙;東西竺;下里;羅婆斯;萬里石塘等等。 [4] 
沿途各地的物產,也是汪大淵記述的一個重要內容。像八都馬:“地產象牙,重者百餘斤,輕者七八十斤”;蘇祿:“地產中等降真條、黃蠟、玳瑁、珍珠,較之沙裏八丹、第三港等處所產,此蘇祿之珠色青白而圓,其價甚昂。中國人首飾用之,其色不退,號為絕品”;下里:“地產胡椒,冠於各番,不可勝計”;甘埋裏:“其地造舟為馬船,大於商舶,不使釘灰,用椰索板成片”;麻那裏;“地產駱駝,高九尺,土人以之負重,有仙鶴,高六尺許,以榖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等等。這些記載,不但是研究海外各地區十四世紀地理、歷史的重要資料,同時也見證了十四世紀中外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 [4] 
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還記載了不少海外各國、各地區的歷史勝蹟和奇事異聞。他還對海外各國、各地區的民生、民情、風俗有大量記載。 [4] 
學界普遍認為,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是上承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趙汝適的《諸蕃志》,下接明朝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 等的重要歷史地理著作,而其重要性又大大超過這些著作。 [4] 
島夷志略》還記載了澳大利亞北部某地“周圍皆水”,即指今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以東一大片沼澤地。所記“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亞西北高峻的海岸附着很多牡蠣。還記載有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島和高達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峯磊磊,如天馬奔馳,形勢臨海。”這些都是真實無誤的。《島夷志略》在歷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價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視。自1867年以來,西方學者中有十人研究該書,並將該書翻譯成西方文字。在《島夷志略》中有兩節詳細記載了澳大利亞的風土、物產,應該是見著於世的關於澳大利亞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是西方學者,卻不敢承認汪大淵到過澳大利亞,因為在汪大淵到澳大利亞後近二百年,歐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這一大陸。

汪大淵軼事典故

汪大淵出生地尚存一首排工們的號子《南昌城南掌故多》:南昌城南掌故多,將軍渡口波連波嘿;象湖源上風光好喲嗬,施家堯去划龍舟來嘿;王老丞相來迎接喲嗬,相府千金坐花樓羅嘿。汪家壟住航海客喲嗬,飄洋過海到夷洲羅嘿! [10] 

汪大淵歷史評價

元代張翥: 汪君煥章當冠年,嘗兩附舶東西洋,所過輒採錄其山川、風土、物產之詭異,居室、飲食、衣服之好尚,與夫貿易齎用之所宜,非親見不書,則信乎其可徵也。 [1] 
元代吳鑑:唯豫章汪君煥章,少負其氣,為司馬子長之遊,足跡半天下。顧以海外之風土,國史未盡其藴,因附舶以浮於海者數年然後歸。 [11]  ……其目所及,皆為書以記之。以君傳者其言必來信,故附《清源續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後。 [1] 
四庫全書總目》:諸史(指二十四史)外國列傳秉筆之人,皆未嘗身歷其地,即趙汝適諸蕃志》之類,亦多得於市舶之口傳。大淵此書(指《島夷志略》),則皆親歷而手記之,究非空談無徵者比。 [1] 
1979年版《辭海》“汪大淵”詞條:就清中葉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國航海家而論,其遊蹤的廣遠,汪氏當居前列。 [2] 

汪大淵主要作品

《島夷志》 《島夷志》
汪大淵著有《島夷志略》。

汪大淵後世紀念

島礁
南沙羣島中的大淵灘,即以汪大淵之名命名。 [3] 
馬路
2012年,南昌市地名辦在青雲譜區施堯行政村區域內,以汪大淵的字號命名了一條“煥章路”,以示家鄉人民對他的永遠紀念之情。 [2] 
廣場
2017年7月10日上午,中國航海日·南昌青雲譜汪大淵銅像揭幕暨汪大淵廣場開放儀式在南昌青雲譜區舉行。為紀念汪大淵,結合大象湖改造工程,青雲譜區政府與南昌市園林局共同規劃建設了汪大淵紀念廣場。汪大淵廣場總面積2000平方米,由汪大淵雕塑與廣場地雕、配套綠化等組成。其中,汪大淵雕塑佔地面積225平方米,高約12米。 [5] 
汪大淵銅像 汪大淵銅像
參考資料
  • 1.    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歷史系,南昌市歷史學會編.江西曆史名人傳: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06:第63、65頁
  • 2.    祝國華著.尋蹤覓跡 歷史雲煙深處的江西名人: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05:第163-164頁
  • 3.    辛旗等著.讓南沙告訴你:華藝出版社,2011.01:第31-32頁
  • 4.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福建社會科學院編.海洋文化與福建發展:鷺江出版社,2012.12:第147-154頁
  • 5.    中國航海日·南昌青雲譜汪大淵銅像揭幕暨汪大淵廣場開放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23-05-11]
  • 6.    汪大淵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7.    汪大淵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8.    陳國達,陳述彭等主編.中國地學大事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8.第176頁
  • 9.    “東方的馬可波羅”汪大淵的世界漫遊之路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15]
  • 10.    汪大淵的遺憾  .經濟觀察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4-02-05]
  • 11.    [1]陳東亮.《島夷志略》的歷史文化價值與作者汪大淵生平與交往略考[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2):28-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