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氏祠堂

(漳州江氏大祠堂濟陽堂)

鎖定
鴻溪江氏榕林大祠堂,堂號濟陽堂,俗稱榕林大祠,即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濟昌支派榕林諸房大祖祠。濟陽堂,為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夢筆堂)派下的分支祠堂 [1]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 
濟陽堂,是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先生萬字系宗祠(二世祖祖祠),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榕林(古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新安裏葛布大溪村榕林寨,俗稱榕樹下、榕樹寨、松樹寨、松樹腳下等)。
祠堂堂號
濟陽堂
祠堂名稱
鴻溪江氏榕林大祠堂
堂號出處
濟陽郡(江氏歷史上最隆盛之地)
始建年代
大明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
上級祠堂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大宗祠(夢筆堂
祠堂燈號
濟陽(郡望)、金豐(發祥地)、鴻溪(發祥地)等
祠堂俗稱
榕林大祠
祠堂辦學
鴻江國民學校
文物級別
平和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裔孫代表
江丙坤江韋侖江學錄
派下祠堂
醉月堂、仁德公祖堂、土田宗祠等
祠堂地址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榕林

江氏祠堂祠堂概述

濟陽堂,是一座融合客家建築風格與閩南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傳統祠堂。飛檐拱角,雕樑畫棟,規模雖不大,氣勢卻不凡 [3]  。濟陽堂,始建於大明朝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濟陽堂,供奉着鴻溪江氏(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鴻溪衍派)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府君與始祖妣淑惠鄭氏四娘孺人,及其派下濟昌支派榕林房一脈宗支先祖考妣神主靈牌。目前已知濟陽堂後裔,廣泛分佈於台灣;福建省平和縣、雲霄縣;廣東省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欽州市;越南廣寧省等地。 (2006年5月)二十一日上午,(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偕夫人陳美惠等一行七人 [6]  ,回到福建漳州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尋根祭祖 [6]  (“濟陽堂”內 [6]  )。

江氏祠堂堂號來源

濟陽堂堂號牌 濟陽堂堂號牌
濟陽堂,燈號濟陽,表示歷史上江氏隆盛於古中原濟陽郡(僑郡,治揚州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西晉時期,譙郡太守江蕤、南安太守江祚、散騎常侍江統等,相繼出士,濟陽郡內江氏,史稱濟陽江氏。濟陽江氏,如江虨江淹,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高門士族(江南門閥士族)之一。
鴻溪江氏濟昌支派榕林諸房(江萬四郎公守祖後裔),為紀念江氏歷史上最隆盛時期濟陽江氏厚學篤文之風,建造濟陽堂 [2]  。濟陽江氏文風頗盛,秉文經武,長盛不衰,持續二三百年之久。濟陽堂,始建於大明朝弘治七年甲寅年(公元1494年)七月初九辰時。

江氏祠堂閩台淵源

濟陽堂,是台灣海峽兩岸鴻江(鴻溪江氏)人親情延續的見證。歷史上,濟陽堂歷經三次大維修,最後一次大維修是1992年,由台灣彰化宗親江九合公後裔江榮基、江蓮藕、江世凱等回鄉尋根祭祖時,捐贈了15萬元用於修繕 [7] 濟陽堂內,《重修濟陽堂祖祠碑記》記載了兩岸江氏歷久彌深的血脈之情。現在我們所見的濟陽堂,是1992年由台灣彰化縣宗親江九合公後裔捐資修建的。據族譜記載,歷史上濟陽堂很多後人東渡到台灣,以清康乾時期為最。
明清時期,鴻溪江氏子孫已在當地立下腳跟,併成為大户人家,為什麼要要離鄉背井、渡海遷台呢?主要是因為兵禍。清朝初年,清廷屯兵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詔安縣、龍海縣等閩南沿海地區,鴻溪江氏作為大户人家,要交納100多石種子,隨後,又被強派糧餉,濟陽堂每月被迫交納正供30兩白銀 [4]  。鴻溪江氏家族漸漸不堪重負,先是躲避到鄰村,卻屢遭欺負,直至康熙初年,只得棄寨(鴻江寨榕林寨)而逃,東渡到台灣等地。根據族譜記載,濟陽堂派下江氏十三世東興媽劉氏魏娘,於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歲春,親攜五男並三孫移台灣,擇居彰化縣燕霧堡三塊厝莊開族 [4]  ;又有“十五世江朝雪,於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挈眷渡海來台,卜厝於今之台中北屯區七張犁建族”等等 [4] 
隨着台灣海峽兩岸的交往的日益增多,寓居台灣的江氏宗親們,紛紛回到祖籍地尋根祭祖。江寨村與台灣最早的一次族譜對接,大概在1982年。當時,台灣台北藝術大學的江武昌老師,帶着家鄉(台北三芝鄉)的《江氏族譜》,和江寨村的《江氏族譜》一經比對,發現對上號了。此後,兩地(漳台)交往日漸頻繁,而影響最深遠的,應當是2006年5月,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先生返鄉謁祖,引發台灣江氏宗親尋根交流熱 [8] 

江氏祠堂祠堂人文

濟陽堂(歷史上)曾有顯赫的地位,是地方上頗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明清之際,先後出過文魁、進士、舉人、稟生等,受皇恩、賜軍田,物帛豐腴。從古樸簡潔的濟陽堂,可以窺視到江氏的一脈書香 [4]  。曾經堂外旌旗林立,現存三個旗杆座。旗杆石是子孫獲得功名後所立,用以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作為科舉功名的標誌,它的榮耀遠勝腰纏萬貫。而更引人注意的是,這裏的旗杆石比一般的旗杆石要略高一些。堂內懸掛文魁、進士、寵錫皇恩、古君子風、恩錫同榮、北承帝闕、南鬥文光等匾額。其中,古君子風匾額,是古代官方對鴻溪江氏族人的褒獎,是道光年間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縣令賜給鴻溪江氏家族的。
濟陽堂的石柱有對聯雲:“大啓千門惠澤仁風容駟馬,廣儲業案宏詞博學賜金魚”;“鬱郁斌斌千載匯文章禮樂,唯唯諾諾一門聯圭族簪纓”。對聯中的金魚是指金魚袋,唐代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佩掛;簪纓,則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這説明鴻溪江氏的功名多以文爵為主,有着廣納賢才的博大胸襟和英才輩出的書香風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祠堂屋頂的一邊房樑上,還刻有書卷的圖案。這在一般祠堂是很少見的,它猶如一面鏡子展示了鴻溪江氏族人的基本價值觀,那就是對於教育的重視。鴻溪江氏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雖出身卑微,卻傳衍出了光耀門楣的子孫,以詩書傳家,這種家風也帶到了台灣。數百年來,寓居台灣的鴻溪江氏子孫,依然保持着刻苦努力、勇於奮進的精神。其中,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江丙坤先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正是靠着這種頑強求學的精神,這個農家子弟,最終成了推動台灣經濟騰飛的財經專家之一。置身於祠堂中,不禁被一種莊重、高雅的氣氛所感染,更為鴻溪江氏家族從鐵匠世家到書香門第的傳奇故事,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慨嘆 [4] 

江氏祠堂丙坤謁祖

江氏裔孫在濟陽堂祭祖
江氏裔孫在濟陽堂祭祖(5張)
2006年5月21日上午,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先生,攜夫人陳美惠等,在福建省台辦主任鄧本元、福建省委副秘書長陸開錦,漳州市委副書記楊根生、漳州市台辦主任周耀紅及平和縣委書記林忠、縣長洪裏專等的陪同下,專程返鄉 [10]  ,回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尋根祭祖。7000多名大溪江氏宗親,自發聚集到村口、路邊,敲鑼打鼓,用具有閩南風情的大鼓涼傘、舞龍舞獅、“八音”夾道歡迎,以江氏客家人表達牽掛的最高儀式迎接江丙坤先生 [11]  。十時五十分,江丙坤夫婦走進了江氏榕林祖祠(濟陽堂),早已等候在那裏的兩位年輕宗族後輩,按古禮捧上甜茶,表示對貴客的歡迎。在供着鴻溪江氏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等祖先靈牌的濟陽堂內,江丙坤先生一行由長者引領來到的祖宗靈牌前。在司儀江連生的引領及十位身着長衫的宗親的陪同下,江丙坤先生一行按客家風俗,在悠揚的鼓樂中,向開基始祖江肇元千五郎公等合龕列祖列宗獻上了豬、羊、雞等三牲祭品,祭祖儀式莊嚴肅穆 [6]  。隨後,江丙坤在祖祠外大埕發表了還鄉感言。他激動地説:“終於找到自己的根,完成尋根之旅,內心特別高興” [6] 
祭祖完畢,江丙坤在鴻溪江氏祠堂(濟陽堂)內,與宗親代表們進行了親切座談。鴻溪江氏宗親們送上了為江丙坤先生精心準備了洋溢着濃厚鄉情的禮物:五穀、井水、新編《鴻江族譜》和江寨村全景照片;江丙坤先生則回贈自傳書籍《拼命三郎》、江寨小學獎學金、金鉑駿馬圖和陶瓷工藝品 [6]  。五穀,意味着五穀豐登,是農耕時代人們的最崇高願望,將五穀送給親人,代表了江氏宗親們最美好的心願。甘甜的家鄉井水,則寓意飲水思源。送家鄉五穀和井水,是村裏最高的禮節。這兩樣禮物將包裝在一個精美禮盒裏,便於江丙坤先生帶回台灣 [7] 

江氏祠堂祠堂辦學

祠堂辦學 祠堂辦學
歷史上,濟陽堂曾是江氏子弟刻苦讀書、宣傳抗日救國真理的地方。1939年,本地村民自發在鴻溪江氏榕林大祠堂(濟陽堂)辦起了學校,冠名鴻江國民學校。除了全日制外,學校還開設中午班、婦女班、成人班。中午班主要讓家務繁重、無法上全日制的孩子入讀;婦女班,讓婦女在勞動之餘也能讀書識字,懂得婦女解放的道理;成人班,則在晚上開班上課。時值抗日戰爭時期,除讀書識字外,師生們還積極宣傳抗日救亡、教育救國的真理 [3]  。閩南地區有宗祠辦小學、孔廟辦中學的習慣,1943年7月,把原在濟陽堂的鴻江小學遷至江氏大宗祠,校名改為江寨國民學校 [9]  。,徹底革除以往私塾的個別教學形式,同時廢棄四書五經舊教材。江氏裔孫開始“讀新書”,大宗稱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