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氽,漢語二級字 [3]  ,讀作氽(tǔn),部首為水,總筆畫數為6筆,意思是漂浮,一般用在方言裏。
中文名
拼    音
tǔn
部    首
五    筆
WIU
倉    頡
OE
注    音
ㄊㄨㄣˇ
筆    畫
6
筆順編號
342534
四角號碼
撇、捺、豎鈎、橫撇、撇、捺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6C3D
形近字
汆cuān
結    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
詞    性
動詞

釋義

基本字義

1、方言,漂浮:木頭在水上~。
2、用油炸。

詳細字義

〈動〉
1.、漂浮 [float],如:木頭在水上氽。
2、〈方〉:用油炸 [deep-fry],如:油氽花生米、油氽豆腐。
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氽豬肉皮:“豬肉皮略泡,入沸油氽之。”
3、〈方〉:~~(甌語方言,讀tàngtang,意為泳者踏水),如:非在水裏氽氽。

字義推敲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麪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古籍解釋

《字彙》土懇切,吞上聲。水推物也。《字林撮要》人在水上為氽,人在水下為溺。 [1] 

形近字

汆(cuān,烹飪專用語),是沸水下料,水開即成的一種烹調方法。原料大多是小型的或加工成片、絲、條和製成丸子。一般是先將湯或水用旺火煮沸,再投料下鍋,只調味,不勾芡,水開即起鍋。
還有一種汆法,是先將原料用沸水鍋燙至八成熟後撈出,放於碗內,另將已調好味的滾沸的鮮湯倒入碗內,一燙即成。這種汆法一般也稱為湯爆水爆。汆制菜餚特點是湯多而清鮮,質嫩而爽口。

主要區別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麪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裏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 dí,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tiào ),則是賣出(糧食)。
最後,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rén)浮水上讀作 氽(tǔn),入(rù)水煮炸唸作 汆(cuān),出米為 糶(tiào)入米 糴(dí),拆字會意不難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