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樟芝

鎖定
牛樟芝又名牛樟菇,屬於真菌界、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薄孔菌屬、多年生蕈菌類,拉丁名為Antrodia camphorata,是1990年才被生化界發表的新種,首次命名者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研究員。發現其自然生長區域為台灣山區海拔 450-2000米山林間,在自然界的宿主為百年以上的牛樟樹樹幹腐朽之心材內壁。 野生牛樟樹僅存400餘株,已被“政府”列為保育級生物,禁止砍伐,理論上已經沒有正常渠道採摘的野生牛樟芝面世。因此,各種段木培養、皿式培養的菌體,固態發酵、液態發酵培養的菌絲體成為牛樟芝應用的主流。同時各種人工培植方式的菌種優化也成為核心技術之一,運用航天技術在太空優化是最有效的手段。與水果、蔬菜、水稻運用航天技術改良種植一樣,運用航天技術優選的牛樟芝菌種,開啓了人類真正的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牛樟芝的時代,高產高效的航天牛樟芝將有可能像靈芝、人蔘一樣大規模安全種植,應用於人類健康領域。
中文名
牛樟芝
外文名
Antrodia camphorata、Antrodia cinnamomea
別    名
牛樟菇、樟菇、樟芝
真菌界
擔子菌綱
薄孔菌屬
分佈區域
嶺南、台灣地區
多孔菌科
孢子真菌門
牛樟芝種
多孔菌目

樟芝大事記

樟芝2016年06月16日

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推動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2]  “重點任務”:“開展嶺南中藥材安全生產與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嶺南中藥材連作障礙的成因及其緩解技術研究,開展鐵皮石斛、沉香、牛樟芝等生產技術研究,實現沉香結香、牛樟芝種植等技術突破。開展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技術與示範應用研究,建立中藥材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技術體系和生態防治技術。開展化學農藥與生長調節劑限量使用、農殘代謝、重金屬污染及其對藥材質量與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形成中藥材栽培中農藥限量使用與重金屬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環境保護廳、農業廳、林業廳、中醫藥局分別負責) 。”
牛樟芝作為嶺南珍稀中藥材,在中藥材生產與示範、生產技術創新、生產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會得到逐步加強。

樟芝2016年11月18日

2016年11月18日,香港中醫科學院深圳實驗室(深圳仁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牛樟芝菌種完成了為期33天的太空育種實驗,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 [1] 
航天菌種公證書 航天菌種公證書
據香港中醫科學院執行院長趙宗傑介紹,經過一個多月的初步優選實驗,他們發現航天改良的菌種與普通菌種相比,液態發酵時間縮短了40%,菌絲體乾重增加了16.7%,核心成分三萜含量增加了71.7%,發酵液苦味在感官上接近野生牛樟芝。
趙宗傑表示,在今後半年多的優選試驗中,相信會有更優良的菌株選出。
香港浸會大學中藥藥理學專家禹志領表示,本次利用航天技術對牛樟芝的菌種及培植進行優化,有機會使香港對該中藥的研究水平大大提高,令更多腫瘤患者受益。

樟芝自然界的牛樟芝

樟芝的知名度並不高,但知道的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尤其其藥效更是被宣傳的出神入化,民間流傳在治療肝癌和子宮頸癌上似乎特別有效,一般性的應用則可用以治療急性腹痛、抗過敏,並且在解酒的效力上更是一流。近年來,因樟芝能有效治療肝病及其它方面(如:抗腫瘤、抗病毒、抗過敏、降血脂、降血糖)的神奇療效消息傳出後,也因而導致樟芝的寄主 —— 牛樟樹遭到了大量的砍伐與盜採,在物以稀為貴的預期心理作用之下,天然樟芝的價格也日漸地水漲船高,被稱為是全世界市上最昂貴的野生真菌,市價往往高達每台斤新台幣十多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可説是藥材中的王中之王。
野生牛樟芝唯一賴以為生的宿主是牛樟樹(Cinnamomum kanehirai)。
自然生長的牛樟樹曾廣泛分佈於中國嶺南地區,全世界範圍內僅在台灣島海拔450至2000米的山區存有400餘株,分佈在台灣桃園復興鄉、角板山、苗栗南莊、三灣、南投竹山、水裏、高雄六龜、甲仙等地區。雖然牛樟芝的寄生病源性並不強,可生長數百年甚至逾千年,但由於日據時代對大型木材及樟腦油的需求,台灣地區的牛樟樹也遭大量砍伐,以致瀕臨絕種,被列為國寶級保育樹種。1990年以年來,在中國的台灣、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海南等省已經大量人工種植牛樟樹。
牛樟芝在自然界僅生長於百年樹齡以上的牛樟樹腐朽之內壁的中空處,或枯死伏倒之牛樟樹陰暗潮濕的表面,其形態多變化,有板狀、鍾狀、馬蹄狀或塔狀;初生時鮮紅色,漸長變為白色、淡紅褐色、淡褐色或淡黃褐色。牛樟芝生長速度非常緩慢,數量稀少,採集、種植不易,市價高達每克2000元新台幣,價值遠遠凌駕於靈芝、人蔘、冬蟲夏草等名貴藥材之上,被稱作藥材中的“藥王”。
外形樟芝本身具有強烈之樟樹香氣,外形多變,有板狀、鍾狀、馬蹄狀或塔狀。一年生,無柄,木栓質至木質;緊貼着生於木材表面。表面褐色至黑褐色,具不明顯的皺紋,有光澤,邊緣平而鈍。菌肉兩層,上層木材色,下層象牙色,厚1~1.5 公分。表面孔狀,微細綿密,每毫米有4 或5 個孔,管口小;初生時
呈深紅色,漸變為乳白色、淡褐色或淡黃褐色。子實體周邊常呈放射反捲,並四周擴展生長,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
特性:氣味芳香。味辛、苦。新鮮子實體(菌傘及菌柄)含於口中久後,舌尖會有辛麻之感。幹品含於口中久後,舌尖則有辛苦之感

樟芝地域分佈

樟芝在台灣主要分佈在以下四大區域:
一、桃園復興鄉、角板山;
二、苗栗南莊鄉、三灣鄉
三、南投竹山鎮、水里鄉
四、高雄六龜。

樟芝有效成分

樟芝在子實體階段多醣體含量不高,約2%,與一般食藥用性草菇類中含有的多醣體相同,具有免疫生理活性、預防及控制腫瘤等生理活性,主要含β-D-glucan(β-D-葡聚糖))其作用是透過激發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以及自然殺手細胞等來增強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抗腫瘤的效果。樟芝多醣體中有強心、降血壓、降血糖、抗血栓…..等功效。
三萜類化合物是樟芝子實體發現最多的萜類化學成分,一般被認為樟芝萃取物中苦味成份的主要來源。其中多達10多種新發現三萜類為樟芝所獨有,實驗證實:這些三萜類化合物能抑制肝癌細胞的增殖、毒殺老鼠血癌(P-388 murine leukemia)細胞活性、抗副交感神經作用、抗血清素活性、活化神經細胞生長能力等功能;比多醣體扮演着更重要的抗腫瘤活性調節角色。高血壓患者往往因為血壓高,導致腦血管破裂而中風,三萜類化合物能有效的抑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的活性,進而降低血壓。
3:超氧歧化酶(SOD
活性氧羣(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可經由外在環境,或是體內新陳代謝而產生(如紫外線的照射、輻射或化學反應)。最常見的活性氧羣有過氧化自由基以及氫氣自由基。這些活性氧羣對人體往往會造成許多的病變,如DNA傷害、致癌以及因為細胞退化而造成的老化現象。超氧歧化酶(SOD)為生物體內清除超氧自由基的首要酵素。
4:核酸
包括有腺苷(Adenosine)、核醣核苷酸(RNA)、腺嘌呤(Adenine)、尿嘧啶(Uracil)等物質,均有重要生理活性,其中腺苷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可防止血栓的形成、預防動脈硬化
牛樟芝中的氨基酸、脂肪酸類、烷烴類、酚類、固醇類、醇類與內酯等其他化合物均對機體有着不同的生理影響,如營養神經、調整血壓等等。

樟芝樟芝保健

樟芝中含有多種生理活性成分,如多糖、三萜類化合物、超氧歧化酶(SOD腺苷、蛋白質(含免疫蛋白)、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鈣、磷、楮)、核酸凝集素、氨基酸、膽固醇木質素、血壓穩定物質等。其具備的生理活性功能具有抗腫瘤、雙向調節免疫力、抗病毒、抗過敏、抗高血壓、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細菌、保護肝臟等。

樟芝培植方法

樟芝椴木栽培法

利用牛樟芝原有宿主百年牛樟樹段木為培養基栽培牛樟芝;能獲得與野生牛樟芝相同之成分,功效相同,培養時間長達二至三年,培養成本高。
最近三十年我國的台灣及福建、廣東、江西多個省份種植了大量的牛樟樹,但未見運用其段木種植牛樟芝的報道。隨着百年牛樟木的資源枯竭,一些人士運用沉水樟與越南樟段木種植牛樟芝,其質量和安全性有些專家存疑。

樟芝固體培養法

將牛樟芝菌種以太空包進行菌絲體培養。太空包含有纖維物、醣類、五穀雜糧類等;能獲得與野生牛樟芝外形相似但不一樣的成分,培養時間約六個月;培養成本稍高。

樟芝液體發酵法

利用500公升甚至噸級以上的液體發酵槽進行菌種液體發酵以收取菌絲體;培養時間短,約七至十四天左右;無法取得野生樟芝特有的三萜類。

樟芝航天牛樟芝的種植

香港中醫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與中國航天支持下完成了牛樟芝航天優選菌種和大規模標準化種植,突破了段木種植和固體培植質量管理的“瓶頸”和液態工業化生產特有三萜缺失的“瓶頸”,不但實現大規模種植,而且在工業發酵產生的菌絲體中得到高含量的樟菇酸A、B、C、D、H、K,為讓牛樟芝這一稀缺嶺南中藥不再稀缺,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抗腫瘤、抗炎症、改善乙肝肝硬化的藥品打好了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