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棠樾村

鎖定
棠樾村,屬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以牌坊羣而聞名於世,牌坊羣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
在牌坊羣旁,還有男女二,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特別精緻,近年已修復如舊。
中國牌坊博物館也在這裏籌建。棠樾村是鮑氏村落,歷代以經商為生。
該村的大姓鮑氏,他們的本源斷自咸和年間(326——335)的新安太守鮑弘。2019年9月,被命名為安徽省首批美麗鄉村示範村。 [1] 
中文名
棠樾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地理位置
中國華東
標    誌
棠樾牌坊羣

棠樾村歷史發展

棠樾從宋以前,就有鮑、汪、董、姚、張等姓居住,棠樾又有上下之分,大體説自村西軟橋頭,大母埸溪岸向東到鄣山公墓、牌樓塘一帶稱“上棠樾”。自此以下為下棠樾。
村名“棠樾”二字,來源於《詩經甘棠》篇周賢呂台伯的故事。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間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甚得民心,後來特意保護那棵甘棠,讓它枝葉茂盛,清陰滿地。因而把“棠陰”一詞喻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樹陰而言。過來也有人將村名寫作“唐越”。這二個安在當時的農具與墓碑上都能見到。唐是指唐代,越是指“越國公”。這是為了紀念隋未鮑安國佐助他的妻舅汪華起義保衞六州,百姓免於難得到二州萬民歌頌,民心所歸,唐太宗封汪華為越國公、忠烈王,人民百姓將汪華奉為神靈、村村建汪王廟,香火不斷,所以又有了“唐越”村名。
棠樾明清屬直隸省徽州府新安衞、袞繡鄉、清屬22都9圖、大和社、慈孝裏、民國屬歙縣豐山鄉、棠槐保,建國後屬富埸鄉,現屬鄭村鎮。
棠樾村 棠樾村
南宋建炎年間,在徽州府任“文學”職官的鮑榮,他看到棠樾環境很好,便在棠樾村坪頭建了一所別墅――掌書園,生前還把早逝的妻子、孺人葬在l園內,即今村中之鮑氏始祖墓園,到了榮的曾孫居美,才將全家從徽州府西門河西 搬到棠樾來,開始了規模宏遠的村業,鮑居美麗智有斷,經過數十年的慘淡經營,到元代玉正年間(1341――1368)棠樾村中生產、生活設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學者鮑元康在村北龍山建慈孝堂,供奉宋末元初鮑宗巖、壽孫父子,表彰《宋史.孝義篇》鮑氏父子遇盜爭死事蹟。堂有多進,相當於家廟,這是棠樾鮑氏第一座祠堂。元代村中的建築,主要圍繞始祖墓園而建。現可考的,有墓西的“慈孝之母”,墓北的鮑同仁蒙古文狀元坊,墓東的大和社、西疇書院等。
元、明之際,棠樾村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水系改造,棠樾來自靈山之水、分為兩條,一條自東山、槐塘而來,過村北流入模路塘;另一條去村西沿靈山山脈至西沙溪,此為村中主要水源。 玉正年間,鮑佰源倡導族人截流築成“大姆壩”,灌溉田600餘畝,確保了棠樾農田旱澇保收,同時引水入村,沿村南環繞如帶(前後街有水圳,前暗入地下,後顯露可取用,現已填塞)。又引模路塘水繞村東兩股水去驄步亭匯合,潺潺流至七星墩義善亭(現已毀)水口。明永樂18-19年對大姆壩重建,並在大姆壩下掘出了一連串的山塘水庫,作為調節,村西北山上的德公塘是一個周遭用條石砌築成的大水庫,保證了大旱時村中的農用水。
建國前,居民以鮑姓為主,其他有汪、吳、董、姚、張、夏、畢等姓。
鮑姓屬東晉咸和年間新安太守鮑弘的後裔,原居豐樂河南岸的金圭坦――鮑屯,據明氏記載:由鮑屯分遷各地的鮑氏已有29派。鮑弘的十世孫蘿節居徽郡河西塢至十二世的鮑榮,稱棠樾派之始祖,南宋後由棠樾派遷出的,可考的,約有40多個,要目如下:贛州、荊州、蕪湖、無為、桐城繁昌、和州、鎮江、淮西、淮安、當塗、揚州、蜀源、巖鎮、黃山橋蕃村亳州、漳州、通州、杭州、貴池、新館、南村、紹興、衢州、貴州、安順等。
棠樾村 棠樾村
棠樾鮑氏本支自始祖榮公起,已繁衍34代,棠樾鮑氏支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16世祖象賢公居家十年間(約在公元1550左右)集宗人建於西疇書院舊址,又稱“西疇祠”,又因祠為崇祀 祖登仁郎慶雲公而建。慶雲公排行萬四,故又名“萬四公支祠”,這是棠樾鮑氏 族的祖祠,名“敦本堂”,俗名“男祠”。男祠是對女祠而言,清嘉慶年間,明建萬四公支祠,經歷250年風雨,已頹敗不堪,當時輝煌於兩淮鹽務的總商棠樾鮑志通一家,出於光宗耀祖、積德行善的理念,鮑志通與北啓運,子漱芳捐出巨資,將上述支祠重建一新,又於左側修葺“文會”,創建“世孝祠”(崇祀南宋以降的鮑氏孝子)。同時又整修了“大和社”及水口牌坊林園,“三元庵”等文物古蹟。他的弟弟鮑啓運別出心裁,因支祠只奉男主,未附女主,拿出全部儲蓄,於大和社對面,坐南向北構築了“女祠”――清懿台,崇祀女主,並捐義田1200多畝,構築鰥寡孤獨“四窮倉”,每年義賑族內窮人。

棠樾村村情概況

棠樾村
棠樾村(30張)
在封建社會裏,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勳顯赫”的官員,為朝廷興旺作出的“傑出貢獻”,當朝政府常常批准在這些人的故里村頭,修建“功德牌坊”,藉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廷。
棠樾牌坊羣就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築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歙縣棠樾牌坊羣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
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
建築專家們認為: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棠樾牌坊羣座落在歙縣城西10多華里的棠樾村頭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
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羣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村主要建築

鮑燦孝行坊
棠樾村 棠樾村
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
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
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其孝行感動鄉里,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
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
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
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盡心撫養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樂善好施坊
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准。
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慈孝裏坊
旌表宋末處士鮑佘巖、鮑壽遜父子而建。
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
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
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裏,錦秀江南第一鄉。”還有明永樂皇帝的詩句,詩曰:“父遭盜縛迫兇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
棠樾村 棠樾村
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20個春秋。
鮑逢昌孝子坊
棠樾村 棠樾村
建於清嘉慶二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順治三年,逢昌才14歲,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終在雁門古寺與父相見,並將父請回家中。後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採藥醫治,更能割股療母,因造此坊。
鮑象賢尚書坊
明天啓二年建。據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死後封贈工部尚書。牌記因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而建。
男祠與女祠
鮑氏敦本堂祠,俗稱男祠。另一為鮑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稱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曆史的生動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進祠堂”的舊例,為國內罕見。
棠樾村 棠樾村

棠樾村所獲榮譽

2019年9月,被命名為安徽省首批美麗鄉村示範村。 [1] 
2019年12月31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鄭村鎮棠樾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