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郡(280-758),即徽州與嚴州大部,古稱新安,後成為徽州、嚴州地區的代稱。本郡位於錢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屬於古代的浙西地區,所轄地域為今安徽黃山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浙江建德市(壽昌)、淳安縣(含原淳安縣、遂安縣)。
- 中文名
- 新安郡
- 外文名
- Sinngae
- 別 名
-
歙州
睦州,徽州
嚴州 - 行政區類別
- 地方一級政區
- 所屬地區
- 東揚州
新安得名溯源
編輯新安新安文化
編輯徽州的徽文化又稱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 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文房四寶、徽菜等。徽州歷史上的名字有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此外徽州人多以“新安”作為自己的稱謂,如徽州婺源人、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就自稱為“新安朱熹”。
新安歷史沿革
編輯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僕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併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威坪鎮,後移治賀城,今淳安千島湖鎮),轄始新、新定、黟、歙、黎陽、休陽6縣,隸屬揚州。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新安新安故郡
編輯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於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徽州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時僅九年。
新安歙州時期
編輯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併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併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 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徽州的基本地域。
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佔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遷郡治於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一説鄱陽)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唐肅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祿山,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樑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曆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曆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併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大曆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建中二年(781年)複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昭宗天覆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
新安徽嚴分治
編輯唐武德四年(621),復改遂安郡為睦州,武德七年睦州改稱東睦州,武德八年複稱睦州,仍治雉山縣。州治由雉山縣移建德縣,屬江南道,轄建德、新安(雉山縣改 名)、桐廬、武盛(如意元年(692)復置分水縣,改名武盛)、遂安5縣。
新安同名新安郡
編輯隋開皇三年(583)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