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震

(五代十國時期荊南謀臣)

鎖定
梁震(生卒年不詳),原名靄,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荊南謀臣。 [5] 
梁震在黃巢起義軍入長安、唐僖宗逃蜀時,向隨從僖宗的郎中劉象獻上自己所作的詩,劉象稱讚他“才思敏妙,定成大器”,並建議他改名為震。不久,果然進士登第,因而流寓京師。後梁開平初年(907年)歸蜀,路過江陵時,荊南節度使、武信王高季興賞識其才能,挽留不遣,欲奏為判官,梁震不願做強藩的屬吏,僅以白衣為其參謀,很受武信王信任。文獻王高從誨繼位後,梁震不願再參與政事,請求退居監利,築室於土洲上,披鶴氅,逍遙若仙,自號“荊台隱士”。他卒年不詳,在隱居中終其天年。 [1] 
梁震在高季興入覲洛陽、後唐攻滅前蜀等事上都提出過敏鋭的洞見,深為高季興所親信,後又極力反對高季興與後唐大軍開戰,避免了高氏政權的覆亡。 [5]  《十國春秋》本傳稱梁震“所著文集1卷行世”,已佚。 [5]  《全唐詩》卷762存詩1首。 [7] 
全    名
梁震
所處時代
晚唐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邛州依政
主要成就
輔助高季興父子建立南平國
本    名
梁靄

梁震人物生平

梁震早年經歷

梁震少年時便勤修舉業,曾在唐僖宗入蜀期間以所作詩詞謁見郎中劉象,被劉象贊為“才思清秀”。 [2]  但他直到天祐四年(907年)方才考中進士 [4]  ,遂流寓於京師。 [3]  而就在當年四月,梁太祖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唐朝滅亡。

梁震客事荊南

梁震在後梁建立後,仍以唐臣自居 [8]  ,不願臣事於後梁,於是南歸蜀地,卻在行經江陵時,被時任荊南節度使的高季興所扣留。高季興很欣賞梁震的才華,欲任命其為幕府的節度判官。梁震恥於入幕藩鎮,想要拒絕又擔心惹來殺身之禍,於是對高季興道:“我素來不慕榮華,願以白衣的身份為您出謀劃策。”他從此便留在高季興門下為賓客。時為開平二年(908年)十月。高季興對梁震非常敬重,將其視為謀主,平時均以“先輩”相稱。 [9] 
乾化二年(912年),郢王朱友珪弒殺父親朱温,篡位稱帝,卻於次年(913年)被梁末帝朱友貞兵變殺死。 [10]  後梁連經變故,國勢日衰。高季興此時麾下已有梁震、司空薰、倪可福等一眾文武,勢力日益壯大,於是有了割據荊南之意。 [11]  梁震雖一直效力於高季興,但拒絕接受其任命的官職,始終自稱前進士。 [12] 

梁震料事如神

同光元年(923年),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攻滅了後梁。高季興乃向後唐稱臣,並在司空薰等人的勸説下,決定入覲新主。但梁震極力反對,擔心高季興此去將為後唐所扣留。 [13]  他對高季興道:“唐有併吞天下之志,我們嚴兵守險,尚恐不能自保,又豈能數千裏入覲。您是梁朝舊將,若仍被唐國視為仇敵,此去必然為其所虜。”高季興不聽,親自到洛陽朝覲。 [14]  李存勖果有扣留高季興之意,後雖允其歸藩,又密命山南東道節度使劉訓在中途截留。高季興見“梁先輩之言中矣”,只得率數百部曲斬關而出。他回到江陵後,握着梁震的手,連稱:“不用君言,幾乎落入虎口。” [15] 
同光二年(924年),高季興被後唐封為南平王。後世由此又稱荊南高氏政權為南平國。當時,高季興笑對梁震道:“唐主這是擔心我和蜀國(指割據兩川的前蜀政權)連衡,特意籠絡我啊。”但就在次年(925年),後唐攻滅了前蜀。消息傳至荊南時,高季興正在吃飯,驚慌得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他因此前朝唐時有勸唐伐蜀之言 [17]  ,不由大為後悔,嘆道:“這是老夫的過錯啊,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如何是好?”梁震卻稱:“大王無需擔憂,唐主滅蜀後必會更加驕縱,安知此事不會轉禍為福。” [18]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果然在滅蜀之戰後走向了窮途末路,國內叛亂頻發,本人也死於兵變。高季興由此對梁震“益加親信”。 [19]  此後,高季興愈發跋扈,截留朝廷財貨,索要夔、峽等州為屬郡,多有“不臣之狀”。 [20]  唐明宗李嗣源乃於次年(927年)出兵討伐荊南。 [21]  當時高季興見唐軍兵少,欲開城迎戰。梁震諫道:“朝廷主掌禮樂征伐,兵馬雖少,其勢卻大。四方藩鎮皆有吞併我荊南之意,只是沒有一個合適的契機。大王此戰若勝,朝廷必然徵兵於各鎮,到時各鎮定會趁機興兵,荊南危矣。”高季興於是在梁震的建議下,向唐軍主帥致書請和,並以牛酒犒師,同時向後唐朝廷上表請罪。唐軍不久果然班師。 [22] 

梁震功成身退

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高季興病逝,其子高從誨繼立為荊南節度使。高從誨將政事都委任給梁震,對梁震“以兄禮事之”。而梁震則稱高從誨為郎君。賓主關係極其親密。 [23] 
一次,高從誨對梁震曰:“吾自念平生奉養已過,今欲捐一切玩好,以經史自娛,省刑薄賦,境內以安是吾願也。”梁震見高從誨已能克盡厥職,遂起了功成身退之意,稱:“先王待我如布衣之交,將您託付於我,所幸大王能不墮先業。我今年老,不能再侍奉大王了。”他從此退隱於監利縣西三十里處的土洲之上,由高從誨為其築室。 [28]  時為清泰二年(935年)。 [29] 
梁震隱退後,每日身披鶴氅,逍遙若仙,自號荊台隱士。他有時也會前往王府,每次都是騎着黃牛直入正廳,以此為常。高從誨也經常去探望梁震,和他“斗酒相勞,歡敍平生”,四時都有非常豐厚的賞賜。梁震最終卒年不詳,但得以“終其天年”。 [27] 

梁震主要影響

梁震以白衣身份客居荊南幕府,歷事高季興、高從誨兩代節度使,為荊南高氏割據政權的形成乃至南平國政權的建立、發展立下了功勳。主要有:
  • 進諫言:梁震在高氏幕府期間,遇事必進言以匡正。 [24]  他在高季興入覲洛陽、後唐攻滅前蜀等事上,都提出了和高季興截然相反的觀點,而事情最終的發展也印證了其預見的正確性。 [13]  [14]  [15]  [18]  [19]  而荊南與後唐大軍開戰這種重大事項的決策上,他也基於荊南與中原王朝、周邊各國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解除了荊南面臨的軍事危機。 [22] 
  • 薦人才:梁震在同光四年(926年)時向高季興推薦了前陵州判官孫光憲 [25]  孫光憲由此進入高氏幕府,並在梁震退隱後主政荊南,促進了荊南政權的穩定與發展。 [26] 

梁震歷史評價

司馬光:孫光憲見微而能諫,高從誨聞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國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國敗家喪身之有。 [30] 
胡三省:梁震翼贊高氏父子,能保其國,是功也。 [32] 
王夫之:士之不幸,生亂世之末流,依於非所據之地,以保其身,直道不可伸也,而固有不可屈者存。不可伸者,出而謀人之得失也;必不可屈者,退而自循其所守也。於唐之亡,得三士焉。羅隱之於錢鏐,梁震之於高季昌,馮涓之於王建,皆幾於道矣。……梁震無能規正季昌使拒賊而自立,非震之計不及此也,季昌介羣雄之閒,形勢不便,而寡弱固無能為也。震居其國,自全焉足矣。以前進士終老於士洲,季昌屈而己自伸,祗恤其躬,而不暇及人,是亦一道也。……唐之重進士也,貴於宰輔。李巨川李振之流,皆以不第而生其怨毒。涓既起家幕佐,隱與震皆以不第無聊,依身藩鎮,而皎皎之節,炎炎之言,下視天祐末年自詫清流之奸輔,猶豚鶩然。一列為士,名義屬焉,受祿與否何較哉?天秩之倫,性植之正,周旋曲折,隱忍以全生,而耿耿清宵者不昧也,唐之亡,三士而已。公卿大夫惡足齒乎?司馬子長有言:“伯夷雖賢,得孔子而名益著。”三子者,降志辱身,非可望伯夷之清塵者也,而能自標舉於濁亂之世,不易得也。 [16] 
吳任臣:南平起家僕隸,而能折節下賢。震以謀略進,光憲以文章顯,卒之保有荊土,善始善終。區區一隅,歷世五主,夫亦得士力哉。 [6] 
全祖望:收拾遺文,唐末忠義尚可得十餘人,司空圖、韓偓孫郃、羅隱、王居巖、朱葆光、顏蕘、李濤、梁震、黃嶽、張鴻、梁昊是也。 [31] 

梁震軼事典故

梁震本名梁靄,年輕時曾去謁見進士出身的劉象。劉象對他説:“郎君年少便才思清秀,若去參加科舉,不用多久必成大器。但你需要改個名字,不然無法顯達。‘靄’字是‘雨’字下一個‘謁’字,雨下謁人,焉能得見。你不如改名為震,‘震’字是‘雨’字下一個‘辰’字,辰就是龍,龍遇雨水便能變化,如此則正應燒尾之兆。”梁震遂改名,後來“果得上第,名聞諸侯”。 [2] 

梁震人際關係

效力君主:荊南武信王高季興→荊南文獻王高從誨 [5] 

梁震主要作品

梁震著有文集一卷。 [5]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一首:《荊台道院》。 [7] 

梁震史料索引

十國春秋·卷一百二·荊南三》 [5] 
參考資料
  • 1.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550頁
  • 2.    《鑑誡錄》卷9《改名達》:梁震先輩,蜀川人也,初名靄。僖宗在蜀日,方修舉業。時劉象先輩隨駕在蜀,震以所業贄於劉。劉略吟味震詩曰:“據郎君少年,才思清秀,儻隨鄉賦,成器非遙。若不改名,無因顯達。何以?緣‘靄’字‘雨’下從‘謁’,雨下謁人,因甚得見?此後請改為‘震’。‘震’字‘雨’下從‘辰’。辰者,龍也。龍遇水雨變化。燒尾之事,不亦宜乎。”震後果得上第,名聞諸侯。高令公季昌召赴荊南,以筆硯籌畫見託,終身不就賓席,慮因玷污前名,至今南楚之間獨步而已。
  • 3.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未幾,登進士第,流寓京師。
  • 4.    《愛日齋叢抄》卷2引《大定錄》:震開平元年侍郎於競下及第。
  • 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461-1463
  • 6.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464
  • 7.    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20]
  • 8.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梁開平初,歸蜀,道過江陵,武信王喜其才識,留之不遣,欲奏為判官。震自以唐臣,恥為強藩屬吏。
  • 9.    《資治通鑑》卷267“開平二年十月”條:依政進士梁震,唐末登第,至是歸蜀。過江陵,高季昌愛其才識,留之,欲奏為判官。震恥之,欲去,恐及禍,乃曰:“震素不慕榮宦,明公不以震為愚,必欲使之參謀議,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季昌許之。震終身止稱前進士,不受高氏闢署。季昌甚重之,以為謀主,呼曰先輩。
  • 10.    《舊五代史》卷8《梁末帝紀上》:乾化二年六月二日,庶人友珪弒逆,……友珪即位,以帝為東京留守,行開封府尹,檢校司徒。友珪以篡逆居位,羣情不附。……帝乃遣人告趙巖、袁象先、傅暉、朱圭等。十七日,象先引禁軍千人突入宮城,遂誅友珪。事定,象先遣趙巖齎傳國寶至東京,請帝即位於洛陽。是月,帝即位於東京,乃去鳳歷之號,稱乾化三年。
  • 11.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乾化二年,季昌潛有據荊南之志,乃治城塹,……會梁太祖殂,季昌見梁日衰弱,既得倪可福等為將帥,梁震、司空薰、王保義等為賓客,遂謀阻兵自固。
  • 12.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王心重之,俾與司空薰、王保義同為賓客,而震獨不受闢署,稱前進士,王亦時時呼為先輩。
  • 13.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龍德三年夏四月己巳,晉王即皇帝位,國號大唐,改元同光。冬十月戊寅,梁亡,唐下詔慰諭,司空薰等皆勸王入覲新主,梁震切諫,以為不可,恐懷王之患復見今日。
  • 14.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唐莊宗滅梁,薰等鹹從臾王朝京師,震堅沮以為不可,曰:“唐有併吞天下之志,嚴兵守險,猶恐不自保,況數千裏入覲乎!且大王梁室故將,安知彼不以仇敵相遇,行當為虜爾。”王不從,而東身朝唐,卒斬關始得出。歸,謂震曰:“不用君言,幾不免虎口。”
  • 15.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王至京師,唐主待之良厚,而左右伶官求貨無厭,王心頗不平。唐主欲留王,樞密使郭崇韜諫曰:“……不可。”唐主乃厚禮而遣之。……王既行,即倍道兼進,……行已浹旬,唐主殊內悔,遽以急詔命襄州節度使劉訓伺便圖之。王過襄州,而心動,顧從者曰:“梁先輩之言中矣。”遂棄輜重,與部曲數百人南走,至鳳林關,日已旰,斬關而出。……王至自洛京,握梁震手,悔謝曰:“不用君言,幾不免虎口。”
  • 16.    讀通鑑論:卷二十八 五代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3]
  • 17.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唐主常問王曰:“吾已滅梁,今天下負固不服者,惟吳、蜀耳。朕將有事於蜀,而蜀地險阻尤難,江南財隔荊南一水,朕欲先之,何如?”王曰:“蜀地富民饒,獲之可建大利,江南國貧,地狹民少,得之徒無益。宜伐蜀便。臣請以本道兵先進。”唐主大悦。
  • 18.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同光二年春三月丙午,唐加王兼尚書令,進封南平王。王謂梁震曰:“此恐吾與蜀連衡也。”三年十一月,唐師滅蜀。王方食,聞蜀亡,遽失匕箸,曰:“是老夫之過也!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奈何?”梁震曰:“不足憂也。唐主得蜀益驕,安知不為我福!”
  • 19.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及唐師滅蜀,王方食,落箸而嘆曰:“老夫過也!”震曰:“唐主得蜀益驕,亡無日矣。安知不為我福!”已而莊宗果罹鄴都之禍,由是益加親信。
  • 20.    《舊五代史》卷133《高季興傳》:時梁朝舊軍多為季興所誘,由是兵眾漸多,跋扈之志堅矣。明年,冊拜南平王。魏王繼岌平蜀,盡選其寶貨浮江而下,船至峽口,會莊宗遇禍,季興盡邀取之。明宗即位,復請夔、峽為屬郡,初俞其請,後朝廷除刺史,季興上言,稱已令子弟權知郡事,請不除刺史。不臣之狀既形,詔削奪其官爵。
  • 21.    《舊五代史》卷38《唐明宗紀四》:天成二年二月壬寅,制曰:荊南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可削奪官爵,仍令襄州節度使劉訓充南面招討使、知荊南行府事,許州節度使夏魯奇為副招討使,統蕃漢馬步四萬人進討,以其叛故也。又命湖南節度使馬殷以湖南全軍會合。以東川節度使董璋充東南面招討使,新授夔州刺史西方鄴為副招討使,共領川軍下峽州,三面齊進。
  • 22.    《五代史補》卷4《梁震裨贊》:未幾,朝廷遣夏魯奇、房知温等領兵來伐。季興登城望之,見其兵少,喜,欲開城出戰,震復諫曰:“大王何不思之甚耶!且朝廷禮樂征伐之所自出,兵雖小而勢實大,加以四方諸侯各以相吞噬為志,但恨未見得其便耳。若大王不幸,或得一戰勝,則朝廷徵兵於四方,其誰不欲仗順而起,以取大王之土地耶!如此則社稷休矣。為大王計者,莫若致書於主帥,且以牛酒為獻,然後上表自劾,如此則庶幾可保矣。不然,則非僕之所知也。”季興從之,果班師。
  • 23.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會王寢疾不起,文獻王繼立,尤委任震,以兄禮事之,震常謂王為郎君。
  • 24.    《十國春秋》卷102《司空薰傳》:武信王鎮荊南,薰與梁震、王保義等偕居幕府,遇時事多匡正。
  • 25.    《十國春秋》卷100《荊南武信王世家》:同光四年夏四月,梁震薦前陵州判官孫光憲於王,王命光憲掌書記。
  • 26.    《十國春秋》卷102《孫光憲傳》:天成初,避地江陵,武信王奄有荊土,招致四方之士,用梁震薦,入掌書記。……文獻王立,會梁震乞休,悉以政事委光憲。……光憲事南平三世,皆處幕中,累官荊南節度副使、……賜紫金魚袋。
  • 27.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震披鶴氅,逍遙若仙,自稱荊台隱士。(堯山堂外紀曰:震晚年稱荊台隱士,題院中壁雲:“桑田一變賦歸來,爵祿焉能挽我哉。黃犢依然花竹外,清風萬古□荊台。”)每詣府,輒跨黃牛至廳事以為常,王亦時過其家,斗酒相勞,歡敍平生,四時賜予甚厚,遂以是終其天年。
  • 28.    《十國春秋》卷102《梁震傳》:一日,王語震曰:“吾自念平生奉養已過,今欲捐一切玩好,以經史自娛,省刑薄賦,境內以安,是吾願也。”震知王克勝厥任,因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屬我,今幸不墮先業。吾老矣,不復事人矣!”固請退居監利。王為之築室於土洲上。
  • 29.    《十國春秋》卷101《荊南文獻王世家》:清泰二年春正月,左右稱楚王豪靡,王曰:“馬王可謂大丈夫矣。”孫光憲言:“馬氏奢僭將亡,又何足慕!”王深然之。是歲,梁震固請退居,王為築室土洲,震披鶴氅,自稱荊台隱士。王盡以政事屬光憲。
  •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3]
  • 31.    張亮採著.中國風俗史[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04:124
  • 3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