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桓榮

鎖定
桓榮(生卒年不詳),字春卿。沛郡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初年名儒、大臣。
桓榮少時赴長安求學,拜博士朱普為師,他刻苦自勵,十五年不回家鄉,終成學業。六十多歲時方為光武帝劉秀所賞識,被任命為議郎,入宮教授太子劉莊漢明帝),後被授任為博士建武二十八年(52年),桓榮升任太子少傅。建武三十年(54年),被授為太常。明帝劉莊即位後,尊桓榮以師禮,甚見親重。永平二年(59年),三雍建成,明帝拜桓榮為五更,不久後受封關內侯
桓榮在八十多歲時去世,明帝親自為其送葬,賜冢塋於首陽山之南。
概述圖片來源: [1] 
本    名
桓榮
春卿
所處時代
兩漢
民族族羣
漢族
主要作品
《上疏謝皇太子》
籍    貫
沛郡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
官    職
太常五更
封    爵
關內侯
典    故
桓榮稽古

桓榮人物生平

桓榮客授江淮

桓榮是齊桓公的後代,其祖先遷居龍亢縣,到桓榮這裏已有六代。桓榮少年時在長安學習《歐陽尚書》,拜九江郡人朱普為師,他家中貧困,常靠傭工養活自己,精力不倦,十五年沒有回家探視,到權臣王莽篡位時才回去。恰逢朱普去世,桓榮到九江郡奔喪,自己揹着土為老師築墳,於是留下來教學,徒眾達幾百人。 [2] 
地皇四年(23年),新莽滅亡,當時天下大亂,桓榮抱着經書與學生一道逃入山谷之中,雖然常飢餓,但講經論卷不止,後來又在江淮一帶教學。 [3] 

桓榮遲暮議郎

建武十九年(43年),已經六十多歲的桓榮終於得到大司徒府的徵辟。當時東海王劉莊剛被立為太子,光武帝劉秀選求通曉經籍之人,於是提升桓榮的學生豫章人何湯虎賁中郎將,用《尚書》教太子。劉秀從容問何湯的老師是誰,何湯答道:“沛國桓榮。”劉秀即召桓榮,命他講解《尚書》,劉秀覺得他説的很好。便授任桓榮為議郎,賜錢十萬,讓他入宮教太子。每到朝會時,常讓桓榮在公卿面前講解經書。劉秀稱讚道:“得到先生太晚了!”恰逢《歐陽尚書》博士出缺,劉秀想任用桓榮。桓榮叩頭辭讓道:“臣經術淺薄,不及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劉秀説:“好,去吧,你能勝任。”於是拜桓榮為博士,引薦彭閎、皋弘任議郎。劉秀車駕到了太時,正逢諸位博士討論問題,桓榮穿着儒生衣服,温良恭敬,寬博有餘,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服,不用言詞勝人,眾儒生誰也不及他,劉秀特加賞賜。劉秀又命諸生雅吹擊磬,一整天才結束。後來桓榮進入會庭中,劉秀下詔賜眾人奇果,受果的人都將果納入懷中,只有桓榮舉手捧着果物拜謝。劉秀指着他笑着説:“這人是真正的儒生呀!”從此更受敬重,常叫他住宿在太子宮中。五年後,桓榮推薦門生九江人胡憲作侍講,自己只是聽聽,每天早晨進一次宮罷了。桓榮曾經生病,太子劉莊早晚派中傅問病,賜給他珍饈、帷帳、奴婢等,並且説:“如果有什麼三長兩短,不必為家室擔憂。”後來桓榮病癒了,又進宮侍講。 [4] 

桓榮少傅稽古

建武二十八年(52年),劉秀任命博士張佚為太子太傅,而任命桓榮為少傅,賜給他輜車乘馬。桓榮大會諸生,陳列出車馬、印綬説:“今日蒙陛下所賜,這是稽考古書的力量,可不勉勵嗎?” [5-6] 
桓榮認為太子的經學已經完成,便上疏陳謝説:“臣有幸得在帷幄,講經幾年,但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現在皇太子憑着聰明的資質,通明經義,觀覽古今,沒有哪位太子能專精博學像這樣的。這真是國家的福祐,天下的幸運。臣師道已盡,其他都在太子。謹使掾臣汜再拜回家。”劉莊覆信道:“我以幼稚愚昧,學道九年,無所曉識。《五經》這麼廣大,聖言幽道,不是天下最聰明的人,怎麼能精通得了!何況不才如我,敢承教誨面命。從前的先師感謝弟子的有人了,上則通達經旨,弄明章句,下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現在蒙受下列,不敢有辭,願您養病加餐,重愛玉體。” [7] 
建武三十年(54年),桓榮被任命為太常 [8] 

桓榮甚見親重

中元二年(57年),劉莊即位為帝,即漢明帝。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他很受親近和尊重,明帝又授任桓榮二子為。當時桓榮年過八十,自認為已經年邁多病,幾次上書請求辭職,每次明帝都多加賞賜。明帝曾經坐車到太常府,讓桓榮坐在東面,設置几杖,集合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以下百官和桓榮的學生數百人,明帝親自執業,每次開口就説:“大師在這裏。”禮畢,把太官供具全部賜給桓榮家。他受到的恩禮就是這樣。 [9] 
永平二年(59年),三雍明堂、靈台、辟雍)建成,明帝授桓榮為五更。每次舉行大射養老禮畢,明帝就引桓榮和弟子升堂,自己執經書講説。又封桓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户。 [10] 
桓榮每次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問,太官、太醫絡繹不絕。後來桓榮病重,上疏謝恩,讓還爵土。明帝親自到他家問安,入街下車,捧着經書上前,撫摸着桓榮,流着眼淚,賜給他訂牀茵、帷帳、刀劍、衣被,好久才走開。從此諸侯將軍大夫來看望的,不敢再乘車到門口,都拜倒在牀下。桓榮死後,明帝親自為他變服,臨喪送葬,在首陽山之南賜桓榮冢塋。除任桓榮兄的侄子二人補四百石官職,都講生八人補二百石官職,其餘門徒多數做到公卿,他的弟子中以丁鴻成就最高 [11]  [12] 

桓榮人物評價

  • 劉秀:①得生幾晚! [13]  ②此真儒生也。 [13] 
  • 范曄後漢書》:①中興而桓氏尤盛,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師,受其業者皆至卿相,顯乎當世。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者,憑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道。桓榮之累世見宗,豈其為己乎! [13]  ②五更待問,應若鳴鐘。庭列輜駕,堂修禮容。穆穆帝則,擁經以從。 [13] 
  • 陳普:明帝天姿可禹湯,周公不夢夢空王。當年紫綬金章客,何德何功坐太常。 [14] 
  • 馮惟敏:稽古桓榮,識字揚雄。金石文章,錦繡心胸。

桓榮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一篇《上疏謝皇太子》。 [15] 

桓榮軼事典故

桓榮最初遇難時,與族人桓元卿一同捱餓,可桓榮仍講誦經書不止。桓元卿嗤笑他説:“只是自苦氣力,什麼時候又會施用呢?”桓榮笑而不應。等到桓榮擔任太常,桓元卿嘆道:“我是農家出身的人,沒想到學問竟這樣有用。” [16] 

桓榮親屬成員

桓榮兒子

桓雍,早逝。 [17] 
桓鬱,字仲恩,桓榮少子,世襲桓榮關內侯爵位,官至太常。 [17-18]  [13] 

桓榮孫子

  1. 桓普,桓鬱長子,世襲關內侯爵位,爵位傳至其曾孫,封國世系斷絕。 [19-20] 
  2. 桓延,桓鬱二子。 [20] 
  3. 桓焉,字叔元,桓鬱三子,能世傳家學,官至太傅太尉 [20-21]  [13] 
  4. 桓俊,桓鬱四子。 [20] 
  5. 桓酆,桓鬱五子。 [20] 
  6. 桓良,桓鬱六子,官至龍舒侯相 [20]  [22] 

桓榮曾孫

桓衡,桓焉長子,早逝。 [23] 
桓順,桓焉中子 [23] 
桓麟,字元鳳,桓酆之子 [24]  ,官至許縣令。 [13] 
桓鸞,字始春,桓良之子,官至議郎 [13] 

桓榮玄孫

桓典,字公雅,桓順之子,官至光祿勳,封關內侯。 [23] 
桓曄,字文林,一名嚴,桓鸞之子,不仕。 [13] 
桓彬,字彥林,桓麟之子(一作桓焉兄長之子 [25]  ),官至尚書郎 [13] 

桓榮八世孫

桓顥,官至郎中。 [26] 

桓榮九世孫

桓彝,字茂倫,東晉時官至宣城內史,封萬寧縣男,追贈太常,諡號簡。 [27]  其子即為東晉權臣桓温,家族為東晉世族譙國桓氏。

桓榮史料記載

桓榮後世遺蹟

龍亢鎮現存“桓傅故里”坊,高5米、寬4米,上鑲有磚刻陽文“桓傅故里”四字,每字一尺見方,明萬曆四年(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
參考資料
  • 1.    桓榮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少學長安,習《歐陽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至王莽篡位乃歸。會朱普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因留教授,徒眾數百人。
  • 3.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莽敗,天下亂。榮抱其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雖常飢困而講論不輟,後復客授江淮間。
  • 4.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餘,始闢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為皇太子,選求明經,乃擢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説《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諧。”因拜榮為博士,引閎、弘為議郎。車駕幸大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榮被服儒衣,温恭有藴藉,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賞賜。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後榮入會庭中,詔賜奇果,受者皆懷之,榮獨舉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見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宮。積五年,榮薦門下生九江胡憲侍講,乃聽得出,旦一入而已。榮嘗寢病,太子朝夕遣中傅問病,賜以珍羞、帷、帳、奴婢,謂曰:“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後病癒,復入侍進。
  • 5.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二十八年,大會百官,詔問誰可傅太子者,羣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帝稱善,曰:“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而以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榮大會諸生,陳其車馬、印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 6.    《資治通鑑·卷第四十四·漢紀三十六·世祖光武皇帝下》:上大會羣臣,問:“誰可傅太子者?”羣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原鹿侯陰識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帝稱善,曰:“欲置傅者,以輔太子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以博士桓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榮大會諸生,陳其車馬、印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 7.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榮以太子經學成畢,上疏謝曰:“臣幸得侍帷幄,執經連年,而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今皇太子以聰睿之姿,通明經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斯誠國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掾臣汜再拜歸道。”太子報書曰:“莊以童蒙,學道九載,而典訓不明,無所曉識。夫《五經》廣大,聖言幽遠,非天下之至精,豈能與於此!況以不才,敢承誨命。昔之先師謝弟子者有矣,上則通達經旨,分明章句,下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今蒙下列,不敢有辭,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
  • 8.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三十年,拜為太常。
  • 9.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顯宗即位,尊以師禮,甚見親重,拜二子為郎。榮年逾八十,自以衰老,數上書乞身,輒加賞賜。乘與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仗,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及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大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其恩禮若此。
  • 10.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老禮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説。乃封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户。
  • 11.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李賢注引華嶠《漢後書》:榮弟子丁鴻學最高。
  • 12.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太官、太醫相望於道。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帝幸其家問起居,入街下車,擁經而前,撫榮垂涕,賜以牀茵、帷帳、刀劍、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冢塋於首山之陽。除兄子二人補四百石,都講生八人補二百石,其餘門徒多至公卿。
  • 13.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03]
  • 14.    詩·陳普詩選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03]
  • 15.    《全後漢文·卷二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0]
  • 16.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嘆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乃若是哉!”
  • 17.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李賢注引華嶠《漢後書》榮長子雍早卒,少子鬱嗣。
  • 18.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子鬱嗣。
  • 19.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子普嗣,傳爵至曾孫。
  • 20.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李賢注引華嶠《漢後書》:“鬱六子,普、延、焉、俊、酆、良。普嗣侯,傳國至曾孫,絕。酆、良子孫皆博學有才能。”
  • 21.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鬱中子焉,能世傳其家學。
  • 22.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李賢注引《東觀漢記》:“鸞父良,龍舒侯相”也。
  • 23.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李賢注引華嶠《漢後書》:“焉長子衡,早卒。中子順,順子典。”
  • 24.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李賢注引華嶠《漢後書》:“酆生麟”也。
  • 25.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彬字彥林,焉之兄孫也。
  • 26.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榮之九世孫也。父顥,官至郎中。
  • 27.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