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郎(láng),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形聲字,最早見於篆文 [2]  。篆書像人體和居住區表示和地方有關,良(liáng)聲,良是郎的初文,指宮廷延廊,侍衞人員多守候在延廊,故郎也用作帝王侍從官的通稱;現代漢語泛指青年男子,也可指女子。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讀    音
láng、làng
部    首
四角碼
37727
86五筆
YVCB
倉    頡
IINL
98五筆
yvbh
鄭    碼
SXY
總筆畫數
8
筆    順
45115452
統一碼
90CE
字    級
常用字、一級字 [1] 
平水韻
七陽平聲 [4] 
異體字
郞𨝥

字源演變

郎,形聲字。從邑(阝),篆書像人體和居住區表示和地方有關;良(liáng)聲,良是郎的初文,指宮廷延廊,侍衞人員多守候在延廊,故郎也用作帝王侍從官的通稱。《説文》:“郎,魯亭也。從邑,良聲。”春秋時魯國有兩地名都稱“郎”,一為魯近郊之邑,在今山東省曲阜市近郊。《春秋》一書中的“郎”多指此地。一為遠邑,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北,為費伯之食邑,其後以邑為氏。“郎”也是官名,秦代設郎中令,為侍從官。現代漢語所稱的“郎”是假借義,“郎”從“良”聲,《詩》中多稱女子所愛之男子為“良人”,“郎”即由此發展而來。後來泛指青年男子,也可指女子,如“女郎”。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áng
名詞
官名。
an official title under the monarchy
漢書·蘇武傳》: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
宋王安石《送文學士倅邛州》詩:操筆賦《上林》,脱巾選為郎。
清曹寅《西園種柳述感》詩:把書堪過日,學射自為郎。參見郎官郎中
郎官;郎中;郎將;郎署;
青少年統稱。
youth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瑜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唐杜甫《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麪郎,臨軒下馬坐人牀。
明湯顯祖《牡丹亭·肅苑》:預喚花郎,掃清花徑。

對他人之子的敬稱。
son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傷逝》:郗嘉賓喪,左右白郗公:‘郎喪。既聞,不悲……公往臨殯,一慟幾絕。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李景讓﹞除劍南節度使。未幾,請致仕。客有勸之曰:‘僕射廉潔,縱薄於富貴,豈不為諸郎謀耶?
魯迅《書信集·致王冶秋》:令夫人令郎均吉。
令郎;大郎;二郎;三郎;郎子;
女婿。
son-in-law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南陽有人……性殊儉吝,冬至後女婿謁之,乃設一銅甌酒,數臠獐肉;婿恨其單率,一舉盡之。主人愕然,俛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責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貧。
資治通鑑·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帝遣中使崔延琛至成都,遇紹琛軍,紿之曰:‘吾奉詔召孟郎,公若緩兵,自當得蜀。胡三省注;孟知祥妻,太祖弟克讓女也,故呼為孟郎。俗謂婿為郎也。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夫人曰:‘願郎(指張生)遠業功名為念,此寺未可久留!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十四:聽人説,你老人家的郎是個好角色。
郎婿;
舊時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
my darling;husband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賢媛》: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曰:‘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
唐李商隱《留贈畏之》詩之二:待得郎來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
宋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詞: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
田漢《天涯歌女》歌詞: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郎伯;
對男子的敬稱。
man
唐李白《橫江詞》之五: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伴郎;郎不郎,秀不秀;郎子;郎秀;
偶亦用作自稱。

唐劉禹錫《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清王曇《住谷城之明日謹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絃侑祭於西楚霸王之墓》詩:江東餘子老王郎,來抱琵琶哭大王。

舊時奴僕對主人的稱呼。
landlord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温水》:文(範文)為奴時,山澗牧牛,於澗水中得兩鱧魚,隱藏挾歸,規欲私食,郎知,檢求,文大慚懼。
熊會貞參疏:僕稱主曰郎,見《唐書·宋璟傳》。
舊唐書·宋璟傳》:天官侍郎鄭善果謂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張易之)為卿?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為卿;若以親故,當為張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鄭善果一何懦哉!
清顧炎武《日知錄·郎》:郎者,奴僕稱其主人之辭。
郎主;
舊時對從事某種職業者的稱呼 。
worker

貨郎;牛郎;賣油郎;
北朝人子呼其父稱郎。

魏書·節義傳·汲固》:憲(李憲)即為固長育至十餘歲,恆呼固夫婦為郎婆。
清顧炎武《日知錄·郎》:又按北朝人子呼其父,亦謂之郎。

明時稱微賤者。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老爺》:江陰湯廷尉《公餘日錄》雲:‘明初閭里間稱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則故家右族穎出之人,郎則微裔末流羣小之輩。

稱僧。

清袁枚《隨園隨筆·僧可稱郎》:魏有三高僧:支謙、支諒、支讖。諺雲:‘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是僧亦可稱郎。
清黃景仁《偕伯扶少雲遊崇效寺即贈寧上人》詩:老僧喜客過,高談足清思。支郎既該覽,惠公亦強識。

明清時苗族稱兵士。

清戴名世《紀紅苗事》:﹝紅苗﹞稱官曰老皇帝,稱兵曰郎。

春秋魯地名。魯邊邑。故地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北。
Lang town
左傳·隱公元年》:夏四月,費伯帥帥城郎。
杜預注:郎,魯邑。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鬱郎亭。
魯有二郎;
春秋魯地名。魯近邑。故地在今山東省曲阜市附近。

禮記·檀弓下》:戰於郎。鄭玄注:郎,魯近邑也。哀十一年,齊國書帥師伐我,是也。
孔穎達疏:案桓十年,齊侯、衞侯、鄭伯來戰於郎。《公羊傳》雲:郎者何?吾近邑也。哀十一年,齊國書帥師伐我,戰於郊。是郊頭郎邑,故知近也。案《春秋》直雲戰於郊,知與此戰於郎為一事者,以其俱有童汪錡之事,故為一也。
城郎;
通廊室外有頂的過道。
veranda;covered corridor
《漢書·東方朔傳》: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漢書·董仲舒傳》:蓋聞虞舜之時,遊於巖郎之上。

通“廊”朝廷。
court
三國·魏·鍾繇《宣示帖》:茤蕘之言,可擇郎廟。

姓。

漢有郎顗,唐有郎士元。

副詞
猶很,非常。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摺:轉過這山額角,生慘悽見一簇惡林郎黑模糊。

làng




屎殼郎
參考資料: [3]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魯亭也。從邑良聲。魯當切 [3] 

説文解字注

郎,魯亭也。春秋隱元年。費伯率師城郎。桓四年。公狩於郎。十年。齊矦衞矦鄭伯來戰於郎。莊八年。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三十一年。築台於郎。哀十一年。戰於郊。檀弓作戰於郎。鄭曰。郎、魯近邑也。杜雲。郎、魯邑。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鬱郎亭。按以郎為男子之偁及官名者、皆良之假借字也。從邑。良聲。魯當切。十部。 [3]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𠀤音廊。《説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注: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鬱郞亭。
又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又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台,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唐書·房玄齡傳》:高孝基曰:僕閲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為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雲。
又《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台恐其不高。
又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又漢有郞顗。 [6]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注 説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次濁
魯當切
lɑŋ
集韻

次濁
盧當切
lɑŋ
韻略






盧當切

增韻






魯堂切

中原

陽平
江陽



次濁

laŋ
中州

平聲
江陽





盧當切

洪武



次濁
魯堂切
laŋ/luaŋ
參考資料: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l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ang
兩漢
東漢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ɑŋ
參考資料: [8-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595
  • 3.    漢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4.    平水韻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3-31]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4586
  • 6.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258
  • 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
  • 8.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
  • 9.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