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儒生

(遵從儒家學説的讀書人)

鎖定
儒生,別稱儒士、儒客,指遵從儒家學説的讀書人。見明黃宗羲柳敬亭傳》:“雲間有儒生莫後光見之。”
中文名
儒生
外文名
Confucian scholar
別    名
儒士儒客
拼    音
rú shēng
注    音
ㄖㄨˊ ㄕㄥ

儒生詞語解釋

指儒士、儒客,通儒家經書的人。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叔孫通之降漢 ,從儒生弟子百餘人。”
漢·王充《論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
列子·周穆王》:“ 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元結寄源休》詩:“天下未偃兵,儒生預戎事。”
郁達夫《讀陳孝威後感》詩:“儒生未必全無用,紙上談兵筆有神。” [1] 

儒生先秦儒生

儒生之名 ,雖不見於現存先秦古籍 ,但秦時即已非常流行 。試看以下幾則文字記載 :(1)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 二十八年 ,始皇東行郡縣 ,上鄒嶧山。立 石 ,與魯諸儒生議 ,刻石頌秦德 ,議封禪 望祭山川之事 。”( 2 ) 《史記 · 封禪書 》:始皇 “即帝位三年 ,東巡郡縣 ,祠騶嶧山 ,頌秦功業 。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 ,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日 :‘古者封禪為蒲車 ,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 ,席用菹稽 ,言其易遵也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 ,難施尉 ,由此絀儒生 。” “ 始皇之上泰山 ,中阪遇暴風雨 ,休於大樹下 。諸儒生既絀 ,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 ,聞始皇遇風雨 ,則譏之 。”( 3 ) 《史記 · 酈生列傳 》: “ 騎士日 : ‘ 沛公不好儒 ,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輒解其冠 ,溲溺其中 ,與人言 ,常大罵 。未可 以儒生説也。一 ’( 4 ) 《史記 ·叔孫通列傳 》: “ 叔孫通儒服 ,漢王憎之 ;乃變其服 ,服短衣 ,楚制 ,漢王喜 。叔孫 嗵之降漢 ,從儒生弟子百餘人” ,叔孫通 “ 説上日 : ‘ 夫儒者難與進 取 ,可與守成 。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 ⋯ “ 於是高帝日 : ‘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 ’乃拜叔孫通為太常 ,賜金五百斤 。叔孫通因進: 日 : ‘ 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 ,與臣共為儀 ,願陛下官之 。 ’高帝悉以為郎。” ( 5 ) 《漢書· 郊祀志 》:秦始皇 “ 於是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泰山下 ” , “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年而秦亡 ,諸儒生疾秦焚詩書 ,誅滅文學 ,百姓怨其法 ,天下叛之 。皆説日 : ‘ 始皇上泰山 ,為風雨所擊 ,不得封禪 ’雲” .這些記述 ,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
一、 秦始皇東巡郡縣 ,一次就能從齊魯徵到儒生博士七十人 。能夠稱為儒生 博士的 ,必是儒生中的佼佼者 ,不符合應徵條件的一般儒 生 ,當大大多於此數 。叔孫通原事秦 ,後歸項羽 ,最後降漢 。他降漢時 ,竟有儒生弟子百餘人跟隨 。這些都説明秦漢之際 ,儒生已是一個不小的階層 了。這個階層 ,當然不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 後突然形成 的 ,而是早在戰國時期 ,至遲在戰國末年 ,如 韓非子所言,儒墨成為顯學時 ,就已經形成 了。
二、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 徵齊魯儒生七十人時,齊國雖還只滅亡二年 (齊亡於前 221 ) ,魯國卻已滅亡三十 七年 了 ( 魯亡於前 256 ) ,無疑為戰國時 。由於魯是孔予的故鄉 ,是齊魯的鄰邦 ,儒學都特別發達 。兩國雖已滅亡 ,治儒學的人仍然很 多 。儒生之名,決不是始皇徵儒生博士時才有的,而是在兩國滅亡之前早已有之。也就是説 ,在戰國時 ,就已有儒生之名了 。孔予的故鄉魯國 ,儒生之名的形成和流行當更早 。
三、儒生之名 ,不僅用於史書的敍述中,也見於史籍中人物的對話中,如騎士勸戒酈生: “( 沛公 ) 未可以儒生説也。”叔孫通對漢高帝説: “ 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也可以想見 ;儒生之名也見於秦始皇徵齊魯儒生博士的詔令中 。儒生之名 ,只有在流傳已久 ,為大家所熟知’ ,才能成為人們的口頭用語並見於天予詔令的 。由此 推算 ,戰國時就已有儒生之名 ,不是顯而易見嗎?
四、如 《史記 》所載 ,儒生已經形成人數較多的階層 ,不僅有了儒生之名 ,而且有了一定式樣和規格、用以區別於其他階層的服飾 ,這就是儒冠 ( 《酈 生列傳 》) 和儒服( 《 叔孫通列傳 》) 。見於 《 史記 》的雖已是秦末漢初 ,但這種服飾開始形成之時當遠在秦統一天下以前即戰國時 。
儒生之名雖不見於現存先秦典籍 ,但先秦典籍流傳到今的百不及 一 ,怎麼能斷定“ 儒生之名,蓋漢世所灑行,先秦未之聞也”呢? 《 列子 · 周穆王篇 》 所記治華予之疾者為魯之儒生 ,魯國為孔予 的故鄉 ,有儒生之名 ,當早於他國 。戰國初年 ,魯國就已有儒生之名 ,是可信的。

儒生基本含義

儒生射箭 儒生射箭
在過去不熟讀理解儒家的《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名著,不要説考取進士,就連考取秀才也是望塵莫及的。所以,科舉之人皆可稱儒生。進士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一般中了舉人、進士就可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呼儒臣,做武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稱儒將
當然,沒有考取功名的大儒家在歷史上也是非常之多。比如,顧炎武、李中孚等等,都是大名鼎鼎的鴻儒家,在這也就不一一多舉了。作為一個儒家除了熟讀儒家的書,瞭解儒家的思想外,還要以儒家的思想、規範來要求自己,正如:“一個儒者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才有配稱為儒家的資格。”
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可稱儒生。中了秀才可稱小儒生,中了舉人可稱(中)儒生,中了進士可稱大儒生。因為,在過去不熟讀理解儒家的《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名著,不要説考取進士,就連考取秀才也是望塵莫及的。所以,科舉之人皆可稱儒生。進士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一般中了舉人、進士就可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呼儒臣,做武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稱儒將。
中國的儒稱現象,是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成為中國歷史社會的正統思想意識形態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體後出現的,自漢以來,儒士、儒臣、儒生、儒史、儒吏、儒將、儒相、儒醫儒商等概念相繼出現,這些概念不僅標明正人的身份,而且無不含有矜誇的韻味。
社會網絡體系等級制度,都用儒生、舉人、秀才等來展現和劃分,舉人經常被用於各大網絡的等級體系。比如百度百科,就是以舉人、儒生、秀才等來展現等級制度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