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姓

鎖定
桂姓,中國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得姓始祖為姬奕(桂奕)。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8位。歷史名人包括桂萼桂馥桂彥良桂文燦等。
中文名
桂姓
外文名
Gui
讀    音
Guì
百家姓排序
第308位
郡    望
天水郡
起    源
姬姓/桂姓
歷史名人
桂彥良桂綸鎂

桂姓姓氏源流

桂(Guì)源流有: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王胄的後裔,因避禍改姓。
據文獻《桂氏家乘》的記載,東周王朝滅亡之後,原東周時期魯國王族的後裔姬季楨曾經擔任過秦國的博士,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姬季楨被殺害了。姬季楨的弟弟姬季眭為了逃避株連的命運,就按自己的名字中的“眭”為諧音,將兄長姬季楨的四個兒子更改姓名以避禍難:長子姬奕改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父親的墳塋;老二改為昋突,遷居濟南朱虛(今山東臨朐);老三改為炅獎,居住於齊國曆山(今山東濟南千佛山);老四改為炔奘,移居河南陽城(今河南登封)。於是有了桂、昋、炅、炔四個同音的姓氏。桂氏一族,就是姬季楨長子桂奕(姬奕)的後代,世代相傳。這四個姓氏,字雖然不同,但是讀音皆相同,為同宗同源。到了唐末五代時候,桂、昋、炅、炔四氏族人為了躲避中原戰亂,紛紛南渡到江西上饒、廣東廣信等地區生息繁衍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西漢時期桂林郡,屬於以地名為氏。
秦朝時期,秦始皇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到了秦朝末期,率十萬秦軍向嶺南地區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囂病故,由其副手龍川縣令趙佗代理南海郡尉。趙佗趁中原農民反秦大起義之機,在嶺南成為割據勢力,合併桂林郡、象郡二郡之地,建立了半獨立性質的南越國,自稱南越王。
到了漢靈帝劉宏建寧三年(公元170年),鬱林郡太守谷永招撫烏滸族人(烏戈國)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三國時期,孫權在嶺南地區初置廣州郡時,曾囊括了漢朝時期的鬱林郡南部,即今田東、貴縣一帶均包括在內。
在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後,強化漢文化統治,期間在當地西南夷人(即壯族、猺瑤族、岱族、布依族、駱越族、傣擺夷族、俚黎族、土家族、烏滸族、撣族等諸多民族)中有許多人以地名為漢姓,其中就有桂氏、鬱氏、皆以郡名為氏,其民族與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且人口之眾,遠較之桂奕一族為多,統稱嶺南桂氏,世代相傳。今西南地區諸多少數民族中的桂氏大多源於此,唯與回族桂氏有別。
第三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雲南回族馬氏貴州威寧支馬廷奉一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的記載,桂氏是回族姓氏之一。回族桂氏原為居於雲南曲靖的回族馬氏,清朝乾隆年間遷至貴州威寧地區,為滿清政府開礦並冶煉重要戰略金屬鉛。傳説,當年威寧小銀廠下壩回族人馬廷奉的鉛廠因技術問題煉不出鉛來了,清政府又催逼得很緊,甚至以誅滅全族相逼,馬廷奉為此萬分焦急。這時有個姓桂的人路過其鉛礦廠,馬廷奉與之交談,談吐間得知這個桂氏有一套冶煉技術,遂懇請他留下來當師傅,並在其指導下又成功地煉出鉛,全族人因此得救。為此,馬廷奉將部分族人姓氏改為桂氏,以敬謝桂氏師傅,並由此產生了一支回族桂氏。今在貴州省威寧市黑石頭鎮水平村有個著名的桂家營,人丁興旺,據説就是該支桂氏的族源地。回族桂氏主要分佈在威寧城關、黑石頭鎮水平村、麻乍鄉啓沙戛村、戛利村一帶地區。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東北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桂氏、張氏、尹氏、章氏、杭氏、車氏、英氏、寧氏等。該支滿族桂氏始祖為章佳·阿桂,滿洲正白旗人,章佳·阿克敦之子,初為正藍旗,後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功,改隸正白旗,率軍定金川、定台灣、定廓爾喀,功勳卓著,累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職掌滿清吏部,兼正紅旗滿洲都統,封授一等誠謀英勇公、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其後世代受清廷恩遇無人與比,因此,其後代中在清朝中葉以後即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桂氏,世代相傳。
⑵.滿族貴嶽哩氏,滿語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部分人改漢字單姓為桂氏。
⑶.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部,在金國時期稱紇石烈部,以部為氏,滿語為Heseri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黑龍江流域)、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該支滿族桂氏始祖為赫舍裏·英桂,滿洲正藍旗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舉,後以中書充軍機章京,再晉侍讀,歷官青州知府、山西按察使、河南與山西巡撫、福州將軍、閩浙總督、兵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吏部尚書氏兼步軍統領、體仁閣大學士等,世受恩遇,因此,其後代在清末民國初亦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桂氏,世代相傳。
⑷.滿族貴車特氏,滿語為Guicet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為滿族脱譜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桂氏、貴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記載:朝鮮族江氏,源出漢族魯氏,先祖魯中連在東周末期東渡朝鮮半島定居,傳至魯龍臣,在高麗朝鮮時期出任吏部尚書,敕賜食邑江華(今韓國首爾江華島),因稱江華君。高麗高宗王皞十九年(宋理宗趙昀寶慶九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台四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攻破高麗王朝,高麗高宗遷都至江華島,江華君的後裔子孫被迫改遷密州一帶(今朝鮮熙川郡滋江道博川),多以故邑名稱及先祖尊號為姓氏,稱江氏,史稱高麗江氏。明熹宗朱同校天啓七年(後金天聰初年,公元1627年),高麗江氏後裔江桂羲率眾歸附後金大汗(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被撥歸滿洲正黃旗,世為包衣,其姓滿語為Giyang Hala,世居得州(今遼寧丹東與朝鮮新義洲一帶),其後代大多仍冠漢姓為江氏,但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桂氏、羲氏等,世代相傳。

桂姓得姓始祖

姬奕(桂奕)。桂姓源自姬姓,其祖先姬季楨,是週末時期人,是秦博士,被人陷害,他的弟弟姬季眭怕遭牽連,就讓他的四個侄子按自己名“眭”的同音字改姓,分別姓桂、昋、炅、炔。其中他的大兒子改名為桂弈。後來蠶、炅、炔三姓的後世子孫都認祖歸宗,改姓了大房的桂氏。另外,《姓氏考略》指出,桂姓系出姬姓,是魯公族姬季楨的後代。關於桂姓的子孫分佈,據歷史資料考證,頭一個以桂為姓的是姬季楨姓的長子桂奕,依照宋“桂氏家乘序”的記載,是在幽州的老家守廬墓。老二昋遷居濟南的朱虛。老三炅遷往濟南的歷山。老四炔移居河南城陽。當時兄弟為了逃難,各奔前程,為桂氏家族的遍佈全國各地,找到了註腳。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故桂姓的得姓始祖是姬奕。

桂姓遷徙分佈

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八位,人口約四十五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左右。桂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桂姓出自姬姓。周朝末年秦國有博士姬楨,是周朝王室的後代。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姬季楨的也被坑殺了。姬季楨有個弟弟叫作姬季眭,擔心會連累到姬季楨的四個兒子,就要他們改名更姓,遠走他鄉。其中姬季楨的大兒子就以叔名姬季眭的“眭”同音字“桂”為姓,又因為在古代“眭”字和“桂”字通用,稱桂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桂姓。五代的時候,四姓為了躲避戰亂,南渡到廣信、上饒等地區。桂姓早期表現比較岑寂。
宋、明以後,情形完全不同,尤以浙江寧波慈溪的桂氏,更在有明一代光彩照人,使源於北方的桂氏家族很快成了江南的名門著姓。為桂氏家族在浙江寧波奠基立業的,應推明朝初年被洪武皇帝御口讚譽為“江南在儒,惟卿一人”的桂彥良。史載,當朱元璋正在南征北戰之時,桂彥良是包山書院的山長,而以滿腹經綸名聞天下。當張士誠和方同珍等人聘其入幕府時,遭到拒絕。明立國後,他才出山入仕,以“有所諮問,對必以正”而著稱。侍彥良的侄子宗儒、宗蕃,者擅長文學,且為《永樂大典》的編修人。孫桂恭,著名孝子;彥良從弟桂孟誠,官河源知縣,有治跡。彥良之外的慈溪桂伯諒、桂璉等,也很有名氣。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甘肅省通渭縣西南)。另外,河北北方有少數桂姓人。

桂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桂姓大約有2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河南、浙江等地,江西為桂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桂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時期,桂姓大約有8萬3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安徽、浙江,這三省桂姓大約佔桂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蘇、四川等地。江西為桂姓第一大省,桂姓人口約佔桂姓總人口的30%。
當代桂姓的人口大約有39萬,為第二百一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1%。自宋朝1000年中,桂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湖北,這三省的桂姓佔桂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江蘇、重慶、河南、江西、山東等地。湖南為桂姓第一大省,桂姓人口大約佔全國桂姓總人口的36%。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外散佈的桂姓分佈帶。
桂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18)表明:在湖南、鄂皖南部、江蘇西南、贛粵桂大部、海南、黔渝東部、內蒙古東北、黑吉西端,桂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4%,居住了大約63%的桂姓人羣。在贛粵東端、閩浙蘇魯大部、上海、鄂皖北部、豫陝甘南部、雲貴川渝大部、黑龍江大部、吉林中部,桂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9%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 21.6%,居住了大約29%的桂姓人羣。

桂姓傳統文化

桂姓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幽州郡: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州之一。東漢時期治所在薊(今北京大興)。晉朝時期州治在渚(今河北渚縣)。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改為范陽郡。
燕郡:中國歷史上稱燕郡者有六:①漢高祖劉邦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立皇子劉建為燕王,併為他設置了燕國,定都於薊。②三國後期曹魏黃初中年,改廣陽郡為燕郡,隸屬幽州,郡、州同管轄薊。曹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公元232年),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燕郡為燕國。③晉武帝秦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封司馬機為燕王,設置燕國,至八王之亂時廢國為燕郡。④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元年(己卯,公元319年),設置燕郡,隸幽州,郡、州同管轄薊。⑤十六國時期前燕國置燕郡,隸幽州,郡、州同管轄薊。其間,元璽元年~光壽元年(公元352~357年),定都於薊城。⑥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後燕國,以及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東魏政權、北齊政權、北周政權,均設置有燕郡,皆隸屬於幽州,郡、州同管轄薊。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除郡,以所領縣隸皆屬幽州,此後不復有燕郡建制。
鬱林郡:即秦朝時期的桂林郡。即今廣西田東、貴縣一帶。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幽州堂:以望立堂。
北燕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民祀堂:宋朝時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銀光祿大夫上柱國,晉司空、靖邊總轄使。入宋以後,加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兩個朝代的官,清廉愛民,人民建廟奉祀他。

桂姓宗祠楹聯

四言
望出天水;
姓啓桂奕。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桂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棠陰比事;
國學蜚聲。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慈溪人桂萬榮,字夢協,慶元年間進士,官餘干縣尉,對豪強嚴而待百姓寬。後歷官建康司理參軍、朝散大夫、寶章閣直學士、常德知府。曾收集古人判案的事例,編成一本書,叫《棠陰比事》。“棠陰”,指周代召公南巡時,曾在甘棠樹下辦案,後用“棠陰”比喻惠政。下聯典指明代安仁人桂萼,字子實,號古山,正德年間進士,嘉靖初年由成安知縣升南京刑部主事。當時,他與張璁同僚,二人意氣相投,一起上疏論大禮,説:“非天子不能議禮;天下有道,禮樂必須自天子出。”又請求稱孝宗朱祐樘(世宗的伯父)為“皇伯考”,稱興獻王朱祐杬(世宗的父親)為“皇考”,深得世宗歡心,很快升任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參預機密。死後諡文襄。有《桂文襄奏議》、《輿圖記敍》、《經世民事錄》。國學,指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
六言
廷用堪稱良吏;
中行有號青天。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洪武間巢縣令桂廷用,以風節自持,教化大行,民物鹹阜。下聯典指清代湖南按察使桂中行,字履真,臨川人。廩生。咸豐間以縣丞從軍。歷任均有聲績。尤慎於折獄。民號曰青天。善八分書,尤工畫蘭。
明代江南大儒;
慈溪古香先生。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太子正字桂彥良,名德,號清溪,慈溪人。學識淵博,洪武帝曾説:“江南大儒,惟卿(彥良)一人。”下聯典指明代名儒桂懷英,慈溪人。以博學稱。方孝孺慕其名,學者尊之為“古香先生。”著有《桑榆稿》。
主事議成大禮;
治道首在正心。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桂萼於嘉靖年間任刑部主事,上疏議定大禮,甚合帝意。下聯典指明·桂彥良嘗曰:“論治道在正心,正心在懲忿室欲。”太祖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
八言及以上
折獄成書,棠陰比事;
蒙難守義,桂母達觀。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慈溪人桂萬榮(見《桂姓宗祠四言通用聯·棠陰比事;國學蜚聲》聯聯釋)。下聯典指宋謝枋得之母桂氏,桂氏尤賢達,自謝枋得逋播,婦與孫幽遠方,處之泰然,無一怨語。人問之,曰:“義所當然也。”人稱為賢母雲。
平盜功高,堅守退藏勁節;
宜民簡政,雅持淡素清風。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國子祭酒桂卿,有惠政,鄉立有廟祀之(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2、堂號介紹)。下聯典指宋代良吏桂南升事典。
參修永樂大典,功高望重;
自著潛心堂集,績顯名揚。
——佚名撰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桂宗儒、桂宗蕃,為桂彥良的從子,皆善文學,均曾參加《永樂大典》的編修。下聯典指清代舉人、鄖縣知縣桂文燦,字子白,長於考證,所著《潛心堂集》,凡四十種。

桂姓家譜文獻

桂氏族譜,(清)桂鏞、桂天奇等纂修,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修,清乾隆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臨安廖昌廖昌桂氏宗譜,(清)桂益茂等修,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臨安廖昌桂氏宗譜,(清)桂起騰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桂心齋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傳盛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桐西桂氏族譜六卷,(清)桂有三修,清同治年間傳盛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石埭長林河城桂氏宗譜十二卷,(清)桂滋華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桐城桂氏族譜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二卷,(清)桂枝潤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傳盛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今僅存第四~五卷、第八卷、第十一卷、第十六~十七卷、第十九~二十一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第三十三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譜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桂枝潤五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傳盛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僅存二十七卷)。
安徽桐西桂氏族譜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桂枝潤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祁陽八甲桂氏支譜,(清)桂棠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北新洲桂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桂鹹斌、桂德文等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孔埠鄉堤圍村。
湖北武昌江夏桂氏宗譜十卷,首二卷,(民國)桂美應總纂,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四川達縣桂氏字輩:“元會逢真承復定正念乘興楊可從一本純陽名斌照(洪)開蓮(聯)彩碧國(玉)運通學道雲龍守長壽世代席慶遠之宏”。

桂姓字輩排行

四川瀘州桂氏字輩:“全模列開遠志”。
四川宣漢桂氏字輩:“會真承復定正”。
湖北仙桃、京山桂氏字輩:“光明正大其紹先人功德世(習)永以師(治)學文”。
湖北武穴桂氏字輩:“子景伯時正受雄賢永希仕茂仔含端奇隆鍾應高復得廣起錦江來耀堂全國秀”。
湖北竹溪桂氏字輩:“大字世家傳德習光前裕厚福遠長為善吉祥永有慶”。
山東桂氏一支字輩:“飛先維繼連學傳永”。
山東曲阜桂氏字輩:“清成維士克”。
山東平邑、江西貴溪桂氏字輩:“枝公元守永錫文虔蘭清承維思恩衍慶毓本大隆昌光昭傳美士天崇其百祥”。
江西九江桂氏字輩:“文啓英德崇永遠定興隆玉彰開大義”。
江西九江、陝西丹鳳桂氏字輩:“登高復德光大由家訓賢良乃國君詩書傳繼業時代學新”。
江西臨川、湖南益陽桂氏字輩:“華毓茹芝孫步賢祖德存遠宗思繼序達孝本源敦”。
安徽池州桂氏字輩:“天兆國嗣忠必光宏銀河一派萬世如春”。
安徽桂氏一支字輩:“日茂其德定卒權良”。
安徽蕪湖桂氏字輩:“天開一本宗召萬仁敬休光緒”。
安徽桐城桂氏字輩:
兩支原派:“正家宜立德紹祖在存心繼起聲鹹振增傳祚允興”;
坂支續派:“治齊尚信潔強政倚賢良禮義成邦悦恩光澤吉祥”;
山支續派:“修齊耕讀種強自益文英忠孝成綱紀左時澤萬民”。
安徽宿松、江西進賢桂氏字輩:“丁元開景運詩禮紹忠賢”。
重慶城口桂氏字輩:“賢書德昌堯”。
重慶開縣桂氏字輩:“中(忠)真本大光字(梓)遠”。
重慶綦江桂氏字輩:“天啓芳爾祖汝仕正應洪朝廷文先茂世發永昌榮”。
江蘇江寧桂氏字輩:“元萬安友……”
江蘇贛榆桂氏字輩:“漢永興元成洪舒”。
浙江桂氏一支字輩:“振家聲顯明德後昌”。
貴州貴陽桂氏字輩:“詩禮少真傳大顯方賢致”。
福建霞浦桂氏字輩:“欽兆卜其後”。
河南信陽桂氏字輩:“高登文道眾本里行英宗延世”。
北京順義桂氏字輩:“守琪枝方常永文玉廷士德繼賀廣存振延連昭秉”。
雲南曲靖回族桂氏字輩:“西保進騰輝”。

桂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桂姓歷代名人33名,佔總名人數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九十八位;桂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 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八位;桂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二位;桂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七位。

桂姓歷史名人

桂萼(?—1531年),字子實,號見山,餘江縣錦江鎮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授丹徒知縣,史稱其人性剛使氣,屢忤上官,後調知浙江青田,不赴。
清朝文字訓詁學家,山東曲阜人。他治學潛心於文字訓詁,曾用40年的時間,研究許慎的《説文解字》,撰寫了《説文義證》50卷。他與同時代的段玉裁齊名,世稱“段桂”。
名德,號清溪。明朝慈溪人。元鄉貢進士,為包山書院山長。改平江路教授,罷歸。章士誠、方國珍打算任用他,但隨後都沒有實行。洪武年間被徵為公車,授太子正宇。帝經常出御詩叫他對詩,他每一次都能對得很工整。後來被升遷為晉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於是改升為左長史。曾經上書太平十二策。帝又稱他為通儒。因老告還鄉。死後追諡為文裕。著有《清溪》、《清節》、《山西》、《老拙》等作品。
字子白。清朝廣東省南海人。道光舉人,光緒時期在朝廷做官,為官清廉,不用僕人,也沒有家人。公事、家事都親自動手。他的學説以博文、明辯、約禮、慎行為宗。著有《潛心堂文集》40多種。
字履真,江西省臨川人,先世賈貴州,遂佔籍鎮遠。為諸生。鹹、同間,積軍功,為知縣安徽,署合肥、蒙城、阜陽。曾國籓率師徵捻,檄中行察勘蒙城圩寨。蒙城故捻藪也,中行單騎歷諸圩,曉以利害,擇良幹者為圩長。堅壁清野,寇無所掠。禮接耆老賢士,從詢方略。得通捻奸民簿記之,誅其魁桀數十人,豪猾斂跡。歲餘,威化大行。民陷賊及遠徙者,相率還歸。以功晉知府。調江蘇,筦揚州正陽釐榷。光緒元年,署徐州,以祖母憂去官。三年,宣城、建平民教閧,焚燬教堂。總督沈葆楨強起中行往治,中行謂:“民倡亂當治如律,然民所以亂,由教堂侵其地。今當令民償教堂財,而教堂還民地。”持數月,卒如中行議。內艱歸,服闋,檄治皖南墾務。皖南兵燹後,客民佔墾不輸賦,至是清丈田畝,無問主客。客民噪,捕斬其魁,乃聽命。三歲事竣,增賦鉅萬。九年,補徐州。值水災,興工賑,修堤埝二百餘裏。又濬邳州艾山河,築宿遷六塘埝,水患除,民以不飢。治徐十二年,課農勸士,盜賊衰息。擢嶽常澧道,數月,遷廣西按察使,復調湖南。二十年,卒。中行所至有聲,官江南最久,民尤愛戴之。附祀徐州曾國籓祠。

桂姓現代名人

湖北省武昌人,民國三年和民國十二年先後兩次到美國攻讀物理學。民國十三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長沙雅禮大學、瀋陽東北大學、上海滬江大學任教。民國十五年赴武昌華中大學任理學院院長兼物理學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武漢大學創辦了電離層電波傳播專業,並籌建了武昌電離層自動垂直探測站和武昌電磁台。1961年10月在武漢逝世,終年66歲。
桂挹清
棟祖後耀公五房十九世,奕字派,桂林棲堂兄,化名黃國華,杉木桂畈人。原湖北省公路部門小職員,在桂林棲的影響下,回黃梅參加革命,歷任二區區長,中共黃梅縣委宣傳委員,中共六合縣委書記等職。解放後,任國家交通部科學技術局局長;文化大革命後,任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後離休。
桂林棲(1913—1971),棟祖後耀公五房十九世,奕字派,名耀清,化名黃本桂,杉木桂畈人。民國二年七月八日生,一九二六年秋入縣八角亭高等小學讀書,一九二七年入團,擔任兒童團長。一九三〇年轉黨,任赤衞隊宣傳員、黨支部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中共黃梅縣委書記、中共舒蕪地委委員兼巢湖縣委書記、新四軍皖西大隊政委、皖西工委書記、鄂皖邊區地委副書記,渡江戰役桐城支前總指揮等職。建國後,歷任安慶地區軍管會主任、安慶地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長、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唐山鐵道學院副院長等職,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歿於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八日丑時。夫人曾餘,原名陳得瑜,原安徽省衞生廳廳長、安徽省政協常委。生子五:幼林、小平、建平、愛平、壽平,生女一:孟如。
桂生芳
桂生芳(1915-1999),陝西省咸陽市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2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桂紹彬
桂紹彬(1916-2014) [1]  ,安徽省六安市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桂全智
桂全智(1943-——),四川省重慶市(今重慶直轄市)江北區人。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士、排長、參謀,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步兵第149師參謀長、師長,陸軍第13集團軍參謀長、副軍長、軍長。2000年12月任成都軍區參謀長,2002年1月任解放軍成都軍區副司令員。
2001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桂永清
桂永清(1900年-1954年)國民黨將領,江西省貴溪縣鷹潭鎮(今鷹潭市)樓底桂家村人。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參加過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任師長、軍長、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國民革命軍海軍一級上將,病逝於台灣。
桂綸鎂
桂綸鎂,1983年12月25日生於台灣,中國台灣電影演員。
高中就讀薇閣高中,大學畢業於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2004年9月前往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交換學生。高二時出演《藍色大門》當中的“孟克柔”,跨出了她人生第一步表演生涯。2007年,在周杰倫電影導演處女作《不能説的秘密》中的擔任女主角。2008年,出演徐克導演的電影《女人不壞》,在其中顛覆自己一貫的清新形象,以個性十足的搖滾歌手形象登場。2012年,憑藉在影片《女朋友男朋友》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4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殊榮。
桂雨濛
桂雨濛,女,1988年出生,喜歡傷感、慢節奏的城市民謠。 2013年8月登上《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舞台,成為第五期學員。來自遼寧撫順。最終桂雨濛加入了汪峯戰隊。
桂海潮
桂海潮,籍貫雲南施甸,1986年11月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22年6月,入選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