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校園欺凌

(全面性教育名詞)

鎖定
校園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一種攻擊性行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間接欺凌。校園欺凌不等同於校園暴力,校園暴力包含校園欺凌,而校園欺凌是最常見的一種校園暴力 [1]  。當前我國和全球的校園欺凌現象都十分嚴峻,各國政府和各國際組織也出台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及文件以應對校園欺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全面性教育”理念中也涵蓋了認識與應對校園欺凌的相關內容 [2] 
中文名
校園欺凌
外文名
school bullying
別    名
校園霸凌
學生欺凌

目錄

  1. 1 定義
  2. 校園欺凌的概念
  3. 校園欺凌的參與者
  4.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的關係
  5. 2 常見類型
  6. 直接欺凌
  7. 間接欺凌
  8. 3 現狀
  9. 4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10. 《刑法》(2019修正)
  11. 《民法典》(2020)
  12. 《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
  13.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修正)
  14.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1. 《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
  2. 《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3. 5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4.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5.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
  6.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
  7.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8. 《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
  9.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10.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11.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1.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2. 6 國際應對
  3. 7 全面性教育中校園欺凌的相關教學內容
  4. 學習目標
  5. 全面性教育中與校園欺凌相關的常見疑問
  6. 關於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的教育建議
  7. 幼兒園性教育中與校園欺凌有關的內容
  8. 8 相關研究
  9. 校園欺凌的成因
  10. 校園欺凌的危害
  11. 校園欺凌處理不當的危害
  12. 9 如何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1. 國家層面
  2. 學校層面
  3. 教師和家長層面
  4. 兒童層面
  5. 10 典型案例(壽縣壽春中學校園欺凌案)
  6. 基本案情
  7. 法律裁定
  8. 教育意義
  9. 11 相關影視作品
  10. 《悲傷逆流成河》(2018年)
  11. 《少年的你》(2019年)

校園欺凌定義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概念

2020年,我國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認為,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校園欺凌是一種在學齡兒童中發生的、違揹他人意願的攻擊行為,這種行為往往伴隨着實際或認知到的權力不平衡,會在一段時間內反覆發生或有反覆發生的可能性 [1]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定義的“學生欺凌”與“校園欺凌”並非等同概念。學生欺凌屬於校園欺凌的一種。校園欺凌的施害者和受害者既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教職員工,另外施害者還可能是對上學途中的學生實施暴力的其他社區成員。學生欺凌不涉及教職員工,規避了教師管理/欺凌學生的爭議 [1]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強調了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雙方的權力和力量懸殊,體現了欺凌行為恃強凌弱的特點,而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並未提及這一點。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參與者

欺凌者
欺凌者是指在校園內外實施欺凌行為的一方,其中包括主要欺凌者和欺凌協助者/支持者。主要欺凌者指欺凌事件的“主犯”,即在欺凌事件中起主要作用或組織、領導作用的人,這樣的欺凌事件參與者在三人以上;欺凌協助/支持者不是欺凌行為的發起人,但在欺凌開始後加入或協助欺凌。部分欺凌協助者受欺凌者的恐嚇、威脅,屬於被迫參與欺凌 [4] 
欺凌者往往受其自身的挫敗感、羞辱感和憤怒情緒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而個人心理疾病與社交障礙、家庭問題、社會壓力等原因都可能導致欺凌者的產生。
欺凌者的欺凌行為是一種反社會行為,欺凌者違反社會行為規範和道德規則,對於社會和諧與穩定、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施造成極大破壞和惡劣影響 [5] 
被欺凌者
即受欺凌者,是校園欺凌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在校園欺凌行為中是處於弱勢的一方。
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誘因眾多,既包括外界欺凌者的挑釁與攻擊,也包括被欺凌者自身的個性特徵(例如:年齡、性別、體質、外貌形象、健康狀況、性傾向等)、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校園環境、同伴關係等主客觀因素。
被欺凌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鬱、低自尊、孤獨感、自殺信念等內化問題行為,也可能產生違反道德和社會行為規範的外化問題行為,例如逃學、盜竊、攻擊等,被欺凌者可能因此被迫在同伴羣體中被邊緣化 [6] 
旁觀者
旁觀者既不是欺凌者,也不是被欺凌者。他們不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參與者,但目睹或聽聞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在校園欺凌行為中處於旁觀的位置。
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時,旁觀者可能採取三種行為:“作為”、“不作為”、對欺凌行為起鬨。“作為”是指及時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幫助和保護;“不作為”是指拒絕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幫助和保護;對欺凌行為起鬨是指該旁觀者並未表現出欺凌行為,但他的行為可能增強欺凌者的攻擊行為。
旁觀者的行為會產生旁觀者效應:旁觀者的“作為”效應能遏制欺凌行為,進一步減輕或緩解被欺凌者所受的心理傷害,並增強他們的親社會行為;旁觀者的“不作為”效應或欺凌起鬨行為則會助長欺凌行為,降低欺凌者的自責與內疚感,加劇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傷害以及催生他們的反社會行為 [7] 
也有研究者將採取“作為”的旁觀者稱為“保護被害者”,即能改善欺凌事件的角色;將“不作為”的旁觀者稱為“局外人/旁觀者”,他們的不介入和冷漠態度通常會使欺凌事件惡化 [4] 
欺凌者、被欺凌者與旁觀者的角色轉變
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的角色隨時可能發生相互轉變。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可能具有雙重身份:某一事件的欺凌者可能在另一事件中成為弱勢一方,遭受欺凌,變成被欺凌者;被欺凌者可能將自己所受的欺凌發泄在其他弱勢方,實施欺凌,成為欺凌者。
旁觀者受欺凌行為影響,可能加入欺凌,成為欺凌者;也可能受欺凌行為惡化影響,被波及捲入欺凌事件,成為被欺凌者。
某一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可能在另一欺凌事件中處於旁觀者位置 [8]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的關係

首先應明確,校園暴力包含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是最常見的一種校園暴力。校園欺凌的行為人不包括校外人員;校園暴力則可能發生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校內人員與校外人員之間。校園欺凌的受害者是在校學生,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既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教師 [9] 
其次,校園欺凌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而不包含偶發的侵害行為;校園暴力則不一定是持續、反覆的行為 [10] 
另外,精神侮辱(例如:起綽號、孤立某人)等方面的行為屬於校園欺凌,但並不能歸為校園暴力。
但究其本質,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都屬於反社會的攻擊性行為,都會對受攻擊者造成嚴重傷害 [11] 

校園欺凌常見類型

校園欺凌主要包括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兩種類型。

校園欺凌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採用公然、明顯的方式進行欺凌。直接欺凌包括直接身體欺凌和直接言語欺凌等類型。其中,直接身體欺凌包括打、踢、抓咬、推搡、勒索、搶奪和破壞物品等身體動作行為;直接言語欺凌包括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外號等言語行為 [6] 

校園欺凌間接欺凌

間接欺凌是指以較不易被發現的方式進行欺凌,通常藉助第三方進行欺凌。間接欺凌包括關係欺凌、網絡欺凌等類型。其中,關係欺凌包括傳播謠言、社會孤立等;網絡欺凌包括歧視性的短信和電子郵件等 [12] 

校園欺凌現狀

我國的校園欺凌問題十分嚴峻,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率高,其中言語欺凌和身體欺凌發生的比率比其他類型更高,我國中部地區的校園欺凌發生率最高,校園暴力在小學階段的發生率最高。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2017年的研究顯示,語言欺凌是我國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園欺凌的方式進行分類,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我國中部地區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最高,在校園欺凌行為調查的樣本數據看,中部地區學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最高,佔46.23%。且校園欺凌行為呈現出以“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地理空間分佈形態 [13] 
根據2005年對中國18個省份城市中學生的調查結果,約三分之二(66.1%)的中學男生和幾乎一半(48.8%)的女生在過去的30天內曾經歷過校園欺凌 [14] 
2013年,上海市虹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6個月內遭受欺凌行為的學生佔17.83%。小學生最高,為19.26%,其次為初中生18.26%和職校生12.74%,高中生8.06% [15] 
2014年,一項對上海、廣州、北京的34所隨遷子女小學的4047名四年級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62.1%的學生曾經卷入過校園欺凌,2/3的學生在過去1個月內旁觀過校園欺凌,欺凌行為的類型發生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言語欺凌36.2%、身體欺凌31.2%、關係欺凌24.9%和網絡欺凌3.4% [16] 
一項在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四省市進行的調研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四省市青少年校園欺凌發生率為22.5%,比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高出3.85個百分點。其中頻繁遭受欺凌的學生比例佔10.5%,略高於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1.64個百分點。在經合組織國家,最普遍、最常見的欺凌行為是嘲笑譏諷的言語欺凌,而在我國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四省市,校園欺凌發生率最高的是故意損毀私人財物的欺凌,發生率為12.5%,比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明顯高出8.2個百分點。位居其次的是嘲笑譏諷的言語欺凌,再者是故意孤立排斥的關係欺凌。發生率最低的也是威脅形式的言語欺凌,平均為3.46%,略低於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 [5] 
2016年在上海市金山區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42.6%的學生在過去30天內遭受過不同類型的欺凌,其中遭受言語欺凌的發生率為30.4%,情感欺凌的發生率為24.3%,軀體欺凌的發生率為15.5% [17]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2017年在北京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故意衝撞的經歷,有6.1%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欺凌;40.7%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有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18.6%的學生有被同學聯合起來孤立的經歷,有2.7%的學生幾乎每天都在經歷這種關係欺凌。
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於2020年6月發佈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自2017年納入統計範圍以來,我國未成年人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數量逐年下降,提起公訴案例由2017年的5926例下降至2019年的2914例,批准逮捕案例由2017年的4157例下降至2019年的1667例 [18] 
在全球範圍內,校園欺凌現象十分普遍,但各國家和地區也呈現出明顯差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兒童遭受過欺凌,部分兒童更是頻繁地遭受欺凌。來自96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基於學校的學生健康調查數據顯示,近五分之一(19.4%)的學生每隔一到兩天便會在學校受到欺凌,二十分之一(5.6%)的學生每隔三至五天便會在學校受到欺凌。
世界範圍內,不同地區之間的欺凌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撒哈拉以南非洲(48.2%)、北非(42.7%)和中東(41.1%)的學生被欺負的比例最高,歐洲(25%)、加勒比(25%)和中美洲(22.8%)的學生被欺負的比例最低。
就欺凌類型而言,身體欺凌和性欺凌是全球基於學校的學生健康調查中最常見的兩種欺凌類型;心理欺凌則是學齡兒童的健康行為研究中最常見的欺凌類型 [19] 

校園欺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我國許多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都包含對“校園欺凌”相關內容的規定,這些法律文件從人權、未成年人保護等角度出發,對“校園欺凌”可能涉及的方面進行了規定和要求。除上述基本法律以外,針對校園欺凌,我國也頒佈了其他的相關法律和政策文件。

校園欺凌《刑法》(2019修正)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20] 

校園欺凌《民法典》(2020)

第一百一十條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一千零二條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
第一千零三條
自然人享有身體權。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身體權。
第一千零四條
自然人享有健康權。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權。
第一千零五條
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受到侵害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的,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及時施救。
第一千零一十條
違揹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
第一千零一十一條
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剝奪、限制他人的行動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21] 

校園欺凌《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

第二十五條
學校應當建立未成年學生保護工作制度,健全學生行為規範,培養未成年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
第二十七條
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
學校應當關心、愛護未成年學生,不得因家庭、身體、心理、學習能力等情況歧視學生。對家庭困難、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應當提供關愛;對行為異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幫助。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三十五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對未成年人進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設施、配備安保人員,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園期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第三十九條
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
學校對學生欺凌行為應當立即制止,通知實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蔘與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對相關未成年學生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育和引導;對相關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給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
對實施欺凌的未成年學生,學校應當根據欺凌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依法加強管教。對嚴重的欺凌行為,學校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3] 

校園欺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修正)

第十四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三)打架鬥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22] 

校園欺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十四條
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與其職務無關的個人行為,或者因學生、教師及其他個人故意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造成學生人身損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十五條
發生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並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有條件的,應當採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第二十八條
未成年學生對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其監護人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學生的行為侵害學校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成年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第三十五條
違反學校紀律,對造成學生傷害事故負有責任的學生,學校可以給予相應的處分;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3] 

校園欺凌《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

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旨在對校園欺凌現象進行專項治理,通過專題教育、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等手段,從懲戒、教育、應對三個方面,規範學生行為、建設平安校園 [24] 

校園欺凌《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2017年,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等11部門共同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將語言及網絡欺凌納入校園欺凌範疇,提出了指導學校切實加強教育、組織展開家長培訓、嚴格學校日常管理及定期展開排查四項措施 [25] 

校園欺凌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校園欺凌作為校園暴力的常見形式之一,在教育中往往會從安全保護意識培養、法制觀念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等角度進行呈現。我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強調了青少年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從事件預防和自我保護的角度強調了針對校園欺凌行為開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從法律角度強調了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從心理健康、情緒調節和社會適應等角度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校園欺凌《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七、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一)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六)過早發生性行為、早孕或人工流產,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極大傷害。不安全性行為可帶來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拒絕性騷擾、性誘惑和性暴力 [26] 

校園欺凌《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形成和解同學之間糾紛的意識;
· 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時及時向教師、家長、警察求助的意識。
初中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27] 

校園欺凌《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生法制教育
· 初步瞭解未成年人權利的基本內容,瞭解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知道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受監護權、休息權、隱私權、財產權、繼承權、受教育權等基本權利應當受到保護,增強權利意識;
· 掌握初步的自我保護方法,知道權利受到侵犯時如何尋求法律保護,瞭解尋求法律保護的渠道。
初中生法制教育
· 瞭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關內容,知道違法和犯罪的含義,認識違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為容易導致違法犯罪,違法犯罪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抵制不良誘惑,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懂得未成年人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條件下見義勇為,知道揭發檢舉、及時報警、正當防衞等是同犯罪作鬥爭的有效手段;
· 懂得未成年人權益應當受到國家保護,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政府保護、網絡保護的主要內容,掌握自我保護和維權的方法,學會採用訴訟或者非訴訟方式維護合法權益 [28] 

校園欺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三(5~6年級)
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 正確對待體育活動中的相對較弱者。如在體育活動中不歧視並能幫助比自己運動技能水平差的同學和其他弱勢羣體(如肥胖生和學困生等) [29] 

校園欺凌《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

水平二(小學3年級~4年級)
心理健康
· 關心尊重他人;
· 正確對待殘疾同伴。
水平四(初中階段)
預防疾病
· 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患者。
水平五(高中階段)
預防疾病
· 不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患者。
心理健康
· 學會宣泄,學會傾訴,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事件;
· 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衝突,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30] 

校園欺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小學學段
人際交往教育
· 學會從他人角度想問題,能對他人同情、諒解;
· 學會自己處理與同學交往中的矛盾與挫折。
社會適應教育
· 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有向師長求助的意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大學學段
人際交往教育
· 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基本規範和技巧;
· 善於在羣體中發揮自己的才幹,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 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他人和社會 [31] 

校園欺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高年級
· 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 積極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係。
初中年級
·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衝動行為;
· 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着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32] 

校園欺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五
表現出調控情緒的意願與行為
· 努力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運用適宜的調控情緒的方法。
水平六
具有幫助同伴調控情緒的意願與行為
· 幫助同伴選擇調控情緒的適宜方法 [33] 

校園欺凌《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心理健康
· 維護良好人際關係與有效交流的方法 [34] 

校園欺凌國際應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7年首次發佈《校園暴力與欺凌:全球現狀報告》(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report)等報告,報告總結了應對校園暴力包括欺凌行為的最佳做法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數據背後:終止校園暴力與欺凌》(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報告,提供了關於校園暴力和欺凌的最新證據,其中包括校園暴力與欺凌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區域的發生率和趨勢,影響校園暴力和欺凌的因素,以及校園暴力與欺凌的後果 [35] 
聯合國擬將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四設立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Violence and Bullying at School Including Cyberbullying),並在2020年啓動首個國際日。聯合國將呼籲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各組織、其他相關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民間社會,包括非政府組織、個人和其他利益攸關方,宣傳、慶祝並協助開展“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紀念活動 [36] 

校園欺凌全面性教育中校園欺凌的相關教學內容

全面性教育對於預防校園欺凌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性教育中的人際關係教育為學生後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奠定了早期的認知基礎,有助於樹立平等、尊重、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尊重、接納各類人與事,減少了欺凌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此外,全面性教育中的生活技能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規範教育、性別與權利教育、性傾向多元教育、道德情緒教育等也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活認知,樹立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37] 

校園欺凌學習目標

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校園欺凌”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的第1個主題“暴力”,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的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的第1個主題“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和第5個主題“尋求幫助與支持”,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三個年齡段2,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能夠識別欺凌和暴力,並認識到這是錯誤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取笑、欺凌和暴力(知識);
► 明白來自家庭成員或其他成年人的欺凌和暴力是錯誤的,且欺凌和暴力並非受害者的過錯(態度);
► 示範如何安全應對同伴間的欺凌或暴力(技能) [2]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性虐待性騷擾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是有害的,在這些情況下懂得尋求幫助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性虐待(包括強姦、亂倫和網絡性剝削)、性騷擾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的例子(知識);
► 明白兒童性虐待是違法的,並且有許多權威機構和相關服務能夠幫助正在遭受性虐待的兒童(知識);
► 認同在遭受性虐待、性騷擾、亂倫或欺凌時,尋求支持的重要性(態度);
► 示範在知道有人正在遭受欺凌、性虐待或性騷擾時如何有效應對(技能);
► 展示在自己或認識的人受到性虐待、性騷擾、亂倫和欺凌時,如何尋求幫助(技能) [2]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比較和對比欺凌、情感暴力身體暴力、性虐待、性侵害和親密伴侶暴力(知識);
► 認同遭受由成年人、年輕人或權威者實施的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並非受害者的過錯,並認同這些行為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示範如何舉報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等現象(技能);
► 示範如何向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機構尋求幫助,以防止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的發生,併為倖存者提供支持(技能) [2]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人人享有健康與福祉並且不受暴力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效減少身體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等暴力行為的成功範例(知識);
► 體會到公開反對所有場合下(包括學校、家庭、網絡和社區)的暴力和侵犯人權的行為非常重要(態度);
► 倡導創建安全環境,以鼓勵每個人都能獲得尊嚴和尊重(技能) [2] 
核心概念1:關係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和封閉)(知識);
►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2] 
要點: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2]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2]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污名和歧視如何給個人、社區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知識);
► 總結目前反對污名和歧視的法律法規(知識);
► 認識到對那些被認為“不一樣”的人所遭受的歧視提出挑戰很重要(態度);
► 表達對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 開展倡導活動,反對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以及對多元的尊重(技能) [2]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該遭遇(技能) [2]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技能) [2]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2]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害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害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2]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1: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有一些策略能夠應對同伴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當同伴影響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產生消極作用時,保持堅定和自信意味着什麼(知識);
► 努力挑戰同伴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的消極影響(態度);
► 展現在遇到欺凌或被迫做出不情願的性決策時,能夠果斷自信,大膽發聲(技能) [2] 
主題5:尋求幫助與支持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學校和廣泛的社區可以提供多種幫助和支持渠道
學習者將能夠:
► 意識到兒童需要就某些問題(例如:虐待、騷擾、欺凌、疾病)尋求幫助,並知道從何處獲得幫助(知識);
► 回憶受到虐待、騷擾、欺凌的時候需要告知可信賴的人員或機構(知識);
► 認識到有些問題需要尋求學校和社區之外的幫助(態度);
► 展示在更廣泛的社區中尋求和接受幫助的方式(技能) [2] 

校園欺凌全面性教育中與校園欺凌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校園欺凌中欺凌者和旁觀者分別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答:校園欺凌情節嚴重者會違反法律,欺凌者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可能犯有故意傷害罪或侮辱罪等罪款。犯故意傷害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犯故意傷害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若犯侮辱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已滿十六週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週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週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週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0] 
如果旁觀者對欺凌行為採取起鬨、鼓勵態度,或者加入欺凌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和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規定,此類旁觀者將承擔連帶責任 [21] 
常見疑問2:如何界定教師管理學生和教師欺凌學生?
答:教師管理學生和欺凌學生之間的界限在於,教師的行為是否屬於出於惡意的攻擊行為、該行為是否反覆出現、教師是否在該師生關係中處於強勢的一方。若這對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則教師的該種行為屬於教師對學生的欺凌行為 [2] 
常見疑問3:被欺凌者出於自衞對欺凌者造成傷害,法律上如何界定責任?
答:被欺凌者對欺凌者的自衞行為屬於正當防衞行為。根據被欺凌者的自衞給欺凌者造成的傷害的嚴重程度,該自衞行為可能被判定為正當防衞或正當防衞過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衞,不負刑事責任。無限正當防衞,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姦、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衞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衞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衞,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衞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0] 

校園欺凌關於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的教育建議

欺凌者角度
教育者應使學生認識到: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欺凌是一種錯誤行為,是對他人人權的侵犯。
教育者應勸導學生遠離欺凌行為,而採取非攻擊性方式進行同伴交往或社會交往 [2] 
被欺凌者角度
教育者應使被欺凌者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在遇到欺凌時,要果斷自信,大膽發聲。
教育者應教給學生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以使得他們能安全應對同伴間的欺凌或暴力,教會他們在不同情境中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或有關機構,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以尋求幫助 [2] 
旁觀者角度
教育者應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在身邊人遭遇欺凌時,身為旁觀者,有責任制止欺凌行為的惡化,並向受害者提供幫助。
教育者也應教給學生應對欺凌的方法。例如:當身邊有人遭受欺凌時,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或機構組織並向其訴説相關經歷以尋求幫助,為被欺凌者提供支持;學會舉報性虐待、性侵害、親密伴侶暴力和欺凌等現象 [2]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相關的教育

校園欺凌幼兒園性教育中與校園欺凌有關的內容

根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預防校園欺凌的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解和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我們的身體》《我愛我家》《多彩的幸福》三冊中都涉及理解和尊重差異的內容 [38] 
《我們的身體》一冊帶領幼兒瞭解不同性別的人的差異與共同點,認識不同膚色、不同髮色的人,殘疾人。不論是什麼人都值得尊重,都能夠成為好朋友 [39] 
繪本《我們的身體》 繪本《我們的身體》
《我愛我家》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瞭解各種不同的家庭類型,不因為其他幼兒來自於單親家庭或其它不常見的家庭類型而對其進行差異對待 [40] 
《多彩的幸福》一冊中,幼兒則會了解到各種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一種生活方式都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也都值得尊重 [41] 
繪本《多彩的幸福》 繪本《多彩的幸福》
小學性教育中與預防和應對欺凌有關的內容
小學性教育中與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相關的內容覆蓋了多個主題,貫穿了一至六年級。
在“家庭與朋友”單元,設計了“珍視朋友”“友誼是常青藤”“寬容、接納和尊重”“認識人際關係”“建立並增進健康的友誼”“消除歧視”等主題;在“生活與技能”單元,設計了“尋求幫助”“學會交流”“學會拒絕”“正確對待同伴影響”“認識自己與他人”“認識價值觀”“瞭解社會規範”等主題;在“性別與權利”單元,設計了“性別”“性別平等”“社會性別”“兒童權利”“兒童性權利”“預防兒童性侵害”“應對兒童性侵害”“性傾向”等主題;在“身體發育”單元,有“不同與平等”“外貌形象”“身體關注和接觸”等主題。這些內容設計,都是以人權、平等視角培養學生尊重差異、珍愛朋友的態度,擁有和他人和諧相處的技能,瞭解友誼的美好和個體外貌、種族、性別、性傾向等的平等。
讀本作為全面性教育的讀本,在裏面涉及到了如下內容:①不同家庭都可以幸福,都需要受到尊重,無論是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還是領養家庭;②身體健全學生與殘障學生都是平等的,彼此之間可以建立真摯的友誼,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③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學生都是平等的,可以成為好朋友,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④不同性傾向都是正常的,不同於傳統性別表達的他人也是正常的,應該受到尊重、理解和平等對待;⑤性別是平等的,不同性別的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擇業理想,不應被區別對待,都有平等學習、交友的權利。讀本中這些平等的觀念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講述,平等寬容的理念也從許多插圖中得以體現。
初中性教育中與預防和應對欺凌有關的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進一步深入講解“校園欺凌”這一話題,並且由此延伸到對於其他欺凌類型的討論。初中生會對友誼、權利、溝通交流等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預防和應對欺凌,甚至是倡導“無欺凌”社會的技巧 [42] 

校園欺凌相關研究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成因

依照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可將校園欺凌的成因劃分為外層系統(新技術與大眾媒介環境)、中間系統(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學校環境與資源)和微觀系統(個人身心狀況及成長經歷)。
外層系統(新技術與大眾媒介環境)
隨着網絡技術的不斷髮展,社交媒體平台已然成為滋生網絡欺凌的土壤,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有研究顯示,遭受網絡欺凌的學生更傾向於實施網絡欺凌和更容易遭受校園欺凌,而且,遭受網絡欺凌的學生和同時遭受校園欺凌的學生,出現成績下降、注意力降低和逃學等現象顯著。近幾十年來,電影、動漫和電子遊戲中暴力與色情信息越來越多,研究者們發現,這將會對青少年產生極端的想法和行為,引發敵意具有深刻影響 [4] 
同時,社會各界對於校園欺凌現象存在認知偏差。部分人持寬容態度,將校園欺凌看作是校園中學生交往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部分人持中立態度,將欺凌視為人的不良品行;部分人持嚴厲態度,將欺凌視作嚴重的道德和社會問題,可能導致青少年的違法犯罪。這種認知偏差反映出部分人並未真正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而這會導致校園欺凌行為的持續惡化 [8] 
中間系統(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學校環境與資源)
研究顯示,不恰當的家庭教養方式(如專制型和溺愛型)會導致欺凌行為的產生。在中國,很多父母過於注重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卻忽略了跟孩子情感聯結的建立,以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而缺少安全和積極的情感聯結會導致兒童產生人際交往問題。另外,在家庭中目睹或經歷暴力行為的兒童,在其人際交往中可能會將攻擊行為合理化 [8] 
學校環境和資源也可能導致校園欺凌的發生。一方面,在依然偏重應試教育的中國教育制度下,不能服從學校教育管理的、具有獨立性、創造性或在某些方面與眾不同的學生有時將會面臨不被接納的挑戰。例如,由於教師對於性別多元的不瞭解或不接受,性少數學生常常會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學校自身通常缺乏有效的校園欺凌應對機制,學校大多在欺凌行為發生後才介入,並且處理的方式也較傳統,大多以校紀校規處置,以對欺凌者批評教育為主,而較少深究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教師對於校園欺凌問題的認識和應對能力也普遍不足。同時,大多數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應對校園欺凌的包括課程和教師資源在內的教育資源 [5] 
微觀系統(個人身心狀況及成長經歷)
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可能出現障礙,其社會心理的健康發展遭受挑戰,從而導致個體行為的反社會傾向。形成自卑、怯懦、孤僻或者驕橫、偏執等不良社會心理的學生易成為欺凌行為中的被欺凌者或欺凌者。
暴力攻擊行為的習得也可能導致欺凌。學生在家庭、社會經歷過或觀察到的暴力行為可能使他們習得暴力,從而引發欺凌。
欺凌行為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徵。具有極強自尊心、嫉妒心和報復心,心理偏激,攻擊性強的學生易產生欺凌行為;自卑、敏感、膽怯、懦弱、孤僻的個體則更可能成為受欺凌對象 [8]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危害

危害兒童發展
影響兒童大腦發育
情緒由大腦中的前額皮層、杏仁核、海馬區、前部扣帶回、腹側紋狀體等腦區所組成的一個迴路控制,個體情緒行為的產生、整合和加工會影響這些腦區的發展。研究表明,青少年處於情緒調節能力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階段。青少年遭遇校園欺凌時會產生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可能會造成大腦創傷,影響各腦區的正常發展,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 [12] 
危害兒童身心健康
研究顯示,在校園內長期遭受欺凌的學生更容易具有壓抑、焦慮、失去自信、自暴自棄、孤立、愧疚、失眠和自殺傾向,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人格障礙 [12] 
欺凌對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同樣有危害。欺凌行為可能造成欺凌者的驕橫跋扈、恃強凌弱、敏感多疑等不良人格特點,出現固執、偏執、狹隘及易怒等傾向,而這種心理的不健全也會使欺凌者產生社會化障礙 [8] 
影響兒童學業成績
研究顯示,與未經歷欺凌的旁觀者相比,被欺凌者在學業表現上更差。不僅如此,被欺凌者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還可能發生逃課甚至輟學行為 [12] 
對成年期的負面影響
調查顯示,童年期遭受過校園欺凌的學生,成年後在健康、財富、受教育水平、社會關係等方面均具有更高的風險 [12] 
降低整體教育質量
受到教師或同學暴力侵害的學生以及旁觀者,可能會畏懼上學、或者產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能正常參與學校活動等情況。他們可能會曠課、故意逃避學校活動、逃學或者乾脆輟學。這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就,並對其未來的教育和工作機會產生負面影響。
國際學習評估(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明確顯示欺凌會降低學生在主要科目(比如數學)上的學習成績。旁觀者和學校的整體風氣都會受校園暴力和欺凌的影響。不安全的學習環境會造成恐懼和不安的氛圍,讓學生們覺得老師控制不了局面或是不關心他們的福祉,進而降低所有學生的教育質量 [1] 
造成社會與經濟損失
學校內部和周邊的暴力與欺凌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損失。
校園欺凌會對受害者和施害者造成長期影響,使他們社交與人際交往存在困難,在反社會或犯罪行為、低成就、不易獲得社會幫助等方面的風險增加,而這種風險也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巨大損失。這種社會損失常常伴隨着巨大的經濟損失。有關數據顯示,在東亞與太平洋區域,據估,僅是虐童問題所產生的一些健康後果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相當於該地區年度GDP的1.4%~2.5% [1]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處理不當的危害

如果對中小學生早期的欺凌行為不進行有效矯正,欺凌者會形成暴力傾向,在遭遇挫折和麪臨困境時往往會採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一些中小學生甚至會將暴力和攻擊性行為視為成年生活可接受的組成部分,校園欺凌的未成年欺凌者在成人後可能繼續成為欺凌者。
對校園欺凌現象的忽視或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可能導致其他學生對欺凌行為的效仿,催生出更多的欺凌者。同時,這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環境的安全性,從而降低學校的教育質量 [8] 

校園欺凌如何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國家層面

國家需制定專門的校園安全法,明確校園欺凌的相關責任與權利劃分,使校園欺凌受害者得到專門而有效的法律保護,為防治校園欺凌提供專門的法律依據 [12] 

校園欺凌學校層面

學校方面,第一,可以加強校園欺凌監測,通過校園欺凌監測使教師制訂更適宜的干預方案,促使學校開展校園欺凌干預項目。
第二,應設置預防校園欺凌專職崗位,以增強預防工作的專業性,促使專職人員運用專業技能與相干技術進行預防工作;同時增強預防工作的有效性,將職責落實到個人。
第三,可以建立積極的學校規定,為學校創設無欺凌無暴力的美好願景,並設立明確具體的行為準則和獎懲措施。
第四,應開展教師培訓,通過相應培訓,增強教師識別和應對校園欺凌現象的能力。
第五,應開設相關課程,面向學生開展應對校園欺凌的全面認知課程和自我保護課程,提高學生應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能力。在課程中向學生正確定義欺凌,教育學生不要成為欺凌者,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使自己不要成為受欺凌者。作為旁觀者時,堅決不做欺凌的幫兇,不能給欺凌行為煽風點火,並且要做到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向受欺凌者提供幫助。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以儘可能避免欺凌的發生。
第六,應開展家長培訓,通過相應培訓,增強家長識別以及幫助孩子應對校園欺凌的能力 [12] 

校園欺凌教師和家長層面

教師和家長需幫助兒童正確理解“欺凌”的含義;教會兒童識別與應對欺凌;在面對兒童求助時應給予安慰、支持和建議;發現兒童的欺凌行為後立即制止;在與欺凌行為相關人員談話時應採取分開談話的方式,這一方面有助於保護兒童的隱私,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成年人收集到更加真實的信息 [12] 

校園欺凌兒童層面

兒童應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積極學習有關欺凌的應對策略 [12] 

校園欺凌典型案例(壽縣壽春中學校園欺凌案)

校園欺凌基本案情

壽縣壽春中學學生呂某於2016年12月7日15:00左右,在學校教學樓廣場因瑣事與該校另一位學生趙某1發生言語及肢體衝突,繼而朝趙某1的左臉打了一巴掌。在同學報告老師後,趙某1和呂某的班主任分別找雙方瞭解情況及批評教育,此後雙方表示此事到此為止,不再糾結。
趙某1的班主任打電話告知了趙某1的父親趙某2。並由趙某2接趙某1放學回家。當晚八時三十分左右,原告趙某1從自家所住三層樓的廚房跳下,導致全身多處損傷,送醫救治共花去醫藥費91119.68元,傷情經鑑定為九級傷殘 [43] 

校園欺凌法律裁定

壽縣人民法院認為,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保護,被告呂某在學校因瑣事毆打趙某1,存在校園欺凌現象,有一定過錯,應對趙某1的損失承擔一定責任。由於該欺凌現象被老師批評教育後原被告雙方表示了諒解,趙某1回家後跳樓受傷的結果是呂某未能預料的,呂某的欺凌行為與趙某1跳樓之間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呂某在校內有傷害趙某1的故意,且造成了趙某1跳樓的後果,結合本案案情,壽縣人民法院酌定呂某的監護人蔣麗賠償趙某15000元。
壽縣人民法院認為,壽縣壽春中學制定了完善的校園欺凌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了校園欺凌事件處置預案,明確了相關崗位及預防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在該事件發生後第一事件處理此事,批評、教育了雙方學生,學生也書面表示了諒解,同時也與學生家長進行了溝通,在校內已盡到了管理與監督的義務。故對趙某1校外受傷行為不存在過錯,不承擔賠償責任。
壽縣人民法院認為,原告的父母親接原告放學回家後,考慮孩子的實際年齡與心理承受力,應及時與孩子溝通,多做思想疏導工作,給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讓孩子將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告知家長,關注孩子從學校回家的表現,減少厭學與心理恐懼,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該事件就不會發生,故原告家長對該事件的發生應當自行承擔絕大部分責任。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判決如下:一、呂某的監護人蔣麗於本判決壽縣後十日內賠償趙某1醫藥費等各項損失15000元。二、駁回原告趙某1要求壽縣壽春中學承擔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三、駁回原告趙某1其他訴訟請求 [43] 

校園欺凌教育意義

該案例對於“校園欺凌”問題有諸多教育啓示。
學生應認識到:欺凌是對人權的侵犯,是一種錯誤行為。當與同伴發生衝突時,不應採取欺凌行為,而應採取溝通、協商等方式解決矛盾;當看到欺凌現象發生時,應及時制止或干預,比如通過報告老師,請老師出面解決的方式來防止欺凌行為的惡化;當自己遭遇欺凌時,應採取相應策略使自己受到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同時應積極取得學校、社區等機構的支持和幫助。
學校方面應制定完善的校園欺凌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及預防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履行管理與監督的義務。學校也應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溝通,以促進家校雙方對“校園欺凌”現象的有效應對。
學生的家長應與學生進行定期溝通交流,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與信任感,尤其在欺凌現象發生後,被欺凌者的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況,及時進行心理溝通與思想疏導,減少孩子的厭學與心理恐懼 [43] 

校園欺凌相關影視作品

校園欺凌《悲傷逆流成河》(2018年)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海報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海報
劇情簡介:多組校園欺凌事件,打破了5位主角本應該美好的青春校園生活。齊銘清俊帥氣,是人人稱頌的優等生,而易遙卻是大家口中的“賠錢貨”。兩人一同長大,感情很好。而這一切,在轉學生唐小米出現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流言成了毀人利器,唐小米處處對易瑤進行刁難,易遙的生活開始陷入黑暗,遭受各類殘酷欺凌。顧森西教會易瑤對校園暴力進行反擊,他的出現給了易遙一絲曙光。可陰差陽錯,顧森湘的意外卻將易遙再度推入黑暗。當受害者變成施害者,當旁觀者變成推手,在這一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害者。
這部國產校園青春片聚焦於校園欺凌的話題,引發了社會對校園欺凌的廣泛關注,在看似美好的青春年華,在看似單純的校園裏,欺凌事件卻數不勝數,許許多多的受欺凌者遭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社會各界更加關注起校園欺凌事件,有更多的曾經的校園欺凌的受害者被人們看到,社會也開始廣泛討論校園欺凌事件的防治問題 [44] 

校園欺凌《少年的你》(2019年)

電影《少年的你》海報 電影《少年的你》海報
劇情簡介:陳念是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同校女生胡曉蝶的跳樓自殺讓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頓之中。胡曉蝶死後,陳念遭到了以魏萊為首的三人組的霸凌,魏萊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乖巧的優等生,實際上卻心思毒辣,胡曉蝶的死和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次偶然中,陳念邂逅了名為小北的小混混,隨着時間的推移,惺惺相惜的兩人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小北答應陳念在暗中保護她免受魏萊的欺凌,沒想到這一決定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負責調查胡曉蝶死因的警官鄭易隱隱察覺到校園裏的古怪氣氛,可他的調查卻屢屢遭到校方的阻撓。
影片直白地揭露了校園問題中常見的校園欺凌現象,再次引發了社會對校園欺凌問題的廣泛討論。校園欺凌帶給學生的傷害有多大?作為校方,應對校園欺凌事件,應採取何種措施才是合理與負責的?我們應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促使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各方應如何行動,以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隨着校園欺凌話題的不斷升温,這些與校園欺凌緊密相關的問題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與探討 [45] 
參考資料
  •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校園暴力與欺凌: 全球現狀報告[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 9-48
  •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33-114.
  • 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20.
  • 4.    李俊傑. 校園欺凌基本問題探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7(4): 5-9, 15.
  • 5.    陳純槿, 郅庭瑾. 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及其長效防治機制構建——基於2015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測量數據的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 2017, 37(20): 31-41.
  • 6.    劉豔麗, 陸桂芝. 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 教育科學研究, 2017(05): 62-68+97.
  • 7.    歐陽葉. 旁觀者效應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衞生, 2019(12).
  • 8.    章恩友, 陳勝. 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心理學思考[J]. 中國教育學刊, 2016(11): 13-17.
  • 9.    郭凌風, 劉文利. 性少數羣體校園暴力與欺凌的危險和保護因子[J]. 中國學校衞生, 2019, 40(1): 156-160.
  • 10.    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 Oxford, UK: Cambridg-e,MA: Blackwel, 1993.
  • 11.    任海濤. “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17(2).
  • 12.    劉文利, 魏重政. 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怎麼做[J]. 人民教育, 2016, 744(11): 13-16.
  • 13.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R]. 長沙: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 2017.
  • 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國初級中學性教育實施狀況[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7:11
  • 15.    陳道湧, 姚玉華, 俞愛青. 上海市虹口區中小學生遭受校園欺侮行為狀況[J]. 中國學校衞生, 2013(11): 120-122.
  • 16.    張喆, 史慧靜, 李夢娜, 徐心兒, 郭錦萍. 隨遷子女小學四年級學生校園欺負行為現況[J]. 中國學校衞生, 2015, 36(2): 190-193.
  • 17.    吳芃, 夏娟, 唐富榮. 上海市金山區青少年受欺凌狀況及與心理行為問題的關聯[J]. 中國學校衞生, 2019(4).
  • 18.    最高人民檢察院.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Z]. 2020-06-01.
  • 1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C].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9: 2-6.
  • 2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9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9.
  • 2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Z]. 2020-05-28.
  • 2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修正)[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2.
  • 23.    教育部.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Z]. 2002.
  • 24.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 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Z]. 2016.
  • 25.    教育部. 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Z]. 2017.
  •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Z]. 2018-09-25.
  •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Z]. 2007-02-07.
  • 28.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7-24.
  •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Z]. 2011.
  •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中小學健康教育規範[Z]. 2011-12-30.
  •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Z]. 2012-12-31.
  • 3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Z]. 2017.
  • 3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17-06-14.
  • 35.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R]. Paris: UNESCO, 2019: 16-70.
  • 3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反對校園暴力和欺凌包括網絡欺凌國際日[C].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9: 2-6.
  • 37.    劉文利. 預防校園欺凌, 全面性教育大有可為[J]. 教育家, 2020, 1: 39-40.
  • 38.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39.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們的身體[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愛我家[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43.    壽縣人民法院. 趙某1與呂某、壽縣壽春中學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EB/OL]. https://duxiaofa.baidu.com/detail?cid=8d83bd53d6178c6fef53664cc28d88aa_judgement&highlight=%E6%AC%BA%E5%87%8C&locate=viewpoint&searchType=case.
  • 44.    悲傷逆流成河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0-12-25]
  • 45.    少年的你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0-12-25]
展開全部 收起